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利用贵州省三维闪电监测网资料、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地面观测资料,对贵州省中西部地区13次冰雹天气过程中闪电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雹暴整个生命史内主要以负地闪为主,且伴随强降水。冰雹云发展阶段,降雹区域闪电频次增加明显,降雹前闪电频次变化均出现“跃增”,部分降雹点出现闪电频次二次跃增;冰雹云消散阶段,闪电频次显著减少。冰雹云总闪、正闪均高于雷雨云,5 min闪电频数大于16次且闪电频次上升度大于12次/5 min可作为识别冰雹云的参考指标。另外,降雹落区与闪电密度中心区域较为吻合,闪电密度中心位置略偏降雹位置之前,闪电逐时分布标识出冰雹云的发展移动方向。以上这些特征可以为冰雹识别、冰雹短时预警预报及人工防雹作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用能量分析方法识别冰雹云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用GMS TBB遥感资料和湿-比有效能量方法分析了1998年巴盟地区9次降雹过程,认为:(1)云顶温度及其水平梯度是识别冰雹云的重要参量,云顶温度低于-25℃才可能出现有灾冰雹,预报区云顶温度水平梯度大于50℃/50km才可能出现重雹灾;(2)冰雹云生成前低层是高能舌,而中高层低能中心和负能量平流中心位于其北或西北方;(3)有雹无灾冰雹云生成前低层没有高能舌,在降雹区西北方450km以内也没有中高层低能中心。  相似文献   

3.
1998-2008年阿克苏地区冰雹的时空分布特征及防御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统计分析了位于天山南麓的阿克苏地区1998--2008年的降雹资料,揭示了近年来地区降雹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冰雹云活动的主要路径,结果显示:该地区降雹分布为北部多、南部少,山区多、平原少;该地区降雹次数呈线性增加趋势,东部降雹次数多于西部、西部降雹次数增幅大于东部;由于冰雹云路径复杂多变,冰雹防御的重点在主要冰雹云路径和重点农作物区近年来新增的耕地面积成为防御的空白区,应增设作业点来填补空档区,达到“全覆盖”式作业体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了解黔南州的冰雹特征。【方法】利用2006—2022年多普勒天气雷达、常规气象观测资料以及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站点冰雹观测等资料,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了影响黔南州冰雹个例的冰雹直径、降雹持续时间、冰雹日变化、冰雹云移动速度等特征。【结果】黔南州的降雹主要出现在3、4月份,降雹以中冰雹为主,冰雹日变化明显,一天中冰雹主要发生在15时—次日00时,白天17—20时冰雹频发。降雹持续时间短,65%的降雹持续时间在5 min以内。冰雹云单体的移动速度范围为16~102 km·h-1,平均速度50 km·h-1。冰雹云单体的维持时间最短仅为17 min,最长可达290 min,平均122 min。冰雹云移动路径主要以西南路径为主,其次是西北路径和偏西路径。西南路径降雹点主要分布在黔南州中部一线,西北路径降雹点主要分布在黔南州中西部的惠水、长顺,偏西路径的降雹点主要在黔南州中北部。影响黔南的冰雹云源地有境外移入和黔南州境内生成的两类,主要源地在安顺市、黔南州、黔西南州东部和北部、毕节市东部和南部以及贵阳市南部,不同路径的冰雹云源地具有明显的分布差异。【结论】本文研究成果可进一步提高对黔南冰雹特征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满城冰雹云类型与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郁青  王雨曾 《气象》1995,21(6):33-38
根据探空、雷达观测以及降雹资料,对河北满城地区1986-1990年64次降雹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对冰雹云类型作了分类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冰雹云分为5种类型:强单体、点源雹云、传播雹云、多单体及弱单体雹云。5年的统计资料得出,满城地区以多单体、弱单体雹云为最多,强单体雹云和传播雹云是该地区主要成灾雹云。  相似文献   

6.
利用2008年广西7次明显降雹过程的探空资料和常用的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结合冰雹云的触发机制和雹云三维结构,分析广西冰雹云出现的先兆特征和冰雹云在雷达产品中的特征判别指标.  相似文献   

7.
新疆降雹云团的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普查1998-2001年4-8月的资料,得到全疆438个降雹云团。2000年降雹云团出现最多,按尺度大小将降雹云团分为雷暴云、对流云、中尺度对流系统、冷云核、系统云系云区有云团边缘6类。强以流云团是冰雹云的主体。新疆降雹云团尺度小、形状不规则、云顶温度较高。  相似文献   

