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滇东北地区峨眉山玄武岩在铅锌成矿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川滇黔铅锌成矿域分布有大面积峨眉山玄武岩,绝大多数铅锌矿床位于峨眉山玄武岩之下。对于峨眉山玄武岩与铅锌成矿之间是否有成因上的关系,一直存在着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峨眉山玄武岩与铅锌成矿存在成因联系;另一种则认为峨眉山玄武岩与铅锌成矿无成因上的关系,两者仅仅是空间上的叠合。峨眉山玄武岩在滇东北地区铅锌矿床的形成过程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观点的基础上,结合地质事实,认为峨眉山玄武岩与铅锌成矿并无直接的成因联系;推测峨眉山玄武岩在铅锌成矿中分别起到了提供热动力活化、萃取成矿物质以及充当"遮挡层"和"保护层"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峨眉山玄武岩在康滇地轴东缘(四川、云南、黔西)广泛分布。期间分布铜矿床(点)多处。将成因与玄武岩喷溢-沉积作用有关的铜矿统称为玄武岩铜矿。矿源岩(P_2β)是区域成矿的重要前提,其含矿岩性、产出地质特征、矿石、脉石矿物及围岩蚀变等都有其独特的特征。在云南,丽江式、小寨式铜矿具有找矿前景。决定其规模远景的控制条件是:矿源岩、矿源层、表生改造、储矿构造和氧化带保留程度五大因素。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贵州威宁县黄泥坡峨眉山玄武岩铜矿产出地质特征、成矿地质背景、成矿规律的研究,发现主要赋矿地层为峨眉山玄武岩组第二、三段的多孔玄武岩,且成矿与构造关系密切。总结出岩性、围岩蚀变、矿物等找矿标志,为在该地区找玄武岩铜矿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贵州盘县地区峨眉山玄武岩铜矿的成矿地质条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以峨眉山玄武岩底部与中二叠统茅口组灰岩接触界面上赋存的黄见坑-哈树富铜矿带为例,论述了这一新类型玄武岩铜矿的成矿地质条件及峨眉山玄武岩浆喷-溢对Cu(Au、Pb、zn、Pt、Pd、Sb、F等)元素的富集和后期热液改造成矿作用,以扩大找矿思路。  相似文献   

5.
总结了在黔西北地区铜矿资源调查中首次发现的峨眉山玄武岩铜矿的地质特征,并对其矿床成因、找矿标志、找矿方向、找矿远景、工作方法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该区存在沉积型和热液型两种矿化成因类型,并分布在玄武岩的4个不同层位中,成矿物质来源于玄武岩,在玄武岩喷溢的同时,形成火山热液矿化类型,在后期构造作用下,可进一步形成构造热液矿化类型;在火山喷溢间歇期及火山活动期后,由于地表风化剥蚀、水体搬运,在陆地湖盆中形成沉积型铜矿.研究认为沉积型铜矿是该区未来主要的找矿对象.由于铜矿所在区域亦是铂钯金等元素异常区,且沉积型铜矿常常与铁铝质层相伴产出,因此应加强对古陆地沉积相、古地理环境的研究,并注意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6.
东天山自然铜主要赋存于上石炭统土古土布拉克组溢流相玄武岩及凝灰岩夹层中。岩石地球化学表明:该区岩石分为钙碱性系列和拉斑玄武岩两个系列,稀土总量较高,属轻稀土富集型,无Eu异常。REE分布模式具典型拉斑玄武岩稀土元素分布特征,微量元素暗示玄武岩岩浆物质来源具多样性。源区判别图解显示,东天山玄武岩属大陆板内玄武岩或陆拉张带玄武岩,形成于后碰撞拉伸作用下,为岩石圈地幔部分熔融与壳源物质发生同化混染的产物。东天山自然铜形成于贫硫、弱氧化环境,与美国基维诺和峨眉山地区的自然铜为不同成因类型。玄武岩型自然铜在东天山具很好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7.
滇东北峨眉山玄武岩区的沉积型铜矿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滇东北峨眉山玄武岩分布区上二叠统宣威组中发现沉积型铜矿床。文章对此类沉积型铜矿床的地质特征和成矿作用特征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结合矿物成分和硫同位素测试结果,探讨了矿床的形成过程和找矿前景。研究表明,区内沉积型铜矿床主要有两种矿化类型:结核状铜矿化和浸染状铜矿化,矿石矿物以辉铜矿、斑铜矿、铜蓝等为主;成矿受上二叠统宣威组沉积地层控制,与峨眉山玄武岩喷溢形成的古火山构造和古地形以及火山期后的热泉活动关系密切,有机质在成矿过程中可能发挥了作用;成矿过程可能从沉积成岩阶段一直延续到成岩期后。区域上假整合覆盖于上二叠统峨眉山玄武岩之上的宣威组沉积岩系具有良好的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8.
与峨眉山玄武岩有关的铜矿床的成矿机制剖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剖析了与峨眉山玄武岩有关的铜矿的产出特征、形成机制,侧重论述了火山机制与成矿的关系,并指出了找矿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大麦地金矿为赋存于峨眉山玄武岩组与茅口组之间因区域构造和热液蚀变作用形成的构造蚀变体(Sbt)中的原生中型金矿床,位于贵州西部峨眉山玄武岩分布区盘县莲花山背斜南东翼.本文系统总结大麦地金矿详查成果,以期对莲花山背斜区域原生金矿找矿提供参考,初步认为贵州西部玄武岩分布区原生金矿找矿具有较大的潜力.  相似文献   

