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玉海,男,1933年1月25日生于辽宁省台安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共党员 ,享受政府津贴专家。1958年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系,1961年硕士研究生 毕业 后留校任教,1982年调入西安地质学院(现长安大学),直至2000年11月25日去世。   刘玉海教授一生桃李满天下,他先后培养了10名博士研究生、18名硕士研究生和数以千计的 本科生。   刘玉海教授一生著作颇丰,先后完成了《延安城市工程地质》、《大同城市地质研究》、《 地震工程地质学》、《大同机车工厂及邻区地裂缝研究》等学术专著,并与他人合作完成了 《黄河大柳树坝址区工程地质研究》、《中小型水电工程地质》、《南迦巴瓦峰地区地质》 等专著,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90余篇,在病重期间仍在主编《中国城市工程地质》 专著。   刘玉海教授曾是中国环境地质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城市地质研究会理事,西安地质学会常 务理事,国际工程地质协会会员,西北大学兼职教授等。   刘玉海教授德高望重,知识渊博,虚怀若谷,平易近人,他为 我国的工程地质事业和地质教育事业,为长安大学的学科建设和发展奉献了毕生的精力。   刘玉海教授永垂不朽!  相似文献   

2.
刘国昌先生是我国工程地质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区域稳定工程地质学的创始人、我国工程地质教育事业的一代宗师、矿产资源开发的先行者、国家重大工程建设的践行者。193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毕业后响应“找矿救国”的号召,从事野外矿产勘察10余年。1951年应俞德渊先生邀请,到东北地质学院任教,创办了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系,任系主任、教授,从此开启了中国工程地质教育事业,培养了新中国第一批工程地质专业研究生,开办了首批工程地质进修班,奠定了我国工程地质事业的基础。1981年,调西安地质学院工作,建设了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系。1984年,在刘国昌先生的主持下,西安地质学院获批我国首批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博士点,1985年开始培养博士生,为该校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专业和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略论工程地质学思维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本文讨论了工程地质学的学术思维, 包括地质成因思维、地质结构思维、地质工程思维、地质环境思维、地质系统思维, 籍以庆贺孙广忠教授七十大寿和他对工程地质学的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4.
1974年著名的工程地质学家L.Müiller教授曾以《工程地质学的今天》为题论述过工程地质学在工程建设中的作用、工程地质学与土力学和岩石力学间的关系等问题。著者现在又以《工程地质的今天》为题阐述了:(1)工程地质学研究领域应该扩大,它不仅应该为具体的工程建设服务,而且要扩大到包括自然地质作用和人类开挖、堆积作用在内引起的地质灾害预报和防治,它已成为与资源、能源探查相并提的地质学两大实践课题之一——防灾;(2)今天的工程地质学研究必须从第一环境研究出发进行第二环境预测,工程地质与环境地质已经是不可分的;(3)工程地质学今天的任务不仅要研究工程地质条件,而且应包括与地质体工程活动有关的设计、施工及地质体改造等整个领域,即地质工程领域。著者认为今天的工程地质应该向地质工程方向发展,确切些说可称为环境地质工程;(4)本文明确地提出了《地质构造控制论》是工程地质学或环境地质工程研究的基础理论;(5)文中还论述了岩体改造的原理、方案和技术。最后还概括地论述了2000年时中国工程地质学家面临的艰巨任务。  相似文献   

5.
一九八七年五月四日—八日在北京召开的山区工程地质环境国际讨论会是在我国举行的第一次国际性工程地质专业学术讨论会。会议由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组织。会议荣誉委员会由国内外知名的教授专家三十人组成,其中有中国地质学会理事长程裕淇教授,法国的Arnould,M.教授、本届国际工程地质学会主席加拿大的White O.L.博士、捷克斯洛伐克的Matula,M.教授,以及中国的王思敬教授、孙玉科教  相似文献   

6.
正一、《工程地质学报》是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主办的,与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国际工程地质与环境协会中国委员会有密切联系的,关于工程地质学、面向国内外发行的工程地质学的高级学术期刊。二、主要刊登涉及到地质科学、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学、地球化学、应用地球物理学、物理学、数学、计算机科学、铁道、交通、公路、矿山、能源、水利水电等方面的研究论文、简报、动态、进展和新技术、新方法。三、《工程地质学报》宗旨在于加强学术交流,促进工程地质学科的应用和技术发展,使工程地质科学更  相似文献   

7.
为了促进地质科学技术创新和向生产力的迅速转化,根据工程地质作为应用学科的特点,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决定,在原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谷德振教授领导的工程地质研究室和工程地质力学开放研究实验室的基础上组建成立“地质工程中心”。中心拥有雄厚的技术力量和坚强的技术后盾,以国际工程地质与环境协会主席王思敬为首的许多著名工程地质与地质工程科学家将热情指导中心工作。中心拥有各类实验室、研究室及各种先进仪器设备。中心多年来发展积累了数十项地质工程新技术与新产品,正致力于进行科技成果转化,为地质工程实践服…  相似文献   

8.
中国区域工程地质学纲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北地质学院刘国昌教授的这一篇论文总共分为六个部分:1.区域工程地质学对实践的意义;2.中国领域内工程地质条件分布的规律性;3.划分中国工程地质区域的原则;4.中国工程地质分区;5.中国工程地质分区概述;6.结论。全文共约4万字左右,因月刊篇幅所限,分三期连续发表。(编者)  相似文献   

