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强震孕震过程中的特征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利用模式识别方法对强震孕震过程甲的各种特征进行了选择和分析,检验了诸特征间的相关性并验证了各特征的作用,提出了采用少数特征描述孕震过程和进行分类预报的途径,分析了孕震过程中的典型性质以及典型的时间段,为进一步提高分类效果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模式识别方法对强震孕震过程甲的各种特征进行了选择和分析,检验了诸特征间的相关性并验证了各特征的作用,提出了采用少数特征描述孕震过程和进行分类预报的途径,分析了孕震过程中的典型性质以及典型的时间段,为进一步提高分类效果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本文用五种有序集群方法研究了华北地区和宁夏地区强震的孕震过程。我们得到:五种方法均能模拟地震活动交替的高潮、低潮现象;Fisher方法和有序点群分析方法(采用离差平方和增量作为类间距离时)的效果均较好,表明在各类中诸时间段的结构主要是团状分布而不是链状分布,因此选择预报方法时考虑地震活动的这一特点是重要的;对分移动窗口法和非参数拟合优度法的结果,表明在相对平静期和显著活动期之间确实存在着客观的谷值;图论方法则有助于进一步分出显著活动期中易发生强震的较小峰值。五种方法中以Fisher方法的误识率最低,而非参数拟合优度法则能帮助确定较为合理的分类。此外对资料预先平滑也可改善结果。   相似文献   

4.
探索了用因子分析法识别地震孕育信息。结果很好地反映了共和等地震的孕育信息在震前及震后的演化过程,表明了地震活动性和前兆是同一地震孕育过程中不同阶段或同一阶段的不同表现形式,指出了不同的因子在预报中的时间意义  相似文献   

5.
前言 近年来,模糊数学方法在许多科技领域中逐渐得到应用,显示出可喜的前景。最近该方法已开始引用到地震预报研究中来。本文试图把模糊数学中模糊聚类分析方法用于探索根据地震活动性资料预报较大地震的实际途径。  相似文献   

6.
东北中强震的孕震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北地处蒙古板块的东部.自渤海湾,经海城至绥化、萝北一线,是蒙古板块内部的次一级块体的边界,因而形成完整的地震构造线.蒙古板块受印度板块、欧亚板块、中国东部板块、日本海沟俯冲带和萨哈林地块的挤压,同时受贝加尔湖地壳扩张区的地幔流的东南向的张性拖曳作用.除了在板块边界地区不断孕育强震之外,在蒙古板块的内部,还形成了贝加尔湖至布特哈旗和从海城经平壤至日本九州岛的两条明显的北西向地震条带.它们形成了东北地区中强震的主要格局.作者认为太平洋板块沿日本海沟的俯冲作用,是东北深震孕育的直接原因,但它不是东北浅震形成的主要原因.日本海沟的大震,对东北中强震有明显的调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青海海西地区(33°——39°;94°——103°)为研究地区,讨论该地应用模糊聚类分析法以震报震时,资料的选取对聚类效果的影响,从而找出了在该地应用模糊聚类分析的较佳方法。 模糊聚类的基本思路是;在很多个选取或经验样本中,将比较接近(相似系数较大或距离较小)的样本归为一类,并以此将样本分为几大类。然后,加入待预报的样本重新进行聚类,进入那一类样本,便以那一类预报。  相似文献   

8.
本文根据非线性科学观点,从多分形、自组织临界现象和浑沌动力学等三个方面综述了地震孕育过程的动力学演化特征及其系统的不稳定性问题。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1986年门源6.4级地震以来青藏高原东北部发生的一系列6级强震时空分布特征的研究,提出了这些地震为成组孕震的观点,并从背景空区、诱发地震、地震活动增强及前兆异常的突变等方面论证了成组孕震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地壳孕震过程的重力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根据民介质中的力学理论,推导了在地壳中存在微孔洞时介质的应力应变本构关系的表示公式,讨论了描述地壳中空洞形成过程的孕震模型参数,讨论了孕震模型参数的变化与地过介质状态的变化和地面重力变化的关系,并根据乘法分解理论推导了孕震过程计算重力变化的弹塑性递推计算方法,并采用GTN模型进行了数值模拟。在此基础上,将数据配发生在1996年云南丽江Ms=7.0地震前后的重力变化进行了对比分析,讨论了微孔洞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12.
伽师-巴楚强震群序列趋势的早期判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欣  龙海英 《内陆地震》2005,19(1):53-64
使用喀什地震台记录的伽师—巴楚震群序列目录,采用Em/∑E、△M方法对序列早期震型进行判定。在震型判定的基础上,采用h、b、u、F值等参数对震后序列趋势进行分析。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伽师一巴楚强震群序列特征复杂,在震群活动的不同阶段,它们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在震群活动的各个阶段,不同强度的地震序列特征在震后早期便可显现;(2)首发强震后,区域历史强震类型将有助于定性判断震后趋势,震区余震地震波形可能是早期判断地震类型的关键环节;(3)使用Em/∑E、△M方法并结合主震后第1天内的小震频次能够对震型作出较为准确的判定。在震型判定的基础上再使用h、b、u、F值参数对各级序列进行逐级分层的趋势分析;(3)使用6级地震序列的h值和含主震计算的6值对未来强震震级进行估算,采用5级地震序列的h值和不含主震计算的6值对未来强余震震级进行推算;(5)跟踪子序列的震型、预测震级及参数异常的动态变化,判断后续序列中是否会发生强(余)震,但分析时必须注意各级序列之间的隶属关系和活动背景;(6)在强震成组活动后,若h值出现高→低→高的变化过程,则预示着震群活动可能进入后期。震群中最高震级地震发生后的h值大于1也是序列发展进入晚期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3.
地震破裂过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震源力学模型的一个新方向是用动态扩展的剪切裂纹模拟地震破裂过程。本文利用裂端有塑性区薄层且断层面上有摩擦力的平面剪切裂纹错动模式来表示地震破裂过程,对运动方程和边界条件进行拉氏变换和傅氏变换,利用维纳-霍普(Wiener-Hopf)方法和卡格尼阿(Cagniard)方法得到了断层面上的位移和应力表达式。根据裂端附近的能量平衡条件,计算了地震破裂的平均速度和塑性区尺度,还讨论了断层面上的位错分布函数,并对某些前震地震波高频成分增多的现象提出了解释。在本文假定的参数条件下,地震破裂的平均速度c=0.72β,β是介质的剪切波速。塑性区尺度约为地震新断层总长度(包括塑性区)的12%。按本文的结果,由于破裂速度的增加,前震的震波初动半周期减小的异常幅度不会超过39%。  相似文献   

