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松辽盆地北部徐家围子地区登娄库组沉积时期,盆地处于断陷末期-断陷向坳陷转化过渡期。综合分析岩心、测井、录
井等资料,探讨了徐家围子地区登娄库组沉积相类型。结果表明,本区目的层段发育冲积扇、三角洲、河流、湖泛平原、湖泊5类沉
积体系,细分为冲积扇、砂质辫状河、曲流河、扇三角洲、湖泛三角洲、湖泛平原和湖泊7类沉积相;垂向上登娄库组一段受断陷影
响大,沉积相模式为冲积扇-扇三角洲沉积体系,登娄库组二至四段为河流-末端扇、河流-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   相似文献   

2.
松辽盆地德惠断陷具有多期油气充注的特征,受复杂构造运动的影响,原生油气藏发生调整改造。运用流体包裹体分析技术,根据烃类包裹体岩相特征及其伴生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结合埋藏史和热史模拟,研究德惠断陷华家构造带深层储层成藏期次和时间。结果表明,德惠断陷华家构造带深层储层油气共经历三期油气充注过程和二次调整改造,第一期油充注发生在沙河子组沉积末期(141.5~135.0 Ma);第二期油气充注发生在登娄库组沉积末期—青山口沉积时期(116.0~91.5 Ma);第三期油气充注发生在嫩江组沉积时期(81.0~72.5 Ma)。第一次原油调整改造发生在营城组沉积晚期到登娄库组沉积早期(128.1~121.0 Ma);第二次原油调整改造和第一次天然气调整改造发生在新近纪(4.0~1.0 Ma)。德惠断陷经历较为复杂的油气成藏过程。  相似文献   

3.
东海XH凹陷沉积地层以砂泥岩互层为主,阻抗界面差异较小,浅水表面多次波发育,导致地震反射弱,波组特征不明显,针对上述问题,应用研发的多次波压制、高精度鬼波宽频处理等技术,对工区地震资料进行了精细处理,处理剖面上的波组特征明显得到改善,数据低频、高频都得到拓宽,波组更真实可信,利用处理结果进行波阻抗反演和综合解释,能够更好地分析该凹陷优质储层的主控因素,岩性与钻井吻合度较高,证实了这一系列地震资料处理方法可靠性较高,达到了砂泥岩互层地震资料高质量成像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川东-鄂西地区弧形薄皮构造以及岩石力学性质的研究认为,本区存在中三叠统巴东组、下三叠统大冶组、下二叠统栖霞组、下志留统罗惹坪组4个易于发生构造滑脱的软弱地层。结合三峡地区地球物理探测结果,构建了巴东地区多层滑脱构造的理论模型。结果显示,该区地震活动的空间分布与滑脱构造的几何形态非常一致,地震活动多沿着区内3条NE向滑脱背斜的枢纽方向分布,背斜核部地震较少,而两翼地震较多,且较大地震多发生在两翼较深处。多层滑脱构造组成的构造背景、碳酸盐岩的大面积分布以及库水位的反复加卸载是造成巴东地区地震特征复杂性的3个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利用经验模态分解方法重构并提取山西断裂带跨断层形变监测高频平稳信号和低频趋势信号。基于高频平稳信号分析地震前兆异常及其表现形式,结果表明,在山西断裂带及邻近地区中强地震前部分跨断层测段出现明显异常;强震前山西断裂带跨断层异常测点数量多、分布广、距离震中较远,中强地震前异常测点多集中在震中附近。基于低频趋势信号分析断层形变时空分布特征表明,山西断裂带断层以继承性正断运动为主,断层分时分段差异特征明显。  相似文献   

