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大陆地震活动和地震预报国际学术讨论会”九月八日至十四日在北京举行.这次会议是经国务院批准后,我国代表在一九七九年四月巴黎国际地震讨论会上倡议召开的.并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救灾署、联合国环保署、国际地震与地球内部物理协会的支持和赞助.参加会议的有来自美国、日本、新西兰、意大利、奥地利、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南斯拉夫、泰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墨西哥、澳大利亚、苏联、英国、法国、希腊、荷兰、捷克斯洛伐克、香港、印度、土耳其、加拿大、巴西、中国等二十三个国家和地区的一百多名代表.他们大多数是目前国际上著名的地震学家,有些是政府、地区(如欧州地区)或科研单位地震预报研究的负责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救灾署、国际地震与地球内部物理协会等国际组织的代表也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2.
大陆多震层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大陆多震层国际学术研讨会于1990年4月27日至30日在北京举行,这次会议是由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马宗晋教授和刘国栋教授于1989年发起,经大会组织委员会充分准备,由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组织的。参加这次会议的有来自苏联、日本、希腊、意大利及我国的代表共50多人,大会宣读论文50余篇,主要内  相似文献   

3.
大陆多震层研究现状和讨论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世纪五十年代,B.Gutenberg(1951,1954)和H. Benioff(1954)即已讨论过沿太平洋周边地震震源在剖面内的分布图象,浅、中、深震源密集排列,呈现一致向着大陆倾斜的现象,并注意到这一现象具有重要的构造意义。这是利用震源分布揭示地壳-岩石圈构造所取得的巨大进展。到六、七十年代,世界各国区域地震台网均有不同程度改善,震源测定的精度也有明显提高,这就为认识大陆内部震源深度分布的规律创造了有利条件。于是一些国家的学者先后注意到大陆震源在地壳中上部的一定深度范围内呈优势分布的现象  相似文献   

4.
在地震预测研究中,震磁研究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文章简要介绍了2000年9月19~22日在日本东京召开的"国际地震电磁学学术讨论会",以及中、美、日、俄等国家的震磁研究进展,表明震磁前兆在地震预测研究中具有一定的实际效果与良好的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5.
国际地震电磁学术讨论会与震磁研究进展概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地震预测研究中,震磁研究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文章简要介绍了2000年9月19-22日在日本东京召开的“国际地震电磁学学术讨论会”,以及中、美、日、俄等国家的震磁研究进展,表明震磁前兆在地震预测研究中具有一定的实际效果与良好的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6.
一 般问题中国大陆地区快速破裂场的主要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李永善、李金正(陕西省地震局)本文利用强震活动资料,探讨了快速弹性破裂面、破裂体、破裂区、破裂系和破裂场之间的关系.指出,破裂场是客观存在,可以用模糊数学方法来描述和分析.本文还从破裂场角度探讨了我国大陆地区的主要强震带的成因及其与板块边缘强震带的关系.认为,板内强震带以板块边缘破裂带向板内逐步扩展的结果,整个地壳和板内地壳快速弹性破裂的主要形态是网络式的破裂.破裂的次序是先大块后小块,先边缘后内部,先两端后中间.我国近百年来的强震活动和迁移图象与上述推论非常符合.最后提出了一个关于整个地壳和板内地壳的快速弹性破裂的初步假设(或模式).它可能对进一步研究板内强震有重要的理论和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7.
“大陆地震活动和地震预报国际学术讨论会”(ISCSEP)于1982年9月14日胜利结束。参加这次会议的有来自美国、日本、新西兰、意大利、奥地利、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南斯拉夫、泰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墨西哥、澳大利亚、苏联、英国、法国、希腊、荷兰、捷克斯洛伐克、香港、印度、土耳其、加拿大、巴西、中国等23个国家和地区的一百多名代表。他们大多数是国  相似文献   

8.
陈鑫连  许绍燮 《地震学报》1983,5(1):126-127
大陆地震活动和地震预报国际学术讨论会于1982年9月8日至14日在北京举行.会议由中国地震学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救灾暑、联合国环境规划暑、国际地震学与地球内部物理协会等组织联合发起和资助,并由中国地震学会主办.  相似文献   

