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的】加深了解日本鲭(Scomber japonicus)的渔业生物学和渔业海洋学,为后期的研究以及对其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西北太平洋日本鲭的群体划分、年龄与生长、摄食生态、繁殖习性和洄游等生物学研究进展、资源开发利用状况及其管理制度进行归纳总结。【结果】大多数学者采用地理分布和形态差异为基础对日本鲭进行群体鉴别,利用遗传信息鉴别的研究较少。日本鲭太平洋群体寿命约为7、8龄,对马暖流群体约为6龄,不同群体生长存在差异。不同年龄的成熟比例受成长变化的影响,各群体有不同的洄游路径。海洋环境和气候对日本鲭的资源变动和渔场分布产生重要影响,渔场变迁受黑潮影响显著。日本评估的对马暖流群体的资源量被严重低估,其管理方案不符合我国国情。【结论】为可持续开发和合理利用日本鲭资源,需要加强对日本鲭分子遗传学的分析,研究"黑潮大弯曲"对日本鲭渔场具体的影响机制,充分考虑海洋环境因子和气候变化对产卵群体和渔场的影响以及结合国情制定合理的管理措施等。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系统掌握澳洲鲐(Scomber australasicus)的基础生物学以及资源利用现状,并为后期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对西北太平洋澳洲鲐的种群结构、洄游、年龄与生长、繁殖摄食等生物学研究进展做了初步的总结和归纳。【结果】根据外部形态和遗传分析等研究结果,澳洲鲐可分为3个地理群系,即太平洋群系、东海群系和南海群系。不同海域澳洲鲐都有明显的洄游路径,受海流影响显著,但南海群系洄游模式尚不清楚。澳洲鲐为连续产卵类型,不同群体的初次性成熟有差异,其繁殖策略需要加强研究,特别是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耳石微结构估算认为,西北太平洋海域澳洲鲐最大年龄为6龄,各群系间的生长有差异;水温对产卵场影响较大,渔场分布受到黑潮等海流影响明显。资源量的评估及其管理策略分析仍没有有效开展,仅仅局限在一个国家和地区。【结论】为合理开发和利用澳洲鲐资源,需加强各国和地区之间的合作,系统地开展西北太平洋海域澳洲鲐资源的调查和生物学研究,选择适合澳洲鲐生活史特征的资源评估模型,为该种类的可持续利用和科学管理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对海洋聚球藻多样性及生物地理分布的系统认识,为海洋聚球藻的生态演替及功能研究提供理论参考。【方法】综述了海洋聚球藻的生态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空间分布特征及季节演替特征。【结果】海洋聚球藻各亚型呈现出一定的时空变化规律,其主要影响因素有营养盐、海流及光强等。【结论】在环境要素对聚球藻的影响及机理、各类群间相互作用及海洋动力过程对聚球藻的影响及机理等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海洋生态适宜性的评价方法,为优化海域开发利用空间、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和促进沿海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参考基准。【方法】建立以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为基础的海域开发利用生态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给出了指标权重,并以青岛近岸海域为例,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综合评价了青岛市近岸海域开发利用的生态适宜性程度。【结果】青岛近岸部分海域的生境质量较差,生态脆弱性指数较高,海域开发利用的生态适宜性较低。【结论】结合规划约束限制条件,得出生态适宜性程度不同的空间分布,为优化青岛海洋空间规划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5.
