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仲巴裂谷位于藏南裂谷系的西侧,其断层发育、断错地貌清晰. 但目前,该断裂活动性研究尚属空白,制约了对整个藏南裂谷系变形机制的探索.基于GIS空间分析技术,利用数字高程模型数据系统提取该区的河流地貌参数,包括地形坡度、地形起伏度、河流陡峭指数和裂点等. 对该裂谷两侧36个流域盆地的地形参数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后发现:地形坡度与ksn之间具有一致性,仲巴裂谷西侧北、中段坡度陡峭,ksn值较高,南段支流中间部分陡峭,两端较缓,对应ksn值中间高两端低;东侧坡度和ksn分布呈现中段陡峭,两端变缓的特征. 河流纵剖面上表现出裂点上下陡峭系数的差异,东西两侧河流均在出水口处河段有最高河道陡峭系数,向上游段减小,总体上西侧河道陡峭系数大于东侧. 综合地形坡度、河流纵剖面及裂点分析结果,认为仲巴裂谷西侧断裂的构造活动性可能强于东侧.   相似文献   

2.
溪洛渡地区节理构造特征及解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构造解析方法,遵循共轭节理配套原则对溪洛渡地区发育的次生节理构造进行逐步分析,将该区发育的北东向和北西向节理、近南北向和近东西向节理、倾向南东和北西的两组北东-南西向剖面节理、北东东向和北北东向节理以及倾向北东和南西的两组北西-南东向剖面节理组成5套共轭节理,分属南北向、北东向和北西向3个构造期次。据此推出该区次生节理的形成、发育先后受到该区南北向、北东向和北西向构造期构造应力场作用的影响和制约。  相似文献   

3.
以渤海湾地区Z油田沙一下生物灰岩油藏为例, 利用岩心、薄片及成像测井等资料, 对天然裂缝特征及控制因素进行研究, 并对裂缝的成因机理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 Z油田沙一下生物灰岩储层主要发育构造裂缝及成岩裂缝两种类型, 其中构造裂缝又分为剪切裂缝及扩张裂缝两类; 大多数构造裂缝为高角度缝, 主要方位为北东-南西向、北西-南东向及近东西向; 裂缝纵向高度一般小于170 cm, 裂缝平面长度主要分布在35 m以内, 裂缝开度主要在100 μm以内; 裂缝的发育受岩性、岩层厚度、断层等地质因素控制.该区构造裂缝主要在始新世-渐新世裂陷中后期北西-南东向引张应力场及东营末期北东东-南西西向反转挤压应力场两期构造应力作用下形成, 其中早期主要形成北东-南西向的正断层型裂缝, 晚期主要形成北东-南西向、北西-南东向的剪切裂缝及近东西向扩张裂缝.  相似文献   

4.
纵弯叠加褶皱地区应力场研究-以川东北地区为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继钧 《地质科学》2000,35(2):140-150
川东北地区主体构造为北西向大巴山弧形构造带和北东-北东东向川东弧形褶皱带,发育早期北东向纵弯褶皱和晚期北西向纵弯褶皱,两者构成明显的纵-纵复合叠加,形成典型的限制褶皱、横跨褶皱、斜跨褶皱和移褶等。早、晚两期褶皱和共轭“X”节理均反映出早期应力场为北西-南东向水平挤压,晚期应力场为北东-南西向挤压。  相似文献   

5.
塔藏构造混杂岩带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运用大陆造山带构造岩片填图方法,首次对九寨沟塔藏构造带进行了系统研究。认为塔藏构造带为-构造混杂岩带。其南北边界断裂清楚,北界为牙扎沟断裂,呈北西-南东向展布;南界为荷叶断裂,也呈北西-南东向展布,边界断裂内部为塔藏构造混杂岩带,呈北西-南东向延伸长16-24km,宽7-8km,由上古生界与三叠系的多个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构造岩片(或岩块)混杂堆积组成,与塔藏岩组砂板岩呈断层接触,总体表现为块体之间无序,块内有序,微观变形特征清楚,三维有限应变测量显示为北东-南西向,近南北向两个方向压缩,结合测区构造地质环境分析有4期变形。  相似文献   

6.
运用地质、力学观点分析了黔西盘关向斜燕山期发生的正、反扭动构造特征、成因及其复合叠加现象,认为它们是该区煤田后期改造的主要控制构造,是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相互运动的结果。自北向南运动的欧亚板块与自南向北运动的太平洋板块,两者作反时针直扭运动,产生北西、南东向挤压形成北东向褶皱(压性结构面)与北西、南东向张性结构面以及两组扭性结构面;自北向南运动的欧亚板块与自南向北的印度洋板块,两者的顺时针直扭运动,又产生了北东、南西向挤压,形成北西向褶皱(压性结构面)与北东向张性结构面以及两组扭性结构面。正、反扭动构造产生两种复合叠加方式:一是地层不发生偏转的简单叠加形式;二是后期顺时针扭动构造导致先期反时针扭动构造发生偏转,这与该区内岩石地层裂隙、断裂和构造形变特征相一致。  相似文献   

