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运用叠层石进行晚前寒武纪地层分层和对比目前已成为晚前寒武纪地层工作者的重要手段之一。凡河盆地沉积了巨厚的晚前寒武纪地层,碳酸盐岩占了整个地层系统三分之一以上,其中发育了极好的叠层石礁体,这就为使用叠层石进行地层对比和区城地层对比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2.
鲁西陆块是中国前寒武纪研究的热点地区之一,其前寒武纪花岗岩-绿岩带地体的划分与构造演化历来为学者们注目。通过系统收集近年来鲁西陆块前寒武纪SHRIMP U-Pb测年数据,利用鲁西陆块前寒武纪花岗岩类岩石化学数据判别其形成的构造环境,综合国内大地构造相方面的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得出:鲁西陆块前寒武纪地壳形成与演化主要经历了中太古代-陆核形成阶段、新太古代-陆壳增生阶段、元古宙-大陆裂解阶段3个阶段。  相似文献   

3.
臼齿构造主要成因模式及时空分布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综述臼齿碳酸盐岩成因研究历程和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评述了6种主要的臼齿构造成因模式,其核心问题是在元古代正常潮下浅海环境中构建成岩作用早期臼齿构造裂缝形成及等粒微亮晶方解石快速沉淀充填的物理、化学及微生物条件.其中,气泡扩张裂缝模式、微生物地球化学模式和同沉积地震脱水模式等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臼齿构造多产出于正常浅海潮下环境,并且呈幕式特点产出于前寒武纪地层记录中,其时空发育特点似乎表明与叠层石发育的不相容性.臼齿碳酸盐岩在中新元古代集中发育的事实可能反映了有利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条件在地质历史上的唯一结合.理清臼齿构造成因问题是认识前寒武纪复杂的碳酸盐岩世界的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4.
近日,记者从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获悉,我国第一批11个省(区)的地质志总近结工作全面完成,在前寒武纪地质研究、生物地层系统研究、建立古生物化石群、构造发展阶段深化和构造分区细化,深部地质和第四纪地质深入研究等方面获得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5.
辽东早元古宙超镁铁质-镁铁质火山岩的发现,为辽东早元古宙地层层序划分与对比,以及大地构造环境恢复提供了新的依据。地层-岩石组合序列研究表明,辽东早元古宙由大陆裂谷向陆缘裂谷演化过程中,经历了初萌—发育—隆起的发育阶段,与这一演化相对应,岩石圈壳层发生了拱陷-拉张-减薄-叠置增厚等岩石圈结构等方面的变化。以地幔岩浆活动为特点的开放体系是制约辽东早元古宙非金属、有色金属和黑色金属矿床形成的初始原因。  相似文献   

6.
辽东广泛分布的下元古宇辽河群,是我国早前寒武纪晚期变质岩系发育最好、研究程度最高的地层之一。正因为如此,它也是多年来地学界争论的问题较多的地区。客观上,这些早前寒武纪晚期地体经历了漫长的地质发展过程,记录了多次变质作用叠加的信息:变质特点复杂、  相似文献   

7.
广西区域地质调查研究院近年在1∶5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时,于桂西寒武纪地层新采获了Chuangia等一批三叶虫、小壳类及遗迹化石,这些化石的发现,丰富了桂西寒武纪地层古生物化石的内容,对区域地层划分对比、古生物群、沉积环境和古地理、大地构造研究等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区域地质、岩石地层特征、化石资料及地质意义等方面来阐述球接子化石的发现对广西寒武纪地层划分的意义,还从古生物、生物相等方面来反映大新及其西北、南东寒武纪地层的相互关系和沉积相、古生物群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近几年我国前寒武纪稀土元素的分布和演化的研究进行了系统的总结。通过对中国前寒武纪地层中五十余个稀土元素资料的分析,认为前寒武纪稀土总量∑REE随着时代的演化呈现“之”字型变化。太古代与元古代的稀土元素模式有着截然的区别,几个重要地质时代的界线处为∑REE变化的拐点,但从太古代至太古代的总体趋势还有增高显示。此外,文章还讨论了稀土元素在不同岩性中的分配状况。  相似文献   