【目的】提供海洋环境中微型塑料污染治理的研究思路,促进海洋微型塑料持续污染问题的改善。【方法】综述了目前海洋微型塑料的种类、调查方法、统计与鉴定方法、毒理研究。【结果】目前大部分研究只是针对其在海洋环境中的含量和分布进行调查,这不能从本质上解决目前已经存在的大量微型塑料带来的海洋生态危害问题,海洋微型塑料的分类和调查方法还需不断完善,海洋微型塑料污染的治理和生态危害估算方式还需不断创新。【结论】对现有的微型塑料对海洋生态的影响提出减少海洋微型塑料污染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与对比2014/2018年海州湾同种生物的营养级特征。【方法】根据2018年9月海州湾海洋牧场区渔业资源调查,应用稳定同位素方法计算主要生物的δ~(13)C、δ~(15)N值及营养级,运用系统聚类分析划分主要营养类群(Trophic Group, TG)。【结果】鱼类、虾蟹类、头足类和贝类,营养级范围分别为2.6~4.1、2.7~3.6、2.9~3.3和2.0~3.0。该海域的拖网渔获物可分为3大类群:TG1包括大多数生物类群,由鱼、虾、蟹类和头足类组成;TG2主要为高营养级消费者,包括斑尾刺鰕虎鱼Acanthogobius ommaturus和四指马鲅Eleutheronema tetradactylu;TG3为初级消费者。【结论】2018年海州湾海洋牧场区域同种生物的营养级较2014年明显变高,但也有个别种类的营养级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海南三大江入海河口区表层水体微塑料分布特征、污染现状和潜在影响因素。【方法】于2021年11月对海南南渡江、昌化江和万泉河入海河口区的微塑料污染状况进行研究分析。【结果与结论】南渡江、昌化江和万泉河河口表层水体微塑料丰度范围分别介于0.16~1.27、0.25~0.70、0.19~0.82 m-3之间,平均丰度在0.42~0.47 m-3之间,微塑料成分以聚丙烯(PP)、聚乙烯(PE)、聚酯纤维(PES)、聚苯乙烯(PS)占主导。其中,南渡江、昌化江河口区主要以粒径范围在0.5~3.0 mm的碎片状和纤维状的微塑料丰度居高,占比分别为73.3%和78.2%,而万泉河以粒径范围在2.0~5.0 mm的碎片状和纤维状微塑料为主,占比为54.8%。随入海河口区的岸线距离增加,微塑料丰度均呈现为从河口到近岸海域递减的趋势,各站位丰度有所降低并呈现明显差异。与国内外入海河口相比,本研究区域的微塑料丰度整体处于低污染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综述我国水产品可追溯体系的研究进展,为加快完善我国水产品追溯体系提供参考。【方法】从水产品追溯体系的定义、国内外发展现状、水产品追溯相关法规标准和试点应用、水产品追溯系统及其关键技术等四个方面进行介绍,分析我国水产品追溯体系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建议。【结果】我国水产品追溯体系虽已日趋完善,但仍存在缺乏专门性强制性规定与标准、缺少实际推广应用、追溯相关技术研究薄弱等不足。【结论】水产品追溯体系在保障水产品质量安全、增加公众对水产品质量安全的信任度、打破水产品对外贸易壁垒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应结合我国国情并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尽快制定与完善水产品追溯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加强水产品追溯基础技术研究,争取早日建立符合我国国情并与国际接轨的水产品追溯体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灌河口邻近海域生态环境状况。【方法】2016年5月对该海域进行水质、沉积物和生物生态现状调查。【结果与结论】水质主要超标因子为无机氮、磷酸盐;沉积物质量监测项目全部符合一类沉积物质量标准。浮游植物生物多样性指数丰富(3.11),浮游动物、游泳动物的生物多样性指数较丰富(大于2),底栖生物较贫乏(0.97)。底栖生物密度与沉积物硫化物显著正相关。浮游植物密度与叶素绿a显著正相关。小型网浮游动物密度与水温、化学需氧量显著负相关,其种类与营养盐、化学需氧量显著负相关,二者均与盐度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香港牡蛎(Crassostreahongkongensis)中锌元素的分布及存在形态,为其开发利用提供基础数据。【方法】采用ICP-MS技术检测锌元素在全脏器、鳃、外套膜、闭壳肌、内脏团及牡蛎提取组分中的含量,初步分析其存在形态。【结果】牡蛎全脏器锌质量分数达(1 267.51±2.85)μg/g(干基,下同),组织器官中鳃的锌质量分数最高,达(2 242.63±22.10)μg/g;内脏团中的锌占牡蛎全脏器总锌的占比达45.46%;牡蛎全脏器中无机态与有机态锌元素比例约为1.55∶1。从去内脏牡蛎中提取到一种富锌水溶性多糖组分,进一步分离的多糖组分CT1锌质量分数高达922.18μg/g,红外光谱分析表明其存在多种可与锌配位的官能团。【结论】香港牡蛎富含锌元素,其分布存在组织差异,且无机态锌含量高于有机态锌,蛋白锌和多糖锌是有机态锌的两种重要存在形态,水溶性多糖结合锌较多。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海南岛近岸海域表层海水化学需氧量(COD)的时空分布特征,评价COD污染水平,研究区域COD浓度与多种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方法】根据2016年枯水季、丰水季和平水季海南岛近岸海域表层海水现场调查资料,进行单因子指数法和综合指数法分析。