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15年中国生态系统生态破坏损失核算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马国霞  周夏飞  彭菲  周颖 《地理科学》2019,39(6):1008-1015
利用遥感影像数据,结合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和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以及草地监测报告,对中国2015年森林、草地和湿地三大生态系统因人类不合理利用导致的生态破坏损失进行核算。核算结果显示: 2015年中国生态破坏损失约为2.38万亿元,占GDP比重的3.3%。其中,森林生态破坏损失约为2 437.5亿元,占全部生态破坏损失的10.2%;草地生态破坏损失约为3 112.1亿元,占比为13.1%;湿地生态破坏损失约为18 269.6亿元,占比76.7%。 中国生态破坏损失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区域空间差异大,青海、湖南、四川、黑龙江、内蒙古、江苏等省份的生态破坏损失都大于1 000亿元。中国生态破坏损失主要来自气候调节和水流动调节服务损失。2015年中国气候调节服务损失量为17 451.8亿元,占全部生态破坏损失的73.3%;水流动调节服务损失量为4 234.6亿元,占比为17.8%。  相似文献   

2.
环渤海地区共157座城市,约占全国城市的四分之一,陆地面积112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国土面积13.31%,总人口2.6亿,占全国总人口22.2%。全区交通便利,人均收入水平高,旅游资源丰富,类型多样,是集山、泉、林、岛、江、河、湖、海为一体的自然景观和古代文明与现代艺术相结合的人文景观构成的旅游大区。点轴系统理论对旅游区域开发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以环渤海地区为研究对象,使用旅游区位熵和城市流,从理论上分析并归纳了环渤海地区概况,并据此确定了环渤海地区四个等级的重要发展节点,二个等级的旅游发展轴线以及三大旅游区,构建了环渤海地区“点—线—面”的区域旅游空间结构体系,合理的空间结构可以促进全区发展,带动环渤海地区各市旅游业繁荣。  相似文献   

3.
环渤海地区共157座城市,约占全国城市的四分之一,陆地面积112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国土面积13.31%,总人口2.6亿,占全国总人口22.2%。全区交通便利,人均收入水平高,旅游资源丰富,类型多样,是集山、泉、林、岛、江、河、湖、海为一体的自然景观和古代文明与现代艺术相结合的人文景观构成的旅游大区。点轴系统理论对旅游区域开发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以环渤海地区为研究对象,使用旅游区位熵和城市流,从理论上分析并归纳了环渤海地区概况,并据此确定了环渤海地区四个等级的重要发展节点,二个等级的旅游发展轴线以及三大旅游区,构建了环渤海地区"点—线—面"的区域旅游空间结构体系,合理的空间结构可以促进全区发展,带动环渤海地区各市旅游业繁荣。  相似文献   

4.
利用2000年和2010年两期TM影像,应用遥感和GIS技术获取关中-天水经济区2000-2010年土地利用变化数据,对研究区土地利用时空状态进行分析,并借助CA-Markov模型对该地区土地利用变化趋势进行情景模拟,深入分析了10 a来和2020年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数量和空间特征以及由此所引起的一系列生态环境效应,主要表现在:过去10 a来城镇建设用地面积增加迅速,耕地和草地面积则减少,城镇建设用地的扩展是通过占用大量城郊的农田来实现的,通过这10 a间的快速城市化进程看出,研究区的城市扩张和基本农田保护之间已经开始产生矛盾;研究区土地利用实际变迁面积约占全区总面积的24.39%,也就是说全区约1/4的土地在这10 a间都发生了变化,从而反映出人类活动之强烈;未来10 a耕地和草地面积将持续下降,耕地面积的减少速度变快,城镇建设用地面积仍然迅速增加,且主要有耕地和草地转化而来,未来10 a研究区土地利用实际变迁面积约占全区总面积的11.43%。景观指数的分析结果表明了研究区内的景观趋向破碎化、复杂化和均匀化发展,景观的稳定性和抗干扰性减小。  相似文献   

