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于1994年5月-1995年6月在实验室进行了不同磷到盐浓度、pH条件下的悬浮物吸附解吸模拟实验,对黄河口磷酸盐的缓冲机制进行了探讨。黄河口悬浮物对磷酸盐的吸附量(解吸量)随磷酸盐浓度的增大而增大(减小),零平衡时磷酸盐浓度(EPC0)值在0.4-1.3αmol/dm^3之间,且随温度的升高和悬浮物粒度的增大而略有减小。黄河口悬浮物的线性吸附系数(K)在0.03-0.40dm^3/g之间,且随温度  相似文献   

2.
黄河口磷酸盐缓冲机制的探讨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以黄河口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温度、盐度、平衡时间、县浮物含量等模拟河口现场条件,对黄河口磷酸盐的缓冲机制进行了探讨,黄河口悬浮行对磷酸盐的吸附和解吸一般在4-5h后就已趋于平衡;随着水体悬浮物含量的增加,对磷酸盐的吸附-解吸量呈指数形式下降,粒度减小使吸附量-解吸量呈指数形式增加,盐度对解吸量的影响程度大于吸附量,最大附和最小解吸出现在低盐度区;温度对吸附-解吸平衡的影响较大,随温度升高吸附量和解吸  相似文献   

3.
以黄河口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温度、盐度、平衡时间、悬浮物含量等模拟河口现场条件,对黄河口磷酸盐的缓冲机制进行了探讨。黄河口悬浮物对磷酸盐的吸附和解吸一般在4-5h后就已趋于平衡;随着水体悬浮物含量的增加,对磷酸盐的吸附-解吸量呈指数形式下降,粒度减小使吸附量-解吸量呈指数形式增加;盐度对解吸量的影响程度大于吸附量,最大吸附和最小解吸出现在低盐度区;温度对吸附-解吸平衡的影响较大,随温度升高吸附量和解吸量均呈线性关系增加,且平衡时间有所延长。  相似文献   

4.
黄河口磷酸盐缓冲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1994年5月 ̄1995年6月,利用黄河口悬浮颗粒物,在实验室内于不同温度、盐度、磷酸盐浓度、PH值悬浮物粒度条件下进行了悬浮物对磷酸盐的吸附和解吸模拟实验,通过水体中几种磷-钙矿物的离子平衡计算,对黄河口磷酸盐的缓冲机制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黄河口现场条件下水体与钙与磷之间霜些离子平衡,黄河口水体中磷-钙矿物的离子积受温度、悬浮物种类及粒度影响较小,而与水体盐度、磷酸盐及钙含量有关,但不足以形成  相似文献   

5.
1994年5月—1995年6月,利用黄河口悬浮颗粒物,在实验室内于不同温度、盐度、磷酸盐浓度、pH值及悬浮物粒度条件下进行了悬浮物对磷酸盐的吸附和解吸模拟实验,通过水体中几种磷—钙矿物的离子平衡计算,对黄河口磷酸盐的缓冲机制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黄河口现场条件下水体中钙与磷之间存在某些离子平衡,黄河口水体中磷—钙矿物的离子积受温度、悬浮物种类及粒度影响较小,而与水体盐度、磷酸盐及钙含量有关,但不足以形成磷—钙矿物沉淀;磷—钙矿物的沉淀和溶解在黄河口磷酸盐浓度的控制机制上所起的作用较小,而悬浮颗粒物表面对磷酸盐的吸附和解吸起了较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黄河三角洲已经成为重要的石油工业基地和重要的农业开发区,兴建了许多港口和养殖基地。历史证明,由人工控制的黄河尾闾段河道已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在三角洲区的经济发展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1976年黄河改道由清水沟流路入海以来,该流路已行水20多年,为了保障该区的发展,有关部门提出了稳定流路多年不变的方针,并经专家论证,可以继续使用50-70年。黄河是一条多沙性河流,30多年平均输沙量10.1×108t(1959-1992年)。菜州湾是一个极浅的小海湾,水域面积仅6000km2,平均水深8.6m,水深小于10m的极浅水域约占其总面积的60%。巨量泥沙入海导致河口及其近海区海岸地貌发生重大变化。1977-1992年清水沟流路河口沙嘴向海延伸了约35km,年均延伸速率为2.3km,使原河口区海岸线呈鸟嘴状向海突出,沙嘴南岸形成了一个凹入陆地的次级海湾(图1)。至1990年底,0m线以上造陆面积为453km2(郭永盛等,1992),沙嘴向海延伸不但改变了该区海岸的走向轮廓,而且引起了沿岸泥沙运动的变化,影响了邻近港口的建设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