7.
云南建水县普雄铌稀土矿区的主要断层划分为北东向逆断层、北东东向左行平移断层和北西西向右行平移断层。其中北东向逆断层由北西、南东向的挤压作用形成,构造变形时期属燕山晚期。北东东向左行平移断层由北西、南东向的挤压作用派生的近南北向水平剪切作用形成,构造变形时期属燕山晚期。北西西向右行平移断层由近东西向的右行水平剪切作用形成,构造变形时期属喜马拉雅晚期。  相似文献   

8.
龙门山断裂带印支期左旋走滑运动及其大地构造成因   总被引:60,自引:6,他引:60  
位于青藏高原东缘的龙门山构造呈北东—南西向将松潘—甘孜褶皱带和华南地块分割开。前者主要是由一套巨厚的三叠纪复理石沉积组成 ,分布在古特提斯海的东缘。后者由前寒武纪基底和上覆的古生代和中生代沉积盖层组成。位于汶川—茂汶断裂以东的前龙门山存在一系列倾向北西的逆掩断层 ,它们将许多由元古宙和古生代岩层组成的断片向南东置于四川盆地的中生代红层之上 ,构成典型的薄皮构造。许多研究由此断定松潘—甘孜褶皱带和四川盆地之间在中生代发生过大规模的北西—南东向挤压。然而 ,汶川—茂汶断裂西侧的松潘—甘孜褶皱带内部的挤压构造线大多是垂直于而不是平形于龙门山断裂带 ,这表明当时的挤压应力不是北西—南东向而是北东—南西向。近年来在龙门山构造带内发现 ,在三叠纪时龙门山断裂带在发生推覆的同时还经历过大规模的北东—南西向的左旋走滑运动 ,协调走滑运动的主要构造为汶川—茂汶断裂。走滑运动的成因与松潘—甘孜褶皱带北东—南西向缩短有关。汶川—茂汶断裂的左旋走滑在龙门山的北东端被古特提斯海沿勉略俯冲带的消减和发生在大巴山的古生代 /中生代岩层的褶皱和冲断作用所吸收 ,在龙门山的南西端被古特提斯海沿甘孜—理塘俯冲带的消减和松潘—甘孜三叠纪复理石的褶皱和冲断作用所吸?  相似文献   

9.
孔雀河斜坡位于塔里木盆地的东北部,其成因与南天山和阿尔金山的地质作用密切相关。尉犁断鼻构造位于孔雀河斜坡西北部,完整地记录了孔雀河斜坡的构造演化历史,该断鼻构造特征的解析对揭示塔里木盆地东北缘早古生代以来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利用断层相关褶皱理论,通过对过孔雀河斜坡尉犁断鼻构造带地震剖面的精细解释,分析了该断鼻构造的构造特征与形成演化,并讨论了其成因机制。尉犁断鼻构造在北西-南东向上为一古生界背斜,北西翼较陡,南东翼稍缓,背斜核部上古生界被剥蚀,并被后期由北向南的冲断层所切割。该构造主要反映了3期构造事件的叠加:中奥陶世-晚奥陶世,受北西-南东向挤压应力的影响,形成了北东-南西向展布的背斜; 志留纪-二叠纪,受南天山洋消减、闭合向南产生的挤压应力的影响,尉犁背斜北部持续地抬升剥蚀,形成鼻状构造; 侏罗纪,燕山早期运动影响了古生界和中生界,并使得北西西走向的南冲断层重新活动,错断了先存的鼻状构造。研究认为,尉犁断鼻构造北东-南西向展布的背斜在中奥陶世就开始形成,其主应力可能来自盆地东南的阿尔金山方向,与北阿尔金洋在加里东期运动时的俯冲与碰撞造山对该区域的远程挤压作用有关; 伴随着基底叠瓦构造往北西方向前展,背斜向北西移动了104 km,基底缩短率为48.4%。  相似文献   

