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何立富 《气象》1997,23(5):51-54
利用西半球1980-1990年常规天气图资料及纽约逐日降水资料,将冬半年北美温带气旋分为3类,分析了它们的气候特征,形成过程及其对纽约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北美温带气旋冬半年平均频数51个,年际变化不大,月际分布最多月为12个,最少月只有5个;不同类型气旋的时间分布及对纽约降水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
张福颖  黄乾  董丽娜 《气象科学》2019,39(5):635-643
利用中国740个站逐月降水资料、NOAA月平均海表温度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了近50 a(1961/1962至2010/2011年冬季)海温异常对我国南方冬季降水年际变化影响的年代际差异及其成因。结果表明:(1)中国冬季降水大致位于长江以南的我国南方地区,降水年际变化较强。1987年后,在El Niňo年中国南方冬季降水偏多。(2)中国南方冬季降水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异常以及海洋性大陆西部海温异常密切相关。但相关性存在年代际差异:1987年之前,主要与海洋性大陆西部海温异常相关;1987年之后,主要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密切相关,海洋性大陆西部海温异常次之。(3)1987年之前,海洋性大陆西部海温通过影响东亚环流形势和水汽条件影响我国南方降水;在1988年之后,海洋性大陆的影响趋于减弱,而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异常通过改变水汽条件影响我国南方冬季降水强度。  相似文献   

3.
利用新郑市气象站1961~2000年的降水资料,对近40年来降水的基本气候特征和气候异常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新郑降水的年内分配不均,降水集中在6~9月,峰值出现在7月.随着年际变化,年降水量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4.
新郑市近40年降水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新郑市气象站1961~2000年的降水资料,对近40年来降水的基本气候特征和气候异常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新郑降水的年内分配不均,降水集中在6~9月,峰值出现在7月。随着年际变化,年降水量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5.
1960—2003年我国热带气旋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60—2003年登陆影响我国的热带气旋及其造成的降水资料, 对44年间登陆我国热带气旋降水时空变化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热带气旋降水与热带气旋登陆活动相一致, 主要发生在5—11月, 其中7—9月为盛期; 热带气旋降水量以及热带气旋暴雨日数的分布是自南向北、从沿海到内陆迅速减小, 最大出现在海南和华南、东南沿海地区; 热带气旋强度越强其最大过程降水一般也就越大, 但是两者并非严格的线性关系; 1960年以来, 我国受热带气旋影响的绝大部分地区热带气旋降水呈波动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华北四季降水特征及与我国其他地区降水的联系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利用中国160站1951-2000年逐月降水资料,在对华北地区降水气候特征分析的基础上,介重研究了华北地区降水异常在四季中的年际,年代际变化规律和特征,以及华北地区不同季节降水偏多(少)时全国同期的降水空间分布特征,并对各季的降水趋势作了初步的估测。  相似文献   

7.
热带环流异常与我国夏季降水分布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利用经验正交函数(EOF)分解方法,给出我国夏季雨带分型的定量指标,它们分别代表三种典型雨型。文章分析了夏季不同雨型年的热带环流特征,讨论了热带风场与前三个特征向量所对应的时间系数之间的相关场分布。结果表明:夏季南方类雨型与赤道中、东太平洋地区850 hPa(200 hPa)纬向风成正(负)相关;北方类雨型与澳大利亚附近高低空纬向风密切相关;中间类雨型则对印度洋地区的环流异常响应最为敏感。  相似文献   

8.
1前言本文用主分量分析法作海南省18个测站1954~1990年4~6月降水类型及其年际变化的分析。资料取自《广东省地面气象年鉴》、《广东地面气候资料》和《中国降水资料》。个别缺测资料用比值法、Wild法或直线回归方程作订正和延长。2海南省4~6月降水的统计分析从图正可见,等降水量线呈由中部向沿海递减的趋势。琼中、保亭为最大降水量中心,降水量达600mm;定安地区也有一降水量大值中心。最小降水量区出现在西南部沿海的干旱区,其降水量在30Omm以下。根据降水量分布和表1可知,海南4~6月降水变率比较大,最大变率中心出现在白沙、万宁…  相似文献   

