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今年是邢台地震二十年。二十年前发生的这次大地震,在我国地震史册上,是一次划时代的重大事件。这不仅因为它是新中国成立后,在我国人口密集地区发生的第一次灾难性地震,更因为从那时起,我国开展了大规模的有计划的以地震预报为前沿的科学研究,使我国的地震科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  相似文献   

2.
破坏性地震的发生给我国人民带来灾难,也给我们认识自然灾害,战胜自然灾害提供了研究场所.我国的地震预报工作以邢台地震现场为摇篮,从那里诞生,又在其它现场经受了考验和得到发展,迄今已有20年历史.20年来,我们建立了460个地震台站;培养锻炼了一支专群结合的预测预报队伍;积累了数十次震例资料和预报经验,并在海城、松潘等大地震前做出了较为成功的预报,取得了减轻灾害的实效.当然,20年中也有不少挫折,尤其是唐山大地震及大震后强余震预报中的多次挫折.由于中国的地震分布广、类型多、各地的条件不同,地震前兆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在对地震规律尚缺乏认识的的条件下,个别成功、大量挫折的情形是地震预报研究的正常发展过程.认识了这个必然过程,就不会因为一次或几次成功而过分乐观,也不会因为一次或几次挫折  相似文献   

3.
前言     
20年前,在河北的邢台发生了大地震,这在我国地震史册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是新中国成立后,在人口密集地区发生的第一次灾难性的地震,从那时起,我国开展了有计划的以地震预报为前沿的科学研究,使我国的地震科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4.
一九六六年邢台发生了强烈地震,震撼了大半个中国,给邢台地区的人民造成了惨重的损失.面对地震造成的灾难,敬爱的周思来总理立即亲赴灾区慰问视察,迅速组织党政军和科技战线的人力物力,抗震救灾,进行科学研究,并且严肃地、科学地提出了地震预报研究的课题.抓住邢台地震不放,专门组织中央直属科研单位和有关机构赴震区现场考察研究,制定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计划措施并付诸实现.召开邢台地震科学讨论会,探索地震发生的规律,规划地震科学研究的兰图.为我国地震科学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5.
一 中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历史地震记载丰富。地震学有着悠久的历史,远在公元132年张衡就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地震仪,曾记录到138年甘肃发生的陇西大地震。16世纪巳有关于地震前兆和抗震建筑方面的记述。但是,由于中国长期处于封建社会,近代又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受到孔孟之道、儒家思想的严重阻碍,发展极其缓慢。所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我国只有一个地震台,三个地震工作者。 一九四九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在伟大领袖毛主席、中国共产党和我国政府的领导下,地震科学有了巨大的发展。 五十年代配合我国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对丰富的历史地震资料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分析,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地震烈度资料。同时建立了少量地震台站。一九五八年在轰轰烈烈的大跃进运动中,我国地震工作者曾对地震预报问题作过初步尝试。后来,于由刘少奇反革命修正主义路线的干扰,地震预报工作末能继续下来。 一九六六年河北省邢台地区发生强烈地震,敬爱的周总理代表毛主席、党中央慰问灾区人民,提出了一定要搞地震预报的庄严号召。以后,总理又对地震的预测、预报和预防工作作了多次重要指示,根据伟大领袖毛主席“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战略方针和总  相似文献   