10.
烂纸厂铁矿床是峨眉山大火成岩省玄武岩建造中查明的首例中型规模铁矿床。矿床的形成与玄武岩建造具有密切的时空及成因联系,矿体主要赋存于峨眉山玄武岩下段致密块状玄武岩与玄武质角砾岩接触带附近,产出特征受矿山梁子破火山口构造控制,多层位产出,矿石发育草莓状结构、韵律结构和纹层状构造、条带状构造、致密块状构造、绳状构造、角砾状构造等矿石组构,发育铁质结核和铁碧玉,同生沉积层控成矿特征明显。岩(矿)石主、微量元素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岩浆演化遵循Fenner分异趋势,成矿作用与热水沉积作用有关。地质和地球化学特征表明,矿床成因类型为火山喷发(溢)沉积型陆相火山岩型铁矿床。烂纸厂铁矿床是我国在铁矿找矿勘探类型上的新突破和在峨眉山大火成岩省找矿实践取得的新进展,它的发现打破了在玄武岩建造中不具备寻找成型矿床的固有勘查模式的思想束缚,为相似地质环境寻找铁矿给予了诸多启迪和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1.
滇东北会泽地区发现铝土质泥岩铜矿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最新研究显示,位于云南会泽县的大黑山层状铜矿的矿化分布于上二叠统峨眉山玄武岩顶部间断面(假整合面)之上的宣威组底部,明显受铝土质泥岩层位的控制.对矿床地质特征的研究及与国内典型砂岩铜矿的对比显示,该矿床在成矿背景、赋矿围岩岩性和成矿地质特征上,有别于中国南方川滇地区的砂岩/页岩铜矿,是一种新的铜矿类型.根据赋矿围岩和沉积层控等宏观地质特征,暂定为"铝土质泥岩铜矿".  相似文献   

12.
滇东北含铜矿床峨眉山玄武岩组地层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滇东北与玄武岩有关的铜矿床是我国近年来矿床学研究和资源勘查的热点之一。通过对该地区进行的资源勘查和科学专项研究,发现含矿岩系主要由上二叠统峨眉山玄武岩组(P3e)上部(第三岩性段顶部和第四岩性段)和宣威组(P3x)底部地层组成,在这套地层中识别出5个矿化层,对5个矿化层的岩性组成、矿化特征和成矿前景进行全面总结,为该区域进一步开展找矿勘查和评价提供了方向和依据。  相似文献   

