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硅钾肥对青菜产量品质和土壤养分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取等养分及土培试验方法,进行硅钾肥在不同施肥条件下对青菜产量、维生素含量、硝酸盐含量、重金属元素含量以及土壤养分含量影响的试验,分析施用硅钾肥对提高蔬菜产量品质和土壤养分的作用。结果显示:施用硅钾肥可以有效提高土壤有效氮和土壤有效磷含量,明显提高青菜的产量和青菜中维生素含量,减少青菜硝酸盐含量,降低青菜中重金属元素镉、铬、铅等的含量。  相似文献   

2.
西双版纳热带山地利用过程中的土壤退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土壤养分和土壤微生物生长代谢水平的衰退是热带山地退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二者的变化基本是一致的。即从热带雨林→33a次生林→6a轮歇地→4a轮歇地→旱谷地→橡胶林→荒草坡呈降低趋势;相对于热带雨林而言,不同利用方式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养分状况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且随退化程度增高减幅增大,土壤微生物衰减的速率比土壤养分的衰减更快。说明山地的退化严重影响着土壤微生物的生长代谢水平以及它们之间的协同作用,从而影响土壤碳氮循环代谢途径。降低土壤肥力水平。  相似文献   

3.
根据在禹城站养分平衡试验场20个养分池内连续三年的试验,通过比较精确的田间试验和取样分析,探讨了估养了以禹城为代表的黄淮海平原类似地区农田生态系统氮、磷、钾营养元素的平衡。试验结果表明,在黄河冲积物母质上发育的土壤,钾的供应能力很强。在当前产量水平(12000kg/ha/a)施用钾肥无效果,并出现“奢侈性消移”。氮、磷元素尤其是有效性氮和磷明显缺乏,是影响作物生产的主要因素。养分损失的主要途径是氨  相似文献   

4.
采煤塌陷对土壤质量的影响效应及保护技术   总被引:42,自引:0,他引:42  
采煤塌陷对土壤质量具有显著的影响效应。该文分析采煤塌陷对矿区土壤构型、土壤物理性质、土壤水分运移以及土壤养分运移的影响效应,阐述了采煤塌陷与土壤质量的关系,建立采煤塌陷对矿区土壤质量的影响效应模式,提出保护采煤塌陷区土壤质量的技术途径和措施。  相似文献   

5.
沙区植被恢复对土壤微生物量及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石万里  王辉  马维伟 《中国沙漠》2017,37(3):507-513
土壤微生物是生态系统功能及养分循环的关键影响因素,对土壤质量变化有重要的指示意义。研究了干旱沙区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量及微生物活性的变化特征及其季节动态。结果表明:固沙植被区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土壤基础呼吸显著大于流动沙丘,总体上表现为同一土层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基础呼吸速率随植被恢复年限的延长而增加,而同一年代植被区则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土壤微生物代谢熵随固沙年限的延长呈下降趋势,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土壤微生物量和基础呼吸呈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表现为夏季 >秋季 >春季 >冬季,且随着恢复年限的延长其变化幅度增大;微生物代谢熵不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土壤微生物属性能够较好地反映沙区植被恢复引发的土壤质量变化。  相似文献   

6.
棉花-花生在不同间作模式下土壤养分的变化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棉花-花生在不同间作模式下土壤养分的变化,结果表明:棉花-花生在合理的间作条件下,土壤养分有一定的互补作用。棉花能充分利用固定的氮,花生能利用棉花活化的土壤磷;棉花-花生间作,要注意钾素的补充。间作距离小,这两种作物一方面发生养分竞争,更主要的是地上部竞争,影响经济产量。间作距离过大与单相作类似。  相似文献   

7.
以花芽分化期荔枝为例,分析了荔枝冠层叶片养分质量分数的空间分布差异;选用18种光谱变量,研究了荔枝不同冠层叶片养分质量分数与光谱变量的关系及其对无人机多光谱遥感监测模型的影响。结果表明:荔枝不同冠层叶片的氮、钾质量分数随冠层高度降低而明显提高;冠层中、上层叶片氮质量分数与无人机正射数据计算的类胡萝卜素反射指数(CRI)相关性最高(r=0.86,p<0.01);冠层中、下层叶片钾质量分数与无人机正射数据的光谱变量显著相关,且与标准绿波段(NG)指数的相关程度最高(r=-0.83,p<0.01)。荔枝冠层叶片养分质量分数空间变化对基于垂直观测遥感数据建立的叶片养分质量分数估算模型精度有影响,无人机多光谱数据具有估算荔枝叶片氮、钾质量分数变化的潜力,但估算精度与冠层高度有关。  相似文献   