9.
正一、《工程地质学报》是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主办的,与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国际工程地质与环境协会中国委员会有密切联系的,关于工程地质学、面向国内外发行的工程地质学的高级学术期刊。二、主要刊登涉及到地质科学、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学、地球化学、应用地球物理学、物理学、数学、计算机科学、铁道、交通、公路、矿山、能源、水利水电等方面的研究论文、简报、动态、进展和新技术、新方法。  相似文献   

10.
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的我国著名工程地质学家、成都理工大学资深教授张倬元先生80华诞之际,于2006年1月21日在成都隆重召开了工程地质关键理论及张倬元教授学术思想研讨会。应邀赴会的有:中国科学院院士刘宝教授,成都理工大学校长刘家铎以及中国地质学会、中国地质调查局和许多高校的专家、教授等200多人。张倬元教授从事地质和工程地质工作已有60年。在长期的实践中,他与同事们共同创建了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以“地质过程机制分析———定量评价”为核心的工程地质学术思想体系,其宗旨是以达到人地和谐为目标,服务于重大工程建…  相似文献   

11.
世纪国情科技发展与工程地质学走向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通过对 2 1世纪初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的综合分析 ,基于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 ,工程建设的环境安全与经济效益统一的取向 ,以及学科的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双重属性 ,作者认为工程地质学的研究与发展方向是 :以工程建设与地质环境互馈过程研究为核心 ,地质工程与岩土工程嵌套发展 ;加强工程地质学理论 -地质技术 -工程建设的紧密结合 ,进一步实现工程地质学为工程建设服务的价值。文章还论述了工程地质与环境领域服务于三个层次生产力布局、整体发展趋势、关键环节以及科学方法与技术的基本框架 ,并就当前工程建设中亟待解决的科学技术难题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2.
受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的委托 ,由中国水电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承办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工程地质力学重点实验室等 7单位协办的第七届全国工程地质学术会议于 2 0 0 4年 10月 2 1~2 4日在昆明市召开。中国地质学术第六届工程地质专委会主任王思敬院士在开幕词中指出 :这次会议是我国工程地质学术界的一次重要会议。国家制定了西部大开发的战略 ,工程建设规模越来越大 ,工程地质问题越来越复杂。工程地质学的发展面临着机遇和挑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工程地质学发展的根本。工程地质学家任重道远。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  相似文献   

13.
内容提要本书是一部系统介绍青藏高原东南缘第四纪工程地质问题和相关研究方法的专著。作者根据当前青藏高原东南缘重大工程建设需求和工程地质学发展趋势,提出加强第四纪地质与工程地质的高层次交叉研究是当代工程地质学的重要发展方向。结合野外地质经验和亲身体会,简明扼要地阐述了青藏高原东南缘区域地质背景、与工程地质研究密切  相似文献   

14.
内容提要本书是一部系统介绍青藏高原东南缘第四纪工程地质问题和相关研究方法的专著。作者根据当前青藏高原东南缘重大工程建设需求和工程地质学发展趋势,提出加强第四纪地质与工程地质的高层次交叉研究是当代工程地质学的重要发展方向。结合野外地质经验和亲身体会,简明扼要地阐述了青藏高原东南缘区域地质背景、与工程地质研究密切  相似文献   

15.
挑战与机遇:从三峡库区移民安置论工程地质的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三峡库区移民安置对工程地质提出了挑战。在十多年时间内,在复杂地质环境和大规模工程活动、水位上升100多米条件下,要进行120万人口迁建,迫使工程地质学在理论、概念、方法、技术等方面进行新探索。在改造的基础上对不良地质体进行“开发利用”是三峡工程地质研究的主题。它要求:工程地质应该由传统的场址调查、勘察与评价的狭义范围拓展到工程地质体,特别是复杂地质体的改造、控制和开发利用的宽广领域。  相似文献   

16.
工程地质学的任务是研究工程建设的自然环境和地质条件,研究工程建设和地质环境、工程结构和地质结构的依存关系和相互作用,进行工程地质评价,为工程的规划、选址、方案布署、设计、施工和正常运营提供科学的依据。 我国工程地质学作为一门学科  相似文献   

17.
《岩土力学》2009,30(4)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工程地质学的基本知识、土木工程建筑中的工程地质问题及工程地质勘察三方面的内容。具体内容包括矿物与岩石、地质构造、地质作用、特殊土、地形与地貌、地下水、不良的地质现象、不同类型的工程地质问题、工程地质勘察方法及原位测试方法、不同类型工程地质勘察要点及工程地质勘察资料整理等。全书共分为十一章,前十章附有较全面、较详细的思考题。  相似文献   

18.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孕育,形成,综合和分化的演变过程。本文即在简单介绍了工程地质学的孕育,形成之后,着重讨论了工程地质学与其它有关学科相交叉所形成的环境工地质学,大城市工程地质学,改造工程地质学,海洋工程地质学和计算工程地质学等新的边缘学科。  相似文献   

19.
许兵 《工程地质学报》1997,5(4):295-298
本文着重探讨了孙广忠教授关于岩体结构力学的基本观点, 即岩体、岩体的结构与赋存环境, 岩体结构力学效应, 岩体结构控制论及工程地质-岩体力学-地质工程三位一体的观点等。纵观孙广忠教授的论著, 他走的一条立足地质、以岩体结构力学效应为中心, 紧密结合地质工程的岩体力学研究道路。  相似文献   

20.
正由殷跃平、张永双教授等著的《汶川地震工程地质与地质灾害》,在"5·12"汶川M_S8.0级地震5周年之际,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本书对汶川M_S8.0级地震区的地震工程地质和地质灾害进行了系统研究,涉及汶川地震区域地质构造、地震工程地质、斜坡地震动监测与试验方法、地震地质灾害等关键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