8.
北京地区冰雹云生成的宏观条件分析   总被引:4,自引:9,他引:4  
赵淑艳  朱文志 《气象科技》2004,32(5):348-351
通过对北京地区1980~2000年出现的重灾雹日中尺度影响系统形势特征、温、湿层结状况及局地条件的综合分析,对冰雹云生成和降雹宏观条件进行了阐述,并介绍了不同影响系统的特征和降雹特点。北京地区冰雹云生成的宏观条件、生成源地及移动路径表现出明显的局地特征。北京地区降雹天气的主要影响系统分别是:低槽冷锋、蒙古涡、西北气流和东北涡天气型。在各降雹系统中,低槽冷锋带来降雹机会最多,东北涡最少。  相似文献   

9.
北京地区一次降雹过程和冰雹微物理特征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金永利  张蔷 《气象》2002,28(1):18-20
对2000年5月17日降雹现场进行了实地考查,同时收集了部分冰雹样品,进行了冰雹切片实验,分析研究了雹谱、雹击带和冰雹的微物理结构特征。应用天气图、雷达探测冰雹云回波和探空资料,分析了冰雹云形成的天气条件、大气层结和冰雹云回波结构。  相似文献   

10.
冰雹云形成发展与闪电演变特征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98年4月23日下午在中尺度对流系统(MCS)的影响下,山东潍坊地区出现了一次大范围的冰雹强对流天气。应用闪电定位系统、卫星和雷达观测资料,研究了这次降雹过程形成和发展不同阶段闪电的变化特征。分析发现雹云在形成发展和减弱消亡阶段,每5分钟闪电频数低于20次,且正闪电频数明显低于负闪电;雹云在成熟阶段,闪电频数每5分钟平均值大于20次,且正、负闪电频数相当,而在强降雹前短时会出现正闪电频数超过负闪电现象。此外还发现,在降雹前20~30分钟闪电频数有跃增现象,其增加速率和降雹强度呈正相关关系,降雹的起始时刻与总闪电和负闪电每5分钟频数出现极大值的时刻有明显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宜宾和威宁探空资料、昭通多普勒天气雷达观测资料对2017年7月昭通出现的冰雹灾害天气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出现的冰雹天气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1)冰雹的发生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青藏高压有紧密的联系; 2)在干入侵、上干下湿、湿层深厚这三种中低空配置下昭通都可能会出现冰雹天气;3)订正到14时后的对流有效位能比08时的更具指示意义;4)冰雹云的最大回波强度在55dBz以上,回波顶高达到10km以上,风暴顶高超过回波顶高的70%,最大单体垂直液态含水量值在14 kg/m2以上。  相似文献   

12.
利用"新疆气象灾情直报系统"冰雹灾情数据和阿克苏地区人工防雹作业信息,分析了阿克苏地区9县市2010—2019年冰雹天气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分布特征,选用阿克苏地区9县市2009—2019年10场冰雹天气过程,应用美国Gibson Ridge Software LLC公司GR2Analyst雷达产品处理软件分析二次产品,得...  相似文献   

13.
利用2002年夏季雷达观测到的雹云回波资料,分析了雹云在成熟阶段时在雷达回波上表现出的不同特征及对应的冰雹落区,结果表明,“V”形缺口回波顶端、指状回波及其指根处、钩状回波钩部对应地面冰雹落区。  相似文献   

14.
王庆  樊明月  张洪生 《山东气象》2018,38(2):96-102
利用2008年5月23—26日山东一次冰雹过程的常规气象资料,分析了此次冰雹形成的天气形势、层结条件及其触发机制等;分析了两个极相似云体在催化和未催化情况下从初生、发展到消亡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防雹作业加剧了冰雹云的消亡过程,表现为回波强度减弱、回波高度下降、VIL减小、生命史缩短等特征。通过对对流云系的横向和纵向对比分析,收集了18个防雹作业样本,并利用这些样本作业前后的回波强度和回波高度两个物理量进行统计检验,在显著性水平分别为1%和5%的情况下,防雹作业后回波强度减弱、回波高度下降,即防雹作业有效。利用济南防雹作业数据对防雹作业效果进行的模拟定量检验表明,防雹作业可减少降雹约27%。  相似文献   