9.
格点降水资料在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变率研究中的适用性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姜贵祥  孙旭光 《气象科学》2016,36(4):448-456
本文使用1951~2010年PREC、CRU、APHRO和GPCC 4种格点降水资料,通过比较其与中国756站点观测降水资料在中国东部(105°E以东)夏季降水变率中的差异,检验和评估了它们的可靠性和适用性。结果表明: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变率的前3个主要模态分别是以江淮流域、长江流域和华北与东北南部为核心的经向多中心分布,有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率特征,且干旱特征较洪涝更明显;长江流域夏季降水异常的主周期为3~7 a和20~50 a,而江淮流域和华北地区夏季降水异常的主周期则为准2 a和准10 a。另外,长江与江淮流域和华南地区分别在1970s末和1990s初发生了显著的年代际转变;4种格点降水资料都能很好地再现中国东部夏季降水的时空变率特征,但由于GPCC格点降水资料是基于更多的基站观测和更精细复杂的质量控制方案得到的,因此它具有更高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0.
我国旬降水年变化特征的区域分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利用全国多年平均旬降水资料,通过旋转EOF分解,将全国各地旬降水的年变化特征划分为6大类别,在地理分布上归属为8个区域,各区域的降水除了夏季多,冬季少的共同特征外,还有其地域性特点。各区域特征时段降水量间的显著统计相关有一定的中期天气预报意义。各区域特征时段降水量和年降水量近44a来有不同的趋势变化,部分区域可用特征时段的降水变化特征表示年降水的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1.
我国西南地区秋季降水年际变化的空间差异及其成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扬  刘屹岷 《大气科学》2016,40(6):1215-1226
使用1980~2010年全国站点降水资料、ERA-Interim再分析环流资料、哈德莱海表温度资料,运用聚类分析和旋转经验正交函数分解,对西南地区的秋季降水按照其年际变化规律进行分区,进而分析影响各区域降水变化的物理过程和机理。结果表明:西南地区被分为东、西两个区域。西南东、西区域秋季降水的年际变化、显著周期、旱涝异常年份、相关的环流系统都有明显差异。西南东部秋季降水主要与热带海温异常有关,受低纬度环流影响。当赤道东太平洋为暖海温异常,热带印度洋为西正东负的偶极子型海温异常时,分别激发出西北太平洋反气旋和孟加拉反气旋,共同向西南东部输送水汽,造成西南东部降水偏多。西南西部降水在秋季三个月份与不同的环流形势对应:9月降水由中南半岛反气旋输送的暖湿气流决定;10月降水受高原以东反气旋环流和孟加拉湾低槽共同影响;11月降水主要受中高纬环流异常的影响,与斯堪的纳维亚遥相关存在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2.
王铭昊  李焕连  孙小婷 《气象》2018,44(5):634-644
本文利用美国全球降水气候中心(GPCC)的降水资料和中国参加国际第五阶段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5)的6个气候模式[BCC_CSM1.1、BCC_CSM1.1(m)、BNU-ESM、FGOALS-s2、FGOALS-g2和FIO-ESM]的历史模拟试验的降水数据,采用可以表征降水变率相对和绝对量级的方法,定量评估了6个模式对降水年际-年代际变率的模拟能力。研究表明,观测降水的年际变率一般占总方差的65%~80%,年代际变率占总方差的10%~35%。在CMIP5历史试验中,6个模式平均的降水年际分量方差对总方差的贡献(超过70%)较观测偏强,模拟降水年代际分量的方差对总方差的贡献较小(约为10%~20%)。模式总体低估了全球平均总降水、年际降水和年代际降水的变率,但是高估了年际降水对总降水的贡献、低估了年代际降水对总降水的贡献。与观测相比,6个模式对东亚和澳大利亚地区的年代际降水的模拟都比较好,模拟与观测年代际降水方差的比值为1左右。在非洲、南美洲和海洋性大陆,BCC_CSM1.1模式模拟的降水年代际变率最接近观测;在欧亚和北美,BNU-ESM模式模拟的降水年代际变率与观测最接近。在欧亚大陆上,BCC_CSM1.1模式模拟的降水年际分量与年代际分量的方差比最接近观测;在非洲和美洲,FGOALS-s2模式模拟的降水年际分量与年代际分量的方差比最接近观测。本文的研究结果有助于理解中国当前气候模式对降水年际-年代际变率的模拟能力,以及未来改进模式。  相似文献   