14.
强震复现周期的分形估计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分析地震能积累的动态方程入手,推导出了估计强震复现时间的分形估 计法.应用这一方法,可根据现代记录完备的小地震对强震复现周期进行一定精度的 估计,并通过实例对其可靠性和实用性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5.
研究震源力学模型的一个新方向是用动态扩展的剪切裂纹模拟地震破裂过程。本文利用裂端有塑性区薄层且断层面上有摩擦力的平面剪切裂纹错动模式来表示地震破裂过程,对运动方程和边界条件进行拉氏变换和傅氏变换,利用维纳-霍普(Wiener-Hopf)方法和卡格尼阿(Cagniard)方法得到了断层面上的位移和应力表达式。根据裂端附近的能量平衡条件,计算了地震破裂的平均速度和塑性区尺度,还讨论了断层面上的位错分布函数,并对某些前震地震波高频成分增多的现象提出了解释。在本文假定的参数条件下,地震破裂的平均速度c=0.72β,β是介质的剪切波速。塑性区尺度约为地震新断层总长度(包括塑性区)的12%。按本文的结果,由于破裂速度的增加,前震的震波初动半周期减小的异常幅度不会超过39%。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介绍了全世界范围内的“强烈震群”的地区分布、活动频率和强度等特征,并指出“强烈震群”主要分布在太平洋西半部的岛弧-海沟地带,这些“强烈震群”是依据近百年来的现代地震仪观测数据获得的。  相似文献   

17.
本文用CDSN宽频带数字记录,计算了不对称双侧破裂模式的P波远场位移谱,用频谱方法研究中强地震的震源参数,并将它应用于1989年9月22日四川小金MS=6.6级地震的震源参数研究中。研究结果表明,断层长度为8.4km;宽度为2.9km;动力学参数:地震矩为4.7×1017N·m;平均位错64.6cm;应力降18.9×105Pa.并用余震震源深度分布的空间图象证明了:地震断层为走向NW33°的走滑断层,断层面倾向为北东,倾角约为20°。  相似文献   

18.
本文提出了一种震源孕育的数学物理模式,该模式把孕震过程分为扩容,包体形成与发展、流体扩散、失稳四个阶段。用数学物理方法研究了沿断裂带定向的圆柱形孕震区内的孕震过程。通过对这一过程的研究,得出了各孕震阶段持续时间的计算公式。计算结果与波速异常的实际观测结果符合较好。此外,还从理论上研究了确定两相介质中地震波传播速度的问题,给出了P、S波速度与速度比的计算公式,得出了一些定量结果。根据所述结果,对震前地震波速度异常的某些特征(异常持续时间、异常区形状大小及异常幅度)作出了一定的理论解释。最后,用量纲分析和相似理论方法对影响波速异常的一些因素作了简单的讨论。  相似文献   

19.
用复合型法反演震源破裂过程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探讨了用P波频谱研究不对称双侧破裂方式与正交破裂方式的方法,研究了用复合型法反演震源参数的可行性。 用这种方法反演了1966年3月8日邢台马兰6.8级地震及1966年3月22日东旺6.7级地震的震源参数。通过与用网格尝试法反演的结果及余震分布等进行比较,认为这种反演方法除了与过去的网格尝试法类似,可以得到最优拟合参数解外,还可以大大减少计算量,实现了网格尝试法难以实现的更复杂的震源模式的反演。 本文还用此方法研究了1962年3月19日广东河源6.1级地震及1969年7月26日广东阳江6.4级地震的破裂过程。研究结果表明:河源地震的破裂方式是正交三侧破裂。北西方向为主破裂,破裂长度8km,破裂速度0.6km/s. 南东方向破裂长度较短,约2km,破裂速度2.0km/s.正交侧指向南西,破裂长度3km,破裂速度0.5km/s,这个结果与余震分布图所显示的图象很相象。阳江地震的破裂方式是不对称双侧破裂。主破裂方向为北东东,破裂长度14km,破裂速度0.8km/s;朝南西西向的破裂长度5km,破裂速度0.6km/s。   相似文献   

20.
本文研究了1970年以来东北地区发生的慨≥5.0浅源地震孕育过程中震源区附近的地震活动空间图像变化特征。结果显示:在9次(组)Ms≥5.0地震中,有8次地震前在震源区附近出现孕震空区,其中7个孕震空区中强震前出现了逼近地震;6次地震前震源区附近出现了异常地震条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