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6 毫秒
1.
黄新燕 《地球》2011,(12):89-89
自2009年开始的国土资源科普基地创建工作,受到社会的高度重视和广泛关注。2011年11月25~26日,在海南海口市举办的“国土资源科普基地工作研讨会”上,《地球》记者获知,截止目前,国土资源部已在全国命名了两批共109家国土资源科普基地。按照《国土资源科普基地建设指南》的分类,获得“国土资源科普基地”命名的有科技场馆类基地36家、资源保护类基地63家、科研实验类基地10家。  相似文献   

2.
《地球》2013,(9):8
8月28日,2013年国土资源科普基地工作研讨会在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召开,来自科技部、中国科协、国土资源部、内蒙古自治区、全国国土资源科普基地及相关单位负责人和专家参会。会上,出席领导为第三批新命名的国土资源科普基地授牌,至此,国土资源科普基  相似文献   

3.
根据《国家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申报和认定管理办法》,中国地震局于2007年4月22日在江苏省无锡市召开了国家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评审会议,对15家申报单位进行了评审,山西省阳泉市赛鱼小学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与其他4家科普教育基地被认定为国家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  相似文献   

4.
早在2011年8月,国土部出台了《国土资源"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其中确立了"国土资源科技进步是国土资源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基础保障"的重要地位,明确要求建立和发展一批重点实验室、野外科研基地、工程技术中心,攻克一批重要地学理论,国土资源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另外,目前实施的找矿突破战略行动,迫切需要科学技术的强力支撑,需  相似文献   

5.
地震科普教育基地是目前深入持久开展防震减灾科普教育的最佳场所,已成为当今防震减灾科普宣教的主阵地。本文将以烟台地震科普教育基地为例,结合工作实践,通过管理模式、科普展品开发、创新性科普活动的开展等方面,详细介绍该基地是如何有效发挥防震减灾宣传教育主阵地作用的,并对基地未来发展提出建议,从而促进基地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内陆地震》2005,19(2):169-169
为了不断推进我区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工作,努力提高社会民众应对地震灾害事件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防震减灾意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完成了我区首个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的建设工作。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由防震减灾科普馆、乌鲁木齐水磨沟地震台和地震活断层剖面三部分组成。其中,防震减灾科普馆由防震减灾知识图片区、影视区、模拟震动区、地震观测仪器陈列区、自救互救知识区和新疆主要地震构造及地震震中分布沙盘六部分组成。  相似文献   

7.
《地球》2012,(1):45-45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中国地质调查局及部其他相关直属单位,部机关相关司局: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至2020年)》、《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至2010至2020)》和《科普基础设施发展规划(2008至2010至2015)》,按照  相似文献   

8.
高芯蕊  ;林素图 《地球》2009,(2):60-61
“小南海”是一个由地震造成山崩岩塌,溪流阻塞的地震堰塞湖,原名小瀛海。位于重庆市黔江县城北部29公里处,是国内迄今保存最完整的一处古地震遗址。2001年,小南海被命名为“国家级地震遗址保护区”,同时列为“全国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基地”。2004年,小南海又被列入中国第三批“国家地质公园”。  相似文献   

9.
欢迎订阅     
《地球》2012,(10):112
权威前瞻敏锐《地球》杂志创刊于1981年7月,由国土资源部主管,中国地质博物馆、中国地质学会科普委员会主办。《地球》是国土资源行业一本集前瞻性、权威性与科普性为一体的综合类期刊,是向社会公众普及和传播地球科学知识、深度报道国土资源(土地、矿业、新能源)开发、宣传生态保护、推介地学旅游的重要窗口,在社会上和行业内具有较大影响力,为弘扬国土文化、提高公众环保生态意识、普及地学知识、发展地学旅游事业等发挥着积极而良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正4月25日上午,由国土资源科普基地管理办公室、国家地质公园网络中心、中国地质博物馆、中国地质科学院联合主办的"魅力地质——中国的世界地质公园"专题科普展在中国地质博物馆正式开幕。中国地质博物馆馆长贾跃明、副馆长刘树臣,中国地质科学院副院长何庆成,延庆世界地质公园管理处副主任纪书华,房山世界地质公园博物馆副馆长朱英姿出席开幕式。本次展览是为践行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  相似文献   

11.
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是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的重要阵地,游客是其主要服务对象。因此,了解游客的特点和需求,选择侧重点不同的讲解内容和使用针对性的讲解方式,对提升防震减灾科普教育效果具有重要意义。以成都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为例,论述了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多样性讲解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对游客的类型和特点进行了系统的梳理,总结出不同类型游客参观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的基本需求,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游客,指出应该采用的差异化讲解内容和讲解方式,实现因人施讲,从而达到理想的科普宣教效果。  相似文献   