6.
根据岩心观察、测井、录井、三维地震资料及地震沉积学分析,研究梨树断陷苏家屯地区火石岭组—营城组层序地层、地震相特征及其沉积解释。结果表明:研究区火石岭组—营城组可划分为SQ1—SQ5五个三级层序;沉积相类型主要有扇三角洲、正常三角洲、湖泊和火山岩沉积;火石岭组—营城组地震相外部可划分为前积地震相、杂乱地震相、席状平行—亚平行地震相、发散地震相及条带状地震相五大类,可细分为十一小类;根据剖面地震相—沉积相分析,并结合平面地震相、均方根振幅属性,研究区SQ1时期主要发育火山岩沉积,SQ2、SQ3时期扇三角洲广泛分布,主要发育在东部断阶带和西部断阶带的缓坡区,以及桑树台断裂和曲家断裂的陡坡区,湖泊相主要分布在中央深断带内。随着盆地扩张,SQ4、SQ5时期主要发育正常三角洲,湖泊相范围扩大。该结果可为研究区火石岭组—营城组油气勘探提供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7.
根据反馈地震计的反馈模型推导传递函数,并将其频率特征分解为低频端和高频端两部分。基于反馈模型中低频端频率特性的二阶高通滤波器传递函数,提出低频截止频率扩展的方法,包括降低机械固有角频率ω0、增加摆的质量m、降低灵敏度Sv、增大反馈线圈阻值或减少线径、选用更高电阻率的线圈材料、使用更弱的磁场。通过井下反馈地震计实验,验证了其低频端扩展与理论推导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8.
长江三峡地区巴东野三关地震成因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巴东野三关地区的微震活动具有间歇性、低频特征,分布于长江、清江分水岭--香龙山背斜南侧.通过对该区近年来微小地震震源参数研究表明:其成因不同于天然地震和水库诱发地震,似乎是由于长期开采煤矿,使地表浅层应力集中、应变累积,导致岩体失稳而产生的采矿诱发地震.  相似文献   

9.
西湖凹陷平北斜坡带平湖组广泛发育含油气性活跃的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储层。利用岩心薄片、粒度分析、测录井、地震等资料,分析岩石矿物、沉积微相、测井相、地震相特征;结合实测GR曲线,完成综合预测误差滤波分析曲线(Inpefa)转换,实现河道演化期次划分;利用Marr小波分频、RGB融合技术预测河道展布范围。结果表明:分流河道岩性以长石岩屑质石英砂岩为主,储层孔隙以次生孔隙为主,粒度概率累积曲线为跳跃和悬浮两段式,发育斜层理、波纹层理等沉积构造;河道测井相为低伽马、中—高幅、钟型—箱型、齿化—微齿化特征;地震相为中—低频、中—强振幅、透镜状反射,河道反射构造为孤立、侧积、叠置3种样式。研究区发育4期河道砂体,河道由北向南展布,流向由早期北北东向转成晚期近南北向,晚期南部区域河道砂体发育规模大,为岩性油气藏勘探的有利区。  相似文献   

10.
镇旬盆地金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镇-旬盆地金鸡岭向斜南北两翼是秦岭板块内重要的成金区域。区内金矿类型有三种:金龙山细碎屑岩-碳酸盐岩型、二台子钠长石角砾岩型、牛家沟石英脉-蚀变岩型。主要载金矿物为黄铁矿、含砷黄铁矿、黄铜矿、毒砂、石英、方解石等。金以自然金为主,次有含银自然金。本区含矿地层主要为中泥盆统古道岭组(D2g)、上泥盆统南羊山组(D3n)、星红铺组(D3x)和下石碳统袁家沟组(C1y)。近东西向的剪切破碎带直接控制矿体的分布。蚀变以黄铁矿化、黄铜矿化、毒砂矿化、汞锑矿化、硅化、方解石化等为主。Au,As,Sb,Hg元素组合直接指示金矿床的存在。分析镇-旬盆地金鸡岭复式向斜南北两翼成矿条件.得出在北带金龙山-丘岭金矿带东延的西坡岭-丁家山背斜带;中带的泗峡口-二天门带;南带的仁河口-公馆-回龙复背斜汞锑矿带;是成金的有利区域。  相似文献   

11.
孤店断陷为松辽盆地南部深层天然气勘探的有利区带,同时也记录了中国东部中-新生代板块运动和盆地演化的丰富信息。利用钻测井资料及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并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对孤店断陷的地质结构及构造演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孤店断陷在纵向上可以划分为基底构造层、下构造层、中构造层及上构造层。由于受到晚中生代以来太平洋板块向东亚板块的俯冲作用及区域构造应力场的影响,孤店断陷的构造演化过程可以划分为断陷期、断坳转换期、稳定坳陷期及构造反转期。孤店断陷的边界大断层(孤店断层)在断陷初始发育期(火石岭组-沙河子沉积期)表现为6段走向各不相同的小型孤立断层,在断陷晚期(营城组沉积期)经过生长、连接而形成统一的断陷边界,并在断坳转换期(登娄库组-泉头组沉积期)和坳陷期(青山口组-嫩江组沉积期)发生广泛而强烈的张扭活动,以及在构造反转期(嫩江组沉积末期)发生强烈反转和分段差异逆冲活动。研究结果可以为松辽盆地以及中国东部地区的构造活动及演化研究提供参考,并进一步指导油气勘探。   相似文献   

