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 毫秒
1.
准噶尔含煤盆地构造演化与聚煤作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准噶尔含煤盆地是新疆主要含煤盆地之一 ,从含煤盆地内各煤田的含煤地层特征 ,构造特征及煤层赋存特征着手 ,分析了盆地内的沉积环境 ,构造演化和聚煤作用 ,论述了两个主要聚煤期所形成的含煤建造的发生、发展过程 ,指出了两个含煤建造中聚煤中心和富煤带的位置 相似文献
2.
祁连山东段宝积山—红会煤盆地沉积环境与聚煤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位于祁连山东段的宝积山—红会盆地是一个典型的侏罗纪沉积盆地,侏罗纪煤系由冲积扇沉积体系,经过河流、湖泊三角洲沉积体系向湖泊沉积体系过渡的沉积序列组成,并充填于印支运动后的裂陷盆地内。盆地活动断裂边界的内侧发育冲积扇裙,向着不活动边缘的另一侧,逐渐被河流沉积体系和湿地沼泽系统替代。扇前湿地是主要聚煤场所,形成的煤层层数少,主煤层厚度变化大,煤体呈简单指状。扇前湿地泥炭沼泽具有富滋养或低位性质,形成的煤层灰分产率高,硫含量有明显的分带性,其变化取决于泥炭沼泽与冲积扇体的相应空间位置。 相似文献
3.
陆相煤系聚煤环境及聚煤特征——以青海祁连山和柴北缘含煤区侏罗系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青海祁连山和柴北缘含煤区侏罗系沉积体系的研究,系统总结了陆相地层的主要聚煤环境,即冲积扇、辫状河、曲流河、扇三角洲、曲流河三角洲和滨湖聚煤环境,其中曲流河、曲流河三角洲及滨湖为陆相地层中最有利的聚煤环境。研究显示:曲流河的岸后沼泽为重要的聚煤环境,平面上煤层呈带状产出,垂向上往往形成较厚的煤层,且横向延伸较远;曲流河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间洼地中发育泥炭沼泽,形成的煤层成带性好,具有沿湖岸线广泛分布的特点;滨湖聚煤环境中湖岸线延深较远,煤层在平面上呈带状展布,同时由于湖平面变化的多旋回性,在垂向上可形成多套碳质泥岩与煤层的互层。这些研究成果,为研究煤系赋存规律和准确预测煤层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5.
6.
海域区古近系含煤地层基准面旋回识别与对比:以琼东南盆地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琼东南盆地古近系含煤地层的沉积体系。研究区主要发育冲积扇/扇三角洲-海底扇体系、滨浅湖-中深湖-浊积扇体系、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水下扇体系、潮坪-泻湖体系、滨浅海-浊积扇体系等沉积体系,其中辫状河-辫状河三角洲-水下扇体系、潮坪-泻湖体系聚煤作用较强。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与技术方法,进行了中、短期基准面识别与对比。短期基准面对比界面主要类型是冲刷现象及其上覆的滞留沉积物、土壤化沉积与泥炭化事件沉积组合、微相岩相类型或相组合在垂向剖面上转换、测井曲线突变界面等。琼东南盆地古近系的地层中,由不同成因特征的边界所界定的短期基准面旋回主要有向上"变深"的非对称型短周期旋回层序(A型层序)、向上变浅的非对称型短周期旋回层序(B型层序)和向上变深再变浅的对称型短周期旋回层序(C型层序)。 相似文献
7.
滇东老厂煤田晚二叠世聚煤环境剖析与成煤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滇东老厂煤田形成的地质背景和晚二叠世含煤地层沉积特征的综合分析,剖析了典型的潮坪聚煤环境和三角洲聚煤环境及其成煤作用。该区晚二叠世的海陆过渡环境演化顺序为:局限碳酸盐台地—泻湖潮坪—浅水三角洲聚煤环境,其中从龙潭中期末至长兴期各种聚煤条件配合最有利于聚煤。所以,后期的潮坪和浅水三角洲是该区最重要的聚煤环境。据此,初步建立了该区晚二叠世聚煤期的环境演化与成煤模式 相似文献
8.
根据已有研究成果及大量钻孔资料,运用沉积学、煤田地质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了徐沛煤田晚古生代的成煤环境,并总结了其聚煤规律及控制因素。结果表明,石炭—二叠纪聚煤作用主要发生在海岸带的堡岛体系和过渡相中,由海岸带向两侧,聚煤条件逐渐变差;堡岛体系泥炭坪形成的煤层厚度小,结构单一;三角洲体系分流间湾泥炭坪和泛滥平原泥炭沼泽形成的煤层厚度大;煤层在垂向上由薄至厚,结构由简单至复杂,稳定性逐渐变差;平面上,自北而南含煤层数逐渐增多,含煤层位逐渐抬高,条带状富煤带有向南迁移趋势。 相似文献
9.