12.
张泓 《地球》2010,(3):80-93
山,在这里竞秀:水,在这里灵动:美,在这里展现.情,在这里聚焦。 2010年4月20日,中国地质博物馆、国土资源部科普基地管理办公室与北京市房山世界地质公园管理处联合主办的(中华大地——中国世界地质公园》摄影展在北京拉开帷幕。这次摄影展以建设优美环境、珍惜地球资源为主题,取材于我国已建成的22家世界地质公园,集自然艺术摄影和地质专业摄影于一体,  相似文献   

13.
马云川 《地球》2012,(8):11-12
2012年6月4日,国土资源部发出了《国土资源部关于同意建设天然气水合物等46个重点实验室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这是在2003~2007年已分两批建成了14个实验室的基础上,又新增了46个。对此,姜建军司长在接受《地球》记者采访时说,"绝大多数重大发明和科技成果都要依靠高水平的实验室来完成。重点实验室已经成为一个国家、一个行业、一个学科领域科研水平的重要标志,重点实验室已经成为国家在重大基础研究、竞争前战略高技术研究和公益性研究的重要基地"。一石激起千层浪,这46个实验室何时建成,如何运行,如何管理?之  相似文献   

14.
资讯     
《地球》2017,(2)
<正>国土部将实施"国土资源标准化+"行动为深入落实国务院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的总体要求,国土资源部近日印发《国土资源部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明确了"十三五"时期国土资源标准化工作改革的总体要求、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点工作分工。《实施方案》提出,实施"国土资源标准化+"行动,构建新型国土资源标准体系,建立  相似文献   

15.
岳尚华 《地球》2013,(2):55-59
正新世纪以来,世界科技加速发展,前沿技术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学科交叉融合加快,全球正步入创新密集和产业变革的时代。同时资源问题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制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加快技术创新,成为节约资源、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自《国土资源"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加快建立覆盖国土资源主要领域的科研基础条件平台体系,建设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到2012年6月,46个重点实验室已  相似文献   

16.
地方     
《地球》2012,(11):8-9
西藏厅前九月完成供地515宗据统计,西藏自治区1~9月份国有建设用地供应总量为515宗,供应总面积407公顷,新增面积235公顷,总成交价款31122万元。其中出让土地109宗,供应面积为129公顷,划拨土地406宗,供应面积为278公顷。大连市局出台《新增建设用地批后监管办法》10月25日,为加强对已批准的新增建设用地利用情况的监督管理,促进依法合理用地,防止土地闲置和浪费,辽宁省大连市国土资源局出台了《新增建设用地批后监管办法》。  相似文献   

17.
岳尚华 《地球》2013,(5):83-85
正为庆祝第44个世界地球日,中国地质博物馆于4月22日举行了《地海漫诗》海洋科普专题展,展期为两个月。中国地质博物馆馆长贾跃明为科普展致辞。各司局领导及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国际频道、北京教育电视台等几十家媒体,还有众多群众参加了展览开幕式。海洋科普专题展由八部分组成,  相似文献   

18.
《地球》2014,(7)
正《地球》杂志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主管,中国地质博物馆.中国地质学会科普委员会主办,创刊于1981年7月,是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大16开全彩印刷,112个页码。全年12期,单价:人民币16.00元/册,全年订阅价:人民币192.00元。国内统一刊号:CN11—1467/P;国际统一刊号:ISSm000~405X;邮发代号:2—253。《地球》杂志是一本集前瞻性、权威性、科普性为一体的综合类期刊,是向社会公众普及和传播地球科学知识,深度报道国土资源开发,介绍矿产资源常识与信息,宣传生态  相似文献   

19.
《地震报》通讯员座谈会于7月1日至6日在昔阳召开,旨在提高通讯员的写作水平和通讯报导能力,推动本省地震科普宣传工作。 座谈会邀请原《地震》杂志编辑部主编程仁泉同志讲了科普创作的社会意义、科普作品的体裁、结构、表现形式,以及编写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错误等问题;还邀请了《山西地震》编辑部副  相似文献   

20.
张亚钧 《地球》2012,(1):172-175
《地球》杂志创刊于1981年,由中国地质博物馆和中国地质学会科普委员会联合主办,是我国唯一的一份综合性地质学科普期刊。创刊30年来,《地球》杂志在党的方针和政策指导下,努力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从一个学会内部刊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