13.
我国南方冬季气候变暖前后极端降水事件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利用我国南方逐日降水资料及逐月温度资料,采用Mann-Kendall突变检验方法,并计算极端降水的GPD(Generalized Pareto Distribution)重现值,讨论了气候变暖前后我国南方冬季极端降水事件的变化。结果表明,我国南方冬季气候变暖的突变发生在1991年前后,且气候变暖后我国南方冬季的极端降水强度普遍有所增加。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进一步分析气候变暖前后的环流场特征,发现东亚热带冬季风异常与我国华南、江南地区降水异常有显著的相关关系。东亚热带冬季风偏强(弱),华南、江南地区降水偏少(多)。气候变暖后中高纬度环流经向度加大,有利于北方的冷空气向南输送。此外,气候变暖后我国南方地面气温升高,海陆热力差异减小,东亚热带冬季风减弱,有利于西太平洋的暖湿气流向我国大陆东南部输送,并在东南部形成异常的水汽通量辐合,有利于形成强降水。气候变暖后,中高纬度与中低纬度异常环流系统的相互作用是我国东南部降水强度增加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影响我国北方冬半年气旋的气候特征及年际变率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符娇兰  董林  康志明 《大气科学》2013,37(3):679-690
本文首先对气旋进行了客观定义,实现了气旋的自动识别与跟踪算法,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建立了近60年(1951~2010)我国北方冬半年气旋活动数据集。对气旋的气候特征与年际变率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蒙古国中西部、雅布洛诺夫山脉东麓等为主要气旋源地;蒙古国东南部、内蒙古东南部、松嫩平原是气旋活跃区;内蒙古东南部、东北地区中北部为气旋消亡区与快速填塞区;初春、仲秋季节气旋较活跃,冬季气旋最少;随季节推移,气旋活动区域向南、向东推进;气旋移动以偏东路径居多,其次是东南、东北路径;700 hPa风场对气旋移动趋势具有较好的指示意义;24 h标准加深率大于0.5 Bergeron的快速发展气旋,位于内蒙古东部、东北地区中北部、日本海中部等地;爆发性气旋则主要位于日本海附近,我国大陆极少;极端最强气旋主要集中在1980年代以前的仲秋与初春;1980年代以来,气旋频次相对较少,强气旋有逐渐增加的趋势;气旋频次减少与东亚中高纬度大气低层斜压性减弱有关。  相似文献   

15.
以吐鲁番5个国家气象站近55 a(1960—2014年)与26个区域气象站近3 a(2013—2015年)逐小时降水资料为基础,利用Pearson相关分析、气候倾向率、Mann-Kendall突变分析、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吐鲁番地区暖季降水时空分布特征,并就地形对吐鲁番降水的影响进行了量化研究。结果表明:在新疆趋暖趋湿的气候背景下,吐鲁番盆地平原区和山区存在截然不同的降水时空变化特征,吐鲁番地区降水高度集中在暖季,且暖季山区降水集中度和稳定性更好;暖季盆地内存在频率55%的夜雨区和昼雨区,盆地西南坡地和腹地平原区为夜雨区,盆地北部天山山区降水则集中在午后,海拔高度大约每增加(减少)300 m,降水集中时段提前(延后)1 h。研究还表明,吐鲁番降水与地形关系密切,海拔高度是影响吐鲁番降水的决定性因素,其暖季降水量、降水时数均与海拔高度呈显著正相关,降水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降水时数随海拔高度的递增;降水量随海拔高度的变化呈二次曲线型,其最大降水高度为1900 m;在最大降水高度以下,降水量由盆地腹地的平原区向山区递增,降水垂直变率平均为6.2 mm/100 m,其中1500~1900 m高度是降水量与降水垂直变率最大的区域,降水垂直变率达20 mm/100 m。  相似文献   