9.
报道了1982年9月8日至14日在北京召开的“大陆地震活动性和地震预报国际学术讨论会”的简况。参加此次讨论会的有来自23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名代表,提交大会讨论的学术论文共73篇,其中包括中国的28篇。此次讨论会充分地反映了近年来大陆地震活动和地震预报的研究正在逐步深入并取得可喜进展的情况。  相似文献   

10.
深部过程与大陆裂谷国际学术讨论会于1985年9月9日至13日在中国四川省成都市举行。这次会议是受国际岩石圈委员会委托和支持下召开的。中国岩石圈委员会主席团主席陈宗基教授、程裕祺教授、马杏垣教授和刘东生教授曾召集多次会议,成立了组织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进行筹备·会议由陈宗基教授和F.C.Froidevaux教授(法国)主持召集。参加这次会议有14个国家55名外国学者和150余名中国学者。会议期间的大会报告、小会报告及张贴的论文约130余篇。其中,中国地球科学工作者在多年对裂谷、断陷、盆地等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论文77篇,包括了中国的攀西裂谷、汾渭地堑、东部郯  相似文献   

11.
现代大陆裂谷是板内岩石圈正在开裂的构造活动强烈地带,地震活动频繁,不同地质时期的裂谷盆地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大陆裂谷是窥视板内岩石圈变形、深部构造运动、地球动力学、地震发生过程以及石油和天然气的形成和富集条件等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为开展地震科学学术交流、探索地震前兆特征和规律、促进地震科学研究和观测工作,云南省地震局于1月5日至8日在昆明召开了通海地震学术讨论会。省内外地震局(队、所)、大专院校、有关部门等24个单位的一百多名科技人员参加了讨论会。这次讨论会共收到科学论文77篇,其中有63篇在会上进行宣读。这些论文内容比较  相似文献   

13.
全国日地空间物理学术讨论会于1982年4月21日至26日在北京举行,来自全国各地46个单位的125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日地空间物理是研究太阳大气、行星际空间、地球磁层、电离层、高层及中性大气各种物理现象、过程及相互制约的一门新兴科学,与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三十多年来,日地空间物理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及有关学会和研究机构的倡  相似文献   

14.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六届计算地球物理学术讨论会于1988.12.20—12.23在北京举行。会议收到论文44篇,内容涉及地震波传播问题,地震层析成象方法和试验,地震震源理论及近场地震学,位场和电磁场的反演问题,地球物理测井理论研究等。这些报告反映了一年来我国计算地球物理研究的进展,其中波动方程反演问题已开展了非线性问题的讨论;偏移问题已开展弹性波偏移的研究;进行了三维非均匀、各向异性介质中地震波的研究。还有高分辨率、高保真度的数值模拟研究,噪音干扰下的广义  相似文献   

15.
周真恒  邓万明 《地震地质》1998,20(4):156-453
壳内多震层的介质结构及其内、外环境是制约地震(尤其强震)在该层内孕育、发生的重要因素。现今多震层孕震环境研究所取得的主要进展如下:多震层位于上地壳下部至中地壳,岩石组合为角闪岩相(上部为绿片岩相)变质岩和花岗质岩石;多震层具有相对高速、高密度、高阻的介质结构,其下部对应脆 韧变形转换带和最大剪切应力带;多震层(或强震震源)之下存在壳内低速 高导体;多震层应力场具有区域性分区特点,壳内地震活动截止温度约300~400℃;多震层内震源断层具有区域性特点,不同地区震源断层可能具有不同的孕震机制;“坚固体孕震模式”对地震预报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1985年9月3日在北京召开了由我国主办的“地震研究中的模糊数学法国际学术讨论会”。参加会议的除东道国外,还有美国、日本、新西兰等国,代表共60多名。这次会议,为从事地震学、地震工程学以及模糊数学等方面研究的专家学  相似文献   

17.
“大陆地震活动和地震预报国际学术讨论会”将于今年9月8日至14日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是1979年4 月在巴黎国际地震讨论会的专家会议上提出的,后又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救灾署、国际地震与地球内部物理协会、联合国环境署等国际组织的支持和赞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地震学会共同  相似文献   

18.
在1982年9月8日至9月14日在中国北京召开的“大陆地震活动与地震预报国际学术讨论会”上,来自23个国家和地区的地震研究人员宣读了许多很有价值的学术论文,反映了近年来世界各国在大陆地震活动和地震预报研究领域中取得的科研成果。这里将其中的两个专题讨论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