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产业在空间上的落实将引起产业空间布局及其依托不同尺度空间内的空间要素改变,也 即带来产业空间绩效的不同。本文尝试从企业空间分布、土地利用集约性、土地利用结构、就业人 口空间移动等领域构建产业空间绩效的分析路径,以上海临港重装备产业区为例,分析了产业空 间绩效的特征、机制,并提出了重装备产业区优化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以钢铁产业、石化产业、汽车制造产业为对象,分析和对比其空间分布特征。以这3类产业的大中型企业为样本,依据企业选址的实际数据,构建离散选择模型,基于模型中效用函数系数,研究这3类临港产业选址行为的差异,尤其是偏好“选址临港地区”程度的差异。同时,从原材料来源、海运方式分担率、产品需求分布等方面分析3类产业临港偏好程度差异的原因。研究发现:1)石化产业靠近沿海沿江区域的现象最明显,其离散程度介于钢铁产业和汽车制造产业之间;钢铁产业除选址在沿海沿江地区外,还有部分选址在离矿山较近的内陆地区,其离散程度最大;而汽车制造产业选址靠近沿海区域的现象不显著,其离散程度最小。2)产业选址效用随到港口、原材料供应地、产品市场可达性的提高而增加,随地价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而减少。3)从标定的选址效用函数的各项系数看,3类产业选址时对主要影响因素的重视程度有所不同,这可以反过来解释各产业临港偏好程度的差异性。4)临港产业临港需求的产生主要受产业运输成本驱动,表现在利用海运方式降低原材料运输成本以及就近服务于产品需求地以降低内陆运输成本2方面。经比较发现石化产业的综合运输成本高于钢铁产业,因此石化产业表现出最强的临港偏好程度。  相似文献   

3.
北京高新技术产业区土地利用绩效综合评价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高新技术产业区是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重要载体, 在实施国家自主创新战略中具有重要 作用。针对高新技术产业区土地利用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引入了土地利用绩效的概念, 构建 了包括土地效益、土地利用效率和创新功能三个维度的高新技术产业区土地利用绩效理论模 型, 以这一模型为理论基础建立了由3 个二级指标, 8 个三级指标, 37 个四级指标组成的高 新技术产业区土地利用绩效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同时以土地利用绩效概念模型为理论基础, 构造了与土地利用绩效指标体系相匹配的矢量评价模型。在此基础上, 以北京市高新技术产 业区中5 个不同类型的园区为例做了综合评价, 评价结果显示, 清华科技园、上地信息产业 基地以及中关村西区的土地利用绩效指数较高, 中关村软件园和永丰基地的土地利用绩效指 数较低。通过与其他评价模型的对比验证, 本文构造的评价模型对高新技术产业区创新能力 指数的变化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4.
黄琳 《世界地理研究》2011,20(1):142-150
产业集群是空间上的一种集聚现象,是带动地方积极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基于产业集群理论,结合实际调研资料,作者对上海LED产业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作者认为:上海的LED产业集群已经形成,并呈轮轴式形态;上海的LED企业大多集中在近郊的开发区内,且集群效应显著。在集群的发育过程中,上海的LED产业集群还存在着产业价值链各环节发育不平衡、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应该优化上海LED产业结构、合理资源配置,积极学习国外先进技术、鼓励产业创新。  相似文献   

5.
新经济时代下,尽管创意产业区对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但其形成和创新却与一定的社会经济背景条件密切相关。本文重点研究新经济时代下创意产业区的主要背景因素和条件,提出创意产业区的产生和发展是基于后工业社会语境、体验经济盛行和经济全球化挑战的背景、以及在此背景下对文化和个性的另类消费并促使经济由“理性”转为“快乐”;创意产业区只有在风险投资丰富、知识产权制度健全、中介组织完善及非营利组织发达等条件下才能得以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6.
环渤海地区临港石化产业集聚水平测度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韩增林  杨文毅  郭建科  孙康 《地理科学》2017,37(8):1135-1144
以环渤海16个城市的临港石化产业为研究对象,采用修正的EG指数和产业间协同集聚指数对其2003年和2013年的集聚程度进行测算,利用空间计量模型测度其集聚效益,最后通过对比集聚类型、集聚程度和集聚效益对环渤海地区临港石化产业的集聚水平进行综合评定。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根据EG指数取值的正负与企业的规模经济水平,将集聚分为地理空间的“区域集聚”和市场空间的“规模集聚”。2003和2013年环渤海地区临港石化产业以“区域集聚”类型为主。 2003年和2013年环渤海地区临港石化产业均为低度集聚,除了一些城市的集聚程度和产业间协同集聚程度得到提高外,大部分城市都有所降低。 经过10 a的发展,环渤海地区临港石化产业的空间相关性加强,集聚效益有所提高,但集聚对产业劳动生产率不存在稳定的正向空间影响。 环渤海地区临港石化子产业集聚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石油加工、炼焦与核燃料加工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化学纤维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相似文献   