6.
详细叙述了自1966年邢台地震以来,我国地震预报研究与实践的主要进展:建设成了多学科的地震观测系统,为地震预报打下了良好基础;进行了大量震例研究,初步建立了地震预报的判据和指标体系;进行了地震预报理论的实验和研究,提出了多种地震孕育发生模型及前兆机理;通过20多年的5次地震预报攻关研究,形成了数十种地震预报方法;边研究,边预报,几十年来成功地预报了20多次破坏性地震,并取得了减灾实效,使我国地震预报的科学水平居于世界前列。本文还对地震预报尚需解决的科学难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这次国家地震局召开的中国地震学术交流与表彰先进集体和优秀个人的会议,是中国地震界的一次盛会.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党中央和国务院向大会表示热烈的祝贺,并通过你们,向全国的地震工作者,特别是那些战斗在边远山区与条件极其艰苦地区的地震工作者,表示亲切的慰问!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在历史上和建国以来,都发生过多次大地震.例如,16世纪在陕西华县发生了8级大地震,死亡80多万人;本世纪初,在宁夏海源发生了8.5级大地震,死亡20多万人;建国以后,1966年在邢台地区相继发生了6.8级和7.2级两次大地震;1975年在辽宁海城发生了7.3级大地震,特  相似文献   

8.
我国地震监测预报研究的主要科学进展   总被引:22,自引:4,他引:18  
张国民 《地震》2002,22(1):2-8
回顾和总结了1966年邢台地震以来我国地震监测预报研究的主要科学进展,并将其归纳为建立了4个方面的基础,即: 地震预测预报的多学科观测基础;获取了一批中强以上乃至大地震资料的震例基础;建立了经验性预测方法和判据的经验预报基础;初步探索了地震孕育发生的地震预报理论基础。文中还阐述了我国20世纪90年代在长期预报、中期预报、短临预报的预报效能。  相似文献   

9.
任重道远的地震预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56年,在全国12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地震预报的课题。1958年,当时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以郭增建为首的的科研人员组成了“地震预报考查队”,赴甘肃和宁夏地区收集、了解1920年海原大地震大量的宏观前兆及地质条件等资料,奏响了我国现代地震预测研究的序曲。1966年3月8日,邢台发生6.8级强烈地震,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第一次造成人民生产财产巨大损失的破坏性地震。当天周恩来总理赶到邢台,并来到地震工作者中间,他说:“这次地震,代价极大,必须找出规律总结经验,希望你们这一代能解决…  相似文献   

10.
在成功预报的海城地震之后发生的唐山地震,为什么未能预报?这是大家十分关心的问题.地震一般发生在15公里左右的地壳中,人类目前还无法直接探测震源深处的情况;一个大地震在同一地区重复发生的周期在百年甚至千年以上,人们从事地震预报实践的机会很少;另外,地震预报是世界上的科学难题之一,甚至比癌症更难攻克.自1966年邢台地震以来,我国开展了地震预报的探索和研究,已取得海城、松潘等大地震和南黄海地震安全预报的成功事例,预报水平处在世界前列.但是,预报尚处在探索、经验阶段,人们还没有认识和掌握地震孕育、发展、发生的规律,未能找到震前必然出现而无震情况下不出现的“必震前兆”,未能掌握不同震型、不同地区的地震前兆规律.因此,目前的预  相似文献   

11.
1966年邢台地震,揭开了我国地震科学事业新的一页。一支朝气蓬勃、目的明确、多学科密切合作的地震预报大军,以邢台震区为基地,开展实验研究,并很快地从邢台震区扩展到全国各地。值此邢台地震二十年之际,回顾所走过的历程,总结预报中的经验教训,对规划和指导未来的工作,无疑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2.
由梅世蓉、冯德益、张国民、朱岳清、高旭、张肇诚六位地震专家撰写的《中国地震预报概论》于今年6月由地震出版社出版发行.它是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论述地震预报理论基础及预测预报方法的专著,也是我国20多年来地震预测预报工作的科学总结.全书共分五篇,三十六章,约80万字,275幅图.第一篇 绪论,论述我国地震活动概况和地震预报研究概况.以邢台、海城、唐山、松潘大地震及80年代地震监测预报工作的进展为线索,介绍了中国地震预报的思路、途径、特色的形成历史与工作体制.  相似文献   