5.
湿地生态状况评价可为湿地保护、管理及合理利用提供参考依据。利用层次分析法(AHP)和德尔菲法对内蒙古自治区第2次湿地资源调查的159个重点湿地进行湿地生态状况评价。结果表明:生态状况评价等级为“好”的湿地有39个,占评价湿地总数的24.53%,占评价湿地总面积的28.98%;生态状况评价等级为“中”的湿地有51个,占评价湿地总数的32.07%,占评价湿地总面积的30.88%;生态状况评价等级为“差”的湿地有69个,占评价湿地总数的43.40%,占评价湿地总面积的40.14%。全区重点调查湿地的生态状况总体评价结果为中等,部分地区的湿地存在一定威胁,湿地保护有待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6.
基于GIS的中国可持续人居功能分区评价(英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1km×1km栅格尺度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分类评价和分县尺度人口空间集聚程度分级评价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分县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确立了中国可持续的人居功能分区评价模型,提出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人居功能分区方案。研究表明:中国可持续的人居功能分区空间分布呈现东南半壁优于西北半壁的格局;人居功能强可持续地区面积约139.75×104km2,占国土面积的14.66%,相应人口4.3亿,接近总人口的1/3,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长江中下游地区、四川盆地、黄淮海平原以及东北平原的部分地区;人居功能较强可持续地区面积约193.61×104km2,占国土面积的1/5,相应人口3.2亿,接近总人口的1/4,主要分布在三江平原、辽河平原、山东半岛等地;可持续地区面积210.19×104km2,约占国土面积的22%,相应人口3.7亿,占总人口的28.24%,主要分布在呼伦贝尔高原、黄土高原和云贵高原等地,零星见于藏东南谷地和柴达木盆地等地区;较弱可持续地区,面积约145.85×104km2,占国土面积的15.30%,人口1.4亿,约占总人口的11%,零散分布于黄土高原、川滇高原和云贵高原的部分地区;弱可持续地区面积约263.86×104km2,约占国土面积的27.68%,相应人口0.4亿,接近总人口的3%,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西北荒漠以及川滇高原北部地区。  相似文献   

7.
一句话新闻     
《西部资源》2011,(6):19
■内蒙古煤炭产量快速增长,价格走势平稳。1-10月份,内蒙古自治区生产原煤8.1亿吨,同比增加1.8亿吨,增长28.2%。其中中央企业3.0亿吨,增长18.7%;地方企业5.1亿吨,增长34.6%。进口煤炭1588万吨,同比增长24.1%。10月份,全区逐步进入煤炭消费旺季,由于供给充裕,煤炭价格继续保持平稳运行态势,西部地区高热值煤和东部地区褐煤平均售价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  相似文献   

8.
一、自然条件 大兴安岭寒温带林区,处在黑龙江省的北部,约50°00′—53°31′N的地区。区内地形属丘陵和低山,海拔300—600米。山间河谷平原和河漫滩上因水淤积,地下水位过高而发育有沼泽;宽谷内发育有阶地。一年中,有半年时间地表冻结,以至在夏季,地表一米以下还有厚约3米的永冻层。中部的伊勒呼里山(最高山峰海拔1530米)把全区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属黑龙江水系,南部属松花江流域。黑龙江畔海拔170—300米,松花江  相似文献   

9.
东北地区年径流的多年变化规律及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北地区大致界于北纬40°—53°30′,东经120°—135°之间,处于我国的东北部,其南北长约1500公里,东西宽约1100公里。气候属于温带,其中黑龙江省北部为寒温带。本区西部是东北—西南走向的大兴安岭山脉,东北部为小兴安岭山脉,东部分布有张广才岭和长白山脉等山地。山间构成辽阔的东北平原,是一个完整的地理区域单元。全区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8%,是我国主要农业区之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相似文献   