10.
高台车站断裂全新世活动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高台车站断裂属于河西走廊内次级隆起——榆木山隆起北侧断裂系的组成部分,它位于榆木山北缘断裂北侧6km、是与榆木山隆起有成生联系、活动时间比北缘断裂更新的现代活动断裂。高台车站断裂呈向北北东略微凸出的弧形,走向总体为北西向,倾向南西,自南东向北西走向由北西向渐变为北西西、甚至近东西向,倾角自中等变化为低角度。高台车站断裂的活动性质在剖面上表现为南西盘向上逆冲为主、水平位移不明显,在近两万年以来的晚更新世晚期—全新世期间,该断裂可能发生过5期明显的新构造活动,活动时间具有自东向西逐渐变新的迁移性特点,最新一次在2.0~3.0ka左右,与高台地震时间是吻合的,它是高台地震的发震构造。  相似文献   

11.
青藏高原东南缘新生代期间经历了多阶段隆升过程,但其主要隆升阶段、时代及其在地貌上的响应等仍不清晰。本文针对金沙江上游流域(石鼓以上),对青藏高原东南缘新生代期间构造隆升的响应过程及特征进行研究,利用数字高程模型,提取分析了金沙江上游段的河流纵剖面形态、集水区坡度和陡峭指数(ksn)等构造地貌指标,发现金沙江上游存在三个主要裂点,将金沙江干流由NW至SE分为曲麻莱、玉树、沙东和奔子栏四个具有不同河道参数的河段。除曲麻莱段外,各段支流河道也可划分为不同的河段,剖面以及河道参数呈现不同的特征,其中上游河段陡峭指数、河道坡度值均为南部大,北部小;中上游与中下游河段,陡峭指数、河道坡度值南北部差异不大;下游河段,地貌上表现为陡峭指数与河道坡度值北部较大,南部较小。此外,在对裂点的成因进行分析后发现,青藏高原东南缘的构造隆升过程是该区河流地貌特征的主控因素。结合前人的热年代学数据,研究认为,金沙江上游的三个区域性裂点的形成可能指示或响应了青藏高原东南缘在新生代以来发生的三期构造隆升事件,且隆升时间从早到晚分别在20~30 Ma、9~15 Ma、3~6 Ma间,这表明构造地貌分...  相似文献   

12.
《四川地质学报》2022,(Z2):37-40
荥经县四人同铅锌矿位于上扬子台坳(Ⅱ)峨眉山断拱(Ⅲ)荥经断凹。矿区出露地层为震旦系下统苏雄组、奥陶系下统红石崖组及澄江期钾长花岗岩;构造发育,以北东-南西、北西-南东向断层为主。矿体产于花岗岩体断层破碎带及围岩接触带内,矿体规模较小,呈星点状、细脉状产出;矿石矿物为方铅矿、闪锌矿、黄铁矿,半自形它形晶粒结构,星点状、细脉状构造。黄铁矿化、褐铁矿化、硅化、辉绿岩化等矿化蚀变较强。矿床成因与北东-南西、北西-南东向的两组断层破碎带及围岩裂隙密切相关,矿体为中低温热液成矿作用有关的构造岩浆岩型矿床。断层破碎带及围岩接触带、矿化蚀变及围岩蚀变、隐爆角砾岩出露区域是重要的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13.
刘斌 《矿床地质》1985,4(1):22-30
一、地质概况锡铁山铅锌矿床位于柴达木盆地北缘的赛什腾—小绿梁山—锡铁山加里东地槽褶皱带内。矿区构造线方向与区域构造线方向相一致,为北西-南东向单斜构造。沿走向和垂向,地层有波状扭曲,次级小型褶皱发育。走向逆断层及北东-南西向斜移断层亦较发育。区内无岩基出露,只有岩脉零星分布。矿床产于下古生界上奥陶统的绿岩系中。它为一套变质火山-沉积岩系,由上而下分为  相似文献   

14.
在上中新世一更新世期间,意大利蒂勒尼安半岛的沿岸地区处在北东--南西向的拉伸状态,伴随有北西--南东向正断裂系和由北东--南西走向的转移断裂带连结的盆地。Ardea盆地就是其中之一,它位于罗马南部。本文采用地质和地球物理方法(构造和地层资料,地震测线和磁化率非均质性资料)研究这一与转移有关的盆地的演化,通过比较后发现,这些转移盆地有如下一些共同的特点:(1)沿转移断层的滑动向量大都是倾向滑动,这意  相似文献   

15.
云贵高原是进行现代河流沉积物分析示踪的天然实验室,研究其现代河流沉积物的对于认识青藏高原东南缘隆升与新生代地形形成演化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云贵高原长江和珠江支流7件河流砂样重矿物分析、聚类分析和ATi与GZi等研究,揭示出长江流域河流沉积物呈现出搬运距离远,物源种类多,经历复杂次生作用等特点,明显区别于珠江流域河流沉积物搬运距离近、物源种类单一和近源等特点。珠江流域上游红水河物源与长江具有一定继承性,新生代晚期,由于青藏高原东向扩展生长与大型走滑断裂活动导致和河流水系特征,同时南盘江流域发生反转、袭夺,最终形成现今云贵高原"西高东低"地貌及其河流水系。  相似文献   