【结果】海南省近岸海域表层海水COD的平均质量浓度为(0.75±0.43) mg/L,浓度范围为0.14~2.74 mg/L;COD浓度高值区主要分布在龙尾河口临近小海海域,枯水季研究海域表层海水COD污染水平高于丰水季节;COD对富营养化的贡献范围为38.2%~69.7%,平均贡献率为(51.0±5.1)%,贡献率随着富营养化指数的增加而减小;3个季节COD与盐度均存在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COD时空分布主要受陆源输入和水动力过程的影响。COD是影响海南岛近岸海域富营养化的重要因子但非决定性因子。随着富营养化程度增加,来自营养盐对富营养化贡献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鲈鱼保鲜加工技术及高值化加工现状及发展方向。【方法】对鲈鱼的保鲜技术、加工技术和副产物(鱼油、鱼骨和胶原蛋白)的综合利用等方面进行综述。【结果】单一保鲜技术作为鲈鱼主要的保鲜方式,保鲜效果较差,加工技术研究仍存在问题,加工产品种类单一,且现代高新技术应用不足,对鲈鱼加工中副产物综合利用的研究还不够透彻。【结论】不同技术的协同效应具有高效保鲜的特点,特别是复合生物保鲜剂与低温保鲜的结合在今后鲈鱼保鲜中极具发展前景。应注重不同保鲜技术的复合保鲜,不断改进鲈鱼加工技术,开发及运用现代化加工新技术,优化养殖环境,开发多元化鲈鱼产品,满足消费者对鲈鱼产品多样性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目的】揭示舟山附近海域不同功能区之间微微型自养浮游生物的时空分布。【方法】于2017年冬季、2018年春季、夏季、秋季,在舟山岛附近近岸海域不同功能区中选取6个典型站位,采集表层海水,获得24个样品。运用流式细胞仪技术对样品进行微微型自养浮游生物丰度检测,并分析其相关的环境因子及其时空分布特点。【结果】聚球藻(Synechococcus,Syn)丰度的季节分布由大到小依次为冬、春、秋、夏,微微型自养真核生物(Picoeukaryotes, Euk)丰度的季节分布由大到小依次为夏、秋、冬、春。相关性分析表明,春季,聚球藻与微微型真核浮游植物丰度均与pH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 <0.05),微微型自养真核生物丰度与COD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 <0.05);秋季,微微型自养真核生物丰度与NH_4~+、NO_2~-、Chl-a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 <0.05),冬季,微微型自养真核生物和聚球藻丰度均与Chl-a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 <0.05)。【结论】舟山附近近岸海域微微型自养浮游生物的丰度可直接或间接反映海域污染情况,可作为检测水体污染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南海北部近海区域柱状沉积物多环芳烃组成及分布特征,讨论全新世早期火历史及气候变化。【方法】利用AMS 14C定年技术结合有机地球化学分析手段对全新世早期南海北部近海沉积物柱状样品中多环芳烃(PAHs)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南海北部近海沉积物中16种PAHs总浓度范围为8.58~17.48 ng/g,在约10000 a B.P.的全新世早期呈现先增大后减小波动变化,与TOC变化基本同步。【结论】沉积物中多环芳烃主要来源于南海北部近海陆源区域自然火灾产生的焦炭残渣。PAHs的沉积浓度变化间接指示了全新世早期东亚季风的强度变化。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孕激素炔诺酮对斑马鱼(Danio rerio)肠道免疫调节因子的干扰效应。【方法】将成年斑马鱼分别在含0、7、84和810ng/L炔诺酮的水环境中暴露90d,分析炔诺酮对斑马鱼肠道组织中核转录因子κB(NF-κB),细胞因子α干扰素(IFN-α)、白细胞介素1α(IL-1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含量的影响。【结果】炔诺酮主要在810 ng/L时显著提高雌鱼肠道组织中IFN-α、IL-1α和TNF-α含量,以及雄鱼肠道组织中NF-κB、IFN-α、IL-1α、IL-1β和TNF-α含量。【结论】炔诺酮可激活斑马鱼肠道组织中NF-κB信号通路,促进细胞因子的分泌,从而诱导斑马鱼肠道发生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珠海庙湾岛海域进行造礁石珊瑚分布及种类多样性调查。