10.
中国西北干旱地区的水资源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据统计,在中国西北干旱地区供开发利用的河川径流资源约为140KM~3,山前平原地区还有与地表水不重复的地下水资源11KM~3,流出境外的河川径流资源为56.5KM~3,目前状况区内总用水量已达62.6KM~3。从现状分析,水资源利用已进入紧缺状态,因此从现在起,水资源利用不仅要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而且还要保护和改善环境。为此建议采取协调水资源利用的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开展以流域为单元的水资源合理利用和管理,建设和优化绿洲生态系统,开展节水,保障区内生态林草和人工造林用。  相似文献   

11.
晋陕蒙接壤区林草覆盖变化的遥感分析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颜长珍  吴炳方 《地理科学》2004,24(4):465-471
以晋陕蒙接壤区1986年和2000年的TM影象为信息源,运用遥感技术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结合建立了两期全区土地资源数据库,从中提取林草覆盖空间数据.分析得出2000年全区有林草地面积332.19×104hm2,占总面积的56.87%,其中林地占13.72%,草地占86.28%.14年间林草植被净增加了2.29×104hm2,占林草面积的0.69%,总的变化趋势是林草覆盖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调节功能趋向衰减.林地被毁、草地开垦和沙漠化是林草覆盖减少的主要原因,而其新增部分主要是实施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环境建设措施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西部资源》2012,(1):19
近日,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会长王显政透露说,截至2011年上半年,全国年产量在5000万吨以上的煤炭企业达到13户,产量超过1亿吨的煤炭企业达到5户,他们的产量占全国煤炭产量的1/4。王显政表示,全国煤炭年产量由2005年的23.5亿吨,增加到2010年的32.4亿吨,每年以1.8亿吨的幅度激增,今年上半年全国煤产量达到17.7亿吨,  相似文献   

13.
<正>从山西省政府获悉,2013年山西省煤炭产量达到9.6亿吨,其中外运量达到6.2亿吨,创历史新高。山西省是我国煤炭产量大省,素有"煤海"之称。60多年来,山西累计产煤130亿吨,外调近100亿吨,供应全国28个省份,总产量和外输量分别约占全国的1/4/和80%。2012年,山西省煤炭产量首次突破9亿吨,达到9.13亿吨。近年来,山西省不断加大现代化建设力度,煤炭开采能力大幅提高。特别  相似文献   

14.
记者从内蒙古煤矿安全监察局了解到,截至6月底,全区煤矿安全生产继续保持较好水平,全区煤炭产量达到4.96亿吨,同比增产4361万吨。百万吨死亡率0.048,同比下降0.003。我区作为中国煤炭资源最为富集的地区之一,提出要适度控制煤炭生产总规模,大力发展非资源型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前产量调控已经显效。据内蒙古煤矿安全监察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下半年我区将继续抓好国务院相关政策的贯彻落实,确保做好重点及专项监察;继续抓好"打非治违"专项行动。抓好隐患排查治理,确保整改到位;抓好对地方煤矿安  相似文献   

15.
<正>日前,国际能源署(IEA)发布《世界能源展望2014》报告称,2040年,全球煤炭需求量将增加15%,中国煤炭需求量将占全球的50%左右,并在2030年出现下降。报告称,世界煤炭资源丰富,供应能得到保障,但其未来消费量的多少取决于污染控制和二氧化碳减排的需要。全球煤炭需求到2040年将增加15%,但是,其中几乎2/3的增长将出现在下一个10年中。中国煤炭需求占全球煤炭消费比  相似文献   

