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 毫秒
1.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子宫动静脉畸形(UAVM)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例UAVM患者64排螺旋CT数据,所有扫描图像均采用冠状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再现(VR)技术进行三维重建。结果:2例患者64排螺旋CT三维成像均能清晰显示骨盆、髂总动脉、髂外动脉及其分支、髂内动脉及子宫动脉等,可以确定UAVM血管团的位置、大小、供血动脉、引流静脉的情况及与毗邻血管、骨盆的立体空间关系。结论: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能准确诊断UAVM,为临床诊治提供清晰及立体的影像资料。  相似文献   

2.
64排螺旋CT脑血管成像在烟雾病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在诊断烟雾病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分析12例烟雾病病例.其中男5例,女7例,年龄16~72岁.对受检者行颅脑CT平扫及CTA检查,采用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多平面重建技术处理图像.结果:12例病人均见基底节区扩张的脑血管,即烟雾血管.其中9例颅内可见不同部位的出血灶.CTA可清晰显示狭窄、闭塞以及增多的脑血管.VR重建有利于显示病变血管与周围结构的空间关系,但在显示细小血管和侧支方面不如MIP和MPR.6例病人有DSA检查,DSA显示颈内动脉终末段或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近端闭塞以及基底节区增生血管网,病理血管分布与CT一致.结论: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对诊断烟雾病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16排螺旋CT血管成像在上肢动脉疾病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16排CT血管成像在上肢动脉病变诊断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对13例临床怀疑上肢动脉阻塞性患者行16排CT扫描,采用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技术处理图像。结果:13例上肢CTA中,有9例锁骨下动脉狭窄,1例左侧肱动脉完全闭塞,1例右侧腋动脉动脉瘤,其中8例经DSA证实。结论16排CT上肢血管成像是一项高度准确的成像技术和非侵袭性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16排CTA在烟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烟雾病(MMD)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12例患者均行CT平扫及CTA检查。结果:10例患者CT平扫发现脑实质密度异常,6例表现为脑梗塞、呈多发、对称性,4例表现为脑出血,其中3例为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为基底节出血,2例CT平扫未见明显异常。5例患者表现为不同程度脑萎缩,以额、颞叶为主。CTA均能显示血管狭窄或闭塞的部位,呈多支动脉受累,可见颅底烟雾状血管及侧支代偿血管。结论:CTA图像不仅可以显示脑实质病变如脑出血、脑缺血,而且可以显示血管狭窄及闭塞,可作为筛查烟雾病的常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5.
16排螺旋CT下肢低剂量造影剂血管成像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收集主动脉夹层动脉瘤CT血管造影41例,原始横断面图像结合MPR、MIP、VR进行图像分析。结果:原始横断面图像能明确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断,能清晰显示真假腔41例(100%),分离移位的内膜片41例(100%)、内膜破口37例(90.2%)、...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临床诊断为糖尿病,并行64层螺旋CTA检查的患者资料。下肢动脉分为4段(髂动脉段、股动脉段、腘动脉段和小腿动脉段)。统计下肢动脉病变部位、数目、性质、长度(<5 cm,5~10 cm和>10 cm)并分析其特点。结果:根据4分段法,80例患者中病变动脉148条,多节段病变55(37.16%)条,其中受累股动脉104(70.27%)条,受累的小腿动脉134(90.54%)条。总病变325处,其中闭塞性疾病179(55.08%)处,狭窄性病变约146(44.92%)处。>10 cm闭塞病变主要发生在小腿动脉66处,占小腿动脉病变的49.25%,以胫前动脉和胫后动脉为主。结论: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CTA表现主要以多节段硬化闭塞为主,多累及股动脉和小腿动脉。无创性CTA可用于下肢动脉病变的常规评估。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子宫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的方法及其在评价子宫肌瘤血流灌注状态中的应用.方法:对17例受检者先行盆腔常规平扫,然后对选定层面采用MultiScan序列进行多层螺旋CT灌注扫描,应用Perfusion CT软件包对灌注图像进行后处理,测量并记录子宫肌瘤(n=18)及正常子宫肌层(n=17)的血流量、血容量及达峰时间.结果:所有病例子宫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均获得成功;灌注成像显示子宫肌瘤灌注高于正常子宫肌层(t=3.540,P=0.001),子宫肌瘤的血流量、血容量及达峰时间分别为(54.87±19.09)ml·100g-1·min-1、(12.41±4.07)%和(18.61±5.31)s.正常子宫肌层的血流量、血容量及达峰时间分别为(32.82±17.68)ml·100g-1·min-1、(8.78±6.25)%和(20.64±5.71)s.结论: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为定量检测子宫及子宫肌瘤血流灌注状态提供了一种新的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9.