12.
基于高频能量衰减梯度理论的传统叠后油气检测方法,未同时利用地震波通过油气层后的高频衰减和低频增强两种特性,且其结果为界面信息,可解释性较差,分辨率有所降低。为了更好地突出叠后地震资料中储层的含油气性,建立一种岩性约束下振幅衰减梯度分频属性的油气检测方法。基于地震波通过油气层后的衰减特性,首先应用振幅衰减梯度技术和分频处理技术,突出油气层的高频衰减和低频增强地震响应特征;然后应用90°相移技术将界面信息转化为岩层信息,提高剖面的可解释性;最后引入岩性约束,恢复地震分辨率和提高油气检测精度。试算结果表明,该方法可在不损失地震分辨率的前提下有效突出储层的含油气性。在实际资料应用中,与钻井数据吻合良好,平面属性表征的油水界面与钻井压力外推结果基本一致,地层的含油气性检测和识别具有较明显的成效。  相似文献   

13.
临兴气田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已钻井揭示太2段具有良好的勘探开发前景。受沉积相控制,太原组为一套煤系地层,由于煤层与围岩阻抗差异大,会产生低频、连续、强振幅的反射,屏蔽砂岩的有效信号,严重干扰储层预测,同时本区砂岩与泥岩纵波阻抗叠置,利用常规波阻抗反演方法和地震属性难以预测。针对上述难点,首先通过正演模拟方法确定煤层影响范围,然后利用子波分解重构技术去除煤层影响,最后通过构建目标曲线,采用分频反演技术,完成了储层预测,优选了有利钻探目标,L-103井在太2段钻遇15.2 m厚的气层,试气获得15.1×104 m3/d的无阻工业气流,取得了新突破,证实煤系地层储层预测技术准确,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推广价值,对开辟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地区天然气勘探新局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基于四川省、贵州省、重庆市数字地震台网的三分量宽频带波形资料和震相报告数据,使用Geiger定位法和ISOLA反演方法,对长宁MS6.0地震序列进行重定位,并反演序列中5次MS≥5.0地震震源机制解。重定位结果显示,地震序列主要分布在白象岩-狮子滩背斜轴部,总体沿NW65°方向展布,沿该方向震源深度特征为北西深、南东浅。震源机制解反演结果显示,主震破裂表现为高倾角左旋走滑特征,节面Ⅰ走向/倾角/滑动角为20°/72°/151°,节面Ⅱ走向/倾角/滑动角为120°/62°/21°,与白象岩-狮子滩背斜轴部走向基本一致。5次地震纯双力偶(double-couple,DC)成分含量均小于70%,矩心深度均小于10 km。综合分析认为,此次长宁MS6.0地震发震断层为发育在白象岩-狮子滩背斜的左旋走滑断层,震因为流体注入和复杂的地质构造活动。  相似文献   

15.
针对地震滑动分布反演中正则化参数选取问题,提出利用U曲线法确定地震滑动分布反演正则化参数。利用U曲线法、L曲线法设计模拟实验,并将两种方法应用到芦山实际震例反演中。模拟实验以及芦山实际震例反演结果表明,利用U曲线法确定正则化参数反演地震滑动分布结果与L曲线法相比具有反演精度高、无需依赖数据拟合精度等优势。  相似文献   

