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会展旅游之定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会展旅游是旅游业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升级与深度发展,以发展会展旅游为突破口是一种审时度势的明智选择。文章将中国137个优秀旅游城市分为三大类,探讨了它们各自发展会展旅游的优势,不足和定位,预测了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全球眼界下妈祖文化旅游发展新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金波 《热带地理》2007,27(2):175-179
中国大陆妈祖文化的热涨是传统妈祖文化复兴与现代旅游发展结合的产物。源于中国的妈祖文化历经宋代的闽粤海洋女神崇拜,元明时期成为多元复合海神,自清以来走向全球,越来越具有全球化意义,传达出中华民族开拓进取的精神价值、包容大方的为人之道以及善良平和的处世哲学,这使妈祖文化旅游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与现实意义。中国妈祖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出现旅游产品开发严重的低质和异化现象、旅游活动单调和参与性差、旅游商品少、缺乏系统专项规划等问题,亟需以全球视野、整合提升文化品味进行新一轮的开发。  相似文献   

3.
该文在概述黄河文化旅游研究缘起与内涵的基础上,基于“空间—主题—方法”对比分析框架,系统梳理和凝练黄河文化旅游与国际河流文化旅游相关研究成果,互鉴探究黄河文化旅游研究的薄弱环节与提升路径。研究发现:黄河文化旅游研究偏重宏观战略管理与规划、旅游资源开发与评价等,而国外河流文化旅游侧重中、微观尺度的文化线路与文化节点案例研究等。黄河文化旅游应注重旅游市场供需平衡,创新旅游开发与居民福祉的协同技术路径,实现“人河关系”的文化情感、时空行为与旅游响应等管理转型研究。最后,基于当前研究不足提出黄河文化旅游系统理论框架,试图破解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与旅游“幸福河”创建等核心议题,研究结果可为黄河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及国际河流旅游合作提供理论支撑与中国智慧方案。  相似文献   

4.
云南省旅游产品结构调整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2003年“非典”的影响使中国旅游业受到重创。但是“非典”过后留给我们的是更多的思考:过多地依赖单一的观光旅游产品将加剧旅游业的脆弱性,旅游产品应向多元化方向发展,特别是云南旅游业,要想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旅游产品结构的调整势在必行。运用比较分析法、实证分析法和区域旅游开发理论,在分析了云南省旅游产品结构现状的基础上,研究了云南省旅游产品结构调整的必要性及调整内容,指出了丰富观光旅游内涵、度假旅游产品的重点开发、文化旅游的渗透开发、工业旅游、民族体育旅游及会展旅游等多种形式的联合开发是云南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5.
中国沿海与内陆旅游演艺差异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国内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休闲意识的日渐增强,中国旅游演艺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呈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依据文化产业的相关知识和文化地理学有关文化与环境的理论知识,调查研究了中国沿海和内陆旅游演艺业的不同之处,运用归纳法总结中国各省目前较为有名的旅游演艺产品,论述了中国旅游演艺业的发展概况、中国沿海和内陆旅游演艺业差异性主要表现,并分析了产生差异性的主要原因是文化差异、区域发展不平衡和体制完善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6.
从旅游业角度看海南“候鸟式”养老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到海南过冬的"候鸟老人"急剧增多,影响广泛,引发了各种争议与担忧,甚至抱怨海南国际旅游岛终将沦落为国内养老岛。从旅游业角度来看,海南发展"候鸟式"养老利弊兼具,机遇与挑战并存,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趋利避害、把握机遇、积极应对,要树立"大旅游"理念,融合发展相关产业,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发展经营性旅游房地产,借鉴佛罗里达经验等,引导海南"候鸟式"养老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湖南通道"百里侗文化旅游长廊"开发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杨洪  黄静  李树棋  刘艳 《热带地理》2007,27(5):466-471
侗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一块瑰宝,通道侗族自治县是中国侗文化的典型代表。通道县侗族民居、侗族建筑、侗族民风民俗种类丰富,特色鲜明,保存完整,为通道县发展旅游经济提供了重要的资源基础。文中客观分析了湖南通道"百里侗文化旅游长廊"开发的竞争优势和不利条件,从空间结构、开发定位、开发方向、开发重点、区域合作、侗文化保护等方面,提出了湖南通道"百里侗文化旅游长廊"开发思路。  相似文献   

