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海洋微藻除菌及降菌与自然带菌微藻生长特点比较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林伟  刘秀云 《海洋与湖沼》2000,31(6):647-652
于1995年4-12月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进行微藻除菌及比较除菌与自然带菌微藻生长特点的研究,经平板培养排除霉菌后,利用组合抗生素(青霉素+卡那霉素+链霉素+庆大霉素)获得除菌球等鞭金藻,三角褐指藻及小球藻,对抗生素处理前后的微藻生长特点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与未除菌时相比,除菌后的球等鞭金藻及小球藻不易老化(可保持良好悬浮30d以上);回加细菌于除菌藻,藻细胞下沉附底,说明细菌可促使微藻细胞老化。无维生素时,除菌后的球等鞭金藻细胞形态发生一定变化,回加细胞后藻细胞形态有部分恢复,与未除菌时相比,除菌后三角褐指藻更能面受高温(如30℃),另外,某些抗生素能够刺激球等鞭金藻的生长。  相似文献   

2.
海洋微藻的无菌化处理及对其生长特性和生化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常用抗生素(氨苄青霉素、链霉素、氯霉素和卡那霉素)对4株海洋微藻(1株金藻和3株小球藻)进行了无菌化处理,并对这4株微藻在带菌和无菌培养时的生长特征和生化组成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中高浓度(≥100 mg/dm3)的单种抗生素或抗生素组合可抑制微藻的生长,个别低浓度(50 mg/dm3)的抗生素或抗生素组合可促进微藻的生长;氨苄青霉素、链霉素和卡那霉素各200 mg/dm3联合使用处理球等鞭金藻,氯霉素100, 50, 50 mg/dm3单独使用分别处理小球藻C95, CV和C146,可获得这4株微藻的无菌藻系;无菌培养的4株海洋微藻的稳定期持续时间由除菌前的4~5 d延长到15~20 d,藻液悬浮性增强,藻细胞不易老化;除菌后微藻的主要生化成分发生明显变化,球等鞭金藻的叶绿素A、叶黄素和总脂含量显著增加,小球藻C95和CV的总蛋白含量显著增加,3株小球藻的脂肪酸组成如EPA, PUFA等的含量发生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3.
海洋微藻除菌及除菌与自然带菌微藻生长特点比较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林伟  陈騳  刘秀云 《海洋与湖沼》2000,31(6):647-652
于1995年4—12月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进行微藻除菌及比较除菌与自然带菌微藻生长特点的研究。经平板培养排除霉菌后,利用组合抗生素(青霉素+卡那霉素+链霉素+庆大霉素)获得除菌球等鞭金藻、三角褐指藻及小球藻,对抗生素处理前后的微藻生长特点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与未除菌时相比,除菌后的球等鞭金藻及小球藻不易老化(可保持良好悬浮30d以上);回加细菌于除菌藻,藻细胞下沉附底,说明细菌可促使微藻细胞老化。无维生素时,除菌后的球等鞭金藻生长更差,暗示未除菌的球等鞭金藻培养液内可能存在产(类)维生素细菌。除菌后三角褐指藻细胞形态发生一定变化,回加细菌后藻细胞形态有部分恢复。与未除菌时相比,除菌后三角褐指藻更能耐受高温(如30℃)。另外,某些抗生素能够刺激球等鞭金藻的生长。  相似文献   

4.
海洋微藻培育系统抗弧菌作用机理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于1996年1-6月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对微藻培育系统抗弧菌作用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球等鞭金藻3011、三角褐指藻2038、扁藻1040及小球藻1061等4种饵料微藻中与藻共存细菌单菌株及群落均无限制弧菌生长作用;各培养时期除菌微藻3011不能限制弧菌生长;除菌微藻2038具有微弱限制弧菌生长能力,处于生长指数后期时作用相对较强,与藻共存细菌群落回加除菌微藻3011及2038,则恢复排斥弧菌能力,细菌先于弧菌加入时(如先加入3d)排斥能力显现较快,反之则较慢。另外还发现,除菌藻2038代谢产物(0.65μm 滤膜过滤获得)无限制弧菌生长能力,4种饵料微藻(自然藻-菌混和体)代谢产物(0.2及0.65μm滤膜过滤获得)无限制弧菌生长作用。因此,微藻培育系统抗弧菌机理可归结为:以微藻为基础的微小生物群落因优先占有生态空间而对弧菌菌群具有排它性。  相似文献   