16.
陕西“X”型构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陕西地区位于东亚三大地块的交接部位。其北是塔里木—中朝地块,其南是华南及东南亚地块,两者之间是土耳其—东伊朗—冈底斯狭长地块;西部之祁连、昆仑和松潘—甘孜褶皱系,呈楔状插入本区,其中昆仑—秦岭褶皱系向东经陕西秦岭延至武当隆起。从全国地质情况看,陕西地区处于南方与北方,东部与西部的交接部位,由于其地质位置特殊,构造作用复杂,所以使该区地壳构成了特有的构造型式。最明显者是以佛坪地区为中心,在地质、构造、地形、地貌等方面呈现出一个北东—南西、北西—南东向两组相互交叉的“X”型构造体系。对这种构造型式,有的学者形象地称它为秦岭“柴束构造”、“蜂腰构造”或“米字型构造”。  相似文献   

17.
根据高陂煤矿区主要断层的走向、形成期次、平面展布样式和发育特征,分析了该区应力状态及矿区构造演化过程。研究表明:在矿区北东、南西向局部主压应力作用下,产生了南部一系列逆冲断层和褶曲,同时在这种压应力持续作用下,又产生了与局部主压应力几乎垂直的北西、南东向的张应力,从而进一步产生了低序次的北东—南西向张断裂;该区在印支晚期主要形成了3条滑覆断层,燕山早期形成了高陂向斜、矿区东西边界断层、次一级褶曲和小断层;燕山中、晚期形成了矿区南北边界断层,并使高陂向斜南高北低。   相似文献   

18.
鄂西利川地区位于湘鄂西构造带与川东构造带的过渡部位,叠加褶皱发育,地处两大构造带分界处的齐岳山高陡背斜带断裂发育。本文以利川地区褶皱和断裂为研究对象,在野外观测和分析的基础上,采用断层滑动数据反演方法,对构造应力场进行了恢复;结合区域构造演化历史,提出该区侏罗纪以来经历了五期构造应力作用,从早到晚分别为:北西-南东向挤压(J3-K1)、近东西向挤压(K1)、近南北向挤压(K1-K2)、北西-南东向引张(K2)和北东-南西向挤压(E3)。该区侏罗纪以来构造变形序列的建立,为深入认识齐岳山高陡背斜带地质灾害形成的地质背景提供了构造地质学证据。  相似文献   

19.
河流下切作用是深切河谷区地貌演化的重要地质营力。它常常通过对河道的下切和侧蚀过程等影响着河谷两侧斜坡的稳定性状态和斜坡演化。目前,在河流下切作用下斜坡岩体质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及两者的定量化关系等方面研究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深切河谷区斜坡岩体稳定性预测及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的发展。基于上述背景,本文依托青藏高原深切河谷区(澜沧江—金沙江)和G214左贡—虎跳峡段,基于岩体质量评价BQ系统和河流水力侵蚀模型,利用现场调查、统计和Matlab、Topotoolbox、ArcGIS、Origin等工具手段,研究了研究区河流陡峭指数(ksn)和岩体质量指标的空间分布特征、相关关系和内在机制。结果表明:在研究区,岩体质量与断裂密度、ksn、工程岩组的皮尔逊相关性系数分别为:0.52、0.67、-0.11,即岩体质量与ksn的相关性程度最高。基于横剖面形态提取和河谷边坡应力特征区分析发现:本文所研究岩体质量的特征分布区主要为对河流下切作用作出实时敏感响应的斜坡段,即河流下切作用的强烈影响段。基于研究结果,本文提出在深切河谷区,k  相似文献   

20.
在对太原掀斜构造形迹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节理统计,以板块构造和大陆动力学理论为基础,研究了古构造应力场特征和构造演化历程。结果表明:太原掀斜构造由东山背斜、西山向斜和太原断陷组成。中生代以来的构造演化可分为中生代晚期、古近纪及新生代晚期三个阶段。主体构造,即东山背斜、西山向斜以及相伴生的南北向褶曲等都是在中生代晚期北东—南西向右旋力偶作用下形成。区内等距分布的北东东向至东西向的正断层组等次级构造及太原断陷的雏形形成于古近纪北东—南西向左旋力偶。在新生代晚期北西—南东向拉张应力作用下,太原断陷进一步拉张下陷,形成现今构造格局。不同时期应力场和板块构造动力系统不尽相同,但它们之间有继承的特点,其形成演化与区域大陆动力学条件转化和演化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