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国家自然地图数据库的建设及其信息产品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首先分析说明国家自然地图科学数据库及其信息产品建设和开发的背景,即国家自然地图集作为一部代表国家水平的大型综合性科学参考地图集,其GIS数据库的开发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加之2个衍生信息产品开发,体现出该地图集的科学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其次,剖析了该项口的科学内涵,即体现了从数字地图模型向数字景观模型的替换,以及两者的统一和共存;第三,阐述了本项目的技术特点,也就是既注重数据库的开发,又强调了地学信息共享的技术开发,体现了两者的统一;第四,总结了本项目的总体特征,即将动态的多时空尺度浏览与静态的深层次信息加工与分析相结合,组成动静补充的统一体;最后,文章预测了国家大地图集系列的发展前景:开发和建设国家地图集信息系统.  相似文献   

3.
4.
鲁政 《地理学报》2013,68(10):1401-1410
将意识层面的空间意象外化为可被度量及分析的对象,一直是行为学、地理学、旅游学等学科关注的重要课题。本文主要从构建空间意象的结构而非意义入手,对该领域研究中的两种重要方法,即认知地图法和空间句法进行了比较,意图找到两种方法在空间结构性认知方面的相关性。基于句法空间结构的表达模型,分别就长沙太平街历史街区集成度及其认知地图的调研结果进行了比对,通过真实地图句法集成度与579 份认知地图意象要素出现频率等指标的比较,发现集成度指标与意象出现频率等指标存在较好的相关性。在对认知地图样本进行轴线化转换并比照真实地图的轴线索引后,对真实地图句法集成度与579 份认知地图平均句法集成度进行比较,发现认知地图与真实地图的句法分析在结果上仍有较好的相关性,且节点、标志物两要素的出现频次等指标也与所在街道的集成度存在较为明显的对应性。结论说明空间构形对人们结构性意象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力,认知地图的句法分析对揭示人们空间知识的形成机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两种方法有相互补充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学习地理知识离不开地图,特别是我们学习地理事物及其空间分布规律时,更离不开地图。要对照地图进行记忆,养成“左图右书”的学习习惯。如各种地形、河流、湖泊、城市、交通线等地理事物的分布,都要运用地图进行记忆。在回忆这些知识时,头脑中要浮现出一幅地图,  相似文献   

6.
宗宏伟 《地理教学》2019,(11):33-35,30
在地理课堂中要经常使用地图。地图对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非常重要。地图能化繁为简、概览全局,能展现全球要素的空间分布、时空规律和发展趋势等,是地理教学不可或缺的"助手"。将前沿的地图技术融入地理课堂,不仅能活跃地理课堂,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提升地理教学的效率。  相似文献   

7.
信息技术变革中旅游信息传播概念模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信息技术与旅游业都被预言为21世纪社会发展的原动力,而两者的天然融合将产生更大的发展空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消费者获取旅游信息的成本已经越来越低.而信息技术的变革使消费者取得旅游信息的来源也逐渐多元化.在分析网络信息集合的基础上,运用信息决策表和前人的研究成果,对网络信息集合进行分类,并建立旅游信息传播概念模式.实现信息对称最大化、信息传播的多元化,可使旅游者综合感知旅游目的地,达到"试用"旅游产品的虚拟体验,进而做出满意的决策.  相似文献   

8.
王俊友  朱良 《地理教学》2013,(10):12-14,45
正一、心理地图的涵义美国《国家地理标准》认为:心理地图,是人们对地表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的内化了的印象,它反映了人们对位置和不同尺度区域的认识。心理地图首先是一种地理表象,具有空间性,是对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的空间分布、空间结构、空间演变和发展的主体的反映。同时,心理地图也是一种记忆表象,它具有记忆的功能,能在头脑中将地理表象保持和再现,可以通过长期有意识的记忆训练,帮助学生获得比较稳定的地域知识和空间认知。本研究认为心理地图的内涵包括以下几方面:(1)心理地图是包含各种地理信息的地图在人  相似文献   

9.
非洲政治地图的形成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对非洲的瓜分。在此之前,除北部地中海地区外.非洲大陆地广人稀.各游牧民族部落为寻找水源和牧场经常迁徙,尚未形成现代民族和国家的政治概念:由于西方传教士和探险家的深入活动,迟至1840年才出现比较精确的非洲地图。但随之商来的是西方殖民者对非洲大陆的征服和统治。他们在非洲划分各自的势力范围,建立起殖民统治机构,从而构筑了今日非洲政治地图的雏形。二战后,非洲国家纷纷取得了独立,但它们并没有触动殖民者遗留的地理边界,只是在名称上有所变化。这就为非洲国家日后的边界、部族或种族的冲突留下了隐患。  相似文献   

10.
王博 《中国地名》2014,(6):37-38
档案建设是文化事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利用网络来构建良好的信息资源整合渠道,成为每一个档案工作者面对的新课题。虽然计算机技术已经普及,通讯技术也越来越发达,但是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却没有呈现很好的局势。在网络环境下,借助文化事业改革的东风,发展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事业,借助网络进行有效的信息传播,进一步推动档案信息网络传播。一、档案信息资源网络传播的内涵传播是人类的一种社会行为。  相似文献   

