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于昆仑山前带地表条件及地下构造复杂,地震施工难度大,采集的资料品质低,噪声干扰严重,静校正问题严重,地下地层纵横向速度变化剧烈,资料处理难度较大,成像困难。针对这些难点,合理地设计采集参数。并采用灵活多变的观测系统进行采集,大大提高了原始资料的信噪比。通过有针对性地使用静校正技术、噪声压制技术以及构造成像技术,较好地解决了山地地震资料成像问题,最终剖面构造形态清晰,断层接触关系清楚。  相似文献   

2.
山地地震勘探采集方法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山地地表复杂多变,地下构造复杂,地层倾角较大,激发及接收条件差,常规的采集方法已不再适用,针对这一问题,对采集方法论证、观测系统设计、表层结构调查、激发和接收技术方法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3.
四扣地区高精度目标地震采集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四扣地区,由于地下地质构造非常复杂,老观测系统炮检距分布不均,方位角较窄,覆盖次数较低,使义东大断裂系统及潜山构造的资料信噪比较低,无法进行精细的构造解释和油藏描述。为了得到该目标区域的资料,作者在文中提供了一种解决思路,即针对复杂地质构造进行精细的目标地震采集设计,并在野外实际生产中运用了一系列的高精度采集技术手段和措施,使目标区域内的资料整体水平比以往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最终可获得用于精细构造解释的地震剖面。从本次采集在该地区成功应用的实例表明,目标地震采集技术对于解决复杂地质构造区域资料较差的问题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对以后类似工区的采集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随着油气勘探领域的不断拓宽,前陆盆地山前带已成为寻找新的油气资源的地带。由于山地地表条件复杂多变,地下构造多为高陡构造,褶皱断层发育,野外施工困难,原始资料品质低,所以地下构造成像困难。针对山地地球物理勘探的难点,由模型正演,提出了山地复杂构造带的油气勘探应选择小道距、高覆盖次数和最佳炮检距的野外采集参数。努力提高山地地震资料的信噪比,应贯穿于资料采集和处理的全过程,并对山地地球物理勘探工作提出了新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林清良  周震质 《地球科学》1996,21(2):203-208
针对西藏伦坡拉盆地表层结构复杂,地层构造受后期改造作用强烈及野外施工条件,环境恶劣的特点,采取了如下措施:(1)在地震采集中,应用地质构造模型分析,野外采集方法试验以及野外观测资料模拟处理进一步补充的方法,研究观测系统的合理布置,达到提高有效地震反射信息采集的目的;应用高分辨率地震,三维地震,不断提高数据采集精度;(2)在资料处理中,建立近地表静校正模型,为各测线提供较准确的静校正参数,提高初次静  相似文献   

6.
根据中国煤炭地震勘探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提出了三维地震勘探技术今后应重点关注及开展研究的几个问题.提高地震勘探分辨率,首先要提高地震勘探反射波的频率,其次可考虑激发和利用低速波.采用小网格采集技术有利于小构造识别,使用该技术要考虑:一是目标地质体的大小尺度,二是针对倾斜层的最高无混叠频率,三是横向分辨率.利用多次覆盖技术提高地震波信噪比,针对地层倾角大、构造复杂地区,应使用叠前深度偏移处理技术.为提高矿藏及其构造的精细刻画与描述,改善成像质量,应加强开展单点地震勘探高密度采集技术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复杂地区三维地震勘探采集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复杂地质条件主要包括以下2个方面的概念:一是复杂地表地震地质条件;二是复杂的地质条件的影响.例如地下构造变化剧烈、地层倾角大、散射严重、反射信号弱,常规采集方法无法正常采集到有效地震信息,资料信躁比、分辨率都很低等.针对天山地区复杂条件下的三维地震采集,在实际工作中,总结了以采用多种震源联合激发和利用卫星遥感数据进行辅助设计实施变观,以及针对山前巨厚沉积区的地表模型静校正和初至波静校正相结合的静校正方法.  相似文献   