根据平庄煤田露天矿区的地质特征和煤的形成环境特点,对西露天矿区6煤组的水分、灰分、挥发分、发热量、硫分、灰融性和C、H、N等煤质参数进行了综合分析,阐述了主要煤质参数在矿区的分布特征,探讨了煤质参数与成煤环境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在研究中国北方含煤盆地的基础上,对煤田勘查钻孔的放射性异常和航空能谱资料进行了二次开发,分析了此种盆地的含矿性特征,建立了砂岩型铀矿产出的模式地层层序。结果表明该种铀矿形成于较还原的环境中,具有还原性质的灰色砂岩层才是找矿的目标层位;铀矿成矿的含煤盆地按其形成的构造环境分为三类,在不同地质时期,地球上不同纬度的环境演化和盆地所处的大地构造位置是控制铀矿成矿作用分带的基础条件。 相似文献
11.
山东平邑—蒙阴地区古近纪地层时代讨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山东平邑—蒙阴地区古近纪地层的野外地质调查和实测剖面,对分布于该区内的古近系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划分,提供了新的ESR测年数据,并结合生物地层序列确定了该区古近系的地层顺序为:古近系渐新统汶东组(E3w)、古近系上始新统大汶口组(E23d)、古近系中始新统朱家沟组(E22z)、古近系下始新统常路组(E21c)、古近系上古新统卞桥组(E12b)和古近系下古新统固城组(E11g)。为华北地区乃至全国古近系的研究与划分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2.
Major and trace element, and Sr-Nd isotope constraints on the origin of Paleogene volcanism in South China prior to the South China Sea opening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Sun-Lin Chung Hai Cheng Bor-ming Jahn Suzanne Y. O''Reilly Bingquan Zhu 《Lithos》1997,40(2-4):203-220
Paleogene volcanic rocks crop out in three sedimentary basins, namely, Sanshui, Heyuan and Lienping, in the attenuated continental margin of south China. Lavas from the Sanshui basin which erupted during 64-43 Ma are bimodal, consisting of intraplate tholeiitic basalt and trachyte/rhyolite associations. Similar to Cretaceous A-type granites from the nearby region, the felsic member shows peralkaline nature [Na2O + K2O ≈ 10–12%; (Na + K)/Al≈ 0.98−1.08], general enrichment in the incompatible trace elements and significant depletion in Ba, Sr, Eu, P and Ti. Although both types of the Sanshui lavas have rather uniform Nd isotope compositions [Nd(T) ≈ +6 to +4]that are comparable to Late Cenozoic basalts around the South China Sea, the felsic rocks possess apparently higher initial Sr isotope ratios (ISr up to 0.713) and form a horizontal array to the right in the Nd vs. Sr isotope plot. Closed system differentiation of mantle-derived magmas in a ‘double diffusive’ magma chamber is considered for the bimodal volcanism, in which the trachytes and rhyolites represent A-type melts after extensive crystal fractionation in the upper portion of the chamber. Such A-type melts were later contaminated by small amounts (1–3%) of upper crustal materials during ascent. On the other hand, composition of lavas in the other two basins varies from tholeiitic basalt to andesite. Their Sr and Nd isotope ratios [ISr ≈ 0.705 to 0.711; Nd(T) ≈ +1 to − 5] and generally correlative Nb-Ta depletions suggest a distinct magma chamber process involving fractional crystallization concomitant with assimilation of the country rock. We conclude that these Paleogene volcanic activities resulted from the lithospheric extension in south China that migrated southwards and eventually led to opening of the South China Sea during 30-16 Ma. 相似文献
13.
14.
在东海地球动力学环境与过程研究现状分析基础上,讨论了采自盆地东西部油气钻井玄武岩样品的岩石化学、微量元素和同位素测试分析的成果,阐述了玄武岩岩石结构与岩石成分特征,计算岩浆起源深度与岩浆起源温度。通过岩浆源区地幔性质与深部过程分析,指出Sm-Nd、Pb-Pb、Nd-Pb同位素体系反映的深部地幔流体具有古生代向新生代转型的双重特征,与古生代地幔岩浆来源具有较明显亲和性,其中既有古老地幔物质存在,又有新生地幔物质参与,表明研究区地壳深部流体活动十分频繁。结合海洋一期863双船折射大剖面有关地质-地球物理解释成果的综合分析认识,提出了盆地地球动力学成因模式。 相似文献
15.