11.
地理研究者的地图空间认知过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理研究者的地图空间认知过程,经历了地图的感知觉阶段、心象形成阶段、心象记忆对比分析阶段和认知思维(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阶段。其对地图的认知带有强烈的目的性,已有的心象地图(地理空间概念)对地图空间认知有重要的影响。知觉过程经历了先自上而下后自下而上的两个阶段,是两个阶段的有机结合;心象地图的形成过程是概括地物图形特点、抽取地物组成元素及其组织关系的过程;心象地图的记忆则是构成心象的元素和组织这些元素的关系分别编码储存的过程;认知思维是根据地理空间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过程,是地理研究者认知地图空间的核心;心象地图(地理空间概念)则是认知思维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何刚 《地理教学》1998,(2):14-16
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在登陆的第一个小岛上升起西班牙国旗。在此后不到半个世纪内,于美洲这块土地上建立了庞大的殖民帝国。西班牙把美洲殖民地分为四个总督辖区:新西班牙区(包括今墨西哥、中美地区、西印度群岛和美国西南部)、秘鲁区(包括今秘鲁和智利)、新格拉纳达区(包括今哥伦比亚、巴拿马、委内瑞拉和厄瓜多尔)和拉普拉塔区(包括夸阿根廷、乌拉圭、巴拉圭和玻利维亚)  相似文献   

13.
移动地图的自适应模型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作为一种新的电子地图应用模式,移动地图的制图模型和应用模式都不同于其他类型的地图。在分析移动地图特点的基础上给出移动地图自适应要素的数据模型与组件结构,将自适应要素划分为时空要素、操作要素、技术要素、信息要素、用户要素以及使用环境要素等。移动地图自适应模型的研究可以指导移动地图的设计,实现其服务的个性化和智能化。  相似文献   

14.
应用“重叠”的方法有助于学生掌握地理事物的空间联系。“重叠”是指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地理事象的空间分布图叠合起来观察,以便发现它们空间分布的差异及逻辑联系的一种方法。做法是把两张或两张以上的地图重叠起来比较,如把我国主要铁矿、煤矿和钢铁工业基地的分布图重叠起来观察,  相似文献   

15.
地图是反映地表现象的一种图形,凡具有空间特征的事物都可以用地图表示。地图的直观性、形象性使复杂的地理知识变得简单、明了,它用符号代替了大量繁琐的文字描述,这对学生理解地理知识很有帮助。然而,地图的作用及意蕴远不止于此,地图除了能够形象地反映空间事物以外,还能够反映出丰富的文化特征,从而形成独特的地图文化。  相似文献   

16.
黄伟 《中国地名》2013,(12):56-57
随着新媒体的出现,互联网已从窗口变成了引擎,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推动着社会的进步.使人类社会从PC时代进入了移动互联时代,“无时不网络、无地不网络”已经成为了现实。相较于档案信息的传统传播方式(电视、广播、  相似文献   

17.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潮中,中国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大力推进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机遇。基于GIS技术,以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中国皮影戏为案例,研究新中国成立以来以欧洲城市为文化传播目的地的跨文化传播时空特征,并分析其传播特点。研究显示:第一,中国皮影戏跨文化传播欧洲目的地城市表现出一定的空间集聚性特征;第二,方向分布由初期的在欧洲的西北-东南分布,发展为近年来在欧洲地区的东南-西北走向,分布中心由瑞士转移至法国东部。第三,密度高值点转移,跨文化传播欧洲目的地城市密度分布的高值由意大利北部城市等转移至德国中部城市。我国的皮影文化在欧洲地区的传播以中欧地区聚集,并向周边国家扩散,主要是以法国、德国、意大利为主,主要传播城市为法国巴黎、英国伦敦、意大利米兰等。  相似文献   

18.
李晓君 《地理教学》2010,(16):22-24
地理复习中,怎样根据题目的要求,从地图中获取有用的地理信息,完成对题目的正确解答,这是地理教学的重点,又是难点,也是盲点。下面我们以具体的题目作为案例,找到解决这一问题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19.
基于社会地图的东莞市社会空间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云刚  苏海宇 《地理学报》2016,71(8):1283-1301
既有社会空间研究以社会区研究居多,主要基于社会区理论和因子生态分析方法,较多考虑分析对象的社会属性而非空间特征,对社会空间的空间侧面刻画不足,其分析结果也常常被聚类人口的数据特征所左右。本文尝试基于社会地图方法,以人口普查数据和社会设施机构POI数据首先进行社会空间属性的归纳,制作社会地图,并以此为基础,采用归纳的方法渐进探索中国城市社会空间的特征。具体以东莞市为例,通过社会地图归纳方法将东莞市划分为3大类、11小类社会空间,并具体解析了多种社会空间要素组合类型。和既有基于社会区的分析结果相比,本文对各类社会要素在城市空间上的分布及其组合特征描述更为精细,其结果对认识中国社会空间特质及其后的社会空间政策制定更具参考意义。本文认为,基于社会地图的社会空间研究,有助于自下而上地发现有别于西方的中国城市社会空间特征和结构,也有助于建立基于中国的社会空间理论,值得进一步推广和尝试。  相似文献   

20.
地理距离对互联网社会中网络信息传播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地理距离在信息化时代下是否仍然起作用引起了争议,地理距离是否已死成为关系到地理学科安身立命的重大命题。本文选取两档具有代表性的综艺节目为例,基于网络上的节目百度指数测度节目的信息关注度,分析节目关注度的时空变化,检验地理距离对信息关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控制其他因素后,地理距离在网络信息传播与接收中仍然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即离播出地区距离越远,节目关注度越低,尤其在信息传播初期更为明显;随着时间的向后推移,地理距离的作用也在逐渐变弱。研究认为,即使在即时信息传播的互联网时代,包括地理距离在内的地理因素仍然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