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淮北某煤矿采区三维地震勘探地质条件极为复杂,区内褶皱、断层构造发育,常规叠后时间偏移处理很难准确成像,给后期资料解释工作带来不利影响.针对这一问题,采用叠前时间偏移技术,结合煤田地震勘探特点,对影响叠前偏移处理质量的关键步骤(预处理、静校正、叠前去噪、时间域速度模型建立)进行了研究,取得了显著效果.利用叠前偏移数据体解释,最终圆满完成了地质任务.本文通过应用实例,说明了煤田地震勘探资料处理利用叠前时间偏移技术对复杂构造成像效果较好,信噪比提高,断点解释更可靠.  相似文献   

2.
基于叠前成像的三维地震观测系统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常规三维观测系统设计的主要目的是得到规则采样的叠加数据体,能够用叠后偏移进行成像.叠前偏移成像对地震观测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叠前成像的要求设计观测系统,对于充分发挥叠前偏移技术优势、提高地震成像精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提出了基于叠前成像的观测系统设计方法,首先基于叠前偏移空间采样准则设计观测系统的基本空间采样,然后根据采样均匀和面元属性一致性原则设计观测系统布局,并利用聚焦束、散射点叠前偏移响应、正演模型和波场照明等技术对观测系统逐步优化,得到符合叠前偏移成像要求并能解决地质问题的观测系统.该方法在中原油田近年来的高精度地震勘探中得到了实际应用,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3.
在构造复杂的地区,地震速度横向变化较大,常规时间偏移方法已无法完成复杂断块地区的正确成像,必须采用叠前偏移成像技术,来解决复杂构造地震资料的成像问题.与叠后偏移相比,叠前时间偏移有更高的成像精度、信噪比和更好的波组特征.各向异性叠前时间偏移将层速度代替叠前时间偏移中的均方根速度,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地下地质体的复杂构造问...  相似文献   

4.
面对复杂油气勘探要求更高的勘探精度,为提高地震勘探成像精度,叠前偏移对地震数据的能量一致性要求越来越高.为此,本文提出一种叠加模型的面元能量调整方法,在做好叠前振幅补偿等处理的基础上,采用叠前道集逐点能量调整的方法改善叠前偏移前相邻面元能量的一致性,以适应现有的叠前偏移的工业化算法,解决因覆盖次数以及炮检距分布的非均匀性带来的面元能量不一致性问题对叠前偏移的影响.该方法在模型和实际数据处理中都得到了预期的效果,具有可推广应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模型正演技术在兴城地区叠前深度偏移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松辽盆地徐家围子断陷兴城地区火山岩埋藏较深,断层发育且倾角较大,构造极其复杂,常规时间域成像效果较差,且火山岩屏蔽作用明显影响到下伏地层成像精度,对构造解释造成了一定影响.针对这一问题,采用波动方程正演模拟技术,建立反映该区实际复杂构造的模型,进行正演模拟,然后将模拟的炮集记录进行常规处理和叠前偏移处理,重点是叠前深度偏移处理.模拟结果表明,将模型正演技术应用到实际地震资料的处理中,有助于指导实际地震资料中速度-深度模型的建立,并且对于提高复杂构造的成像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有利于下一步验证构造解释方案是否合理.  相似文献   

6.
地震资料叠前偏移成像技术进展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地震资料的叠前偏移成像技术在国外一直是多年来的研究热点,从克希霍夫积分法到单程波方程到全波方程、从各向同性到各向异性、从一般偏移成像到振幅保持偏移成像、从窄方位到宽方位、从单分量到多分量等,在国外盐下油气勘探和开发中已经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叠前偏移近几年来在国外的发展,则主要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积分法偏移、单程波动方程...  相似文献   

