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通过对福州华林井数字化水位观测系统产出的两套数据的对比分析 ,我们发现公用数采采集的水位整点值略高于LN - 3型数字水位自身采集打印的水位整点值 ,但两者的水位整点值曲线图的形态是完全一致的。因此 ,我们认为公用数采产出的数据可以完全取代LN - 3水位仪自身打印的数据 ,这对“十五”期间完成数字化改造之后利用数字化观测资料进行分析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一、前言昌平地震台是跨形变、流体两大学科的综合台,安装有TJ-1A型体应变仪、RZB-1型分量应变仪、YRY-2型差应变仪及高精度的气压测量仪、水位测量仪和水温测量仪。 1994年起,昌平台实现了数据自动化采集和传输,由原来的整点值测量到分钟值测量,观测密度提高了60倍,每天有上万组的观测数据需要处理。将这些数据绘制成各种报表、曲线图,为分析部门提供真实可靠的观测数据以及利用第一手资料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3.
《地下水》2020,(4)
我国地震地下水动态观测井水位动态直接受降雨干扰,影响地震前兆信息识别。文章以鹤壁观测井为例,基于2014-2019年鹤壁井静水位观测数据及当地降雨量资料,对鹤壁井静水位主要影响因素及机制进行研究,结果可知:鹤壁观测井的水位相对较浅,静水位受降雨因素影响尤为明显,静水位与降雨量有很强的相关性,变化特性与Gauss-Seidel迭代法一致。在降雨因素对于静水位的影响大于其他因素影响时,影响系数in作为未知项,根据in和以前的降雨量数据,我们可逆推未来一段时间的水位数据,对评估水位观测井的观测效能及数据异常核实等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介绍一个台站日常的数据处理工作软件 ,它用于我局台站观测数据录入、检查及生成上报格式的文档文件。它具有可移植性 ,并适用于一些整点值数据处理 ,如地倾斜整点值、地磁的垂直分量整点值等等  相似文献   

5.
数字化地震前兆台网每天都要产出大量的观测数据,为保证这些数据能为地震监测预报提供更丰富的信息,每日的数字化前兆观测资料收集、整理、质量控制、数据备份入库等工作尤其重要。本文就日常数字化前兆观测资料收集、处理工作谈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6.
一、引言长清地震台于1998年9月14日在台站数字化改造过程中安装体积式应变仪一台,灵敏度达到1×10~(-9),产出的数据连续稳定,固体潮汐完整清晰。1999年9月至2001年1月出现数次大的突跳,并且与部分远震相对应。尽管对其形成机理无法解释,但是通过对仪器系统以及气压、水位、降雨等干扰因素的分析对比后,证实前兆数据突  相似文献   

7.
《地下水》2021,(4)
针对传统人工水位观测误差分散及不确定度高的局限,以新疆阿勒泰地区的群库勒水文站为例,进行新型雷达水位计的应用和比测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相比于人工水位观测,雷达水位计在的群库勒水文站水位观测误差在±4 cm和±可在3 cm左右,满足《水位观测标准》GBT59138-  相似文献   

8.
《地下水》2016,(1)
井水触发波是指井孔-含水层系统在外力作用下引起井孔水位振荡的水波,它可分为井水人工触发波和井水自然触发波两种。就短周期而言,井水人工触发波如重锤实验、封井实验和井下水体爆破等引起井水位振荡的水波,井水自然触发波主要是井孔-含水层系统受地震波触发的水震波。文章以皖22井为例,首先介绍方差分析周期分解法是如何从水位观测记录的时序数据中,提取出若干个含有周期特征的序列值。再简单介绍用重锤实验获取井水位振荡的方法。最后通过对微重锤实验数据和同时段地震波触发井区含水层引起井水位振荡波的分析,提出井孔水震波的主振荡频率是来自井孔自身的固有振动频率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张立博 《地质与勘探》2017,53(6):1174-1180
浸润线是露天矿坑岩质边坡的生命线。针对山东三山岛露天矿坑尾矿库高陡岩质边坡非恒定渗流问题,依据同一条浸润线不同渗流截面的渗流量相等以及不同浸润线同一截面的渗流量差值为库水位的增量建立平衡方程,求解浸润线方程的解,运用Seep/W进行模拟,将理论计算结果与模拟值进行对比,验证浸润线方程的正确性;同时将浸润线方程应用到工程实际中,将库水位监测数据进行曲线拟合,与观测孔数据结合分析浸润线位置的变化,运用ABAQUS流固耦合模型对尾矿库边坡的塑性区和安全系数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浸润线方程的解与模拟值最大误差为0.01%,满足实际要求;浸润线观测孔数据与理论计算数据基本吻合,误差最大为0.75m,进一步证明理论可靠性;尾矿库水位的上升增加了塑性区范围,安全系数与尾矿库水位变化曲线为"V"字形,库水位为100m时,安全系数最低为1.06,处于极限平衡状态,同时应将库水位设定在-45m以下,为后期库水位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承压完整井非稳定流抽水试验的观测时间要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针对无界承压含水层中完整井的非稳定流抽水试验,将Theis公式描述的水位降深与时间的变化关系作为观测井外水位变化的理论真值,考虑观测井内外达到水力平衡所引起的滞后时间因素,推导了观测井内水位变化的理论测量值,分析了测量值与真值之间的相对误差以及测量值接近真值所需要的观测时间。  相似文献   

