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城市破损山体不仅造成了大量陡坡岩面裸露,恶化了城市自然生态环境,而且还带来了坍塌、滑坡等安全隐患,是城市建设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该文首先对济南城市破损山体现状及修复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结合破损山体具体的生态修复工程实例,较详细总结研究了破损山体生态修复的技术和方法。经过几年的生态修复建设与养护管理,济南破损山体的生态景观功能得到了极大的恢复提升,该文筛选总结出的台地续坡式等治理方式及挂网喷播等生态修复技术,可为类似破损山体的生态修复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生态城市”是近两年出现在我国的热门词汇,随之而来的生态规划、生态建设成为我国城市建设的热点。这种城市建设的理念是在城市生态学的指导下,将生态理念与城市规划相结合,把生态学原理和规律运用到具体的城市规划工作中,在原有的城市规划中更加侧重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在我国的城市发展中,尤其是小城镇的建设中,大力推行生态规划,是校正当前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不当行为,避免走西方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道路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城市生态地球化学评价的特点.建立了城市生态地球化学评价的盖子模型.按照盖子的阻隔效应,将城市生态地球化学评价分为盖上循环、盖下库内循环和盖子网眼及边缘的库内外开放性循环三大部分内容.城市化进程就是盖子的扩张与修补过程.按盖子模型进行的城市生态地球化学评价有利于预测和防治城市生态地球化学灾害,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服务.  相似文献   

4.
生态城市是人们对人和自然关系的认识不断升华的结晶,生态城市已超越传统意义上的“城市”的概念和单纯环境保护与建设的范畴,从生态城市理念和建设情况的分析中,说明生态城市建设是实现社会——经济——自然复合共生系统的全面持续发展的产物,真正目标是创造人与自然系统的整体和谐。  相似文献   

5.
<正>海绵城市为不同尺度上综合解决中国城市中突出的水问题及相关环境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与途径,带来包括雨洪管理、生态防护、水质净化、地下水补给、棕地修复、生物栖息地营造及城市微气候调节在内的多重生态环境效益。目前,我国出台的相关导则主要围绕以低影响开发技术、水敏感性城市规划与设计等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先进的生态雨洪管理技术而展开,这无疑是个重大进步。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的过程中,我们一方  相似文献   

6.
1. 引言 随着轨道交通技术的日趋成熟,越来越多的城市依靠高速铁路等交通工具进行信息交流工作[1],不同城市之间的距离开始缩短.但由于不同城市的地形地势不同,不仅为城市高速铁路建设带来了困扰,同时也为区域线路勘测工作的实施带来了挑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引入了GPS技术(又称全球标准化定位系统),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全球建...  相似文献   

7.
海绵城市是针对城市建设中解决城市雨洪问题提出的生态理念,其本质是通过渗、蓄、净、排等手段解决城市水资源问题的综合治理.本研究从环境地质条件出发,考虑海绵城市建设中地质体的海绵属性,开展研究区原位双环渗水试验和工程钻孔,针对原始海绵地质条件的降雨入渗最大深度和地表土体渗水速度进行分析,提出海绵渗水、海绵蓄水两个指标.该指标可有效表示及概括海绵城市建设中环境地质适宜性,易得易懂,具有较强的普适性,易于推广.最后以中国中部城市新乡市为例,进行海绵城市建设环境地质适宜性评价.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了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情况,阐明了建设生态城市的必要性与基本要求,同时指出当前人类所面,晦导演第六次生物大灭绝的危机所在,进而提出创建低碳经济生态城市新机制的一些具体作法。  相似文献   