陆相断陷湖盆边缘构造带是湖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通常紧邻生油中心,是陆相断陷湖盆的油气主要富集带之一。渤海海域古近系湖盆边缘构造样式可划分为伸展型湖盆边缘和走滑型湖盆边缘两大类,伸展型湖盆边缘又可划分为陡坡断裂型湖盆边缘、缓坡断裂型湖盆边缘、简单缓坡带型湖盆边缘和轴向斜坡型湖盆边缘。伸展型湖盆边缘在全区各大凹陷均可见,走滑型湖盆边缘仅发育在盆地的东部地区,主要受郯庐断裂带的控制。不同类型湖盆边缘的构造活动方式和构造演化过程各不相同,因而其所形成的地貌形态有较大的差别,可容空间和沉积基准面的变化各具特色,从而导致不同构造样式的湖盆边缘具有不同的沉积层序构成模式。湖盆边缘构造样式对层序构成的控制作用的分析对储集层预测和岩性圈闭预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综合岩心、钻井、地震等资料,运用层序地层学、现代沉积学的思路和方法,对黄骅坳陷中区古近系东营组的沉积体系特征进行了分析,指出东营组沉积时期处于盆地断—拗转化阶段,主要发育湖泊三角洲和湖泊体系,局部地区发育扇三角洲和浊积体系等。沉积体系的时空分布和演化特征受控于构造背景和层序结构样式的差异,表现为东三段层序(SQEd3)以低位域三角洲和范围扩大的高位域三角洲为主;东二段层序(SQEd2)、东一下段层序(SQEd1x)以板桥次凹等局部地区发育的低位域三角洲和普遍发育的高位域三角洲为主;东一上段层序(SQEd1s)低位域三角洲和高位域三角洲主要分布于歧南次凹和歧北次凹,总体形成了缓坡背景、断控斜坡背景和多级断阶背景下的3类沉积模式。基于上述研究,认为研究区发育5类有利圈闭区:坡折带附近的隐蔽圈闭区、越过凹陷中心的上超尖灭圈闭区、构造—岩性复合圈闭区、低位域和高位域浊积砂体形成的岩性圈闭区、下切谷充填岩性圈闭区,构成了6个有利的勘探区带,这对于指导研究区东营组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对兰坪盆地古近系59件砂岩样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稳定重矿物的含量平均为38.4%,较稳定矿物及不稳定矿物含量低,平均分别为2.3%和1.1%;指相矿物(赤)褐铁矿含量较高,平均为50.5%。根据稳定系数、ZTR指数、ATi指数、GZi指数及其在剖面中的变化规律,将兰坪盆地构造演化划分为构造平缓期和构造活动期。古近纪构造活动在盆地不同部位、不同时期存在一定的差异,总体上显示中南部构造活动较北部有一定的延迟。重矿物组合显示,盆地古近系的源岩存在多种岩石类型,其中以沉积岩为主,而基性岩、中酸性侵入岩和变质岩都较少。重矿物组合及特征指数揭示了云龙组物源主要来自盆地东缘;果郎组物源以东缘为主,西缘为辅。指相重矿物组合显示,兰坪盆地古近系的沉积环境为水体较浅的强氧化环境。 相似文献
18.
为了揭示南海北部深水区新生代断裂构造特征及其与油气聚集的关系,以地震资料解释为基础结合钻测井资料,通过编制构造几何学图件,运用油区构造解析原理,对南海北部深水区新生代断裂特征及其发育演化进行系统分析。该区主要发育东西,北东-南西,北东东-南东东3个走向的断裂; 北东和北东东走向的断裂形成时间早于近东西走向的断裂。以珠江组-三亚组为界,南海北部深水区形成了基底和盖层上下两套断裂系统,主要发育持续型、中衰型和晚生型3种类型的正断层,形成了伸展、走滑和垂直3种构造样式。断裂活动控制了南海北部烃源岩的演化与分布、圈闭形成以及油气的运聚; 断陷期是主要的烃源岩形成期,持续沉降有利于烃源岩保存和成熟; 强烈的构造活动形成了多种类型的圈闭,其中在古近系和早中新统时期断裂发育密集,形成众多与断裂和背斜有关的构造圈闭。根据断裂发育和演化特征,由于持续性基底断裂的长期活动,在缓坡带和盆地中的坳中隆和凸起等构造高部位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场所,也是深水区下一步油气勘探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80年代末期兴起的层序地层学,为人们理解聚煤作用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对国内外近海含煤岩系层序地层学研究成果的分析,认识到:海侵过程成煤、幕式聚煤作用、事件成煤作用、海相层滞后时段聚煤等观点的提出,大大促进了含煤岩系研究的发展;含煤岩系层序地层学聚焦于基准面与泥炭堆积关系的研究,煤岩学、煤化学方法与层序地层学的结合使这种关系更加清晰化;地层接触关系、煤层特征、煤岩特征和煤化特征是判断煤层作为成因层序地层边界的重要依据;含煤岩系层序地层学由聚焦于层序格架中煤层位置的研究,逐步转变为关注于煤层中高频基准面旋回的研究和可容纳空间与煤层、煤岩关系的研究。今后的研究要逐渐拓展到内陆湖盆,应建立不同构造背景下的内陆湖盆成煤模式或理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