5.
有毒藻产毒过程中海洋细菌的作用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林伟  周名江 《海洋科学》2001,25(3):34-38
海洋微藻藻际中 (Phycosphere)聚集着大量的细菌。由于藻菌间的相互作用及选择 ,可形成具有独特结构与功能的藻际细菌群落[1]。可见 ,海洋微藻与细菌间所具有的密切关系 ,使得海洋细菌在有害藻赤潮生消及有毒藻产毒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关工作既是赤潮科学研究中的热点 ,也是目前藻菌关系研究中的重点。1海洋细菌的自主产毒研究据Gallacher,S.等1996年报道 ,最初认为赤潮藻毒素只能由微藻细胞本身产生。但是随着工作的深入 ,发现了一些特殊现象 ,如在麻痹性贝毒的研究过程中 ,人们发现了产毒和不产毒…  相似文献   

6.
饵料微藻培育系统内海洋弧菌生长特点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林伟  陈騳  刘秀云 《海洋与湖沼》2000,31(4):398-403
于1995年1-3月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进行饵料微藻培育系统内海洋弧菌生长特点的研究。选取来自对虾对扇贝体内4株弧菌,研究其在4种饵料微藻培育系统内的生长特点,同时进行无菌海水内弧菌菌株生长对照实验。结果表明,与对照实验(弧菌菌株生长良好)相比,处于生长指数后期至静止期的微藻培育系统能够强烈排斥弧菌。处于生长初期的微藻培育系统排斥弧菌的能力相对较弱,随着藻细胞密度的增加而增强。长期培养的微藻培养  相似文献   

7.
4种海洋微藻对久效磷的抗性与其抗氧化能力的相关性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于1994年8月-1995年12月,动用生态毒理学和生物化学实验方法,选用扁藻、叉鞭金藻、三角褐指藻及盐藻4种海洋微藻为材料进行海洋微藻对效磷的抗性与抗氧化能力相关性的实验。结果表明,久效磷在协迫过程中,微藻细胞内产生了过量的对细胞有伤害作用的活性氧,4种海洋微藻细胞内活性氧清除酶-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高低依次为盐〉三角褐指藻〉叉鞭金藻〉扁藻。比较毒性实验证明:4种海洋微藻对久效磷的基本身抗氧化能  相似文献   

8.
对实验室培养的两株海洋微藻海洋卡盾藻和中肋骨条藻的可培养细菌进行了分离鉴定,分别在海洋卡盾藻和硅藻中肋骨条藻不同生长时期分离得到48株和34株可培养细菌,去除重复序列后得到12株不同的菌株。这些菌株分属α-变形杆菌纲、γ-变形杆菌纲、拟杆菌和放线菌。α-变形杆菌纲在两种藻的藻际环境中占据优势,其中红杆菌科是最为常见的科,中肋骨条藻的藻际细菌比海洋卡盾藻更为多样化。海洋卡盾藻生长后期细菌密度大幅度上升,可能导致了藻细胞的衰亡。中肋骨条藻相关细菌中有一株对旋链角毛藻的生长具有明显抑制作用,而大部分海洋卡盾藻相关细菌对角毛藻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本研究结果说明海洋卡盾藻的藻际细菌也许对其与硅藻的种间竞争中具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9.
甾醇在海洋微藻中的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9种(株)海洋微藻进行不充气培养,用Bligh-Dyer法提取总脂,皂化后氯仿和正己烷(体积比为1:4)提取甾醇,BSTFA衍生后用岛津QP2010气相色谱-质谱分析仪进行GC/MS分析.从29种海洋微藻中共检测到47种甾类化合物,鉴定出36种甾醇和一种甾酮.其中,4位无甲基Δ5甾醇在所有的微藻中均有分布,一些高等生物中常见的甾醇如胆甾醇、菜子甾醇、菜油甾醇、豆甾醇、谷甾醇和褐藻中常见的岩藻甾醇等,在微藻中均有广泛的分布.相对而言,4位无甲基5位饱和甾(烷)醇、4-甲基甾(烷)醇和双羟基甾醇的分布则相对较少,其中许多甾醇如甲藻甾醇、巴夫甾醇、C27:2(Δ5,22/24Me)和C28:3(Δ5,7,22/24Me)等,只在一种藻或同一纲的微藻中被检测到,可以作为对应微藻或对应纲微藻的特征甾醇.认为海洋微藻甾醇的研究可以为海洋微藻化学分类学及饵料营养学研究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脂类分析在海洋微藻化学分类学上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总结了目前脂类研究在海洋微藻化学分类学上的研究进展。所有的海洋微藻脂类都含一定的脂肪酸和甾醇,而不同种类的海洋微藻都有其特殊的脂肪酸和甾醇组成特征,我们可以运用这些特性来判别微藻可能所处的化学分类学地位:如果运用从某些藻类中发现的部分罕见脂类成分,还有可能对微藻的个别种类进行确定。随着对微藻中脂类物质分离,提取、纯化技术研究的不断深入,加上质谱、核磁共振等结构分析手段和脂类衍生化技术的日益完善,可以构建海洋微藻脂类物质组成结构快速查询信息库,并使其成为微藻化学分类的一个重要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