13.
王砚耕  王尚彦 《贵州地质》2003,20(1):5-10,4
贵州晚二叠世玄武岩是峨眉山大火成岩省的组成部分,并位于其东区。全属高钛玄武岩。它是地幔柱边部或消亡期局部熔融产物。产物我省玄武岩中的铜矿床(点),与北美大陆同类铜矿有相似之处,可统称为玄武岩铜矿,属于“与陆相镁铁质喷发岩有关的铜矿床成矿系列”。  相似文献   

14.
攀西地区东部玄武岩铜矿的成矿条件及找矿远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地层岩石-构造-岩浆岩三位一体”的找矿理论,分析了玄武岩铜矿的成矿条件,阐述了该类矿床的成矿系列,同世界大型玄武岩铜矿类比,提出了找矿远景区。  相似文献   

15.
峨眉山地幔柱一直以来是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之一,近年来对峨眉山地幔柱的成矿效应的关注度持续升高,但对提供成矿物源的矿床类型研究较少,特别是对砂页岩型铜矿的研究极少,砂页岩型铜矿稳定分布在沐川西部及西南部的飞仙关组底部,以往开展了大量的勘查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找矿成果,但其成矿物质来源还有较大争议。为厘清沐川地区飞仙关组底部砂页岩型铜矿床的富集规律、沉积环境和成因机制,本研究开展了野外实地调查、矿物学、岩相古地理与岩石地球化学等系统性研究,探讨其物源、富集规律、沉积环境,建立了成矿模式。研究结果表明,沐川地区砂页岩型铜矿体产出于早三叠世飞仙关组底部的一套灰绿色细碎屑岩中,主要矿石类型有粉砂质条带黏土岩型铜矿、泥质条带粉砂岩型铜矿、粉砂岩型铜矿和细砂岩型铜矿,矿石矿物以黄铜矿、斑铜矿、辉铜矿为主;沐川地区飞仙关组底部的沉积相属于有障壁型海岸相潮坪亚相,可识别出潮上泥坪微相、潮间混合坪微相、潮下砂坪微相和潮渠微相4种微相,Cu元素主要富集于粉砂质条带黏土岩和泥质条带粉砂岩等水动力条件较弱的潮间混合坪微相中,铜的富集严格受岩相古地理及沉积相的控制; Cu元素主要来源于峨眉山高钛玄武岩,西部的康滇古陆是主要的物源区;沐川地区飞仙关组底部砂页岩型铜矿属同生沉积型矿床,其成矿模式可分为峨眉山玄武岩喷溢(矿源层形成)阶段、风化剥蚀搬运阶段、沉积富集阶段和成岩保存阶段。上述成果,对西南地区进一步实现战略性矿产找矿突破和补充完善峨眉山地幔柱成矿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地幔柱成矿系统:以峨眉山地幔柱为例   总被引:40,自引:3,他引:37  
地幔柱沟通了地核、地幔、地壳各个圈层之间的物质与能量交换,提供了板内构造岩浆活动及成矿作用的一种重要的动力学机制。峨眉山地幔柱是晚古生代全球最显著的地幔柱活动之一,形成了多种有重大资源经济价值的矿床类型。以峨眉山地幔柱为例,对几种典型矿床类型的产出特征及成因进行了系统分析,阐述了地幔柱成矿系统中各种成矿作用与地幔柱构造岩浆活动的关系及成矿机理。(1)通过对部分典型岩浆硫化物矿床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和矿化特征分析,揭示了峨眉山大火成岩省不同矿化特征的岩浆硫化物矿床形成于统一的地幔柱岩浆活动体系,并与峨眉山玄武岩为同源演化关系,岩浆演化过程及硫化物熔离富集过程存在的差异造成了矿化类型的变异。(2)对攀西地区4个超大型钒钛磁铁矿矿床进行了详尽的地质地球化学分析,论述了成矿岩浆的性质、与峨眉山玄武岩的关系及成岩演化过程和成矿模式,表明成矿母岩浆来自于地幔柱,但经历了较大程度的地壳混染作用,提出岩浆的多次补给混合及结晶锋面上发生的双扩散造成的液态分层导致了韵律条带矿石的形成。(3)阐述了滇黔相邻地区玄武岩型自然铜和黑铜矿铜矿化现象,指出玄武岩岩浆气液阶段的自变质作用和玄武岩构造变质热液蚀变改造作用两种方式造成铜矿化富集,岩浆气液阶段的自变质作  相似文献   