8.
王家岭矿区属黄土塬地貌,各种干扰波十分发育,地震波吸收、衰减严重,主要煤层埋藏浅、层数多、小构造发育,常规煤田地震采集方法获得的地震资料信噪比和分辨率较低,难以达到采区地震勘探的“三高”要求。针对王家岭矿区实际特点,在精细调查浅表层黄土速度分层结构的基础上,综合采用逐点设计井深、震/检联合组合、低频检波器接收、大偏移距/高覆盖观测系统等关键采集技术,有效提高了地震资料信噪比与分辨率,获得了连续性较好的下组煤层反射波,为精细构造识别与岩性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成云  徐磊 《安徽地质》2023,(1):27-30+37
川东南地区的构造复杂区地震资料品质较差,下伏地层成像不理想,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们依据以往资料构建了二维地质模型,在高陡构造区域进行模拟激发接收,开展波动方程照明,进行最大偏移距和激发位置范围优化。本文通过正向照明分析技术,论证最佳的最大炮检距长度,利用反向照明分析技术确定特定目标体的优势激发点位,优选激发范围。通过调整地质目标体的照明能量属性,分析照明效果,进一步优化了高陡构造区野外采集观测系统,改善了地震采集资料品质,提高了地质勘探效果。  相似文献   

10.
郭浩 《化工矿产地质》2002,24(3):169-174
沁水煤层气山地地震采集是我们在经过多年山地采集经验的基础上完成的。施工按国际标准化的管理模式进行项目管理,从招标、投标、施工作业组织管理、技术质量管理要求到作业过程的质量控制、工程量和质量的认定,包括山地采集的基本方法(激电井深、药量的选择,测量方法,仪器及其参数的选择)及采集质量与现场技术管理及技术质量监督等方面,采用了适合中国国情与国际标准有机结合的方法。体现了在复杂的山区实施地震采集项目采用先进地震采集技术管理的特色。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设计一种三维并行直流电法勘探系统:LQC—Ⅱ型三维电阻率采集系统,由主机、电测子站和多模式智能电极三部分组成。主机控制电测子站完成16通道、24位数据电性数据的并行采集与传输,每个电测子站控制与之相连的16个电板的同步与状态转换。以1台主机控制16个电测子站和256个智能电极对水池低阻体模型进行电极扫描式测量,获取32640个数据的测量为例,整个测量时间约30分钟。  相似文献   

12.
典型山间盆地地震勘探采集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西部广大地区多数盆地与周缘造山带之间均为高陡的构造山区。这些地区油气资源潜力大,但地震地质条件复杂,地震勘探资料采集困难。在本研究区中,采用了SN388地震仪、中密炸药激发、检波器组合并深埋检波器以及可变的观测系统参数,改进了施工方法。通过实验研究选取了合适的施工参数,获取比以往较好的地震剖面。  相似文献   

13.
北黄海盆地地质条件相当复杂,前期采集的地震资料品质较差,信噪比低,中深层反射波组不明显,难以清晰反映盆地的构造形态。为了取得品质高的地震资料,采集参数的选择是关键,笔者利用Nucleus模拟系统,对气枪容量、沉放深度,电缆沉放深度等采集参数进行模拟、分析,结合海上地震采集参数试验,最终确定了北黄海盆地的采集参数,并获得较好的地震资料。  相似文献   

14.
基于数字图像技术的土冻胀试验系统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开展土冻胀过程的研究对于认识土冻胀机理具有重要的意义,以往学者多采用建立模型进行数值分析的方法,但是在试验中却不能对模型预测的冷生构造、冰分凝、水分迁移等实时过程进行验证。通过建立包括实时图像采集系统、图像预处理系统以及图像数字化系统为一体的基于数字图像技术的土冻胀试验系统,对青藏粉土的冻胀发展过程和冰分凝过程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显示:试样冻胀后已冻区纵剖面的冷生构造可以分为微薄层状构造区、薄层状构造区以及最暖端厚层状构造区三个部分,其中薄层状构造区下部的冰透镜体的分凝作用是冻胀的主要贡献部分,最暖端厚层状构造区中冰透镜体的分凝作用导致了试样未冻区的固结,试样中冰透镜体的分凝过程与试样的冻胀过程和试后含水率的结果能够相互验证。建立的试验系统可以对土冻胀过程中包括冷生构造发育、冻胀变形、冰分凝等过程进行实时采集和定量分析,为冻胀模型的建立和验证提供了试验方法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5.
马启龙  马生福  雷延军 《地质论评》2024,70(2):2024020020-2024020020
地质标本是地史演化和地学研究的见证物,同时也是地质宣传和教学的基础资源和核心材料。以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为指导,对青海省地质特征及典型地质标本采集经验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研究结果表明青海省处于不同时期规模巨大的造山系中,区域地质活动强烈,经过亿万年的地质演化,形成了丰富的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地质标本。典型地质标本采集时可重点考虑北祁连蛇绿岩、中南祁连构造糜棱岩、柴北缘花岗伟晶岩、西秦岭矽卡岩、青南流纹岩和不同地质年代形成的化石等地质体。同时此次在采集地质标本时得出的宝贵经验,对于今后深入剖析省内地层时空接触关系和构造活动特征、揭示地层演化历史和矿藏分布规律、以及为吸引更多的国内外地学爱好者提供了具有高原特色的新场景和新生态。  相似文献   

