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我国古代先进的社会经济文化孕育了为数众多的古村落。本文分析了近些年我国古村落研究的基本特点,并以"文化景观基因学说"分析了古村落景观基因信息图谱平台构建的内容与意义,以及其关键技术与解决方案。同时,讨论了该程序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功能、需求分析、功能模块划分与实现思路。最后,以湖南江永女书为例,对古村落景观基因信息进行了提取实验。  相似文献   

2.
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为城市规划编制方法带来新的突破契机,为实时动态获取城市居民生活和行为特征信息,评估和预测城市规划编制成果提供方法和技术支持。本文从大数据视角的城市规划思维方式出发,梳理了城市规划编制各阶段采用的大数据研究方法和技术,最后指出当前城市规划编制中存在的问题,以期促进大数据助推城市精准规划。  相似文献   

3.
“3S”技术作为“数字中国”、“数字城市”建设的重要支撑技术,近年来得到了飞速发展。中国煤炭地质总局航测遥感局作为全国煤炭系统唯一从事空间地球信息技术研究、开发与应用的高科技单位,紧跟国际技术前沿,将“3S”技术集成应用于社会经济各个领域,长期致力于推动“数字中国”建设,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煤炭“3S”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4.
建立中国水资源信息学学科体系的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90年代初,欧洲出现新兴边缘学科水资源信息学,在短短10余年时间里得以迅速发展。我国近年来的水利信息化进程明显加快,数字水利、数字流域等发展迅速。目前,正在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过渡,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产业化,成为我国今后水利发展的主要方向。本文在介绍这一新兴学科基础上,建议尽快建立我国自己的水资源信息学学科体系,为水利信息化的不断深入以及可持续发展做好理论准备。  相似文献   

5.
土地一级开发是国内很多大中城市进行城市运营的重要方式,项目管理的理论方法已广泛应用于基建、开发、科研等项目运作。从项目管理的角度对该项活动的实施过程加以分析,将目标管理的方法应用其中,进行充分的目标分析和目标系统设计,可以使土地一级开发的运作更加科学化、系统化。  相似文献   

6.
7.
空间信息是工程项目建设的基础。测绘、遥感、GPS和GIS等空间信息采集技术在支撑工程项目向更高、更大、更安全等方向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信息采集技术的迅速发展,大数据技术推动了各行各业迈入了新台阶。海量的空间信息正促进工程项目建设向更智能、更科学、更环保发展。在大数据时代,如何开展工程项目的大数据监测与分析成为了工程遥感监测领域新的研究方向。与此同时,“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迅猛发展的我国境外工程项目对工程项目的投资决策、建设与运营管理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地球大数据技术可以为境外工程项目的前期规划、可行性研究、设计、安全风险评估、施工、后期运营管养及监管提供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手段。围绕工程项目大数据监测与分析的理论方法体系与科学问题,面向我国境外工程项目建设中对大数据分析技术的迫切需求,本文系统性的阐述了工程项目地球大数据监测与分析的概念、用户需求、研究内容、主要技术方法和远景目标,以期为未来相关研究工作提供指引。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工程项目地球大数据监测与分析的研究进展。研究发现:① 空间信息采集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工程建设比任何时候都能获得更准确、更及时、更丰富的空间信息,工程项目的大数据监测与分析这一新的研究方向应孕而生,可促进工程项目向更智能、更科学、更环保发展;② 工程项目的现状调查、规划、可行性研究、勘察设计、施工和运营与监管等各个环节都对地球大数据监测技术有大量的需求;③ 地球大数据技术在我国工程项目建设中应用的相关研究还处于较为初级的具体技术服务阶段,还难以为工程项目投资决策提供支持,特别是境外工程项目的相关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而我国境外工程项目建设存在基础数据匮乏、项目总体规划和模拟水平较低、监管能力弱和人文政治鸿沟风险高等问题,迫切需要开展地球大数据监测与分析,提高投资决策科学水平,降低境外投资风险。  相似文献   

8.
现代地图学的前沿问题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在以信息和通讯为主导的高新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 ,地图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 ,地图学需要重新定位。放眼全球 ,国际地图学界在观念争鸣、理论研究、技术探索、地图应用等方面均出现令人振奋的发展和热点问题。这对我们发展中国的地图学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
面向新世纪的滑坡、泥石流遥感技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回顾了我国20年滑坡、泥石流遥感调查的成绩、方法技术特征及存在的问题;指出改善现有滑坡、泥石流遥感调查方法技术的迫切性,并展望滑坡、泥石流遥感调查的新技术.  相似文献   

