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The great Wenchuan (汶川) earthquake induced a large quantity of landslides. They are widely distributed and caused tremendous damages. The sliding mechanism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se earthquake-induced landslides are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conventional gravity landslides. Their occurrences are apparently controlled by the powerful earthquake, and they are characterized by high potential energy sliding and ejection sliding. In this article, the earthquake-induced landslides are classified, the characteris... 相似文献
2.
3.
4.
WU Weiwei LONG Feng LIANG Mingjian WEI Yaling SUN Wei CHEN Xuefen ZHAO Jing 《《地质学报》英文版》2020,94(5):1635-1650
As a case study of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tions in earthquake stress drops between the 2008 Ms 8.0 Wenchuan and 2013 Ms 7.0 Lushan earthquakes, we computed 1828 stress-drop values for earthquakes with magnitudes 1.7 ≤ ML ≤ 5.0 during an eight-year time span before and after major earthquakes. We divide the study area into three subregions(the southern segment of the Longmen Shan fault zone; the southwestern junction of the Longmen Shan and Sichuan Basin; and the southwestern margin of the Sic... 相似文献
5.
2017年在四川茂县松坪沟发生的新磨滑坡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除了分析降雨、工程地质等因素外,前人提出地震对滑坡的形成也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目前还缺乏详细的定量分析.本研究根据龙门山地区地壳结构和GPS观测,结合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反演得出的汶川地震同震破裂模型,利用粘弹性分层半无限空间模型(PSGRN/PSCMP程序... 相似文献
6.
7.
汶川地震和科学钻探 总被引:34,自引:2,他引:34
2008年5月12日,在我国四川省发生了震撼世界的汶川特大地震,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在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及其余震尚在继续的特殊时期,快速实施汶川地震断裂带的科学钻探(WFSD),是认识地震发生的机制、继续对余震进行有效监控以及提高地震监视和预警的能力的极佳机遇。2008年11月6日,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工程开工典礼在四川省都江堰市虹口乡举行,标志着地震机制的研究跨上了新的台阶。通过对科学钻孔的直接取样,多学科观测和测试,揭示地震断裂带的深部组分、结构和构造属性,重塑地震断裂带的物理和化学过程,为提高未来地震的监测、预报或预警能力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8.
根据地震震源机制、断层参数结果,结合GPS测定的同震位移场与构造研究的最新结果,综合分析研究了2008年汶川8级大地震汶川地震发生的地震活动背景、震源应力场、断层构造运动特征及其动力学机制。地震活动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08年汶川8级大地震是在青藏高原与其周边地域构造运动剧烈,2001年起始的地震活动高潮期的背景下发生的。其长达300km的地震震源断层填补了青藏高原东缘1900年以来存在的8级地震活动的空区。震源机制与区域应力场特征及其动力学机制研究表明,汶川8级地震震源处于南北地震带中南段东部,青藏高原东向扩张与四川盆地的抵抗是该区构造运动的主要特征。汶川地震及其强余震是在一个稳定的、主压应力P轴以北西西-东南东方向为主的震源应力场控制下发生的。说明汶川地震震源区域主要受到四川盆地、华南块体区域应力场的控制并发震的。龙门山断裂带西侧的青藏高原相对于四川盆地发生的东向上升;而东侧的四川盆地相对于青藏高原发生的西向下降构造运动是2008年汶川8级地震发生的主要地震成因即地震发生机制。 相似文献
9.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first hand investigation results of the risk and treatment measures for the barrier lakes triggered by the earthquake of Wenchuan. Characteristics of 10 barrier lakes were investigated and analyzed; procedure and methods for barrier lake treatment were brought forward. The dams of the barrier lakes can be classified as two classes: block rock in the south and loose deposit in the north. All the barrier dams were stable at the time of investigation, but water drainage channel needed to be constructed and to be protected from blockage or collapse. After the rain season of 2008, some dams needed to be consolidated, and change the barrier lakes to reservoirs. 相似文献
10.
ZHANG Fawang ZHANG Zhaoji HAN Zhantao SUN Jianping XIAO Guoqiang Institute of Hydrogeology Environmental Ge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Geological Sciences Zhengding China Center of Hydrogeology Environmental Geology China Geology Survey Baoding China Tianjin Center of China Geology Survey Tianjin China 《《地质学报》英文版》2009,83(4)
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first hand investigation results of the risk and treatment measures for the barrier lakes triggered by the earthquake of Wenchuan.Characteristics of 10 barrier lakes were investigated and analyzed;procedure and methods for barrier lake treatment were brought forward.The dams of the barrier lakes can be classified as two classes:block rock in the south and loose deposit in the north.All the barrier dams were stable at the time of investigation,but water drainage channel needed to... 相似文献
11.