9.
在漫长的前寒武纪地史中,地壳的波浪运动在地层的旋回性、沉积盆地的迁移及褶皱特征诸方面均留下了印迹。本文概略地介绍了山西前寒武五套地层所记录的地壳波浪运动迹象。  相似文献   

10.
浙江江山地区上震旦统灯影组叠层石发育,宏观形态类型多样,且保存完好,是研究江山地区晚震旦世沉积环境较为理想的沉积构造。叠层石的宏观形态特征在地层剖面纵向上表现为水平纹层状→波纹状→丘状→锥状→柱状演变,其中柱状叠层石构成叠层石礁。通过对叠层石的宏观沉积特征及微观特征分析,初步认为该区的水平纹层状叠层石发育在潮上带,波纹状叠层石、丘状叠层石发育在潮间带,锥状叠层石、柱状叠层石发育在潮下带。根据浙江江山地区震旦系灯影组上段叠层石的沉积环境指示,认为灯影晚期研究区处于浅海局限碳酸盐岩台地环境,经历了潮上带→潮间带→潮下带的水体加深过程,可能主要受控于该时期扬子地块东南缘拉张沉降构造影响。  相似文献   

11.
鄂尔多斯盆地前寒武纪末期古地貌控制着后期沉积体系的空间配置与古地理展布。通过野外剖面、岩芯分析、测井数据等建立鄂尔多斯盆地寒武系层序地层格架;选取寒武纪SS1最大海泛面(徐庄组沉积晚期地层)为标志层,通过残余厚度印模法,并结合古地质图分析,对研究区前寒武纪进行古地貌恢复,明确了前寒武纪沉积背景、构造格局及物源方向。总体上,前寒武纪鄂尔多斯盆地南、北濒临秦祁海和兴蒙海,东、西被贺兰和晋豫陕坳拉槽所夹持,古地貌东北高、西南低,受秦祁海影响最大,可将其划分为3个古构造地貌单元:高地剥蚀区、受古构造控制形成的坳陷区以及处于剥蚀与沉积过渡地带的斜坡阶地区。通过研究前寒武纪末期古地貌与寒武纪早期烃源岩分布认为,拉张活动背景下的坳陷带以及斜坡带是鄂尔多斯盆地寒武纪早期烃源岩发育的有利区块,前寒武纪古地貌格局影响了寒武纪早期烃源岩发育与分布。恢复古地貌形态对于揭示物源供给,研究沉积物搬运、平面和纵向展布特征,探究沉积、沉降中心的迁移规律,以及进一步揭示生储盖组合和分布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2.
吕梁山区的前寒武纪地层研究开展较晚,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王竹泉、孙建初等曾进行过调查,但未做系统划分。1958北京地质学院山西实习大队对吕梁山开展全面的1:20万填图,将该区下前寒武系自下而上划分为界河口群、吕梁山群、野鸡山群、岔上群、黑茶山群五个群,初步建立了该区前寒武纪地层格架,后经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1:5万填图、全国地层多重划分对比研究《山西省岩石地层》(武铁山等)及本世纪初开展的1:25万填图,逐步建立起较为清晰的地层格架,即新太古界界河口岩群、古元古界吕梁群、滹沱系岚河群、野鸡山群、黑茶山群、中元古界汉高山群。  相似文献   

13.
铁岭凡河地区元古宙地层始于凡河元古宙坳拉谷沉积,根据岩石地层学、生物地层学、年代地层学等研究成果,结合现代层序地层学理论,自下而上划分六个层序,即关门山层序,虎头岭层序、二道沟层序、石门层序、杨士屯层序、于北沟层序。每个层序仅由海侵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组成,分别代表海侵退积地层结构和海退进积地层结构,而中间饥饿段则以加积为主。各层序间均为不整合,其类型包括海岸暴露带和海侵面。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区域地层格架。  相似文献   

