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气候变化:全球风险、挑战与决策”国际科学大会于2009年3月10~12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该会南国际大学研究联盟(IARU)主办,该联盟包括了目际上10所研究型大学,北京大学也列其中,旨在通过研讨交流,对目前气候变化领域国际最新科学进展进行梳理,  相似文献   

2.
冰雹是我省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为了紧密配合“农业学大寨”,高速度发展农业的需要,搞清冰雹活动的规律,为人工防雹提供有效的方法,我们于去年夏秋,深入冰雹频繁的马雅山区,对冰雹云结构、雷达回波特征、冰雹予报、防雹作业方法、防雹效果检验等方面的问题,有计划地进行了考察、探讨和试验。为了保质保量地  相似文献   

3.
由香港水务及环境管理学会(CIWEM HK)、香港工程师学会(HKIE)、英国土木工程师学会-香港分会(ICE HKA)、英国机械工程师学会-香港分部(IMechE HK)联合主办的国际气候变化大会(ICCC2007)将于2007年5月29-31日在香港召开。本次会议旨在从科学、技术及社会经济等不同层面,探讨人类活动导致的  相似文献   

4.
5.
2006年地球系统科学联盟(Earth System Science Partnership,ESSP)全球环境变化科学大会(以下简称“ESSP大会”)于11月9-12日在北京成功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代表中国政府致辞并出席招待会。他在致辞中说,关于全球环境变化问题,中  相似文献   

6.
2007年10月22-26日,第二届亚洲气候与冰冻圈国际学术大会在兰州召开。会议由世界气候研究计划/气候与冰冻圈计划(WCRP/CliC)、中国CliC国家委员会、日本CliC国家委员会和甘肃省气象局联合主办。来自中国、日本、俄罗斯、蒙古、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韩国、美国、加拿大、英国,挪成等国家的148位代表出席了大会。  相似文献   

7.
“第一届气候与冰冻圈国际科学大会”于2005 年4月11-15日在北京举行,来自25个国家共254 人参加了会议。本次大会由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和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SCAR)共同主办,中国气象局、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及一些国外机构协办。前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国科协主席周光召院士出席了会议开幕式,祝贺大会的召开。WCRP/CliC科学指导委员会成员,中国CliC 国家委员会主席秦大河院士担任本次科学大会的地方组委会主席。  相似文献   

8.
为了宣传我国近几年来在气候和环境变化及其预测领域所取得的最新成就,提高我国在这些方面研究的学术水平,交流学术成果,促进世界气候和环境变化研究更快发展,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国际气候与环境科学中心大气化学和大气边界层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我国重大气候灾害形成机理和预测理论的研究”,于2000年 8月7日至11日在上海联合举办”国际气候和环境变化及其可预测性研讨会”(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limate a…  相似文献   

9.
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办的中国清洁发展机制(CDM)大会于2005年10月20~21日在北京举行。来自我国有关部门以及发达国家政府部门、国际碳基金机构、有关国际组织、中外企业和咨询单位的40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国际气候变化对策协调小组常务副组长姜伟新出席会议并讲话。出席大会的还有意大利环境部副部长、联合国驻华总代表、挪威驻华使馆公使衔参赞等。  相似文献   

10.
“干旱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ISACS)”于2005年5月23-24日在甘肃兰州隆重召开,这次会议是由中国气象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甘肃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一次大型国际学术会议,来自中国、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瑞典、荷兰、德国、俄罗斯、日本、印度、乌兹别克斯坦等12个国家的210多位中外气象专家和相关领导参加了本次会议。  相似文献   

11.
Argo计划是由美国、日本等国家的大气和海洋科学家于1998年推出的全球海洋实时观测试验项目。该计划构想用3~4年时间(2000~2004年)在全球大洋中每隔300km布放一个卫星跟踪浮标,总计为3000个,组成一  相似文献   

12.
正2016年3月2—4日,全球气候观测系统(Global Climate Observing System,GCOS)"全球气候观测:通往未来之路"会议在荷兰阿姆斯特丹皇家艺术与科学学院召开。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佩特里·塔拉斯出席会议并在开幕式上致辞,中国气象局秦大河院士发表大会主旨演讲,来自气候系统观测相关领域与组织机构的近200名代表参加了本次会议。会议全面评估了GCOS计划的发展现状、取得的成果及存在的不足。作为一个国际协调性的观测系统网络,GCOS通过制定和发展基本气候变量(ECV)的概念和标  相似文献   

13.
2006年4月4日,由WMO/TMRP东亚季风国际委员会、马来西亚气象厅、马来西亚科技发展部主办的亚洲季风国际研讨会“Winter MONEX:A Quarter Century and Beyond”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隆重召开。来自世界气  相似文献   

14.
潘小凡 《气象》1988,14(2):13-13
由浙江省气象学会天气动力专业委员会组织的华东六省一市“早春强对流天气学术讨论会”于1987年12年15—19日在杭州召开。南京气象学院、空军气象学院、杭州大学的代表也参加了这次会议。会议交流的专题性论文37篇。  相似文献   

15.
本刊讯喀左县气象局工程师孙立德作为东北三省唯一的气象部门代表,于6月28日~7月4日出席了在北京召开的“第19届国际昆虫学大会”。大会的主要议题是“昆虫与人类生存”。大会共有78个国家3428名代表,规模空前,会上共交流学术论文2998篇。  相似文献   

16.
由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与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共同主持的“东亚大气环流国际讨论会”于4月10—15日在成都气象学院召开。八十余名中外学者出席了这次会议,其中有以日本气象学会常务理事、东京大学浅井富雄教授及筑波大学吉野正敏教授为首的日本气象界知名学者一行七人,欧洲中期数值预报中心蒂帕尔迪(Tibaldi)教授等。中国科学院特别顾问、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名誉所长叶笃正教授,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陶诗言教授增加并主持了这次会议。 这次会议主要交流并探讨了以下几个问题:1)东亚大尺度环流,它的统计特征、变化及异常规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
局限于仅有观测数据的情况下,利用模拟手段研究土壤风蚀引起的粉尘释放是非常必要的,有助于评估区域土壤风蚀及大气环境质量和气候效应。本文通过分析塔克拉玛干沙漠观测站不同高度层风速及计算平均摩阻风速,利用DPM模型计算粉尘释放通量,综合分析了摩阻风速与粉尘释放通量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不同观测日不同高度层的风速变化各不相同,2m高度层风速的变化范围是0.05~7.73 m·s-1,4m高度层风速的变化范围是0.09~7.19 m·s-1,10m高度层风速的变化范围是0.5~8.09 m·s-1。2)4月1日~4月30日各个观测日24小时内平均摩阻风速分别为0.423 m·s-1、0.344 m·s-1、0.271 m·s-1、0.343 m·s-1、0.161 m·s-1、0.315 m·s-1,其变化范围为0.16~0.42 m·s-1。3)DPM模型研究发现实测跃移通量约为模拟值的122%,模拟值与实测值相关性较好,R2为0.91。上述研究结果对定量评估区域乃至全疆的土壤风蚀对粉尘释放通量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