11.
为地震地下水前兆观测技术实现数字化和综合化这一发展目标 ,性能先进的数字化观测仪器和功能优良的综合观测平台是相辅相成的两个基本方面。本文在分析已有综合观测体系模式的基础上 ,应用最新研究成果 ,提出了新一代综合观测模式 ,给出了单井综合观测平台结构设计。该平台在与地下水各测项的数字化观测仪器对接后 ,可实现静水位、水化学和水温三者均处在理想观测状态条件下的自动化单井综合观测  相似文献   

12.
深层灰岩水在长时间水岩耦合作用下各含水层的水化学成分有所不同,但随着地壳运动、采动影响等因素导致不同含水层产生水力联系。重大的突水事故都是深层高压灰岩水以浅层灰岩水为通道突入矿井发生的。依据对淮南煤田潘谢矿区9对矿井2015—2018年182个地面水文观测孔的水位数据及潘二矿突水后各水文观测孔水位变化的时空规律,得出水文观测孔的水位变化数据比水位高程数据更灵敏,潘谢矿区深层灰岩水由下向上对浅层灰岩水进行补给,通过聚类分析算法识别出矿井与深层灰岩水存在补给关系的浅层灰岩含水层区域;另一方面基于改进的随机森林算法对收集的7 000多条矿井水质化验资料进行分析,基于错分数据识别出与深层灰岩水水力联系紧密的各矿含水层信息。综合分析水位变化数据聚类分析结果,得出各矿井的突水风险区域。基于含水层分类显著因子、水化学空间分布特征,结合温度、流量、水位、水质等参数的高精度传感器,构建快速准确突水预警系统,对矿井出水点进行智能监测,为实施防治水措施提供快速、可靠的依据,可以极大地避免矿井发生突水事故和减少突水事故产生的损失。   相似文献   

13.
浅谈井用人工动态观测设施的改良与创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天津地区地热井现有人工观测设施中“固定焊接式水位测管”、“悬挂插拔式水位测管”利弊全面客观的分析,指出规范的、标准的、专用的井用人工观测(水位)系统是保证地热井水位动态数据有效采集率的关键。由多眼更换了新型水位测管的地热井实测结果来看,“具有悬挂插拔式水位测管的专用潜水泵管”有利于提高水位数据采集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具有广泛的市场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14.
依据乾安县2006至2016年地下水位动态监测资料,分别选择潜水观测井和承压水观测井进行研究,总结出研究区潜水地下水位动态变化特征为降雨渗入-径流-蒸发型,承压水地下水位动态变化特征为越流-径流型、径流-开采型和开采型。潜水地下水位动态变化受气象等自然因素影响明显,承压水地下水位动态变化受开采人为因素影响明显。近十年来,研究区地下水位呈现整体下降,特别是在集中开采区,地下水位降幅最大。研究结果可为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陶芸 《江苏地质》1997,21(1):18-21
运用统计学方法,以潜水位的时间序列为基础,通过对该序列的一阶,二阶统计量分析,确定估计的置信区间宽度与观测数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根据观测精度的要求设定的置信区间宽度来确定最佳观测频率。  相似文献   

16.
贵州独山南部岩溶地下水系特征及水资源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黄后岩溶地下水系是发育在云贵高原向广西过渡的高原斜坡地带上的一条典型地下水系,它的形成和发育与该区的水文、气象、地质和地貌条件及其演化历史密切相关,反映出岩溶区地表水、地下水复杂的转变和演化关系,并参与了岩溶地貌的造貌作用。高原剥夷面上岩溶地下水比较丰富并具浅埋藏的特点,表明它与高原面同时形成的关系。目前,由于排泄基准面向上游的溯源侵蚀作用,使这种浅埋藏正在遭受破坏。在由溶蚀孔隙、裂隙、管道和溶洞组成的不均匀含水介质系统中,由枝状地下水系联结起来构成了具有良好水力联系的、有统一补给— 径流— 排泄的地下水系统,其主流和主要支流则发育成具有良好导水能力的快速排泄的地下河。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数字水准仪所具有的各项功能的理论分析,针对数字水准仪在"测量碎部点"或"中间点测量"使用方法上与光学水准仪所具有的不同特点,本文就如何提高数字水准仪"测量碎部点"或"中间点测量"的观测精度进行了探讨,供仪器使用者参考。  相似文献   

18.
依据含水层水文地质条件和地下水动力学原理推导出循环法的水氡观测值同时间关系公式 ,阐述应用循环法观测的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