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上海因为大量抽取地下水,于五十年代、六十年代初产生了严重的地面沉降问题。从1966年以来,上海政府采取了地下水人工回灌措施来控制地面沉降的发展。到1999年,新的累积沉降量只有20厘米,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控沉效果。近年来,许多有识之士在上海深部勘察并开采出饮用天然矿泉水,造福于上海人。那么,回灌水是否污染了上海的饮用矿泉水呢?作为长期从事地下水动态监测的专业工作者,我们的回答是:回灌水没有污染上海的饮用矿泉水。  相似文献   

2.
上海市有着丰富的矿泉水资源,且水质很好。可能有人会有疑问,上海是个大城市,又没有山,怎么会有矿泉水呢?这是对矿泉水概念的一种误解。自然界的“泉水”有两种,一种是自喷泉,一种是靠动力抽吸的。但不管哪一种,只要其水质是符合国家“饮用天然矿泉水”标准的地下水,尤其是其中的界限指标必须有一个以上项目达到标准,才能称其为“矿泉水”。反之,即使是自喷泉,但水质达不到规范要求,仍不能称其为“矿泉水”。上海的矿泉水大多取自地下170米以下的第四、五层承压水,其生成于上万年前,经历了漫长的地质过程,含有丰富的矿物质,且清澈、无污染。  相似文献   

3.
7月29日下午,上海市地质学会矿泉水专业委员会、上海科技报在市科学会堂联合举办“饮用水已进入健康水时代”的专题研讨会。会议得到了上海霖碧饮品销售公司的大支支持并独家赞助。 研讨会由上海科技报副总编胡陶荣和矿泉水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牛晓英共同主持;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医学营养学教授上海营养学会名誉理事长史奎雄;上海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博士生导题朱惠刚;上  相似文献   

4.
在综合阐述甘肃省自然地理及区域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利用2014—2015年完成的614组地下水及地表水水质测试分析数据(包括感官指标、一般化学指标、矿泉水界限指标、矿泉水限量指标和污染指标),依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饮用天然矿泉水》(GB8537-2018),系统分析归纳总结了甘肃省饮用天然矿泉水类型、分布及产出特征。结果表明,省内饮用天然矿泉水基本类型主要有锶型、偏硅酸型、锂型、碘型、锌型和硒型矿泉水六类,具备1项或1项以上的界限含量指标达到标准的水点共有417处,其中锶型(含复合型)矿泉水411处,是甘肃省的主要矿泉水类型,其余类型的矿泉水仅零星出现;按产出的地貌单元分析,锶型矿泉水产出率由多到少依次分布于河西走廊(82.2%)、陇东黄土高原(80.2%)、甘南高原(67.2%)、北山区(61.5%)、祁连山—阿尔金山区(59.7%)、陇西黄土高原(53.5%)、陇南山地(19.6%);按不同类型地下水及地表水中锶含量达标率分析,白垩系、新近系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水最高(平均85.4%),其次为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断裂破碎带裂隙孔隙水、基岩裂隙水和碳酸盐岩裂隙岩溶水(平均53.2%),地表水最低(平均32.7%)。新近系—白垩系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水中锶元素最易富集。研究结果对甘肃省矿泉水资源的勘查开发利用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饮用天然矿泉水是近来来国内外市场上走俏的一种新型天然保健饮料。陕西省已发现78处矿泉水。本文据全省矿泉水产出的地质一水文地质条件,分析了矿泉水的形成原因,指明了进一步寻找矿泉水的靶区,并为全省矿泉水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提供了经验。  相似文献   

6.
关中地区己发现56处饮用天然矿泉水,本文按达到国家《饮用天然矿泉水》指标的成份不同,将这些矿泉水划分为五种类型,进而说明了矿泉水的分布规律,分析了各种类型矿泉水的形成条件,并对矿泉水的开发利用提出了设想和建议。认为地层岩性是矿泉水形成的基础,地质构造、地下水迳流循环、水温、压力、水文地球化学场是矿泉水形成的条件。矿泉水的分布与地层和断裂构造关系密切。开发矿泉水要有总体规划。  相似文献   

7.
景洪市偏硅酸矿泉水水点数量较多,部分含锶、含锂,而锌矿泉水、碘矿泉水的发现尚属首次,是宝贵的天然资源,且含量均优于国家标准,对于人体具有一定的养生保健作用。通过资料收集分析、水文地质调查、钻探、综合研究等手段,查明景洪市矿泉水水源地的区域地质特征、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结合景洪市矿泉水的分布特征,对偏硅酸矿泉水、锌矿泉水、碘矿泉水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对矿泉水的进一步开发利用进行了分析与评价。  相似文献   