16.
可控震源地震扫描信号易被地下介质吸收并形成高频部分衰减,降低对地下地质体的分辨能力.分析地震信号扫描方式,研究非线性扫描信号特性及其在补偿地层吸收衰减的地震相关子波信号影像中的作用,利用正演模拟和现场试验验证非线性扫描信号在提高可控震源地震勘探地震分辨率中的作用.结果表明:非线性扫描通过控制高频能量信号的时间分配,提高激发信号的高频成分,选择合适的非线性扫描信号类型和激发能量,能够提高地震勘探分辨率.该研究结果对实现高分辨率地震勘探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7.
采用动态精密单点定位技术处理高频GNSS数据获取GNSS位移,利用空间叠加滤波法消除其共模误差的影响,基于Kalman滤波将高频GNSS位移和强震观测加速度融合,利用GNSS位移校正强震仪加速度的基线漂移,得到融合同震位移和速度,建立顾及基线偏差改正的高频GNSS和强震仪组合模型。以2016年意大利北部6.0级地震为例,探讨本文模型的有效性。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模型具有高精度、宽频带特点,能准确描述地震引起的永久阶跃和震时地表位移变化。  相似文献   

18.
薄皮构造是前陆盆地向前陆冲断带转化过程中常出现的一种构造样式,不仅是造山带研究的重要内容,对于前陆盆地、破裂前陆盆地以及前陆冲断带油气的富集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巴基斯坦盐岭位于印度板块 北 缘,是由沉积盖层沿前寒武系盐岭组盐岩层发生韧性滑脱、向南逆冲而形成的,属于典型的薄皮构 造。盐岭及周邻的这一变形过程发生在第四纪,较好地保留了内部的次级构造变形。为了厘清薄皮构造内部的次级构造特征及变形过程,在盐岭东部以高精度SPOT 遥感影像为指导,结合野外工作,对各级断层进行了细致调查,详细描述记录了其特征。经综合对比分析认为,盐岭东部断 层(组 合)类型主要包括背斜顶部局部正断层组、高角度逆断层及大型走滑断层,走滑断层周边偶见小型低角度逆冲推覆构造。这些断层的演化过程大致为:第 四纪以来,在印度-欧亚板块强烈碰撞背景下,印度板块北部南北向挤压应力场导致了薄皮构造的形成;其后,南北向挤压使得薄皮构造整体发生波浪式连续褶皱,宽缓褶皱顶部形成了局部拉张应力,导致倾向相反的局部正断层组的形成,随着挤压的持续,部分正断层被迫发生反转,形成高角度逆断层,随着挤压进一步加剧,形成了北西向、北东向走滑断层,切割了南北向构造线,形成盐岭东部现今典型的“倒三角形”地貌。   相似文献   

19.
基于谱反演的谱蓝化拓频方法在稀疏约束下充分压缩子波影响,拓宽地震的低频和高频信息,利用井上反射系数的有色项,提高地震资料的分辨力.以渤海莱州湾地区新近系为例,基于反射系数模型和单道褶积模型试验,分析谱蓝化的应用基础,基于谱反演的谱蓝化拓频方法提高薄层地震响应的效果.结果表明:反射系数模型试验时,地层薄层、反射序列时间相关关系共同主导蓝谱形态;单道褶积模型试验时,能显著拓宽地震的绝对频宽,且能突出薄层和弱反射的地震响应.基于谱反演的谱蓝化拓频方法结合谱反演和谱蓝化的优点,引入井上先验认识,提高地震资料对薄层或相邻期次砂体的可描述性,且不容易产生解释假象.实钻井证实该方法能改善砂体的叠置关系,提高井上标定的相关因数.  相似文献   

20.
裂缝作为有效的储集空间和渗流通道,对于页岩储层具有重要的作用。裂缝研究的难点在于难以像井震结合波阻抗反演一样综合测井和地震信息开展裂缝预测。提出了一种综合测井和地震信息预测裂缝的新思路:首先拓展了SPM软孔模型,把孔隙空间分为硬孔隙、基质孔隙和裂缝型孔隙,建立岩石物理模型,并求取裂缝型孔隙度曲线,通过FMI成像测井曲线证实了裂缝型孔隙度结果的可靠性;然后综合裂缝型孔隙度测井曲线和地震数据,通过多属性神经网络反演预测实现了裂缝型孔隙度的定量预测。研究成果表明,通过和原始测井曲线以及和蚂蚁体等地震几何属性的对比,证明裂缝型孔隙度反演结果比较可靠,可以用来定量解释页岩储层的裂缝发育程度。本研究实现了综合测井曲线和地震信息定量预测页岩储层裂缝发育程度的方法,对于页岩储层定量解释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