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通过对全省人口、粮食、土地资源利用的分析研究和预测,探讨实现全省人口、粮食、土地综合平衡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基于社会剥夺理论,利用重心计算及空间耦合分析模型,研究了1990~2013年河南省县域人口重心、经济重心、粮食生产重心动态迁移及其空间耦合,并探讨其与社会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23 a来河南省经济、人口及粮食生产重心均在省域几何重心北部变动,空间错位格局日趋显著,变动一致性波动剧烈;2000年前人口重心与粮食重心耦合度较高,2000年后粮食重心与经济重心明显呈东南-西北路径背向偏离,粮食生产对经济重心迁移的影响持续下降,而人口重心与经济重心耦合度逐步提升;传统农区社会发展严重滞后于经济增长水平,粮食主产县区的“粮食与民生倒挂”特征显著。  相似文献   

3.
以大量的数据分析了贵州省1989~2005年的耕地、人口和粮食变化情况;利用粮食平衡系数进行测算分析,分析了1989~2005年贵州省9个地市的粮食盈缺情况和粮食安全空间格局.在此基础上结合人口预测模型和时间序列平滑预测方法,预测贵州省各地市未来10 a的粮食安全状况.  相似文献   

4.
山东耕地动态变化与粮食总产量相关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收集1949—2000年山东省耕地、人口、粮食等资料,定量定性分析耕地的数量、质量变化与粮食产量的相关性。用SPSS中的一元线性回归法预测人口变化趋势,对粮食总产量与其影响因素进行相关分析,发现粮食单产对粮食总产量影响最大,同时耕地质量的逐年下降是粮食增产是重要的制约因素。提出外延式和内涵式开发耕地资源是增产粮食的有效途径,为解决粮食安全问题实现耕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5.
河南省耕地和粮食灰色关联分析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李茂 《地理科学进展》2002,21(2):163-172
收集整理 1 949~ 1 999年河南省耕地、人口、粮食和复种指数等资料 ,定量分析耕地的数量变化、质量状况和耕地减少的形式 ,用一元线性回归法预测人口变化趋势 ,对粮食生产与其影响因素进行灰色关联分析和相关分析 ,提出外延式和内涵式开发耕地资源增产粮食的途径 ,对粮食单产和耕地复种指数进行回归分析.  相似文献   

6.
中国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然而,随着人口不断增长造成粮食需求的增加、工业化进程中耕地的不断减少、城市化过程加速引起城乡争水矛盾的日益加剧,中国的粮食供需状况将如何演变?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Logistic曲线模型预测未来10年云南省人口、耕地资源、粮食等因子的变化趋势,换算出不同人均粮食消费水平下的人口承载量,分析系统不平衡的原因、存在的问题,提出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8.
粮食对人口和社会发展起关键作用。滇西北的16个当数民族聚居县,在人口稳步增长的同时,由于自然条件恶劣等多因素综合作用,粮食增产的潜力有限,用分要素推算法预测出2010年项目区的人口数,再根据2010年社会经济发展各层次对粮食的要求,按低,中,高3个标准预测出各县的粮食需求量,分析得出,4地州首府所在市县和维西县为可满足粮食需求地区;大理片区的其余6县和德钦县为易满足粮食需求地区,怒江3县和宁蒗县为难满足粮食需求地区,各县应各有侧重地采取适当措施尽力满足人口发展对粮食的需求。  相似文献   

9.
彭珂珊 《热带地理》1994,14(2):143-151
长期以来,由于忽视了人口、土地、粮食与灾害系统内各因素的相互协调,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基本问题越来越多地摆在我们面前,致使在人口增长过快情况下,产生了土地资源质减量退,粮食生产徘徊不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等危害生国计的社会问题,在跨入21世纪的关键时期,如何采取有力措施解决上述问题,已为90年代的重要任务,针对针中国国际本文分析了人口,土地,粮食,灾害相互间的关系,进而提出了相应之对策。  相似文献   

10.
合肥市耕地和粮食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收集1980~1999年合肥市耕地、人口、粮食等资料,定量分析在城市化快速发展下耕地的数量、质量变化和耕地减少的形式以及人口、粮食的变化,并用回归法分析它们的变化趋势。研究认为,在2005,2010年合肥市食物保障能力分别为97%和95%,对粮食生产与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灰色关联分析,提出提高粮食产量的对策和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11.
中国耕地资源与粮食供需未来变化趋势预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分析了中国耕地资源,人口,粮食的历史变化特点和规律,利用灰色预测模型预测了中国未来几十年耕地资源的变化趋势,并结合中国人口的增长和粮食的需求,阐述了中国耕地资源未来面临的危机。  相似文献   

12.
全球耕地土壤资源的侵蚀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人口的增加及生活水平的提高,1950—1973年间,全世界粮食需求量急速地增加了一倍。到本世纪末,如果对人口的增长不采取有效的办法进行控制,那么粮食需求量仍将成倍地增长。在五十年内世界粮食需求量增加了三倍,这种空前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大多数土地所能维持的能力!土壤资源正遭受着越来越严重的破坏!  相似文献   