10.
GIS在中国旅游资源研究与应用中的现状及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GIS在旅游研究与应用愈来愈深入。目前,GIS已经广泛的应用到旅游资源研究中,尤其在旅游资源空间分类、评价、旅游规划、旅游资源管理、旅游开发利用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首先,本文综述了近些年来GIS在旅游资源研究中的文献资料,研究发现GIS空间分析理论与方法在旅游资源研究与开发中的应用较为广泛,但在旅游资源认知、分类及评价等方面仍存在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其次,在总结前人和课题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旅游资源认知、分类与标准化理论进行了相关论述。通过梳理GIS建模技术与空间分析方法在旅游资源信息提取与分析、旅游资源评价、旅游资源开发规划等相关研究成果中发现,旅游资源研究方法已从定性描述走向定量模型,应用成果不断增多,涉及综合评价、空间结构优化、空间布局与选址、空间发展趋势预测、空间利用规划等方面。最后,提出了未来在旅游资源知识模型、旅游资源图谱、旅游资源多维仿真以及旅游资源大数据等方面的相关展望。  相似文献   

11.
Scientific development is an invaluable asset to a country.Policies and development modes should be carried out based on scientific findings not only in industry,but also in transportation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Building an integrated transportation system,which is in line with the national requirements of China and supports sustainable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is a key strategic issue related to building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and achieving realistic goals of a medium-level developed country.Based on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advances in China’s transportation infrastructure over the last 60 years,this paper explores the main drivers of transportation development,including national policy,transportation structure,investment efficiency,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Analysis shows that China’s comprehensive transportation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since 1949 can be divided into five stages initiated by these drivers,which correspond to four transition modes:policy transition,structural transition,efficiency transition,and technology transition.The transition path of China’s transportation development shows that the dominant factors have changed,and the interval for each transition has shortened.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12th Five-Year Plan’,China’s transportation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is showing some new characteristics and facing a new development transition.Finally,this paper analyzes the trends in transportation development in China and concludes that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will be the main driving force to increase the transportation supply and service area in the future.  相似文献   

12.
地球科学进入地球系统科学新时期,在防震减灾国家任务引领下,以空间等高新技术为特色的现代大地测量学与地震学、构造地质学、岩石力学和复杂动力系统理论相交融,历经50年艰难探索,一门交叉新兴学科--地震大地测量学初步形成。从科学思想与实践效果的视角,简述所取得的基本进展与问题,例如建立多尺度空-时(频)域精密监(探)测系统;开拓现今大陆地壳运动与变形动力学(10-2s~102a)新领域,精确获取前人未能知晓的自然现象;揭示出中国大陆地壳形变系统是一个自组织动力系统,地震是此系统演化过程中为保持长期稳定的自调节暂态行为,具可预测性,又极难实现完全确定性的预测;尽管仍待长期探索,而当下已有可能对其中某些地震作出不同程度的预测。以科学思想创新为基础,提出了促进地震预测创新、脱困的新途径、新模式、新对策和具可操作性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3.
地震烈度是地震引起的地面震动及其影响强弱程度的度量。地震烈度在地震区划、建筑物与生命线工程抗震设计、灾害防御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震后评定的地震烈度图是地震应急救援、恢复重建等的主要依据之一,因此,震后快速确定地震烈度具有重要救灾与减灾意义。本文在论述地震应急及其对遥感应用需求的基础上,回顾了遥感技术及其在地震应急研究与应用中的发展历程,概述了中国地震应急遥感应用的基本思路、地震灾害和地震烈度遥感定量评估方法,展示了该方法在巴楚-伽师地震、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芦山地震、鲁甸地震等震后实际应急应用效果。最后,指出了目前震害遥感定量评估中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未来震害遥感定量评估研究与应用。  相似文献   

