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生态现代化是现代化的一个重要领域,是现代化与自然环境的一种互利耦合,是世界现代化的一种生态转型.如果从1972年联合国首次人类环境大会算起,生态现代化已经有30多年历史.在过去的30多年里,生态现代化在争论和冲突中前行.特别是在发达国家,如一些西欧和北欧国家,生态现代化的进步是明显的.世界生态现代化的历史经验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
勾画绿色中国——21世纪中国生态现代化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从诞生的那一天开始,就生活在自然环境之中。自然环境为我们提供了生命支持、物质和文化服务。没有自然环境,就没有人类文明。随着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和人口的快速增长,如果按照传统发展模式,人类的物质需求将逐步逼近自然环境的承载极限,自然环境有可能发生不可逆退化。事实上,人类已经拥有毁灭地球的强大能力,而地球已经越来越不堪承受人类的需求重负。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科学地处理自然环境、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的相互关系,实现文明进步与自然环境的互利耦合,是一个无法回避和日益突出的问题。《中国现代化报告2007》系统分析了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3.
正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许多西方国家通过"棕地"再开发转型为工业用地、商业用地和住宅用地,从而增加税收和就业岗位、获取经济收益。然而,由于部分"棕地"所处地理位置欠佳且遭受污染程度较为严重,获取经济收益的目标并不广泛适用。至80年代中期,北美和欧洲各国开始把"棕地"再开发的目光从经济收益转向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和改善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棕地"恢复为生态用地所产生的巨大生态、经济和社会效  相似文献   

4.
英国伯明翰: 以服务业为中心,向非工业化城市转型 伯明翰是一座典型的煤炭城市,曾享有长达一个半世纪的"世界工厂"之名.直至上世纪70年代,伯明翰的就业人口中仍有近半数捧的是制造业的饭碗,至2003年,这一比例已下降到20%,预计到2010年将继续下降到10%.20世纪70~80年代,伯明翰经历了向非工业化城市转型的漫长历程.  相似文献   

5.
全国性自然环境系列地图挂图不仅可以为中学和大专院校提供地理教学之用,而且也为政府机关和研究单位以及广大读者了解全国自然条件与自然环境提供形象直观的图形显示。国外对编制与出版全国性自然环境系列地图挂图非常重视,有些国家还编制出版了多种中小比例尺的全国自然环境系列地图。例如早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前苏联先后编制出版了1∶500万、1∶400万、1∶1000万和1∶250万苏联自然条件系列挂图,包括地势、地质、地貌、土壤、植被、森林等六幅地图。波兰于20世纪70年代编制出版了1∶20万波兰环境系列地图。澳大利亚、法国、德国、美国、日本、匈牙利、西班牙等许多国家也都出版了自然条件或自然环境系列挂图。  相似文献   

6.
农业生产既是为人类提供生活必须品的生命性生产,又是一种信赖环境的生物性生产,为此,整个世界要求保护农业生产环境安全的呼声越来越高.20世纪初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开始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农业环境污染治理,并发展多种农业生产方式,试图克服常规农业生产所带来的环境问题.20世纪80年代,联合国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笔者认为,要达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保证农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传统村落的保护随着中国第四批保护名录的公布逐渐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传统村落是人类与自然环境长期相互作用与有机融合的产物,其周边农田、山林、水塘等自然生态环境使着传统村落生产及生活活动得以延续。1978年改革开放后,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不同背景下的城乡建设使得传统村落周边生态自然环境不断遭受到侵蚀威胁,为其整体保护带来极大的挑战。为开展快速城市化背景下传统村落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本文首先界定了传统村落生态侵蚀的概念,应用侵蚀动力学理论对自我生态侵蚀、外来生态侵蚀、突发性生态侵蚀与生态侵蚀修复4种生态侵蚀方式提出生态侵蚀演变的4种模型,同时以珠江三角洲中国传统村落为研究案例,从时间和空间上对珠江三角洲地区传统村落生态侵蚀情况进行分析,探讨其生态侵蚀演变规律,揭示快速城市化背景下传统村落生态侵蚀的时空演变特征,总结了“城镇建设外侵模式、村落建设扩张模式、道路交通占领模式、综合发展模式”4种传统村落生态侵蚀的用地演化模式,丰富和深化传统村落生态视角的研究,为传统村落的保护和相关规划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8.
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明确提出,在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必须把实施可持续发展作为一项重大战略。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提出来。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进一步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的战略高度。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总体布局的有机组成部分,标着生态文明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要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范启灏 《国土资源》2009,(11):36-39
探索热液矿床成矿作用的方向性,是勘查矿床和寻找盲矿体时,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研究课题.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地矿界便面临寻找隐伏矿、半隐伏矿的挑战,就需要开展"区域成矿作用方向性的理论找矿",以已知预测未知.  相似文献   

10.
城向绿中生     
从乡村到城市,从小城市到大城市,从大城市到特大、超大城市,人们总是在追求心目中的理想城市。从16世纪的"乌托邦"、18世纪的"理想城市"、19世纪的"田园都市",再到近代的"生态城市",一系列的理论、主张和模型,无不在探索更好的城市、更好的生活。面对世界城市发展的共同困境,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四川视察时提出了"特别是要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的重大要求,回应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顺应"更好的城市、更好的生活"时代潮流,成都再次向世界推出城市的转型探索。  相似文献   