13.
世界对粮食的需求与人口成正比,并与收入变化密切相关。未来饥饿和未来对粮食需要的变化涉及到三个问题——人口增长的速度有多快、增长地区在何处、主要食物产量获得的收入是多少。世界人口现已超过四十亿。从三十亿增加到四十亿仅用了十六年时间。地球上人口每增加十亿所需的时间从一百年降至三十年又降至十六年。人口迅速增长是近几年来的现象,贯穿人类大半个历史时期的人口平均增长率仅略高于正常的新陈代谢(图1),人口增长率的上升主要是由于近几个世纪死亡率下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黄土高原包括陕、甘、宁、晋、内蒙5省(区)109个县市(区),土地面积27.68×104km2,人口3 000万人.是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矛盾最集中、治理难度最大的区域之一,该区农业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粮食供应不足,解决好粮食开发与生态环境改善的矛盾是该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黄土高原粮食生产发展前景以及提高粮食生产的关键技术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5.
江苏省粮食生产地域格局变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综合应用变异系数、地理联系率、区位熵等区域差异分析方法对江苏省1980年以来地级市尺度的粮食生产和经济发展地域格局变化特征进行了联动分析.研究发现:江苏省粮食生产经历了一个"上升一平稳一下降"的波动过程:地域差异增大,尤其是1995年后,粮食生产与经济发展、人口分布发生明显的空间分异;长江以北地区,特别是苏北地区在全省粮食生产地域分工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日益成为江苏省粮食生产核心区域.最后,结合耗散结构理论,分析了江苏省粮食生产地域格局变化的驱动因素,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6.
云南省人口,耕地资源,粮食系统平衡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利用Logistic曲线模型预测未来10年云南省人口,耕地资源,粮食等因子的变化趋势,换算出不同人均粮食消费水平下的人口承载量,分析系统不平衡原因,存在的问题,提出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17.
黄土高原包括陕、甘、宁、晋、内蒙 5省 (区 ) 1 0 9个县市 (区 ) ,土地面积 2 7.6 8× 1 0 4km2 ,人口 30 0 0万人。是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矛盾最集中、治理难度最大的区域之一 ,该区农业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粮食供应不足 ,解决好粮食开发与生态环境改善的矛盾是该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 ,黄土高原粮食生产发展前景以及提高粮食生产的关键技术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上官周平、彭珂珊等研究者在承担国家科技攻关项目的基础上 ,撰写的《黄土高原粮食生产与持续发展研究》一书 ,对黄土高原地区作了大量的细致研究和调查工作 ,积累…  相似文献   

18.
以泰州市为例,利用灰色系统模型和ARIMA模型,分别从土地资源、水资源及环境负荷角度对泰州市人口承载力进行评价和预测,并根据"木桶原理",确定泰州市资源环境的最大人口承载规模,最终测算规划期内的最低耕地保有量。研究结果表明:泰州市粮食生产与水资源供给充足,土地资源、水资源不会限制人口增长,环境负荷将是未来人口增长最主要的制约因素;在保证资源环境均不超载的情况下,泰州市2020年最大人口规模541.61万人,2030年567.00万人;基于最大人口规模的最低耕地保有量2020年26.19万hm2,2030年28.26万hm2,均低于规划耕地保有量,表明泰州市粮食供给已达到自给水平。该文揭示了影响泰州市资源环境人口承载能力的短板与制约要素,确定了基于粮食安全的耕地资源最低警戒规模,为泰州市耕地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人口和粮食、资源、能源、环境,现在已成为全球性五大严重问题,但中心事物是人。它们总是既相互对立,又相互制约;既相互依存,又相互转化。在它们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关系。由于人口的急剧增长,给其它几个问题带来了越来越大的压力。我国有十亿多人口,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因此,把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列为我国的基本国策。而河南人口现在仅次于四川省,居全国第二位,数量庞大的人口是全省经  相似文献   

20.
中国综合气候变化风险区划   总被引:25,自引:7,他引:18  
气候变化作用于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系统,产生一系列影响。随着未来社会经济发展,气候变化危险性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承险体耦合形成有规律的风险时空格局。将此时空格局系统化表达即是综合气候变化风险区划,是适应气候变化的科学基础之一。本文基于RCP 8.5下的近中期(2021-2050年)气候情景,分析了中国未来气温和降水变化趋势与速率,评价了干旱、高温热浪以及洪涝等极端事件危险性,选取人口、经济、粮食生产和生态系统等承险体风险作为综合风险定量评估的指标。在系统性、主导因素以及空间连续性原则的指导下,提出中国综合气候变化风险区划三级区域系统方案,划分出8个气候变化敏感区、19个极端事件危险区和46个承险体综合风险区。结果发现:2021-2050年RCP 8.5情景下中国的气候变化高风险区主要包括:华北弱暖增雨敏感区,华北平原热浪危险区,人口经济粮食高风险区;华南—西南弱暖增雨敏感区,黔滇山地热浪危险区,生态经济粮食人口高风险区;华南沿海涝热危险区,生态粮食经济人口高风险区。中国综合气候变化风险区划涵盖了气候变化情景、极端事件发生、社会经济与生态系统的可能损失信息,可以为国家或地方应对气候变化及气候变化风险管理提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