17.
There are four deposit types related to a Permian mafic complex in northern Xinjiang, i.e., copper-nickel sulfide deposit, vanadic titanomagnetite deposit, magnetite (-cobalt) deposit and Cu-Ni- VTiFe composite deposit. The deposits are distributed spanning tectonic units with close and consecutive metallogenic ages. A transitional deposit type can occur among the end-member deposits. Trace elements of host rocks show that they can derive from similar source area. Hence, they constitute a particular metallogenic series related to a mafic-ultramafic complex that is also a symbol series of the post-collisional stage of the Central Asia Metallogenic Province (CAMP). The metallogenic ages of the series are between 260 Ma and 300 Ma throughout the Permian. Unlike mineralization from a mantle plume, the metallogenic period of this series spans at least 40 Ma. Compared with related deposits of the Emeishan mantle plume, the North Xinjiang series has a similar ore-forming element assemblage but has preferably developed Cu-Ni sulfide deposits rather than vanadic titanomagnetite deposits. In concomitance with this series, North Xinjiang area has developed a set of syntectonic Au-Cu-Mo metallogenic series related to a felsic volcanic-intrusive complex, which might indicate that there is no direct relationship with mantle plume activity. From early to late, i.e., the sequence of copper-nickel sulfide to magnetite (-cobalt) to vanadic titanomagnetite deposit, the host rock series evolves from mafic-ultramafic and tholeiite series to mafic and alkalic series, the ~REE content tends to increase with increasing of REE fractionation, and some of the trace elements (particularly LIL) also show an increasing tendency. The above evolutionary regularity possibly reflects a course where the magma source deepens and thermal interface moves down, energy gradually exhausts, and neo-continental crust forming in the postcollision stage tends to stabilize.  相似文献   

18.
泥堡金矿与水银洞金矿地质特征初步对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冯琳  张竹如 《贵州地质》2005,22(1):22-25
泥堡金矿及水银洞金矿是大型金矿床,两矿床赋矿地层、容矿岩石、矿体产出特征、金的赋存状态等诸多特征相似;并处于富金的峨眉山玄武岩东侧,其矿床成因与该玄武岩有密切关系。应加强从泥堡-戈塘-紫木凼-水银洞一线地层中P3l 的研究,指导金矿找矿及勘查工作。  相似文献   

19.
楚雄盆地砂岩铜矿床同位素特征及矿床成因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楚雄盆地砂岩铜矿形成于白垩系高峰寺组凹地苴段、马头山组六苴段和大村段,以六苴、郝家河及大村铜矿床为代表。不论是硫同位素,还是氢氧同位素、铅同位素,六苴铜矿床和郝家河铜矿床均不相同。六苴铜矿硫化物中的硫以来自围岩为主,成矿溶液来自上部天水和建造水,成矿金属物质来自围岩,推测成岩成矿作用是主要矿化机制。而郝家河铜矿,成矿物质更多的是来自地下深处,与深部地下水循环作用有关,表明郝家河铜矿床以改造成矿为主。  相似文献   

20.
新疆铜矿类型与找矿靶区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陈哲夫 《新疆地质》2003,21(2):190-194
在分析研究新疆铜矿类型、地质特征、矿区地质构造及找铜潜力的基础上,对进一步的找铜靶区进行了初步预测.新疆铜矿工作程度总体较低,各构造成矿区和类型都有找铜前景,最具潜力和最有希望找到大型铜矿床的是阿尔泰,东、西天山和西昆仑地区斑岩型、海相火山沉积型、斑岩—夕卡岩复合型、海相沉积热液叠加型与铜镍矿化物型的成矿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