16.
从生态和经济观点看次生原料的利用具有日益重要的意义。它已成为保证世界经济发挥职能作用的一项重要资源。分析国外利用次生原料的经验无疑具有经济地理意义。西欧是资源不足地区,年进口约75%的矿物原料,大部分纺织原料和25%以上的木材。该地区对进口原料的依赖还在增大。西欧资源状况的特殊性在于,该地区次生原料储量可与自然资源相比拟。一般说来,西欧的次生原料在资源供应来源的作用上仅次于进口原料,居第二位,有时也占第一位。这也是由于西欧这一大区是老工业区。那里的次生原料广泛地得到“再生产”。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中国人口增长进入关键转折期,人口收缩现象在区域尺度上呈现快速蔓延趋势。利用全国人口普查和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论文从多时期演变视角对1990—2015年县市尺度人口收缩区进行识别,并分析其空间特征;然后,在人口收缩影响因素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利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划分出不同的成因类型,并进一步选取典型案例进行分析,主要结果如下:① 人口收缩区存在不同的演变路径,约24%的县市为波动收缩,约13%的县市为持续收缩,约5%的县市为近期增长转收缩。② 波动收缩型分布较为广泛,包括长江中游地区、川黔渝地区、甘肃、陕西、江苏北部、福建西部等,持续收缩型主要集中在川黔渝地区和东北地区,而近期增长转收缩型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河南和新疆。③ 人口收缩的成因特征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经济滞后驱动型占比最高,以中西部地区分布最为集中;经济放缓和自然增长低双驱动型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自然增长低驱动型占比较低,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基于以上研究结果,论文认为需要重视区域尺度的人口收缩现象,并根据不同区域人口收缩演变趋势及成因的差异,采取针对性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8.
北京地区风沙活动及其整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根据两年来北京地区的野外风沙考察,半定位风沙(尘)观测,室内风洞实验以及有关区域资料的分析研究得出:风沙问题是北京区域环境存在的严重问题之一,区域风沙活动由来已久,在频繁程度上不亚于半干旱区的河北坝上和乌盟后山地区。区内各地风沙活动均以春季为主,冬春两季风沙活动约占全年的80%以上。风沙天气的年际变化较大,五十年代最为频繁,六十年代最少,七十年代初期又有回升,中期以后至八十年代中期又逐渐趋于减少。风沙活动的形成及其盛衰变化,除与自然因素有关外,还与地表植被和土壤结构等因人类活动所造成的变化息息相关。风沙活动不仅使大气遭受污染,而且使土地资源遭受破坏。全区风沙危害严重的区域(风沙区)面积达342万亩,约占平原区总面积的35.6%,其中沙质地表因长期遭受风力作用所形成的风沙化土地面积约为136万余亩,占平原区面积的14.2%,以永定河冲积平原分布面积最大。研究证明,北京地区风沙主要来源于本地,系就地起沙。因此,风沙防治要立足于本地,特别是风沙土地的治理,对根治本区风沙危害、改善首都环境具有根本性意义。  相似文献   

19.
19世纪末黑龙江省的耕地覆盖重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揭示过去100年尺度上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是认识人类活动对气候和环境影响的基础。本文在充分吸收既有成果的基础上,利用历史文献中的县(府、州、厅)级耕地面积记录,通过构建综合聚落、地形和水系信息的垦殖倾向指数模型,在1 km×1 km像元尺度上重建了黑龙江省19世纪末的耕地覆盖,并与基于卫星遥感反演的2009年的耕地覆盖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黑龙江省19世纪末的耕地总面积为25397.00 km~2,主要分布于中南部,其中在海伦市、巴彦县、五常市、呼兰区、双城市、望奎县有集中分布;2009年的耕地面积为163808.70 km~2,广布于西南部、中南部和东北部。20世纪期间,黑龙江省耕地面积增加了138411.70 km~2,与之对应,垦殖率由5.60%增加至36.20%,增幅为30.6%。这意味着,20世纪农业开垦改变了黑龙江省30.6%的自然地表性质,其中,大约60962.00 km~2(约占新增耕地的44.00%)来自对森林的开垦,这部分新增耕地主要出现在东北部和西部边缘地区。本文的重建结果为进一步研究20世纪农业垦殖的气候、生态和环境效应提供了高分辨率的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20.
三江平原植被类型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三江平原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是由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冲积形成的低平原,总面积约5万平方公里。目前平原大部分土地覆盖着郁郁葱葱的天然植被,其中沼泽化草甸和沼泽植被约占4/5,是我国沼泽化草甸和沼泽植被分布集中的地区之一。丰富的植被资源为三江平原的农、林、牧、副、渔等综合开发提供了有利条件。笔者多年来对三江平原植被类型、分布规律、演替规律和改造利用等进行了调查与研究,本文是研究的部分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