7.
针对复杂地表地质条件下地震资料覆盖次数不均、部分数据缺失而导致的地震资料品质下降、陡倾角地区成像质量变差等问题,文中采用了叠前三维共反射面叠加技术.共反射面叠加是一种与宏观速度无关且考虑了反射点曲率的地震成像方法.它利用共反射点道集一个邻域内(菲涅尔带)道之间的相关性,并将相干区域内道集的能量相加来增强地震反射信号和绕射波能量,并借助于相邻CMP道集数据形成CRS超道集,使得面元内的覆盖次数更加均匀;同时利用超道集的高覆盖次数来压制噪声,最终得到高信噪比道集数据.实际地震资料处理表明,该方法可大幅度地提高地震资料信噪比和分辨率,增强地震同相轴的连续性,此外还可为叠前偏移成像处理、AVO属性分析、叠前地震反演等提供高质量的输入数据.  相似文献   

8.
利用偏移进行视反射率估计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视反射率估计是地震数据处理解释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通常采用反演的方法得到.本文以地震偏移和地震线性反演理论相结合为基础,并利用保幅单程波传播算子和保幅波动方程叠前偏移算法以及成像空间中的角度域波动方程偏移成像和照明补偿等方法技术,提出了一种利用单程波波动方程偏移进行地下反射面视反射率估计方法,并进行了理论模型的数值试验.这种估计方法得到的视反射率估计是一种近法向入射的小角度反射率.  相似文献   

9.
高品质地震数据是决定复杂山前带油气勘探成败的关键,而观测系统又是影响地震采集质量的重要因素。目前,山前带地震采集设计都以单一采集参数优化分析为主,并未从整体上进行多参数优化,更没有深入挖掘对山前带成像质量影响较大的采集参数。本文针对这一问题,首先利用以往地震数据分析采集参数与信噪比的关系,其次通过正演和叠前偏移方法,获得不同采集参数的叠前偏移剖面,进一步分析对成像质量影响较大的采集参数,最后利用退化性处理方法,对新采集地震数据进行处理分析,深入挖掘对成像质量最为敏感的采集参数,结果显示炮线距影响最大,接收线距、接收线数和接收道数的影响依次减小,且每种采集参数对成像质量的影响效果是不同的,应根据目的层深度选择不同的采集参数重点优化。  相似文献   

10.
陆地勘探中地表起伏是资料处理一个非常重要影响因素,常规处理通过静校正使观测处在一个水平表面上.但静校正技术中射线垂直出射的假设往往不能成立,带来校正误差,而煤层因其埋深较浅,由地表起伏带来的这种误差尤为突出.起伏地表叠前偏移通过还原炮检点真实位置,能有有效消除静校正带了误差.针对YCN区域,分析了地质条件和表层状况,采用起伏地表叠前偏移处理流程.构建了成像基准面,建立基于成像面的速度模型,采用起伏地表的叠前偏移方法进行成像.实际资料处理结果表明,相对常规叠前偏移处理,提高了目的层分辨率,改善了成像聚焦效果.  相似文献   

11.
地震照明叠前深度偏移方法综述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地震照明叠前深度偏移的基本概念、实现方法进行了分类和阐述.地震照明叠前深度偏移是通过对震源和炮记录进行合理的选择和合成,从而进行地震照明成像的一种有效方法.其可以分为平面波偏移和小束波偏移.理论模型的处理效果证明地震照明叠前深度偏移成像技术有很高的计算效率,并且还可以提高地下特定目标的成像质量.  相似文献   

12.
结合基准面重建的叠前时间偏移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董春晖  张剑锋 《地球物理学报》2010,53(10):2435-2441
提出了一种结合虚拟界面、瑞利积分和相移法的混合的基准面重建方法.通过与叠前时间偏移方法结合,形成了针对起伏地表采集数据的叠前时间偏移方法和新流程.该方法能正确考虑波在近地表传播的实际路径,克服了高速层出露时静校正方法的误差;它也能自己确定虚拟层速度,避免了现行基于波场延拓的基准面重建方法需要准确近地表速度的困难.文中分别用近地表存在明显低速层和近地表有高速层出露这两类模型的理论数据,验证了所发展方法和流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南海南部深部结构的复杂构造地震成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南海南部海底崎岖、地下构造复杂、二维地震资料中多次波非常发育,在地震数据处理中很难获得令人满意的成像效果,为此本文采用了预测反褶积后F-K域滤波及叠前时间偏移后Radon变换去除多次波的组合方案,有效地衰减了多次波,突出了有效信号能量;采用速度分析点加密法获取了更为准确的速度,实现了陡倾角构造与海山的准确成像;采用百分...  相似文献   