正常胰腺64层螺旋CT灌注成像的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应用多层螺旋CT对正常胰腺的CT灌注特点进行分析,研究正常胰腺灌注参数与年龄、性别的关系及正常胰腺不同部位灌注参数变化特征。30例胰腺正常者行腹部CT检查,其中3例健康志愿者,27例因其他疾病行腹部CT检查病人。按年龄分为3组:年龄小于40岁组、41岁~60岁组、大于61岁组。采用德国Siemens somatom Sensation64层螺旋CT进行胰腺动态增强扫描,层厚2.4mm,管电压100kV,管电流120mA。对比剂欧乃派克(300mgI/mL)100mL,Irich missouri高压自动注射器自动注射,注射速率为5mL/s,总量50mL。延迟6s开始扫描,共扫描30s。利用Siemens somatom Sensation型64层螺旋CT自带软件PCT进行处理得到灌注参数:Fb(血流量)、Vb(血容量)、Ttp(峰值时间)、PS(表面通透性)等。正常胰腺血流灌注平均FbVbTtpPS分别为(133.55±25.70)(mL/100mL/min)、(193.78±27.01)(mL/L)、(142.41±13.95)(0.1s)、(128.72±34.53)(0.5mL/100mL/min),不同年龄组间胰腺各灌注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平均FbVbTtpPS分别为(127.59±22.90)(mL/100mL/min)、(188.72±25.19)(mL/L)、(142.91±13.17)(0.1s)、(133.30±42.86)(0.5mL/100mL/min)。女性平均FbVbTtpPS分别为(142.48±28.04)(mL/100mL/min)、(201.37±28.94)(mL/L)、(141.66±15.63)(0.1s)、(121.85±14.80)(0.5mL/100mL/min)。两组间比较各灌注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胰头、胰体、胰尾血流灌注平均FbVbTtpP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螺旋CT灌注成像技术能有效检测胰腺血流灌注,正常胰腺灌注随年龄增长有下降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正常胰腺灌注与年龄、性别无关,胰腺各部位灌注均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使用320排螺旋CT前瞻性心电门控窄窗采集技术,在降低辐射剂量方面的应用。方法:研究组50例采用前瞻性心电门控技术,对照组50例患者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分别测量两组间图像质量以及辐射剂量。结果:两组数据比较,患者的基本情况如年龄、心率、体重和体重指数以及图像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效放射剂量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前瞻性心电门控组辐射剂量(8.80±2.78)mSv显著低于回顾心电门控组(25.82±8.84)mSv。结论:前瞻性心电门控窄窗采集技术在确保图像质量的同时可以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64排与16排螺旋CTA对主动脉血管显示的影响并探讨碘对比剂量、辐射剂量的差异。方法:80例可疑主动脉病变患者,知情同意后按机器型号随机分两组(64排组、16排组)每组40例,64排组注射60mL对比剂+40mL生理盐水、16排组注射70mL对比剂+30mL生理盐水,均采用速率4mL.s-1,对比剂追踪触发技术行CTA检查,测量升主动脉、主动脉弓、胸7及腰2水平降主动脉、主动脉分叉、双侧髂外动脉末梢处CT值;由两位影像诊断高级职称医师对血管强化程度、重组分支血管显示进行评价。记录扫描时间、对比剂量、CT剂量指数、z轴范围、剂量长度乘积,并对各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64排与16排螺旋CT在升主动脉、主动脉弓、胸7及腰2水平降主动脉、主动脉分叉、双侧髂外动脉末梢平均CT值分别为:347.35Hu、350.32Hu,两组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组血管清晰度及显示血管分支也无差异;两组的扫描时间分别为:7.12s,24.98s,对比剂量分别为:60mL、70mL;有效剂量分别为:12.25mSv、14.64mSv;64排的CTDIvol值是16排28.14%,64排与16排之间的剂量长度乘积值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64排与16排螺旋CT对血管强化程度、重组分支血管显示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扫描时间明显缩短了71.50%,对比剂量减少16.67%,辐射剂量降低了16.33%。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128层多层螺旋CT低剂量扫描技术在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120例,心率控制在80次/min以下,且心律齐的受检者。随机等分为2组,组1为低剂量组(100kV),组2为常规剂量组(120kV),分别统计两组机器自动得到的平均容积CT剂量权重指数(CTDIvol)和剂量长度乘积(DLP),并计算出相应的有效辐射剂量(ED)。获得的图像通过双盲法由两位副高放射诊断医师对图像质量进行评分,按10段评分法进行评分,并记录评分结果;对两组CTDIvol值、ED值和图像质量评分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组1和组2的CTDIvol值分别为11.35mGy±1.2mGy和22.82mGy±2.3mGy,ED值分别为2.62mSv±1.4mSv和5.27mSv±2.0mSv;两组的CTDIvol值及ED值的比值分别为49.7%和49.7%,两者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两组图像质量均符合临床诊断要求,图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28层螺旋CT低剂量(100kV)冠状动脉成像技术既能有效降低受检者的辐射剂量同时又能保证图像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与DSA结果进行对照,评价MSCTA对心律不齐患者冠脉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0年11月在煤炭总医院临床诊断和怀疑冠心病的心律不齐患者31例,在一个月内分别完成MSCT和DSA检查.