13.
1 邢台地震促进了中国地震预报的研究工作 1966年3月邢台地震和此后发生的一系列地震事件, 促进了我国地震学、地震地质学和地球内部物理学等相关学科的迅速发展, 也提出了诸多研究课题, 本文只能摘述一二.  相似文献   

14.
我国地震多、震源浅、灾害重,1966年以来,先后发生了邢台、渤海、通海、炉霍、大关、海城、龙陵、唐山、松潘等破坏性地震,给人民带来了灾难.特别是唐山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是近代世界地震史上罕见的,它使不少人在心理上蒙上了一层恐惧地震的阴影.今年是唐山地震10周年、邢台地震20周年.我国地震活动经过近10年的相对平静期之后,又有些重新活跃起来,似有开始进入一个新的相对活跃期的迹象.在这种形势下,广大公众更加关心我国地震工作,特别是地震预报问题.为了向社会和广大公众做好宣传工作,现将有关问题的基本观点阐述如下,供各单位参考.一、减轻地震灾害的途径和  相似文献   

15.
地壳形变与地震前兆探索回顾和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顾国华 《地震》2012,32(2):22-30
本文回顾了我国地震预报中地壳形变观测技术、 数据处理方法和软件及地壳形变前兆观测研究进展。 1966年邢台地震后, 我国地震预报工作经历了难得的成功、 更多惨痛失败和“地震不可预报论”等干扰, 发展曲折。 尽管2008年汶川和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预报失败,但这两次和其他大地震前后GPS和其他观测得到的地壳形变表明, 大地震是有前兆的, 是可以预报的。 比较了我国地震预报所采用的主要的地形变观测技术和分析方法, 讨论了观测和数据处理方法的特点, 简要介绍了地壳形变地震前兆新近的研究结果, 重点阐述了GPS观测技术多方面的优势。 事实证明, GPS观测得到的汶川大地震前的形变异常或前兆, 是我国地壳形变观测与地震前兆探索最突出的成果。  相似文献   

16.
1989年至1999年10 a间在山西大同-阳高地区连续发生了3次中强地震,这是地震预报"实用化"攻关后,我国大陆地区发生的几次较大地震.叙述了大同盆地的监测能力及对大同-阳高3次中强地震的预报情况,指出短期判断与中期背景脱节,异常没有全面地掌握在某一级地震预报部门手中,似是当时地震预报的现状和未能作出短临预报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1975年2月4日,中国辽宁发布地震预报,辽宁省南部100多万人提前撤离到安全地区, 2个半小时之后,海城发生7.3级地震,震区范围内人员伤亡损失降到最低,此次地震被认为是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在正确预测地震的基础上,由官方组织撤离民众,明显降低损失的唯一成功案例.海城地震的成功预报,归功于1966年邢台地震后国家大力推动地震预报科学研究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18.
由梅世蓉、冯德益、张国民、朱岳清、高旭、张肇诚撰写的《中国地震预报概论》已于今年6月由地震出版社出版发行。它是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论述地震预报理率基础及预测预报方法的专著,也是我国20多年来地震预测预报工作的科学总结。全书共分五篇,约80万字。第一篇,绪论。以邢台、海城、唐山、松潘大地震及80年代地震监测预报工作的进  相似文献   

19.
1995年1月17日的兵库县南部地震(M7.2)是日本第7个地震预报计划(1994~1998)才实施1年就发生的大地震,也是日本自1964年开始实施第1个地震预报计划以来发生的第一次内陆大地震。在前6个地震预报计划实施期间曾发生过5次大地震。其中2次...  相似文献   

20.
1966年3月8日邢台6.8级地震,是解放后发生在我国人口稠密地区,造成严重伤亡和损失的第一次大地震。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各级党政领导部门极为关切和重视。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三次亲临地震现场,对地震工作做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根据周总理的指示,先后有中国科学院、地质部、石油工业部、国家测绘总局及有关大专院校共24个单位450多名科技人员赶到地震现场,进行地震考查和研究工作。邢台地震是我国地震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