汶川大震的科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野外地震地质科学考察的基础上,围绕汶川地震发震断层的特征、发震机制、地表破裂带的分段性与分带性、南北构造带地震危险性、地震地质灾害的多发性及链生性、工程建(构)筑物的破坏特征与安全性、地震烈度区划问题及极端自然灾害的预测与应对等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并就有关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的思考。结果表明,低速滑动断层、晚更新世断层或中央活动断裂也可以发生强震;汶川地震同时具有深部构造的控震作用;地表破裂沿走向可分为映秀—安县段、北川—关口段及青川段;地表破裂可分为主破裂、牵动破裂与感应破裂3种类型;青川段的深部破裂与浅部破裂没有几何上的连续关系或继承关系;贺兰—川滇南北构造带是中国大陆强震多发带,尤其是其北段的六盘山—天水—武都—青川一带未来的强震危险性不容忽视;汶川地震地质灾害具有灾害类型多、成因机理复杂、灾害链长、规模大、范围广、灾害程度深、危害对象广、持续时间长等特点;高烈度区和活断层沿线的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划与预测评价对防灾减灾极为重要;活动断裂沿线应注意破裂影响带宽度与建筑物安全避让距离;应对地震等极端自然灾害,应以预防为主,综合减灾;地震烈度区划应同时考虑活动断层的复发周期、地震的离逝时间乃至地形地貌条件;重大工程应提高设防烈度;应当加强极端自然灾害预测评估,完善应对对策和提高应对水平。 相似文献
12.
XU Xiwei YU Guihua CHEN Guihua RAN Yongkang LI Chenxia CHEN Yuegau CHANG Chungpai Institute of Geology China Eathquake Administrative Beijing 《《地质学报》英文版》2009,83(4)
On May 12th,2008,the M_w7.9 Wenchuan earthquake ruptured the Beichuan,Pengguan and Xiaoyudong faults simultaneously along the middle segment of the Longmenshan thrust belt at the eastern margin of the Tibetan plateau.Field investigations constrain the surface rupture pattern, length and offsets related to the Wenchuan earthquake.The Beichuan fault has a NE-trending rightlateral reverse rupture with a total length of 240 km.Reassessment yields a maximum vertical offset of 6.5±0.5 m and a maximum right-lat... 相似文献
13.
基于GIS与ANN模型的地震滑坡易发性区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遥感数据、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和人工神经网络(ANN)模型,开展地震滑坡易发性区划研究.2010年4月14日玉树地震后,基于航片与卫星影像目视解译,并辅以野外调查的方法,在地震区圈定了2036处地震诱发滑坡.选择高程、坡度、坡向、斜坡曲率、坡位、与水系距离、地层岩性、与断裂距离、与公路距离、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与同震地表破裂距离、地震动峰值加速度(PGA)共12个因子作为地震滑坡易发性评价因子.这些因子均是应用GIS技术与遥感影像处理技术,基于地形数据、地质数据、遥感数据得到.训练样本中的滑动样本有两组,一组是滑坡区整个单滑坡体的质心位置,另一组是滑坡滑源区滑前的坡体高程最高的位置.应用这12个影响因子,分别采用这两组评价样本,基于ANN模型建立地震滑坡易发性索引图,基于GIS工具建立地震滑坡易发性分级图.分别应用训练样本中滑坡分布的点数据去检验各自的结果正确率,正确率分别为81.53%与81.29%,表明ANN模型是一种高效科学的地震滑坡易发性区划模型. 相似文献
14.