8.
陈履安  张世从 《贵州地质》1993,10(4):325-334
本文概述了贵州矿泉水资源的开发应用的历史;从应用的角度,按工业矿水、农业矿水、医疗矿泉水和饮用矿泉水分类,阐述了贵州矿泉水的资源概况,以饮用天然矿泉水为重点,阐述了贵州矿泉水的开发利用现状和前景,同时,指出了目前贵州矿泉评价、开发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为给青海省矿泉水的评价规划与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根据青海省矿泉水的资源条件、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构建了青海省矿泉水资源开发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确定了评价等级标准;基于层次分析法获得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值,利用加权综合模型评价青海省41处矿泉水点的开发利用潜力;结合定性分析,将青海省矿泉水开发利用潜力分为了4个等级。评价结果表明:4个矿泉水点处于高潜力水平,19个矿泉水点处于较高潜力水平,评价结果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将为青海省矿泉水的进一步的开发利用规划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0.
蓝田县灞河谷地是最近查明的一个饮用天然矿泉水集中区,已发现16处矿泉水。本文从这些矿泉水产出的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分析了矿泉水的分布规律,进而论述了矿泉水水质、水量特征和可开采资源的保证程度,并对矿泉点的开发利用条件进行了多因素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1.
该文介绍了上海市矿泉水资源的勘查开发利用及管理历史,简要介绍了矿泉水资源特征,并对矿泉水资源开发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至2002年,本市已勘查鉴定了80处矿泉水。矿泉水主要赋存于第四纪孔隙承压含水层及岩溶裂隙含水层中,矿泉水达标元素较单一,水化学类型繁多,单井允许开采量相差悬殊及区域分布不均。勘查评价和开发的重点将是寻找符合人们饮水习惯的低矿化度矿泉水。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上海某冻结加固工程试验研究分析,提出了应针对上海地区软土矿物成分及水平渗透性强的特点,在开放系统中进行土体低温特性研究;同时就地下水的含盐量,土体冻结速率,土粒粒径,分散度等对土体低温特性的影响也提出了一些个人看法。  相似文献   

14.
根据上海地区各承压含水层深井的饮用天然矿泉水监测成果,讨论了在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了饮用天然矿泉水新标准(GB8537—1995)后,上海地区饮用天然矿泉水资源及开发方向。  相似文献   

15.
本文阐述了矿泉水形成与赋存条件,指出该矿泉水赋存于第四系中、上更新统中粗砂为主的孔隙中,属松散岩类孔隙水。该矿泉水水化学类型为重碳酸钙·镁型,锶、偏硅酸达到饮用天然矿泉水国家标准(GB8537-87)的界限指标,属含锶-偏硅酸的重碳酸钙·镁型饮用天然矿泉水。  相似文献   

16.
地下水是一种化学成分复杂的物理化学体系。本文从化学热力学和元素地球化学的角度出发,对卧龙饮用含硅矿泉水的化学成分的成因及锶的来源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陕西省矿泉水资源丰富,开发条件优越,但发展速度较慢,存在着不少问题。针对全省矿泉水资源特点及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矿泉水开发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8.
上海地区浅层气地质灾害评估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软土地层中的浅层气是一种矿产资源,也是一种地质灾害源。上海地区随着地下工程广泛兴建,其灾害评估为人们所重视。浅层气源于mQ42淤泥质粘性土生气层中有机质的分解作用,储存于该地层上覆、下伏及中部所夹的粉细砂、贝壳砂等储气层中。在上海地区,浅层气的灾害影响将越来越小。  相似文献   

19.
“三联式”成矿预测新进展   总被引:30,自引:1,他引:29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矿产勘查已步入数字化、定量化研究的新阶段。“三联式”成矿预测以地质异常分析为基础 ,以成矿多样性分析与矿床谱系研究为指导 ,将地质异常、成矿多样性及矿床谱系 3方面定量化研究紧密结合形成矿产预测及定量评价的切入点 ,是实现“数字找矿”的创新探索。文中对“三联式”成矿预测的基本理论进行了论述 ,结合在固体矿产和油气资源预测评价中的最新研究成果 ,重点论述了“三联式”成矿预测中的地质异常动态演化解析思路和“5P”靶区逐步逼近法。研究认为 :不同时期地质异常各自包含的矿产类型、组合特征与资源潜力等均有明显差异 ,应用地质异常动态演化的解析思路与方法 ,有效提取与相应成矿事件密切相关的致矿地质异常 ,是提高预测成果科学预见性的关键。并且 ,随着“三联式”成矿预测研究的不断深入 ,找矿信息由少到多 ,找矿范围由大到小 ,靶区级别由低到高 ,找矿成功概率逐步增大 ,勘探风险逐步降低。“5P”靶区圈定 ,从 1P到 5P依次研究目标内涵增大、外延减小、预测对象 (矿产种类及成因类型 )渐趋明确。  相似文献   

20.
福建省饮用天然矿泉水资源丰富,但主要为偏硅酸型,水源地遍布全省,但规模一般较小,根据我省已鉴定的饮用天然矿泉水资源的基本概况,特点进行总结,并对福建省饮用天然矿泉水资源评价中存在的若干主要问题进行探讨,同时对资源评价,开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