16.
基于ARM技术的矿井自记式地震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基于ARM技术的自记式矿井地震波记录仪。仪器在设计上采用了A/D采集、ARM控制系统的硬件电路,实现了嵌入式Linux系统的移植,完成了地震波的数据采集功能。该仪器采用分布式采集、独立存储、集中回收的思想,实现了地震波信号的采集、存储及数据的集中回收,并给出了实验测试结果和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17.
中国南方常压页岩气资源潜力大,主要分布于四川盆地周缘构造复杂区及盆外褶皱带,具有地表、地下双复杂地质条件,地震采集品质差、成像精度低、甜点参数变化规律不清。本文系统总结了渝东南地区常压页岩气地震采集、成像处理、储层预测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与技术进展:(1)形成了变密度三维观测系统设计技术、灰岩地表复杂山地地震激发接收技术,确保复杂地下构造反射波场充分采样,提升采集资料品质,提高施工效率。(2)完善了复杂山地地震叠前预处理技术、盆缘过渡带复杂构造成像技术、盆外褶皱带向斜构造成像技术,成果剖面信噪比高,有效频带宽,构造成像精度高。(3)基于岩石物理特征研究,实现优质页岩厚度、地层压力系数、脆性的定量预测;基于统计岩石物理,实现页岩有机碳含量、含气量、孔隙度的定量预测;利用有限元应力场模拟技术,揭示古应力场演化,实现多期构造改造叠加作用形成裂缝的定量预测;采用组合弹簧模型今应力场预测技术,明确今地应力场分布规律。通过攻关研究,有效指导了常压页岩气甜点预测与勘探开发,为南川常压页岩气田的发现提供了依据。下步应重点攻关基于5G无线节点接收的更加科学合理的地震采集技术、复杂山地高陡构造高精度自动化成像...  相似文献   

18.
叠前时间偏移是复杂构造成像有效的偏移方法之一,它能适应纵横向速度变化较大、倾角较大的偏移成像.影响偏移成像效果的主要因素是偏移孔径和偏移速度.偏移孔径过小,偏移剖面将损失陡倾角的同相轴;偏移孔径过大,会降低资料的偏移质量.虽然偏移孔径同野外采集孔径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但偏移孔径是受采集孔径约束的,采集孔径不够时,给再大的...  相似文献   

19.
山区地形复杂,浅层地震地质条件较差,采集工作难度大,地震记录信噪比低,静校正问题突出:通过对复杂山区的表层、浅层、深层条件进行分析,采取了封孔、改良激发岩性、优化传播路径等特殊采集手段,并利用射线追踪方法及时调整观测系统,在此基础上对地震记录进行一些有针对性资料处理技术。分析勘探成果,证明所采用的野外采集措施和资料处理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20.
深反射地震勘探是目前研究和分析地下深部构造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为了查明辽西地区深部构造信息,在该地区布设一条16.9 km的深反射地震剖面。由于该地区的地震地质资料有限,为了能够获取深部地层的地震反射信号,开展了辽西地区的深反射地震勘探采集参数试验。本次地震采集参数试验采用炸药震源、428XL地震仪和SG-10低频检波器,固定采集参数为:采样间隔1 ms、道间距20 m、记录长度15 s。采集参数试验主要针对激发因素(激发深度、药量、组合井激发)和接收因素(组合低频检波器)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试验工作。依据采集的地震记录确定所研究的主要目的层为6.5 s反射信号,通过对不同激发因素和接受因素单炮记录中目的层信号能量及信噪比的比较,确定适合于该地区的最佳激发参数和接收参数为:井深15 m、药量12 kg;井组合采用单井和三井组合相结合;检波器组合采用点组合方式。研究结果表明,在辽西地区,通过增加激发深度、增加药量、采用组合井激发和组合低频检波器、延长记录时间等措施可以获得地下更深部的反射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