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地下水》2016,(3)
为给冬小麦节水和调亏灌溉指标及灌水模式的建立提供依据,在移动式防雨棚条件下,采用小区试验,以小堰22号冬小麦为试验样品,分析土层中含水量与灌溉水量、灌溉水量与产量和水分利用率等因素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层中含水量与灌溉水量基本成正比关系,产量与水分利用率间是一对博弈项,推荐采用苗期低定额、拔节期高定额、扬花期和灌浆成熟期中定额的节水灌水制度,以匹配冬小麦全生育期的需水特性,为其高产节水提供良好的灌溉水环境和生长条件。  相似文献   

2.
微咸水膜下滴灌灌溉制度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探讨科学合理的微咸水膜下滴灌灌溉制度,在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水利管理处国家重点灌溉试验站进行了不同灌溉定额、灌水频次的微咸水膜下滴灌大田试验。研究结果表明:①灌溉定额4500m3/hm2、灌水频次10次,灌溉定额3000m3/hm2、灌水频次7次,均有利于保持土壤水分。②当灌溉定额≤4500m3/hm2时,灌溉定额越大,土壤积盐越严重;在灌溉定额一定时,灌溉次数越多,土壤积盐越严重。③当灌溉定额≤4500m3/hm2时,灌溉定额越大,棉花产量越高,微咸水灌溉影响棉花产量的灌溉定额上限在4500m3/hm2左右;灌溉定额多时,灌水次数多棉花产量高,灌溉定额少时,灌水次数少棉花产量高。④灌溉水分生产率随着灌溉定额的增大而减小,在灌溉定额大时,采用少量多次灌溉,在灌溉定额小时,采用多量少次灌溉,均可提高灌溉水分生产率。⑤以节水、控盐和高产为优选标准,当地较为理想的微咸水膜下滴灌模式为灌溉定额3750m3/hm2、灌水次数20次、灌水间隔为7d。  相似文献   

3.
李积来 《地下水》2020,(1):88-89
针对巩留县阿克吐别克镇其那尔村管道灌节水技术、滴灌技术、喷灌技术进行灌溉模式的比选和水量供需平衡分析,得出滴灌模式具有工程成本低、降低劳动强度、灌水均匀等优点,是适合当地的一种能够高效节水的灌溉模式,符合当地灌溉要求。通过灌区水量平衡分析,得出灌区总需水量为596. 03万m^3,毛需水量779. 13万m^3,为落实最严格水资源制度,提升农业水利用效率,提供了数据保障。  相似文献   

4.
非充分灌溉制度设计优化模型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缺水地区冬小麦灌溉问题.分析了作物模型,作物水分影响函数,并以农作物产量最大为目标,提出了非充分灌溉制度优化设计二维动态规划模型和相应的动态规划逐次逼近(DPSA)求解方法.针对山东省临沂市小埠东灌区的实际情况进行研究,求得了冬小麦三个典型年不同供水水平的最优灌溉制度、排水过程及相应产量.实例表明,模型及方法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5.
灌溉回归问题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灌溉回归系数是地下水资源评价中计算综合补给量的重要参数和河川迳流还原计算的依据,也是衡量农田灌溉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为了研究灌溉回归机理、探讨计算灌溉回归系数的适用方法,我们在中国科学院山东禹城综合试验站开辟了灌溉试验区。于今年三月结合大面积灌溉小麦返青水,按照当地灌水做法,进行了一场灌溉试验,就有关问题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以河北省石津灌区为研究对象,以2007-2009年两季冬小麦生育期为研究时段,基于Hydrus-1D和Modflow模型模拟分析了井渠结合灌溉模式下冬小麦的净入流量水分生产率和净灌溉水分生产率的尺度效应(作物、田间、分干、干渠和灌区尺度)。结果表明:①从作物尺度到灌区尺度,损失水量越来越多,使得净入流量水分生产率和净灌溉水分生产率分别减少了9.49%和16.59%;②由于研究区地下水埋深较大,冬小麦生育期内渗漏补给地下水库的重复利用水量很小,而净灌溉水分生产率因为考虑了这一小部分重复利用水量,比传统的灌溉水分生产率有了小幅提升;③在多年时间尺度上,由于渗漏水量能够全部进入地下水库被重复利用,净入流量水分生产率随尺度增大而增大,而不同空间尺度的净灌溉水分生产率也比冬小麦生育期时间尺度上提高37%~65%。  相似文献   