9.
廖业桂 《矿产与地质》2003,17(3):245-248
阐述了根据当地的经济特点和城市性质的定位,在积极开展生态基础工程建设、生态产业建设和开展城区生态环境改造以及人居环境建设方面取得的良好生态效益。提出在今后的生态城市建设中必须依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制定生态经济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0.
中国生态城市研究院是经国务院批准、由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和中新天津生态城等联合发起设立的,以城镇的绿色、智慧、宜居发展为宗旨,以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管理为中心任务的国家级研发机构.研究院汇聚国内外权威的专家团队、前沿的技术产品,面向国际、国内需求提供生态城市发展系统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1.
黑河干流拟建水利工程对下游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典型年份实际调查资料和以往研究成果, 采用地下水均衡方法, 定量对比分析了黑河拟建水利工程对下游地区地下水资源变化趋势, 并利用Visual Modflow三维地下水非稳定流软件系统模型对下游盆地未来20 a(2008—2028年)地下水位及其生态环境变化趋势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 在拟建工程实施20 a后黑河下游地下水位总体上处于下降趋势, 但下降幅度呈逐年减少状态直至趋于新的动态平衡.金塔-鼎新盆地地下水位下降幅度最大的地段是黑河沿岸为0.51~0.87 m, 但由于人工农业绿洲补充, 故生态环境不会有大的改变.额济纳盆地地下水位下降幅度最大的地段是古日乃及外围, 分别为1.0 m以上和0.5~1.0 m, 将引起植被的衰亡和种群的更替变化; 大部分地段地下水位下降幅度介于0.0~0.50 m之间, 对现有的生态与环境影响不显著; 桃来三达-额济纳旗以北地下水位呈现上升趋势, 上升幅度为0.10~0.87 m, 东居延海一带上升幅度大于0.87 m, 这一地区植被长势趋于良好, 植被覆盖率会有所增加, 将形成围绕海子的天然绿洲.  相似文献   

12.
赵志俊  谈珣珣 《江苏地质》2023,47(2):188-195
以江苏太仓作为研究区域,基于生态系统服务评估确定生态源地,采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和重力模型构建生态廊道,提出生态网络优化模式和对应管控策略。经计算和分析,提取面积30 365.46 hm2的重要生态功能区作为生态源地;识别生态源地161.46 km2,其中水域生态源50个、陆域生态源地47个;提取水域生态廊道53条、陆域生态廊道56条,且水域生态廊道相较于陆域生态廊道更为完善,连通性和稳定性更高;识别需优先保护的生态夹点25个,优先修复的生态障碍点18个。研究成果可为系统性开展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提供借鉴和指导。  相似文献   

13.
甘肃黄河谷地城市与城郊生态功能区产业发展模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董光前  高新才 《冰川冻土》2012,34(2):494-497
国家层面对甘肃发展的总体定位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经济走廊、战略通道、能源基地和文化源区,因此,甘肃黄河谷地城市与城郊生态功能区的发展对于我国西部地区乃至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从分析目前甘肃黄河谷地城市与城郊生态功能区的发展现状入手,针对甘肃黄河谷地城市与城郊生态功能区主导产业不明确的问题,提出了政府对于生态功能区的优惠政策应由向区域倾斜转变为向产业倾斜,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培育和发展重点产业,通过提高环境标准、推进生态农业重建工程、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加快产业优化、构筑立体旅游产业体系和发展新兴能源产业等措施构建全新的产业发展模式,重塑我国西部重要的现代工业基地,实现生态功能区的健康与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4.
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核心与对策   总被引:30,自引:1,他引:3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生态地球化学是地学与土壤学、农业、环境学和生态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产生的新学科,是地球化学领域新的发展方向。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是在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基础上,针对影响流域/区带生态系统安全性的元素异常而开展的一项评价和研究工作。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获得的海量高精度地球化学数据,可为环境质量评价提供背景值、为土地的质量和生态管护提供地球化学依据;调查还发现了一系列影响流域生态安全性的元素异常,针对异常元素分布特征,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将开展异常元素追踪和成因甄别、生态效应评价和生态系统安全性的预警预测等项评价和研究工作。文章论述了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成果,介绍了区域地球化学评价的思路,阐述了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相似文献   