14.
天然气水合物的富集往往与断裂、底辟及泥火山等构造有关,这就要求地震成像要精确,而针对水合物的地震处理又要以保真保幅为前提,因此快速高效而又有较高成像质量的的保幅Kirchhoff弯曲射线叠前时间偏移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三维水合物资料处理中。与直射线Kirchhoff叠前时间偏移技术相比,弯曲射线Kirchhoff叠前时间偏移同样具有快速高效的特点,同时成像精度在一定程度上可媲美叠前深度偏移。在实际资料的应用中可发现,基于保幅Kirchhoff弯曲射线叠前时间偏移技术处理的地震剖面可精确地刻画气体通道,有利于天然气水合物富集区的识别。  相似文献   

15.
拉东投影法三维叠前深度偏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地下地质构造进行正确成像是地震勘探的最终目的,由于三维地震资料采集不可能都沿垂直构造走向的方向进行,为地震资料的三维处理带来了许多困难. 本文将三维叠后拉东投影偏移思想应用于三维叠前处理中,提出了三维叠前投影偏移算法. 利用拉东投影变换的原理,将整个三维叠前数据体投影到一系列各方向的径向线上,各方位角的构造都包含在其中某条或多条径向剖面上. 投影完成后,形成一系列的独立的二维叠前测线,可采用二维叠前深度偏移成像方法来实现各径向线的叠前偏移,当各径向剖面偏移完成后,在时间切片上进行反投影,从而最终形成三维叠前深度偏移结果. 实际应用表明,用本方法进行三维叠前深度偏移时,深度偏移剖面对横向分辨率有所提高,对陡地层和小断层的成像效果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16.
随着勘探程度的不断提高,断陷盆地陡坡带砂砾岩体油气藏成为了重点勘探对象之一,但陡倾角的大断层、非均质性强的砂砾岩体使得常规的叠后偏移成像方法成果难以满足勘探开发的需要.采用叠前时间偏移处理技术,开展针对性的叠前预处理技术、精细的速度模型建立和关键参数的合理选取等研究,三维叠前时间偏移处理较常规三维叠后时间偏移处理获得了较高质量的成像剖面,且输出的道集可以用于砂砾岩体储层描述研究.  相似文献   

17.
Abstract The complex crustal geology of convergent zones requires carefully planned seismic experiments for accurate imaging. Situations that require 2-D or 3-D experiments, pre-stack or post-stack processing, and time or depth migration, are discussed. Some of the advanced techniques available for seismic processing are described. Some results of 3-D post-stack depth migration of a 3-D data set on the Barbados margin that were obtained by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Institute of Geophysics and reprocessed at the Houston Advanced Research Center illustrate the advantage of three-dimensionality, and the value of advanced processing techniques.  相似文献   

18.
对“油储”项目在大庆实施获得成果的概述及认识   总被引:3,自引:7,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项目立项不久,为验证所开展理论研究的有效性,从各课题优选内容,提出直接介入大庆外围及深部油气储量预测工作的额外研究内容,旨在于提升本项目的理论研究水平和应用价值.1998年研制集群计算机、研发叠前地震资料并行处理平台及辅助软件包,促成本项目与国际同步(2000年)生成“三维波动方程叠前深度偏移成像”算法及软件,提升了我国在勘探地球物理研究领域地震成像的能力.1999年,在大庆组装8个节点集群机,处理150km地震资料,在82线的深度剖面上,发现“凹中隆”内部结构和断裂特征.后经布署三维地震勘探及多项研究,大庆决定钻探“徐深1井”并获得重大突破,揭开了大庆发现大气田的序幕,极大地显现并提升了大庆油田的可持续发展空间.分别在北京和大庆两地设立“油储地球物理研究中心”,业已表明,合理的科研组织思路及举措,有利于重大项目成果的集成与应用,以及形成研究团队的群体突破态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