14.
五台山以早前寒武纪地层齐全、岩性丰富典型、露头连续、界线清楚、构造特殊和矿产丰富等特征成为我国前寒武纪地质经典地区之一.是我国著名的五台群(石咀亚群、台怀亚群、高凡亚群)、滹沱群、“五台运动”、“铁堡运动”和北台期夷平面等重要地质单位重大构造事件的命名地,蕴藏着丰富珍贵的地质遗迹资源.本文在对五台山国家地质公园进行总体介绍的基础上,对公园及外围发育的地质遗迹资源进行归纳总结并分类,对典型地质遗迹资源从地质地貌特点、早期地壳演化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辽宁省前寒武纪地层发育,研究历史悠久,许多学者对辽宁上前寒武系层序、分层和对比发表了很多见解,加深了对辽宁上前寒武系的认识。近读洪作民同志《辽宁晚先寒武纪几个地质问题的商榷》(刊《辽宁地质》1985年,第一期)一文,深感见解新颖。洪从几个方面论述了辽宁上前寒武系对比的依据,有些观点颇有见地,但有些观点笔者尚不敢苟同。本文也拟就辽宁晚前寒武纪几个地质问题谈点看法,作为对洪作民同志文章(以下简称洪文)的补充和质疑。  相似文献   

16.
农业地质学是地质科学向农业拓展并交融渗透构建的一门新的边缘学科。其研究对象为农业地质背景、农业土壤地质以及促进农业发展的农用矿质养分。上世纪70年代,农业地质学逐步在我国兴起,起始主要集中在为农业服务的区域地质、区域水文地质、农药农肥矿产勘查等传统地质领域;80年代发展为以地层、岩石和地貌等农业背景条件为研究对象的农业地质背景(系统);90年代,随着我国建设可持续发展农业、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山西吕梁山地区寒武纪地层的地层学与沉积学问题,根据山西文水苍尔会剖面寒武系地层叠置关系,将该剖面寒武系地层划分为8个三级层序。基于沉积相的变化规律和地层叠置关系的旋回性研究结果,苍尔会剖面存在两个特殊的地层学与沉积学现象:下部为霍山组砂岩直接覆盖在太古宙变质岩系上,其较为良好的出露与明显的地层接触关系,为探讨山西中部霍山组砂岩的地层归属问题提供依据;在该剖面崮山组、长山组、凤山组中分别发育不同的均一石生物丘,代表华北地台寒武纪晚期—奥陶纪中期"随着后生动物辐射,微生物碳酸盐也在增加"微生物碳酸盐复苏期的基本沉积样式。在新的寒武纪年代地层框架下,对山西文水苍尔会剖面进行层序地层划分,不但为研究华北寒武系生物丘沉积组构多样性提供参考实例,同时也为探讨山西中部地区前寒武—寒武巨大的古地理变迁提供实例。  相似文献   

18.
罗圈组主要分布在河南省内,其层位介于寒武系与晚前寒武系之间。罗圈组的冰碛成因,首先是杨志坚在一九五八年提出的,其后刘长安,林蔚兴将其命名为罗圈组。这套冰碛地层在华北其它地区多缺失,因此罗圈组成因和时代的研究对华南、华北晚前寒武纪地层的划分和对比有着重要意义。一、罗圈组冰碛岩剖面  相似文献   

19.
长清张夏-崮山地区寒武纪地层发育,出露完好,接触关系清楚,岩石类型和沉积构造现象丰富,古生物化石富集,保存完整,研究历史悠久,是进行层序地层学,多重地层划分对比、研究的理想地区,是进行地质科学教育的良好基地,是不可多得的“地学实验室”。这里早己被确定为“华北寒武系标准剖面”,并己列入我国地学教科书。2001年被批准为省级地质遗迹自然保护区。对该地质遗迹实施有效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辽吉地区早前寒武纪基底过去一直作为胶辽隆起的一部分,后者又是统一的华北地台二级构造单元。“七五”期间的研究表明,它们可能由许多古构造地体组成。在辽吉地区,本溪—浑江大断裂实际上是一个古地体的拼贴构造带,断裂两侧太古宙—早元古宙时期地史发展截然不同。鞍本地区的BIF亦是一个独立的构造地体,它们都是在早元古宙末期拼贴完成的,一系列地质事实可以作证。中生代以来的所谓地台活化作用实质上正是由于原先的地体拼贴构造带成为后来的构造薄弱带,从而导致中生代的构造—岩浆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