14.
我国的水文地质专业是在建国初期逐步建立发展起来的。70年代以来,吸收了欧美国家的一些新理论、新技术,业务领域不断拓展,技术和理论水平明显提高,为国家建设和城市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专业的发展正面临严重困难和挑战。一方面,由于传统业务的萎缩和市场竞争的加剧,迫使许多水文地质专业人员转向岩土工程和其他领域,进而影响了专业理论和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另一方面,与地下水勘查、开发、利用、管理和保护有关的水文地质问题日益突出,迫切需求专业理论的延伸发展和技术进步给予解决。作者就我国水文地质研究现状做简要回顾与分析,并对今后发展方向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观测数据的增加、观测精度的提升、物理化学理论的不断完善以及计算机技术的显著提升,使得人们对岩石圈物理化学性质的认识发生了重大改变。介绍了目前关于岩石圈结构成像的相关方法以及它们的优缺点,并以华南地区4个具有代表性的区域(四川盆地、江南造山带、下扬子克拉通以及华夏块体)为例,利用地形、大地水准面、地表热流、地震面波频散曲线等观测资料,通过热动力学模拟和概率密度反演方法,给出了该地区岩石圈温度、化学组分结构。结果显示,华南块体东部岩石圈较薄,岩石圈地幔以饱满型橄榄岩为主,太平洋板块由东往西的平俯冲作用可能是华南东部岩石圈减薄的主要动力学机制。结合现今岩石圈结构的研究现状,提出了岩石圈结构成像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岩石圈结构成像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南海占我国海洋国土的2/3,不仅是中国国家安全的天然屏障和重要的出海口与战略通道,而且是我国未来重要的能源接续区与资源基地、地缘政治经济问题的多发区。对南海争端发展态势进行空间分布与关联性GIS分析,是重要的辅助决策支持。结果表明:(1)文献研究和网络爬虫等方法可以快速有效地获取南海争端历史地理数据,GIS技术能够对南海争端历史地理数据进行时空变化的深入分析;(2)就争端事件的时间分布而言,事件数量随时间推进呈现显著增长,个别发生重大南海争端事件的年份出现突增的现象;(3)就争端事件的空间分布而言,与越南及菲律宾相关的南海争端事件尤甚,其他周边国家则相对较少,这主要源于越菲两国的战略利益与南海所在区域交叠,使得越菲不断挑起事端;(4)越南、菲律宾与马来西亚等国的利益诉求区主要位于南沙群岛,各国诉求区分布明确,局部交错。网络GIS技术丰富了历史地理研究的途径,为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The introduction of multi-methods of Geo-logging at wellsite has become the major measurement of oil & gas exploration. From the early stage of manually geo-logging to the modern mudlogging with new techonlogies of MWD, LWD and QFT etc. The new technologies have played very important roles in the exploring of oil & gas. Being one of the newest technology of mudlogging, QFT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oilfield for about 3 years. When it is put in operation in some oilfields of China in 1997, its advantages in oil & gas detection at wellsite have been continuously recognized, especially in the detection of shows of light oil and condensed oil.Aset of powerful classification standard of resource rock oil bearing grades and the interpretation standards have been summarized by the application of the quantitative fluorescencelogging techniques (QFT) in Basins of China, together with gas-logging data, and other information got from the Geo-logging procedures at wellsite.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测绘与地理信息行业与互联网+、物联网技术的不断融合,对传统基础测绘提出了新的要求。该文首先介绍了《全国基础测绘中长期规划纲要(2015-2030年)》中新型基础测绘的内涵、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分析了传统基础测绘向新型基础测绘转型升级的必要性,提炼了新型基础测绘的主要特点和需突破的关键技术,然后以山东省新型基础测绘发展为例,介绍了山东省新型基础测绘实践过程中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取得的成果。结果表明,新型基础测绘是新常态下转型发展、按需测绘的必然趋势,是更广泛应用于政府部门、科研机构统筹规划、宏观分析的必然要求,能够为政府从量化决策向大数据决策转变等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和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9.
科普旅游电子地图的开发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科普旅游是一种集旅游和文化知识于一体的新型旅游形式 ,科普旅游电子地图既可以为旅游者提供良好的信息服务 ,帮助选择合适的旅游路线 ,又能够为科普旅游的规划提供依据 ,指导科普旅游建设。因此 ,开发科普旅游电子地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分析 Map X的特点和应用的基础上 ,论述了利用 Map X控件开发科普旅游电子地图的方法 ;给出了地图图层操作、双向查询、数据库联接等功能的实现技术 ,并对二次开发中遇到的一些技术难点问题和解决途径进行了详细分析。  相似文献   

20.
The application of geothermal energy in China has a long history. From the 70's last century,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geothermal in the world has been greatly advanced, and the Chinese geologists have finished the fundmental work for geothermal prospecting. The application technology is much behind in china. With the fast growing of national economy, the public, as well as the government recognizes the importance of clean and renewable energy, large scale development of geothermal energy is on the gate in China. This paper gives an outline of the geothermal potentials in china, and points out the problems and technical needs in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 the near futu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