15.
一次强雹暴系统及其阵风锋的雷达回波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刘娟  宋子忠  李金城 《气象》1996,22(1):13-17
作者介绍了在一次强雹暴系统的雷达探测中发现的阵风锋回波带。讨论了阵风锋回波带的性质、结构及其成因,分析了它对雹暴回波系统的反馈作用,指出了其和经典模式中阵风锋的不同之处。提出了这次雹暴系统维持和传播的自激机制,并且探讨了阵风锋回波带在短时预报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利用2018年6月12—13日山东鲁西北地区一次冰雹过程的常规气象资料,分析了冰雹形成的天气形势和物理量指标条件以及防雹效果。结果表明:人工防雹作业前后雷达回波指标呈明显的下降趋势,其中VIL值、回波顶高指标变化分别平均下降49.9%、37.4%,冰雹概率由作业前99.3%下降到作业后的28.7%,回波强度、回波顶高、VIL值下降最大值分别为10 dBz、7 km、48 kg·m-2。通过对比分析两个相似对流单体的发展演变,实施防雹作业的对流单体回波强度下降7 dBz、回波顶高下降3 km、VIL值下降11 kg·m-2、冰雹概率出现剧烈波动,防雹作业后较作业前回波强度、回波顶高、冰雹概率下降速度明显加快,而没有实施防雹作业的对流单体雷达回波综合指标在编号期间变化幅度小,进一步证实了人工防雹作业有效。  相似文献   

17.
利用典型代表年份的90个冰雹个例观测资料,采用统计和数理诊断的方法对冰雹天气物理量参数进行分析,构建了甘肃省东部地区冰雹天气概念模型和冰雹预警指标。结果表明:冰雹事件在时空分布上受到天气系统和地形双重影响,冰雹天气过程分为西北气流型、低槽型和低涡型,占比分别为52%、38%和10%,在地势高、地形复杂的地区更容易产生降雹。92%的降雹出现在13—20时,5—7月占全年发生降雹概率的86%。0℃层高度越高,冰雹在降落过程中融化的越快;回波顶高越高,层结水汽越丰富;强回波顶高越高,水汽越丰富,冰雹云发展旺盛;强回波顶高越接近回波顶高时,对流发展越旺盛。通过对降雹时的最大回波强度、最大回波顶高、最大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VILmax)、垂直累积液水密度(VILD)以及K指数、沙氏指数(SI)、0℃层高度、-20℃层高度等物理量进行综合分析所构建的甘肃省东部地区的冰雹预警指标体系可对13 min冰雹临近预警提供定量化的判据。  相似文献   

18.
雷达回波顶高(ET)产品在广西冰雹云识别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广西2009至2012年降雹样本资料和新一代天气雷达回波顶高(ET)产品,对广西冰雹云回波顶高变化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广西冰雹云的ET整体呈现明显的阶段性变化特征,降雹时间和ET值达到最大值时间基本一致。冰雹云量化识别指标分别为:2月份回波顶高≥8km且回波顶高与0℃层高度差36.1km;3-4月份回波顶高≥10km且回波顶高与0℃层高度差≥6.1km;5月份回波顶高≥13且回波顶高与0℃层高度差38.1km。降雹直径与冰雹云ET值和特征层高度差值成正相关关系,可作为估计降雹直径的一个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雹云的3参数概率判别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山东省雷达回波资料,天气和灾情实况,统计了回波顶高Hm强回波区顶高Hz回波强度Z与降雹概率的关系,给出单,双参数判别雹云的指标,提出用3参数降雹条件概率法判别雹云,指出了3参数识别指标对降雹的预示作用,这对强对流天气的短期预报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湖北保康两次冰雹天气过程的综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MICAPS常规资料、TWR01雷达资料及十堰多普勒雷达观测资料,结合地面降雹的实况报告,对2009年6月6日和8月26日发生在保康县的两次冰雹天气过程的天气背景、雷达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高空冷槽、中低层切变线是主要的影响系统。6月6日冰雹由强单体雹云产生,雹云回波具有超级单体回波特点。雷达初始回波高,雹云发展速度快;强中心呈纺锤状,中低层有弱回波区,降雹前垂直液态水含量有明显的变化。8月26日过程发生在副高内部型环流形势下,由合并加强后的雹云产生降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