8.
豫南位于北亚热带北缘,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地带性土壤较为发育,农业生产条件较好,为河南水稻、小麦、油菜集中产区。近年来,随着氮肥的大量施用,单位面积产量不断提高,但是,却出现了稻麦空秕率增高,千粒重下降,油菜花而不实,紫云英长势衰退等现象,影响到产量的提高。为达到农业的持续高产与稳产,我们调查并分析了土壤中硼、钼、锌等微量元素的含量,开展了硼、钼、锌肥效试验,探索不同作物对微肥肥效之反应,寻找适宜的微肥施用技术措施,以期改变作物结实性状,达到持续增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加拿大矿产资源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许多矿产的储量居世界前列,其中居世界第1位的有铟、钾盐、硫;第2位的有石油、铌、钨、石棉;第3位的有铀、镉、硒;第4位的有镍、铅、铂族金属、钼、钽;第6位的有金刚石、锌、金;第7位的有银、钛;第10位的有煤;第12位的有铜;第13位的有铁矿石。加拿大的采矿业十分发达,是世界最大的矿业国之一。2003年加拿大的铀和钾盐的产量居世界第一,钴产量居世界第二位,钛精矿、镍、铝、石膏和铂族金属产量居世界第三位。产量位居世界前五位的其他矿产品还有石棉、锌、35镉、钼、盐。加拿大是世界最大的矿产品出口国,…  相似文献   

10.
内蒙古自治区钼矿资源储量和产量均居全国前列,但远远没有形成钼资源产业大区。针对上述情况,文章主要介绍了内蒙古自治区钼矿资源勘查开发的现状,分析了钼资源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根据钼资源产业发展的现状和问题,提出了三条政策性建议:1)整合资源,提高利用效率;2)推动技术创新,提高选冶水平;3)利用市场机制,推动结构调整。  相似文献   

11.
基于PSR框架的土地质量指标体系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36,自引:2,他引:34  
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ress-State-Response,PSR)"模式的土地质量指标体系是国际土地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土地退化的严峻形势要求建立能够衡量土地质量变化的指标体系。介绍了基于PSR框架的土地质量指标体系的来源、基本概念、评价框架和研究计划。介绍了国际土地质量指标研究计划中提出的养分平衡、产量差额、农业土地利用强度与利用多样性、土地覆被、土壤质量、土地退化、农业生物多样性、水质量、林地质量、牧草地质量、土地污染等11项土地质量指标。在总结、分析国内外土地质量指标体系研究的最新进展和研究不足基础上,提出未来我国有关部门在土地质量方面的研究趋势与建议。  相似文献   

12.
湘北红壤坡地雨水过程的水土流失及其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谢小立  王凯荣 《山地学报》2003,21(4):466-472
模拟主要利用方式构建的垫面为主导因子,采用径流场实测方法,通过4a(1998~2001年)实地观测试验,剖析不同下垫面对雨水地表径流及其过程的影响。研究表明:降雨(时间分布及其强度)是影响地表径流特征的主导因素;年降雨量与地表径流量和系统水土流失量呈正相关。不同垫面地表径流产量有显著性差异;雨水径流过程的土壤和养分流失有相似的表现。在假定雨水年份的基础上,应用不同雨水年份出现概率指标,推算出:湘北红壤坡地现今利用状况下,雨水产地表径流过程的年均水土流失量及其养分(有机质、N、P、K)损失量;和可最大开发利用时,可能带来的水土流失与养分损失。提出"利用坡地集雨利用优势,构建与单元生态系统水循环平衡相适应的坡地农林复合生态系统,通过水平衡生态建设来维系生态系统的水分平衡"观点。  相似文献   

13.
菅艺伟  付瑾  周丰 《地理科学进展》2021,40(10):1746-1760
极端降水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广泛增强的趋势,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影响不容忽视。水稻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其产量的年际波动受到极端降水的影响,然而其响应机理和时空敏感性尚未厘清。论文总结了极端降水在水稻主产区的时空格局及对产量的影响程度,梳理了极端降水对水稻产量的生理、化学和物理过程的影响机制,对比分析了多个主流方法(统计模型和作物过程模型)的输入数据和应用上的优缺点。结果表明,极端降水增加1%导致水稻减产0.02%~0.5%,主要通过增加养分流失和造成淹水胁迫等途径。然而当前研究仍难以明确水稻产量如何响应于极端降水的不同特征值(强度、频次、持续时间等)及其敏感性的时空差异,尚未完善极端降水对水稻各产量组成的影响机理,同时缺乏作物模型与统计模型等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造成水稻产量预测的不确定性。建议未来相关研究应加强田间观测、控制性实验与模型改进,定量解析极端降水对产量的影响机理,促进模型—数据融合,提高数据精度以更好地模拟极端降水事件下的水稻产量,为优化当前稻作系统和建立气候智能型农业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在分析植棉紫色土养分对棉花营养影响的基础上,讨论了土壤养分对棉花纤维品质的作用.比强度、2.5%跨距长度、伸长度、麦克隆值和整齐度五个纤维品质指标中,前三者与土壤养分显著相关.土壤养分中对纤维品质影响较大的是微量元素硼、铜及大量元素磷、钾,其中以硼和铜与棉花纤维品质的关系最为密切.  相似文献   