15.
石漠化地区的生态危机及菌根桑生物修复潜力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简要总结出石漠化地区的生态特征、生态威胁及生态恢复存在的主要障碍的基础上,比较系统地分析了桑树在石漠化生境中已表现出的生态适应能力和生态修复潜力。桑树作为喀斯环境的速生造林树种,根系发达,耐干旱耐贫瘠能力极强,对增加植被覆盖率、促进生态环境改善、实现石漠化地区脆弱生态系统的恢复与平衡产生重要作用。尤其是由于丛枝菌根具有对矿质营养和水分吸收能力强的特殊生理生态功能,刚好与石漠化地区贫瘠和干旱这一主要生态障碍相耦合,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后能进一步扩大桑树对矿质营养和水分的吸收与运输,减轻贫瘠干旱胁迫,加快土壤微生物群落构建,提高土壤生物活力,促进植被群落正向演替。种植菌根桑可望成为喀斯特石漠化生态修复一种新途径。   相似文献   

16.
调整的生态足迹方法在辽宁省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应用调整的生态足迹方法,对辽宁省1996—2003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与分析,从纵向比较并分析了辽宁省近年来在发展过程中所受到的环境压力.结果表明:辽宁省1996—2003年生态超载指数都大于2,有的年份甚至接近于3,这说明辽宁省当前的生物资源的生产和能源的消费的能力远超过其生态承载能力,即生态资源处于高强度利用状态,生态环境有潜在恶化的趋势.辽宁省1996—2003年生态效率稳步上升,从1996年的2 569元·hm-2上升到2003年的4 101元·hm-2,提高了0.6倍,年平均增长率为7.5%.但与其它工业化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这说明辽宁省在提高生态效率方面还有更大的潜力.  相似文献   

17.
乌伦古湖最低生态水位及生态缺水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确定乌伦古湖的生态保护目标是流域水资源合理、高效配置的前提和基础.针对乌伦古湖冷水系淡水鱼类的生存繁殖特征,提出了基于干旱区湖泊鱼类~盐度~水量关系的湖泊最低生态水位计算方法,并根据该方法计算得到布伦托海和吉力湖的最低生态水位分别为476.12 m和478.12 m.由水量平衡关系进一步计算了湖泊最小生态需水量和接近9...  相似文献   

18.
生态旅游区土地生态承载力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生态足迹理论,分析评价千岛湖生态旅游区所在的浙江淳安县的土地生态承载力及其变化。结果显示,1991年和2003年研究区林地和水域的生态承载力均属盈余,而耕地、草地和建设用地出现生态赤字,其中耕地生态赤字最多。其结果与研究区经济发展、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的实际变化相一致。生态承载能力从生态盈余到生态赤字,说明研究区土地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不断增加,需加强生态保护。  相似文献   

19.
基于生态经济理论的生态需水计算方法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简述生态需水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结合以可持续发展为基础的生态经济理论,提出了基于生态经济思想的生态需水概念,并进行了理论分析.根据生态经济领域中的生态价值理论,确定不同生态需水量条件下的生态价值,进而通过水资源的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之间的相互关系确定合适的生态需水量,并通过实例对该方法的具体步骤进行了说明,认为由该法所确定的生态需水量符合客观实际,可以作为生态建设过程中生态需水研究的方法之一.该法通过水资源将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联系在一起,对于研究可持续发展条件下的水资源利用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The urban fringe, which can be seen as a special form of regional ecosystem with a spatial transition from urban to rural areas, has strong heterogeneity and is a typical ecologically sensitive area. The expansion of cities and the landscape effect of the changes have attracted wide attention. The primary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obtain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spatial patterns of landscape conversion and the corresponding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With the help of GIS and Fragstats software, the changes of landscape patterns before and after town planning were compared in An-Ding town of Beijing, of which the sustainability was also revealed based on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using social and economic statistic data.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landscape pattern changed greatly during its conversion from several villages to a small town and the landscape fragmentation increased due to road construction. Meanwhile, human disturbance increased with the constructed land extension. For the gap between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and the biological capacity, An-Ding town ran an ecological deficit at that period, which means it was unsustainable. However, the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decreased after planning due to the degraded green land and forest. Th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ecological management should be strengthened during the town planning perio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