7.
8.
对烟台市500余家大中型企业进行问卷调查,按照临港工业标准对其中的临港工业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出烟台市临港工业发展的现状特点。同时结合烟台市发展临港工业与港口、城市和周边地区的关系,提出了烟台市发展临港工业应实施的产业发展和空间发展战略。即形成“一个突破,两个发展、三个壮大”的主导产业体系和“一条生态旅游带、五个产业组团、六大工业基地”的空间布局框架;最后围绕实现临港工业发展战略提出了配套措施。  相似文献   

9.
中国产业空间格局演化与空间转型发展态势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赵璐 《地理科学》2021,41(3):387-396
基于城市层面三次产业的产值数据,应用空间统计标准差椭圆方法全面分析了 2003-2016年中国产业空间格局演化特征与转型发展态势.研究发现,2003-2016年中国三次产业空间中心均向内陆方向移动,且第二产业空间移动距离最大;第一产业空间离散化发展,空间聚集度减小;第二产业正在加快由沿海向内陆地区空间集中化聚集发展,空...  相似文献   

10.
王琦  塔娜 《地理科学进展》2023,(10):2047-2057
时空间行为的性别差异研究关注城市空间利用的性别不平等问题,是女性主义地理学和行为地理学的重要议题之一,对构建性别友好型城市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在郊区就业岗位和生活设施不足的情况下,郊区女性的日常活动面临更强的时空制约。论文基于“2017年上海市郊区居民日常活动与出行调查”数据,从活动地点的空间分布、数量、时间分配3个维度刻画郊区居民的工作日活动空间多维特征与性别差异,分析郊区社区建成环境对男性和女性活动空间的差异化影响。研究发现:(1)男性与女性的活动地点数量基本相似,但相较于男性,女性在工作日以家内活动为主导、活动空间范围更小且不同地点用时均衡度更低;(2)社区内活动设施、公共交通可达性、主观社区环境评价与女性居民工作日活动空间的相关性更显著。论文提出,性别友好的城市规划需要关注不同群体的行为模式,重视公共交通与生活设施配套,提升居民的社区环境感知。  相似文献   

11.
多尺度视角下的产业价值链与空间升级研究框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在出口导向的产业发展模式驱动下,中国积极加入全球化进程并快速实现产业升级。进入21世纪后,在面临成本上升和制度环境变化等诸多危机和挑战的情况下,中国制造业开始了新一轮的产业升级。这从根本上重塑了产业组织和空间结构,改变着中国制造业在地方、区域乃至全球出口市场中的角色功能和影响力。基于文献分析,论文将产业升级划分为价值链升级和空间升级2种模式,并分别从全球、国家、区域、地方、企业等多尺度视角下探讨了中国产业升级的机制及其影响,得出以下主要结论:① 价值链升级和空间升级现象相互依赖、相互作用,是产业升级的2个侧面,综合两者的分析框架能更全面地反映中国产业升级的现状;② 中国产业在升级模式上体现了复杂多样性,已有研究关注的产业升级模式较为单一,未来应更加关注中国产业升级路径和方式的非线性、复杂性和多元性特征;③ 中国产业升级是由全球、国家、区域、地方、企业等多重尺度力量相互耦合下共同驱动的,透过多元地理尺度融合的分析框架解读产业价值链升级和空间升级机制,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国产业的发展和赶超之路。  相似文献   

12.
基于上海市2006—2018年电竞企业的数据,综合运用核密度估计、最邻近指数、Kriging空间插值分析等方法,探讨上海市电竞产业的空间演化过程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电竞产业可以划分为2006—2010年的起步阶段,2010—2014年的快速发展阶段,2014—2018年的爆发增长阶段;2)电竞产业在空间分布上由双核心聚集发展为多核心聚集,具有整体上中心聚集、同时向外扩展的特征,南北方向是企业扩展的主要方向;3)高资本电竞企业主要向软件园区和高等院校聚集,呈现出4个高资本热区,这些热区未来更有机会出现更具竞争力的电子竞技企业;4)政府政策规划对电竞产业的区位选择具有导向作用,高质量人力资源、经济发展水平、周边电竞市场环境、交通便捷性是企业聚集的基础力量;与传统产业相比,由于电子竞技产业具有体育性的竞技特征,其竞技水平和赛事举办也会对产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中国创意产业区理论研究的进展与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创意产业在中国发起于21世纪初的东部大都市,系统收集国内建筑学、产业经济学、人文地理学、区域经济学等学科的创意园区相关研究成果,评述中国自21世纪初创意产业兴起以来的基本概念研究、创意园区成长模式及机制、创意园区空间组织与园区规划、创意园与城市更新、创意园内部空间的研究进展。认为中国大城市内城产业升级与城市再生为创意园区的诞生与发展提供了历史契机。通过近8年努力,国内创意园区研究①已初步形成以创意园区成长模式与机理、创意园区规划建设、创意园区与城市更新为主的研究方向;②研究方法形成了以实证主义为主流的哲学基础;③研究队伍呈现以城市规划学、人文地理学等学科为主的综合交叉。同时,综述认为:中国对创意产业区相关概念认识不清,未能将集群的内核与创意产业的核心有机融合;其次是对于创意产业区的研究应坚持从微观的创意产业的某一类型,甚至是其一项目为分析单元,从制度、经济、文化等宏观方面诠释产业区内核的组织与发育过程;再次是中国创意产业区研究必须从创意经济和"全球性—地方性"博弈视野,探索创意产业区形成与演化的生境和其对城市发展—空间规划的空间效应(也即创意空间的生长)及城市响应策略研究。  相似文献   