8.
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开发模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程晓丽  胡文海 《地理研究》2012,31(1):169-177
文化旅游是当今世界旅游发展的主流,旅游与文化的关联度渗透性日益增强,如何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是世界各地旅游业长远发展的关键问题。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包括黄山、池州、宣城、芜湖、马鞍山、铜陵六市及安庆市的潜山县,辖34个县市区,总面积38220km2,总人口1069.6万,是安徽省最具开发潜力的旅游板块,文化旅游资源的品位和富集度都很高,但是在开发过程中存在着开发层次较低、产业链条脆弱、整体旅游形象不明、缺乏王牌产品、整合开发乏力等诸多问题。通过分析示范区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及问题,提出了对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进行整合的模式,即以空间为依托的地域组合模式、以市场为依托的产品整合模式、以营销为依托的形象整合模式、以产业为依托的文化与旅游互动发展模式等。  相似文献   

9.
海南省旅游产业的发展,得益于独特的气候条件和优美的自然环境,2009年底,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将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但是,要发展旅游业,建设国际旅游岛,仅依靠自然条件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着力提升各项服务的品质,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地名信息服务是旅游产业中一个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元素,离开地名旅游将缺失方向,没有完善地名公共服务,旅行将变得难行。地名是历史和文化的承载,而文化正是旅游的核心和灵魂。  相似文献   

10.
知识经济时代的文化旅游   总被引:31,自引:4,他引:27  
知识经济是即将在下一世纪出现的新型经济动物模式,它有着自身的特点地社会生产各领域新的需求。文化旅游,作为一种知识含量很高的旅游产品和服务形式,必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追求高品位高层次旅游方式人们的首要选择。在分析文化旅游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时对旅游者的价值取向、旅游行为及旅游需求等方面的影响的基础上,挖掘出知识经济时代文化旅游的需求热点,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1.
关于广州会展旅游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通过对国内外会展旅游业的发展简要的概括和总结,认为会展旅游是一个蕴涵巨大价值的高利润、高产出和联动效应大的旅游项目。广州的会展旅游不仅有着良好的历史基础和现实地位,还具有持续发展的良好经济环境。应把会展旅游作为培育商务旅游动力的关键措施,加强以会展旅游设施综合配套为主体的城市硬件建设,进一步优化社会、经济、文化大环境,实施城市形象工程,提高南国商都的信誉度和知名度,使广州的会展旅游走上可持续发展轨道。  相似文献   

12.
发展中山会展旅游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会展旅游是当今世界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是一个蕴涵巨大价值的旅游项目,是都市旅游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山会展旅游不仅有着良好的区位条件,而且具有持续发展的良好经济环境。但中山会展旅游的宜传、促销力度不够,专业人才匮乏,市场运作不完善,旅游辅助作用有限,同时,面临周边城市的激烈竞争。对此,应把会展旅游作为培育中山旅游的重要动力来认识,加强对会展旅游的宣传推广,提高认识;培养专业人才,建立会展旅游组织;强化特色,准确定位;广泛协作联合,使广州的会展旅游走上可持续发展轨道。  相似文献   

13.
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旅游经济差异分析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胡文海  程海峰  余菲菲 《地理科学》2015,35(11):1412-1418
利用极差、标准差、变异系数、基尼系数、赫芬达尔系数、首位度等方法,以2000~2013年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各地市的国内旅游收入、国际旅游收入以及旅游总收入为分析对象,揭示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区域旅游经济差异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旅游发展规模呈现不平衡态势,各地市间绝对差异较大,相对差异逐渐减小; 示范区内各地市的国内旅游收入差异和旅游总收入差异小于国际旅游收入差异;2000~2013年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国内旅游收入和旅游总收入的基尼系数介于0.30~0.41之间,处于相对合理区间,国际旅游收入的基尼系数介于0.50~0.67之间,差距较大,甚至很悬殊; 国内旅游收入和旅游总收入城市首位度指数始终介于1.2~2.2之间,相对较大,第1位城市对第2位城市形成稳定的规模优势,而国际旅游收入城市首位度指数大部分时间介于3.0~9.5之间,第1位城市对第2位城市形成绝对的压倒性的规模优势。通过对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旅游经济差异成因进行分析,表明区域旅游经济规模与旅游资源禀赋、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交通区位条件好坏、政府政策支持以及经济发展水平高低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4.
都市圈旅游发展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陆林 《地理学报》2013,68(4):532-546
都市圈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平台,21 世纪国际竞争的基本单元,同时亦是国家旅游创新发展的战略平台,汇聚了传统的旅游发展要素和新兴的旅游发展要素,旅游产业体系完备、规模庞大。都市圈旅游发展对国家和世界旅游发展具有明显的引领和示范作用。现有的都市圈旅游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都市圈旅游发展背景研究、发展模式与战略研究、空间研究、合作与竞争研究以及旅游发展规划与政策研究等方面,对都市圈旅游发展作了有益的探索。但现有研究成果基于传统资源观研究较多,新范式研究探索较少;传统旅游发展要素研究较多,新兴旅游发展要素研究较少;单体城市旅游研究较多,都市圈有机体旅游研究较少;尚未形成统一的研究范式和体系,难以适应都市圈旅游发展的需要,有碍都市圈旅游发展规律的探索。研究认为,根据中国都市圈旅游发展实际,围绕中国都市圈旅游发展的科学问题,应该重点开展都市圈旅游发展的国际典型模式、中国都市圈旅游发展过程-结构-机制的理论体系和都市圈旅游发展的中国特色道路等领域的研究;加强都市圈旅游产业发展、文化创新、重大工程、重大节事的都市圈旅游发展效应、都市圈旅游发展的生态过程和都市圈旅游发展竞争与合作等专题研究。注重都市圈旅游发展研究的空间系统识别、研究数据采集和处理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建立都市圈旅游发展研究的多方法综合集成的方法体系。  相似文献   