【方法】采用石珊瑚群落边界摸查和截线样条法开展石珊瑚群落的面积分布及生态资源调查。【结果与结论】造礁石珊瑚分布区共有14个,分布面积共42.33 hm~2,分布区主要集中在庙湾岛滃崖礁东、下风湾、庙湾岛西中、水坑湾、钳虫尾湾及庙湾岛东南近岸海域;珠海庙湾岛海域共有造礁石珊瑚11科23属50种及2个未定种,优势种为澄黄滨珊瑚、翼形蔷薇珊瑚和秘密角蜂巢珊瑚;庙湾岛活造礁石珊瑚覆盖率显著下降,珊瑚礁资源退化严重,其中水坑湾降幅达43.56%,下风湾及钳虫尾湾珊瑚覆盖率降低20%~30%。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和展望海上浮式风机研究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方法】对海上浮式风机空气动力学和水动力学特性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总结已获得的研究成果以及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和局限。结合海上风机研究现状以及我国南海海域环境特征,展望南海海域浮式风机结构和锚泊系统受荷载特征研究方向。【结果】建议以研究多样化、区域特色化和装备智能化作为海上浮式风机动力特性研究方向。【结论】针对海上浮式风机动力特性研究对工程结构设计和工程安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克隆大珠母贝(Pinctada maxima)胰岛素相关肽受体PmIRR基因,并分析其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方法】利用c DNA快速末端克隆技术(RACE)获得大珠母贝PmIRR基因cDNA全长序列。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PmIRR在闭壳肌、鳃、外套膜边缘区、套膜区、中央区、足和肝胰腺等组织的表达模式。【结果与结论】PmIRR基因全长6 009 bp,5′非编码区(UTR)615 bp、3′UTR 764 bp、开放阅读框(ORF)长4 629 bp、编码1 542个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PmIRR含有保守结构域Fu、3个FNⅢ结构域和Tyrkc结构域,并含有信号肽和2个跨膜结构域。PmIRR在大珠母贝各个组织存在差异表达,在鳃、肝胰腺和外套膜边缘区中显著高表达。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水质质量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及应用。【方法】根据我国近海海洋环境监测指标和《国家海水水质标准》,运用PCA法,构建近海水质质量的综合评价模型,并给出四类水质综合指数F的量化区间值。【结果】在九龙江及毗邻海域,利用该评价模型开展示范应用研究,计算并绘制水质质量F值的空间分布和平面分布,筛查出污染的关键区域和指标,九龙江口水质质量综合指数F值区间为-1.875~2.570,以三类或四类为主。【结论】评价结果较好反映了九龙江口水质环境实际情况,水质质量综合评价模型可为该海域海洋环境综合治理及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金钱鱼(Scatophagus argus)卵巢发育过程重要基因——合子阻滞因子1(Zygote arrest 1,Zar1)组织表达及其在卵子成熟和胚胎发育过程中的表达。【方法】克隆金钱鱼Zar1基因,采用反转录-PCR(RT-PCR)检测其在各组织的分布情况,实时荧光定量PCR(q PCR)研究Zar1在不同卵巢发育时期和胚胎发育过程中的表达。【结果】金钱鱼Zar1的开放阅读框(ORF)序列全长为1008bp,编码335个氨基酸。序列分析发现,金钱鱼Zar1在蛋白C末端高度保守,具有非典型的PHD基序(Plant homeo domain)和锌指结构域。金钱鱼Zar1同源性分析发现,它与鲈形目物种相似度最高,其中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相似性最高,为85.1%。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金钱鱼Zar1与大黄鱼亲缘关系最近,与其分类地位一致。组织分布发现,金钱鱼Zar1仅在卵巢中表达。Zar1在II、III和IV期卵巢表达呈现逐渐递增趋势,其中IV期表达水平显著高于II期卵巢。Zar1在胚胎发育早期表达较高,后期较低,其中在四细胞期表达水平最高,之后逐渐降低。【结论】金钱鱼Zar1在卵巢和胚胎期表达,在金钱鱼卵子发生和胚胎发育阶段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