14.
采用空间计量方法,研究上海新进外资企业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分析其空间选址所考虑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上海新进外资企业主要集中于批发零售业,制造业,商务服务和租赁业等5类行业,各主要行业新进外资企业地理分布存在不同程度的中心集聚,外围分散的特征。与此同时,各主要行业新进外资企业仍与"与机场距离"这一传统因素显著负相关,但是与"企业集聚程度"这一因素呈现不同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16.
转型期上海社会空间分异研究   总被引:61,自引:14,他引:61  
李志刚  吴缚龙 《地理学报》2006,61(2):199-211
采用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库中居民委员会尺度的数据,对转型期上海城市空间重构与分异展开研究。存在6类社会区:计划经济时代建设的工人居住区、外来人口集中居住区、白领集中居住区、农民居住区、新建普通住宅居住区、离退休人员集中居住区。通过计算分异指数,发现当前上海存在严重的住房分异;但并不存在明显的以社会经济属性为基础的社会空间分异。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计划经济时代的历史以及仍然存在的大型企事业单位对住房的影响。中国城市目前的社会空间分异在程度上与西方城市还有根本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本文首先以产业调整为纽带,结合上海创意产业园区发展实践,建立了创意产业与低碳经济概念的理论联系性。然后通过对两者特征契合性的进一步分析,以及M50创意园区案例研究,证实了发展创意产业园区是上海遵循低碳经济要求、建设低碳城市的有效途径之一。最后,基于此认识本文从低碳经济视角提出了一些今后上海发展创意产业园区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蓝色经济区海洋产业碳排放绩效研究是实现海洋产业低碳化转型的重要依据。利用数据包络法(DEA)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碳排放绩效进行测评,并在对碳排放空间差异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利用BP神经网络指数滑坡模型对碳排放绩效的变化规律和趋势进行预测。研究发现:第一,碳排放绩效的大小取决于技术进步指数的变化;第二,以能源消耗为主的产业表现出碳排放绩效较低的特征;第三,预测在2013—2015年期间,蓝色经济区海洋产业的碳排放绩效有增大趋势。  相似文献   

19.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产业空间重构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探讨在全球化背景下影响产业空间重构的成本因素变化,通过对企业迁移区位和政府产业转移园区区位的分析,揭示广东产业空间重构的趋势与可能的窄间格局,并且从绩效的角度对比了2003和2006年两个时间的广东省域经济增长格局,证明原有的珠三角和外围地区的"核心一边缘"结构已经被打破,产业转移不仅导致了珠三角外围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也同时促使"后厂"的空间拓展和珠三角产业空间的转型.  相似文献   

20.
长春市大型零售设施空间可达性绩效测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传统的空间可达性测度模型进行改进,并引入营业面积,人口数量,消费者偏好等变量,对长春市大型零售设施进行研究,通过ArcGIS平台对零售设施的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后表明:① 零售设施主要分布在城市三环路以内,在一环路传统商业区集聚程度最高;快消零售设施空间分布的向心性显著,呈单中心的集聚特征;耐消设施分布的离心化相对明显,呈双中心的集聚特征.② 综合,快消设施可达性绩效高值区集中在一环内,绩效指数向外递减时存在阶梯性,南北方向递减速度高于东西方向,城市南部三环路以外绩效水平最低;耐消设施绩效高值区在空间上分散分布.③ 快消设施绩效低值区是近年来长春市居住空间扩散的主要区域,零售设施的空间配置严重滞后于城市的空间拓展与人口的郊区化趋势.零售设施空间可达性绩效测度是一种关联了供需双方面因素,测量零售设施服务分配到单位消费者水平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