15.
基于全产业链的我国文化旅游发展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都被提升到重要战略地位,文化旅游作为两大产业相融合的产物迅速发展,各地兴建了大量文化旅游项目,但其发展模式依旧停留在传统的基础层面。因此,本文从全产业链的视角出发,提出了文化旅游产业链双核驱动发展模式、文化旅游产业链横向拓展发展模式、文化旅游产业链纵向延伸发展模式。希望进一步推动我国大力实施文化旅游发展战略,通过旅游项目彰显地方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16.
历史文化名城苏州旅游产品的创新和发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在评述历史文化名城苏州现阶段旅游产品状况的基础上,通过苏州旅游产品优势和存在问题的分析,指出苏州长期赖依发展的传统观光旅游产品——园林旅游面临着产品老化.对主要客源市场上海及周边地区游客吸引力下降之事实,并对近期主打产品江南古镇过度商业化、产品雷同.相互竞争性强等问题进行了剖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苏州旅游产品发展规划的策略,即凭依“旧瓶装新酒”这样的开发模式,通过实施旅游产品的整体发展与整合策略,继续发扬老产品的品牌效应,并重点打造度假休闲.商务及会展旅游、文化旅游等产品开发,以及整个城市自身旅游功能的全面提升,实现苏州旅游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5.12汶川大地震后,北川县城易地重建,并将以建设国际旅游城镇为重要目标之一。分析了北川国际旅游城镇建设所面临的新的约束条件,从资源禀赋结构变化、地域文化重建、旅游产业先导、旅游环境安全等方面揭示其特殊性。从供需两个角度以大旅游产业的视角,构建并拓展了国际旅游城镇建设的一般要素模型。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北川须重点发展的关键竞争力要素,提出四大精品国际旅游产品的开发思路,以及国际旅游城镇建设的必要支撑措施。  相似文献   

18.
赖柑地  张应武 《热带地理》2020,40(6):1117-1126
利用2010年海南的政策实践作为自然实验,基于1996—2017年中国内地省级面板数据,采用合成控制法测度了国际旅游岛建设的经济增长效应,分析其影响路径。结果表明:1)合成控制法能够很好地拟合国际旅游岛建设实施前海南省的经济增长路径,通过对比国际旅游岛建设前后经济变量的实际值与“反事实”值之差,证实国际旅游岛建设能够有效推动海南地区经济增长;2)国际旅游岛建设确实通过需求侧的消费和投资路径以及供给侧的第三产业发展路径对海南的经济增长产生促进作用。最后依据实证结果提出完善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政策建议,以服务于中国海岛经济发展和海洋强国战略实践。  相似文献   

19.
福建滨海旅游发展中的文化问题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滨海旅游已成为世界休闲体验旅游的热点。发展福建滨海旅游有利于福建文化的彰显和传承。本文分析了福建滨海旅游在发展过程中的文化优势和文化制肘,然后从文化角度提出几点开发思路。  相似文献   

20.
海南国际旅游岛的热带特色旅游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与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要有明确具体的发展目标,倡议用"四季度假胜地、标志热带森林"作为宏观形象口号目标,用具体的重大建设项目和所要达到的境内外游客数量、旅游业增加值及其在GDP中的比重作为微观的量化目标。文中用实地考察和实验分析数据,论述了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关键在于:打造琼南海滨岬角海湾沙滩黄金海岸,开发具有海南标志的热带雨林、热带植物园和热带作物农场的观光、度假和考察。认为外国游客市场开发不能操之过急,相当时间内还应以粤港澳台为主的本国市场开发为主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