7.
《地下水》1999,(4)
本文通过地中仪对不同地下水埋深种植地膜棉的灌水均衡试验,得出在棉花生长期内,其灌溉渗漏量及棉花利用地下水量的变化特征。在水量平衡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灌溉水的消耗主要为棉田蒸腾和深层渗漏。从节水灌溉出发,以试验中充分供水条件下的棉花为模型,建立棉花日耗水回归方程f(t),并依据棉花根系利用土壤水的能力,确定最佳灌溉湿润深度,通过对回归方程积分计算,制订出棉花不同时期的灌水定额。  相似文献   

8.
河北省太行山山前平原浅层地下水位持续下降,问题十分突出,然而,该区域又是我国优质冬小麦的重要产区。能否实现在浅层地下水采补平衡的同时做到冬小麦稳产,是该区域水资源保护和农业生产管理工作中亟待回答的重要问题。基于分布式水文模型的模拟结果表明:在该区域若要实现地下水位止降回升这一压采目标,仅利用浅层地下水进行灌溉,冬小麦的产量会减少40%以上。考虑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引水线路自南向北贯穿河北省太行山山前平原,建议在冬小麦关键需水期的灌溉中采用“一水用浅层地下水另一水用南水北调水”的“修改的春浇两水”模式。基于模拟结果的估算表明:在这种限水灌溉模式下有望实现浅层地下水采补基本平衡且冬小麦基本稳产。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修改的春浇两水”模式,需要南水北调中线引水工程每年提供的灌溉水量大约为8.6×108 m3,灌溉成本较纯井灌至少增加562.5~1282.5元/hm2。本研究可为我国最典型的浅层地下水超采区——河北省太行山山前平原探索保产量与节水并举的新路径提供定量化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地下滴灌(渗灌)的技术状况与建议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张国祥 《地下水》1996,18(2):51-54
万荣县有农户将塑料管打孔埋于地下进行果树灌溉,上接小蓄水池产生微压输水,这种灌溉形式当地称之为“渗灌”,归类于地表下滴灌。在近几年干旱的情况下,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在技术上应考虑堵塞、灌水的均匀度、管道埋深等问题;更应该注意作好规划设计,培养技术人才,加强研究攻关,使其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王春泽  张新龙  乔光建 《水文》2013,33(1):51-57
咸水与淡水混合灌溉技术,将两种矿化度不同的灌溉水混合使用,目的是降低灌溉水的含盐量或改变其盐分组成.咸淡水混合灌溉在提高灌溉水水质的同时,也增加了可灌水的总量,使以前不能使用的高盐渍度的咸水得以利用.通过对邢台市平原区咸水灌溉条件的实验研究、咸淡水混合灌溉技术分析,邢台市咸淡水混合后矿化度应控制在3g/L以下.结合近年来开展咸淡水混合灌溉实践,在咸水区开展咸淡水混合灌溉,充分利用咸水资源,既减少了淡水的开采量,又对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涌流灌溉     
《地下水》1997,(3)
加拿大农业部灌溉研究所设计了一套新颖的节水灌溉法──涌流灌溉。它是在主输水渠道上每隔一定距离设1个闸门,分别关闸后,采取间歇性向田间涌流送水。第一次灌水区段已形成湿润层,第二次灌水在经过第一次的湿润层时,水向下渗透少,向前涌流的速度加快。它使整个灌水区段水  相似文献   

12.
膜孔灌溉点源入渗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膜孔灌溉的田面人渗属于充分供水条件下的点源三维人渗问题。根据对点源人渗所做的系统室内试验研究,建立了包含有膜孔直径、土壤质地及土壤初始含水量等多因子的点源人渗模型,经检验模型具有一定的拟合精度,从而为膜孔灌溉理论与灌水技术要素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薛永生 《地下水》2014,(6):143-145
小管出流是微灌的一种灌溉形式,是给果树按需水要求适时,适量灌溉地面灌水方式,管网供水,操作方便,节省劳力,灌水均匀。通过在凤翔县田家庄镇新增务村果园小管出流灌溉系统的设计实践,对小管出流设计标准、参数、灌溉制度、工作方式、残料选型等进行探索,实现了节水灌溉效果。  相似文献   