11.
近20年黄土高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根据黄土高原地区20世纪80年代末、2000年、2008年3期土地利用/覆被空间数据集,计算2个时段(20世纪80年代末-2000年,2000-2008年)土地利用/覆被转类方向及其幅度、土地利用/覆被转类指数、土地利用/覆被状况指数及其变化率,分析黄土高原地区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土地利用/覆被时空变化特征以及宏观生态状况的变化趋势。结果显示:黄土高原地区近20年来平均土地利用/覆被状况指数为24.07,其中土石山区生态系统综合功能最好,其次为河谷平原区,最差的为农灌区。20世纪80年代末-2000年,黄土高原地区主要土地利用/覆被转类是森林和草地转为耕地,生态级别由高级向低级转移,2000-2008年主要土地利用/覆被转类是耕地转为林地和草地,低覆盖草地转为中高覆盖草地,生态级别由低级向高级转移。近20年来黄土高原地区地覆被状况指数变化以及土地利用/覆被转类指数表明,该区域的宏观生态状况总体上经历了转差(20世纪80年代末-2000年土地利用/覆被转类指数为-1.08),后转好(2000-2008年土地利用/覆被转类指数为2.66)2个过程。这一变化过程前期受区域气候变化以及人口增长共同驱动,后期则叠加了生态工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正作为全球新兴发达经济体和中心城市之一,新加坡以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宜居吸引着全球人才、企业、商旅和投资,也为国民提供着优良的生活品质和美好的生活工作环境。"花园城市—新加坡"的称谓于20世纪80年代闻名于世。随着"花园城市"成为现实,上世纪90年代末新加坡政府提出了"花园中的城市"愿景,并且在"花园城市"基础上,注重生态自然的保护和连接城市环境的绿色空间、使其网络化和  相似文献   

13.
泛北极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主要合作示范区域,已有的重大线性工程及新的基础设施建设均面临着与多年冻土相关的冻融灾害及工程病害问题.在全球气候变暖及人类活动增强的背景下,泛北极多年冻土主要呈现地温升高、活动层厚度增加趋势,且低温多年冻土地温升高更加明显,20世纪70年代以来年平均地温(MAGT)升温最高可达3℃;自北向...  相似文献   

14.
利用射洪县近30年来的气温、降水、相对湿度、云量、日照时数等气象要素资料,应用多种统计方法分析了近30年来射洪县的区域气候特征.结果表明,射洪年平均温度在1986年左右发生转折性变化,气温明显变暖.而年降水量总体上以波动变化为主,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有较为明显的减少.降水量与年平均温度的突变年代类似,但变化趋势正好相反,说明90年代以后射洪的气候向暖干型转变.各气象要素的综合分析表明,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射洪区域气候变化趋势不容乐观:相对湿度的减少导致降水减少,而温度则在进一步上升,低云量的增加和日照时数的减少,使得阴天寡照加剧.射洪区域气候变化与当地诸如人口增长,城市扩大等人类活动,以及农业生态之间均存在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5.
提出社会发展综合动力观 ,揭示精神文化因素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资源和“另一只看不见的手”。分析了可持续发展对现代化理论的扬弃与创新 ,批判了工具文明的弊端及负面效应 ,重审人类共同选择———现代化文明转型的价值尺度和终极目标 ,展望了中国转型的核心、主题和历史归宿 :由农业文明向工具文明、从工业文明向可持续发展文明的双重超越  相似文献   

16.
提出社会发展综合动力观,揭示精神文化因素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资源和“另一只看不见的手”。分析了可持续发展对现代化理论的扬弃与创新,批判了工具文明的弊端及负面效应,重审人类共同选择——现代化文明转型的价值尺度和终极目标,展望了中国转型的核心、主题和历史归宿:由农业文明向工具文明、从工业文明向可持续发展文明的双重超越。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90年代城市小说在面对日益现代化的都市时,存在两种态度:一种是用乡土眼光来打量城市,进而质疑城市的价值;一种是感受到现代都市对人的压抑,提出人的变异性问题。这两种态度反映出中国20世纪90年代城市小说认识方式之一维。  相似文献   

18.
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中国学者认为:21世纪,中国现代化的最大问题是农民问题,而中国农民的最大问题则是土地问题。土地的最大问题就是财产权的归属问题,其归根结底是土地制度的深化改革。诞生于20世纪末的国土资源部,是在新一轮"圈地风"再次为中国本来就少得可怜的耕地保护频频亮"红灯"的大势下,在国务院"机构改革"的大盘中应运而生。此次国务院部委机构改革力度之大,为改革后20年之最,将40个机构并减至29个。由原地质矿产部、国家土地管理局、国家海洋局、国家测绘局合并组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新成立的国土资源部是个"大部",应该说,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对土地的眷眷深情演变成对土地的高度重视,此举必将会把国土资源管理水平推向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9.
伴随着历史前进的脚步,回顾20世纪90年代地学科普工作的立足位置与业绩,凝望21世纪人类文明的明天,着实给人以深思,以启迪. 长期以来,在中国地质学会、省国土资源厅、省科协、省科技厅、省委宣传部以及省地调院的领导和积极支持下,江苏省地质学会科普委员会立足江苏,重点围绕"世界地球日"、"地学夏令营"和"科普宣传周",引导掌握科学技术技能,学会科学思维方式,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相似文献   

20.
正中国正在经历着人类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城镇化过程,是人类历史以来的最大一次的人口迁移。城镇化已经成为持续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城镇化的发展战略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称为第一阶段的城镇化,是以农村工业化为先导,带动土地的城镇化。这之后,为第二阶段的城镇化,则是以大城市加速扩张为特征,进入了"以土地为中心"的城镇化时代。城镇化与土地利用的关系逐步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