以DSA为参考标准,评价MSCTA在心律不齐患者中冠脉病变的诊断价值.结果:30例图像(96.77%,30/...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对比剂用量及注射速率情况下,多层螺旋CT脑血管成像的应用效果。资料与方法:将96例体重指数18.5~22.9的可疑脑血管病变患者随机分为A组、B组、C组3组(每组32例)。A组:注射对比剂75mL后用25mL生理盐水冲刷,速率4.5mL·s-1;B组:注射对比剂50mL后用40mL生理盐水冲刷,速率4.5mL·s-1;C组:注射对比剂50mL后用40mL生理盐水冲刷,速率4.0mL·s-1。测量颅内段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的CT值,同时评价血管显示的效果。结果:3种注射方案动脉的平均强化程度差异之间无统计学意义,A组与B组,A组与C组重组血管清晰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行脑血管MSCTA在能够获得满足检查要求的图像效果的前提下,可以适当降低对比剂用量及注射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造影剂跟踪技术在下肢动脉CTA造影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3例采用跟踪技术组病例与46例未采用跟踪技术组病例的下肢动脉CTA图像效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采用跟踪技术的下肢动脉CTA的造影成功率及图像质量优于未采用跟踪技术组。结论下肢动脉CTA常规采用智能跟踪技术可提高CT成像的成功率及图像质量,利于下肢动脉病变的诊断。  相似文献   

16.
16层螺旋CT灌注成像在胰腺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应用多层螺旋CT(MSCT)灌注扫描成像技术评价正常人胰腺,胰腺炎与胰腺癌的血流动力学表现,并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从26例行多层螺旋CT胰腺灌注扫描者中选出20例分析。胰腺癌组10例,正常胰腺组5例(志愿者),急性水肿性胰腺炎组5例。采用GE light speed 16层CT电影模式(0.5·s^-1),120kV,60mA,5mm×4;注射流率3.0mL·s^-1,延迟5s,扫描时间50s。应用GE ADW 4.2工作站Perfusion3灌注软件包分析,分别测量Qb,Vb,tmt和κps,采用t检验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选20例受检者均获得满意的伪彩灌注图、灌注参数。胰腺癌组和正常胰腺组的灌注参数Qb、Vb、tmt和κps。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胰腺癌组和胰腺炎组的灌注参数Qb、Vb及tmt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κps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胰腺炎组和正常胰腺组的灌注参数Qb、K、及κps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胰腺MSCT灌注成像为胰腺疾病的诊断提供了新方法,并且为治疗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胰腺癌的血流灌注与正常胰腺和胰腺炎的血流灌注相比明显减少,MSCT灌注成像对胰腺癌血流变化的分析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评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09年6月至9月62例冠心病患者,根据临床表现分为二组:急性冠脉综合征组和稳定型心绞痛组。经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选择由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引起的冠状动脉狭窄≥50%的血管100个节段共100个斑块,通过在轴位、曲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三维最大密度投影3D-MIP、容积再现5种图像上鉴别不同类型斑块,并测量斑块的CT值。结果:100个粥样斑块以Schroeder的两种评估斑块CT值方法作标准,两种标准的3种斑块分型例数高度一致,同一性100%;在急性冠脉综合征组中非钙化斑块的检出率明显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而稳定型心绞痛组钙化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急性冠脉综合征组,两组在统计学上有显著差别(P<0.01)。结论:64层螺旋CT可依据斑块的CT值不同判断斑块的性质,可以早期检测不稳定斑块,非钙化斑块与冠心病危险性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双源CT双能量肺灌注成像 (DEPI) 与肺动脉造影 (CTPA) 相结合对肺栓塞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0例临床怀疑肺栓塞患者进行CT双能量肺灌注成像。采用Lung PBV软件进行数据后处理, 可以得到DEPI、CTPA以及两者的融合图像。通过DEPI、CTPA及两者联合检测三种方法, 对肺叶、肺段及亚段水平肺栓塞诊断结果分别进行两两比较的χ2检验, 分析其结果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通过χ2检验发现, 在肺叶水平, DEPI、CTPA及两者联合诊断肺栓塞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在肺段及亚段水平, 三种方法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尤其在亚段水平联合诊断提高了对孤立亚段肺栓塞的检出率。结论:通过将功能性的DEPI与解剖性的CTPA相结合应用既提高了诊断肺栓塞的敏感度, 又保留了较高的特异度, 对早期准确诊断肺栓塞有重要作用, 有助于指导临床及时治疗及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