用地震资料估计的龙门山断裂深部形变及其对于汶川地震成因的意义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前龙门山断裂被“忽视”的原因之一是地质学证据和GPS测量证据均显示龙门山断裂长期以来形变速率很低。问题是,构造地质的结果是对一个较长的时间尺度的,而GPS结果反映的是较短时间尺度上的、地表上的、水平方向的形变,因此有理由怀疑由此得到的结论能否反映现今龙门山断裂的深部形变的全貌。我们采用类似于Kostrov方法的思路,利用最近30 a的地震资料,试图研究龙门山断裂的深部形变,并与其相邻的断裂进行比较。利用ML2.5以上的微震资料,给出了沿龙门山断裂带的累积Benioff应变,并根据震级频度关系计算了a值的空间分布。作为对照,同时计算了龙门山断裂邻区沿鲜水河、安宁河、则木河断裂各区域内的累积Benioff应变和a值。结果表明,在与地质学证据不同的时间尺度上,在与GPS证据不同的时间尺度、不同的深度上,并且不仅考虑到水平形变,与周边的断裂带相比,龙门山断裂带其实并不是一个“安静的”断裂带。在更短的时间尺度上,可以回溯性地观察到微震活动的一些异常变化,但这些变化似乎很难用于该地震的预测。我们讨论了相关的观测资料分析对于汶川地震的成因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汶川、玉树大地震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地震发生后,对地观测技术成为地震灾害监测与灾情评估的重
要手段。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论述对地观测技术在上述地震灾害评估和研究中所发挥的作用:一是利用高分辨率光学对地观
测技术,建立堰塞湖、道路损毁、崩塌/滑坡/碎屑流等次生地质灾害的遥感分析方法和模型,系统监测汶川地震次生地质
灾害的空间分布、损毁范围、风险程度;二是利用宽幅和干涉两种模式SAR数据,分析玉树地震的区域地质构造和岩性分
布特征,获得玉树地震同震形变场大小及其空间分布信息,证明了多模式SAR在地震灾情协同分析与评价中的有效性和重
要潜力;三是建立了地震灾害三维模拟评估系统,提高了对地震灾害三维模拟的精确性,为地震灾情的精确三维评估提供
了系统平台。 相似文献
16.
17.
“5?12”汶川大地震使震中汶川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基于地震前后多年的遥感影像数据和气象站点数据,将生态环境影响因子分为地形因素(高程、坡度、坡向)、自然因素(植被覆盖度、土壤湿度指数)和气象因素(年降水量、年平均气温)3大类。采用综合评价指数法,即加权综合评分法中的层次分析法(AHP)计算出评价因子的影响权重。利用评价因子分级和权重计算生态环境综合指数,对生态环境综合指数进行分级,综合比较研究区生态环境变化,总结汶川地震前后10年的生态环境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研究区的生态环境受地震影响,经历了破坏、修复和超过震前水平的过程,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变化有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8.
19.
汶川地震北川县城地质灾害调查与初步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汶川8.0级地震造成了北川县巨大的破坏,导致上万人死亡,整个北川县城变为废墟。现场地震科考分析显示,造成北川县城区建筑物和道路严重损毁,以及人员重大伤亡的三个主要原因为:①强地震产生的振动破坏效应;②活断层错动产生的地表破裂效应;③地震引发的次生地质灾害(崩塌、滑坡和泥石流)。地震次生地质灾害造成了北川县城区上千人死亡、大量房屋被埋、多处路段被毁。在分析地震地质构造背景基础上,对地震引发的北川县城崩塌、滑坡和泥石流次生地质进行了现场调查,查明了地质灾害分布和发育特征,初步分析了王家岩滑坡和景家山崩塌的地震地质灾害破坏机理。 相似文献
20.
地震滑坡编目图误差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震滑坡编目是地震滑坡区域研究的基础。近年来,单次地震事件后的地震滑坡编目工作成果多有出现,然而,地震滑坡编目误差分析,尤其是滑坡的面积与体积误差分析研究却是一项空白。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遥感影像空间分辨率的地震滑坡编目误差分析方法,并分别对2010年4月14日玉树Mw69级地震触发的2036处滑坡、2010年1月12日海地Mw70级地震触发的30828处滑坡、2008年5月12日汶川Mw79级地震触发的197481处滑坡编目图进行误差分析。结果表明玉树地震滑坡面积为1191 km2,误差范围是1153 ~1229 km2(9681%~10319%),体积为2012×106m3,误差范围是1947×106~2078×106m3(9677%~10328%);海地地震滑坡面积为15743km2,误差范围是15118 ~16368 km2(9603%~10397%),体积为29698×106m3,误差范围是28594×106~30821×106m3(9628%~10378%);汶川地震滑坡面积为1160025km2,误差范围是1072258 ~1248424km2(9243%~10762%),体积为4693159×106m3,误差范围是4372957×106~5033739×106m3(9318%~10726%)。遥感影像分辨率与滑坡编目误差的关系分析表明不同分辨率遥感影像对地震滑坡编目图误差有明显影响,地震滑坡强频分布与滑坡编目误差的关系分析表明滑坡规模对地震滑坡编目图误差也有明显影响。该地震滑坡编目图误差分析方法可以推广应用于更多的地震滑坡事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