14.
黄河冲积平原面积广大,农田灌溉频繁,灌水量大,在地下水资源评价时对灌溉入渗系数取值困难。本文在现场灌溉入渗试验的基础上,分析包气带岩性及结构、水位埋深、灌溉水量对灌溉入渗系数的影响,总结提出了多种条件下灌溉入渗系数的取值范围。在单位灌水量40~60m3/亩和水位埋深小于4m、4~8m、大于8m的井灌区中,当包气带岩性为粉土、粉砂时,灌溉入渗系数可分别取值0.21~O.10、0.10—0.05、0.05~0;当包气带岩性夹有粉质粘土层时,灌溉入渗系数可分别取值0.15~0.09、0.09—0.05、0.05~0。在单位灌水量较大的渠灌区,灌溉入渗系数可按单位灌水量的增大倍数而增加,由此为黄河冲积平原区地下水补给量计算中灌溉入渗系数的确定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曹楠 《地下水》2011,33(5):81-82
针对关中地区井灌区的灌溉用水管理粗放,田间灌水损失大,大量水资源消耗于渗漏和蒸发等诸多原因,导致井灌用水效率低下与效益不明显,通过对井灌现状及影响井灌用水效率的主要因素分析,提出实施科学节水灌溉技术、充分改进田间地面灌溉技术及强化机井管理体制等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节水高产喷灌模式,用数学模拟和田间试验相结合方法,研究了冬小麦在喷灌条件下田间水分运移规律。数学模拟结果与田间实测土壤含水率吻合良好。在此基础上模拟计算出不同喷灌定额下,消耗于作物蒸腾、表土蒸发和深层渗漏的水量,结果表明40~60mm喷灌定额下的农田水分无效消耗(表土蒸发+深层渗漏)最小,从而得出节水高产的冬小麦喷灌灌溉模式。经田间试验对比,获得相同产量条件下,本文提出的模式比现行喷灌模式节约灌溉水45%。  相似文献   

17.
王瑞航 《地下水》2019,(3):72-75
间歇涌流灌溉是一种地面节水型农业大田灌溉枝术。基于大田环境的间歇涌流灌溉实验分析,结合大田灌水实验,就大田应用间歇涌流节水灌溉的放水时间、灌水流量、间歇周期、循环率等技术课题开展专题分析研究,实验证明其具有水使用效率好、灌水均匀、降低无效渗漏、保肥、节水节能等优点。以期为同类灌溉工程应用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8.
《地下水》2021,(5)
小管出流节水灌溉技术是一种最适宜果园灌溉的灌水形式,灌水器抗堵塞能力强,可实现水肥一体化和精准灌溉效果,极大节约灌溉成本。在总结小管出流节水灌溉技术的技术优点的基础上,通过对小管出流灌溉技术在凤翔县果园灌溉中的实际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总结该灌溉技术在实际实施中存在的相关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分析结果以期对农业灌溉节水化,促进农业增收提供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19.
冉庄水资源实验站井灌回归系数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下水》2016,(1)
根据冉庄水资源实验站大型地中蒸渗仪灌溉实验资料,分析灌水定额及灌前土壤含水量的大小对于灌溉回归系数的影响,给出山前平原区亚砂土土壤不同地下水埋深下各种灌水定额的灌溉回归系数。  相似文献   

20.
田间冬小麦蒸腾量的计算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依据彭曼-蒙蒂思(Penman-Monteith)模式对田间冬小麦蒸腾量的计算方法进行了研究,对计算模式中包含的两个主要参数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讨论.提出了冬小麦冠层截留的净辐射(Rn')和冠层整体气孔阻力(r8T)的经验表达式,对模式的计算精度作了检验,并分析了缺水条件下冬小麦实际蒸腾量与充分供水条件下潜在蒸腾量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