16.
我国梅雨降水的气候分布,客观分型及周期振荡特征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通过对1954-1987年梅雨区35站梅雨期降水资料的分析,给出了梅雨降水的气候分布特征。利用自然正交函数展开的前三个特征向量场及对应的时间系数将梅雨降水分成三类六型。移动样本序列的极大熵谱分析表明,梅雨降水存在较为明显且稳定的准七年振荡,而准两年振荡则不十分明显,且不稳定。这与已有的研究结果不同。此外,还对这些振荡的地域分布作了研究。  相似文献   

17.
本文基于中国的726个气象站点(1961年-2000年)的逐句降雨量数据和726个站点(1995年-2002年)的逐日降雨量数据,利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研究区年降水变率、年降水距平、降水空间变化趋势、3d降雨量极值等降雨量特征值,发现近40年来,研究区春、夏两季的降雨量均有明显的增多趋势,秋季则有大幅的减少趋势,冬季的变幅相对来说最小。整体表现出降雨量变化幅度大、降雨量逐年减少、气候暖干化趋势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利用四川省156个国家级地面观测站1981~2013年的整编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四川省雨、雪与雨夹雪日数的年平均、月平均特征以及雨雪转换情况,并采用线性趋势法、M-K检验来对不同相态降水的时空分布及气候变化特征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四川地区年平均降雪日数和雨夹雪日数呈"西多东少"型分布,年降雨日数则呈"东多西少"的分布特征;(2)盆地中部、南部雨雪转换年平均日数为0.1~2日,盆地西部丘陵一带为3~5日,川西高原雨雪转换日数在10日以上,攀枝花几乎全年无雨雪转换,凉山州呈现西少东多的形势;(3)从线性趋势法、M-K检验及突变都可以看出,四川地区不同降水相态年发生日数总体都在减少。  相似文献   

19.
我国年、季降水的年代际变化分析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21  
陈兴芳  孙林海 《气象》2002,28(7):3-9
通过对我国年、季降水的年代平均距平百分率图的对比分析,计算10年滑动平均距平场相关系数和年代之间平均距平差值t统计量的统计检验。结果表明,我国年、季降水具有较明显的年代际变化趋势。这些结果对于降水的年代气候预测和短期气候预测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豫北地区气温、降水变化的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金平  李香颜 《气象科技》2016,44(6):985-990
利用中国国家级地面气象站均一化数据集中1971—2010年豫北地区28个测站的温度、降水资料,基于GIS技术对该地区温度和降水变化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豫北地区气温整体呈升高的趋势,其中冬春季节升温明显。气温变率空间分布表现为北中部增温明显,东部和西部增温幅度较小。降水变化各季节差异较大,春季降水整体呈现增加趋势,其他季节各地降水增减不一;空间变化分布特征为太行山沿线西部山区降水减少趋势明显,东部地区降水略有增加趋势。从整体变化情况来看,豫北地区的气候变化区域间差异加大,局地性变化趋向不稳定。文中用温度与降水的趋势比来分析豫北地区的干旱化发生趋势,结果发现太行山沿线干旱化趋势明显,沿黄河区域干旱化趋势较低,太行山脉和黄河是导致豫北地区气候变化区域性分布的主要地形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