15.
干旱沙漠地区春小麦的水分与氮肥利用效率研究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在沙坡头试验站养分循环池进行的水肥正交试验中, 研究了不同水肥条件对小麦生长和产量形成的影响及其水肥利用效率。试验结果表明, 在设计水肥条件下, 肥料因素对小麦生长和产量形成的影响大于水分因素; 中高水肥条件下, 水肥协调有利于小麦生长和获得高产。灌浆期植株上部有效叶面积的大小和维持时间与经济产量的形成有很显著的正线性相关。该地区小麦水分利用效率较高的适宜土壤水分范围在田间持水量的40%左右, 适宜的肥料(N肥)经济施用量为300kg·hm-2左右, 目标产量为7.0t·hm-2。  相似文献   

16.
新疆耕地土壤养分时空变化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土壤养分状况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标识,并决定着农作物产量高低,对其进行调查分析可以为今后土壤养分资源的综合评价和科学施肥管理提供基础资料。采用Meta-analysis方法,通过对1999-2005年期间有关新疆耕地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的研究文献的收集分析,并与20世纪80年代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对比分析,研究了近20多年来新疆耕地土壤养分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耕地土壤有机质、速效磷和碱解氮总体呈现增加的趋势,土壤肥力在不断提高,全氮含量略有下降趋势,速效钾含量下降明显,但存在区域差异,准噶尔盆地北部区和伊犁地区具有较高的土壤肥力,塔里木盆地区域土壤肥力较低。分布于新疆的7种主要耕地土壤类型,其养分含量变化总体表现为与全疆耕地土壤养分相似的变化趋势。人类的施肥、耕作措施的改变及土地利用变化是引起土壤养分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以科尔沁沙地3种主要的藜科植物为实验材料,通过控制土壤养分、土壤水分以及种群密度,研究植物比叶面积(SLA)和叶干物质含量(LDMC)对土壤养分、土壤水分和种群密度及三者交互作用的响应。结果表明:养分和水分对这3种植物的SLA和LDMC的影响均为显著,其中养分为最大的变异源。3种藜科植物的SLA和LDMC对密度处理响应均为不显著。交互作用对3种藜科植物SLA和LDMC的影响则要弱于单因素(密度、水分)处理;养分的增加导致沙蓬、大果虫实的SLA增大,LDMC减小;水分对SLA、LDMC的影响和养分相似;尖头叶藜的响应方式与沙蓬、大果虫实相异,随养分的增加其SLA有减小的趋势,LDMC反而有增大的趋势; 土壤养分、水分的改变对尖头叶藜SLA和LDMC的影响较弱。  相似文献   

18.
天山北坡绿洲土壤有机碳和养分时空变异特征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许文强  罗格平  陈曦  肖鲁湘 《地理研究》2006,25(6):1013-1021
本文以天山北坡三工河流域绿洲作为研究区,利用1982、1999和2003年土壤养分数据,应用地统计学方法,分析绿洲土壤有机碳和养分的时空变异特征。结果显示:研究区1982、1999和2003年土壤有机碳和养分具有显著的差异性。空间结构上,土壤有机碳和养分具有中等或较弱的空间自相关;受土壤类型、种植作物种类等的影响,研究区土壤有机碳具有较强的各向异性,但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各向异性较弱。Kriging和IDW插值分析表明,土壤有机碳和养分总体呈增加的趋势,绿洲土壤表现为“碳汇”,尤其在种植6年以上的多年生作物分布区,土壤“碳汇”趋势更加明显,说明以绿洲农业为主的人类活动基本合理,土壤质量正逐步改善。  相似文献   

19.
三峡库区紫色土坡地养分状况及养分流失*   总被引:33,自引:3,他引:33  
紫色土是三峡库区移民安置区的主要坡地土壤。本研究采用典型区域调查,代表性土壤剖面养分分析,结合实验小区人工降雨的方法,初步研究了发育于侏罗纪紫色砂泥岩母质上紫色土的养分状况、养分流失特点、过程及影响养分流失因素。  相似文献   

20.
基于PI指数模型的南方典型红壤丘陵区稻田土壤肥力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田间采样和室内分析的方法,对南方典型红壤丘陵区稻田土壤44个样品进行检测分析,以pH、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为评判指标,运用PI指数模型法对水稻土的肥力质量进行综合评价,探讨该区域的土壤养分肥力水平以及水稻产量与土壤肥力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 本实验区水稻土有机质含量丰富,供氮能力较高,土壤为弱酸性与中性土壤,较适合水稻生长,但其供磷与供钾水平相对较低。(2) 各样品肥力指数与实际产量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736**,即水稻产量对土壤肥力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