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金沙江流域(云南境内)山地灾害危险性评价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唐川 《山地学报》2004,22(4):451-460
云南境内的金沙江流域是斜坡不稳定的敏感区,根据1988-2000年的区域调查和统计,区内发育山地灾害点1697处,其中流域面积大于1km2的泥石流沟808条,体积大于1×104m3的滑坡580处,体积大于1000m3的崩塌309处。用于山地灾害危险性评价的主要敏感因子包括岩土体类型、山坡坡度、降雨、土地利用、地震烈度和人类活动。在对这些因子进行了敏感性评价的基础上,应用GIS对敏感因子集成评价而产生了云南金沙江流域山地灾害危险性评价图。评价结果表明:高危险区面积占全区面积6464km2的8 77%,中危险区占全区总面积的41 51%,低危险区占41 12%,无危险区占8 60%。山地灾害危险性评价图可以帮助规划者或工程师在土地发展规划中选择最佳建设场所,以减轻灾害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余承君  刘希林 《热带地理》2012,32(4):344-351
广东省地质灾害较为常见,崩塌、滑坡、泥石流是其中比较严重的3种类型。基于现有的泥石流危险度评价原理和方法,建立了可用于广东省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危险性的评价模型。以全省88个县级评价单元为基础,根据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危险度评价结果,将广东省共分为3个危险等级区,其中高度危险区8个县,占总数的9.1%;中度危险区60个县,占总数的68.2%;低度危险区20个县,占总数的22.7%,据此制成广东省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危险等级图。高度危险区主要位于粤北山区,危险度数值介于0.6~0.72之间;中度危险区连片分布,是全省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的主体部分,危险度数值介于0.4~0.6之间;低度危险区集中分布在平原区及低平台地区,危险度数值介于0.31~0.4之间。采用1994―2009年广东省防灾减灾年鉴和广东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1―2015年)中的统计数据,验证了本文的研究成果与实际情况具有较高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3.
5·12汶川地震龙门山风景区地震次生山地灾害特征与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5·12汶川地震激发了龙门山风景区崩塌、滑坡、泥石流、堰塞湖等链状次生山地灾害.通过应急调查发现,该区已有堰塞湖5处,危害性崩塌、滑坡6处,已成灾泥石流沟1条,潜在泥石流沟11条,根据各处灾害的主要特征,确定堰塞湖的危险程度,提出山地灾害处理建议.  相似文献   

4.
5·12汶川地震激发了龙门山风景区崩塌、滑坡、泥石流、堰塞湖等链状次生山地灾害。通过应急调查发现,该区已有堰塞湖5处,危害性崩塌、滑坡6处,已成灾泥石流沟1条,潜在泥石流沟11条,根据各处灾害的主要特征,确定堰塞湖的危险程度,提出山地灾害处理建议。  相似文献   

5.
由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钟敦伦等编制的《长江上游泥石流综合危险度区划》,最近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其为专题地图形式的长江上游泥石流危险度区划研究总结,由《长江上  相似文献   

6.
西部生态建设中的山地灾害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乔建平 《山地学报》2000,18(5):399-399
1 山地灾害是生态破坏的重要因素之一  受特殊地形、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等因素的影响 ,西部地区是我国主要山地灾害分布区域。西南地区的云、贵、川、藏、重庆市 ,西北地区的新、甘、青、陕都有危害程度不同的山地灾害分布。据不完全统计 ,西部地区因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每年造成 60 0余人伤亡 ,约占全国的 70 % (据罗元华 ,《中国减灾》 ,4( 2 ) )。直接经济损失达 2 0亿元以上 (据罗绍武 ,《中国减灾》 ,3( 1 ) )。仅长江上游 1 0 0km2 的范围内就分布灾害型崩塌、滑坡 1 0万余处 ,泥石流沟 1 0万条以上。其中长江干流及主要支流的…  相似文献   

7.
汶川地震诱发的次生泥石流灾害,已成为灾区防灾减灾工作的突出问题和灾后恢复重建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泥石流危险性评价是泥石流灾害风险管理的核心基础技术。以都汶公路沿线的31条泥石流沟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考察、遥感图像的解译、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等手段获取研究区泥石流沟的基础数据,通过选取地质、地形、气象、水文指标,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关键因子进行筛选和灰色系统模型进行权重的确定,建立泥石流危险性评价模型,计算得到每条沟的泥石流危险度值。评价结果表明:公路沿线31条泥石流沟处于不同泥石流危险等级:极高危险占23%,高危险占35%,中度危险占13%,轻度危险占29%;其中红椿沟、肖家沟、烧房沟等沟属于泥石流极高危险沟道,高家沟、牛圈沟等属于高度危险沟道,公路选线须采取避让或充分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8.
山地灾害概念之我见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柴宗新 《山地学报》1999,17(1):91-94
山地灾害-词应用广泛,但目前对其含义的理解因人而异。本文讨论了山地灾害的概念及其分类。山地水土灾害是山地灾害的一个类型,包括坡面土壤侵蚀,泥石流,滑坡和崩塌等灾种。  相似文献   

9.
随着全球变化研究的深入与防灾减灾各方面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化,滑坡泥石流灾害风险评估与管理受到了国际社会的越来越广泛的关注。目前,山区泥石流灾害风险评估途径较为单一,主要为定性的分析。因此,选取武都区汉王镇嘴子沟为研究对象,利用单沟危险度及易损度作为基础评价指标,进行不同降雨频率单沟泥石流灾害风险评估。单沟危险度采用Flo-2d数值模型软件进行模拟,并利用GIS技术进行危险区划;易损度通过遥感解译技术和承灾体经济价值归一化处理相结合,得到各类承灾体易损度。通过危险度与易损度耦合,得到研究区风险等级,并进行风险区划;同时基于人员损失评估模型和财产损失评估模型,建立风险评估模型,评估结果表明:10a一遇损失价值1 043.51万元;20 a一遇损失价值963.36万元;50 a一遇损失价值1 356.91万元;100 a一遇损失价值1 322.44万元。通过对嘴子沟泥石流灾害风险评估,获得了该泥石流沟在不同降雨频率下的泥石流灾害损失价值,为地方各级政府在经济建设规划、生态环境管理和防灾减灾等方面提供科学依据和必要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0.
贡嘎山东坡和北坡的山地灾害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贡嘎山区面积3819平方公里。北坡瓦斯沟及康定附近,东坡大渡河西岸及磨西河流域山崩、滑坡、泥石流、森林雪害等山地灾害严重,人类活动引发的灾害在增长。有关各方应予以重视:凡上建设项目应有前期灾害研究课题,或山地灾害研究人员提供咨询。  相似文献   

11.
汶川大地震的同震次生灾害以滑坡、崩塌居多,泥石流相对较少。但地震导致滑坡、崩塌为震后泥石流提供了极为丰富的物质来源,使得地震灾区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已经多次暴发了大面积的泥石流。以北川地震重灾区的苏宝河和魏家沟流域为研究区域,通过野外实地考察、遥感图像分析、历史资料对比等方法,概括总结出受地震强烈影响区域的泥石流具有成因多样、时间同步、颗粒粗大、多灾种复合、空间近似对称和小沟大灾等特征。并提出了"面上监控为主、点上工程为主、分类防治和开展风险评估"的减灾对策。  相似文献   

12.
我国山区城镇泥石流灾害及其成因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我国受泥石流危害与威胁的县级及以上城镇达150余个,分布在20个省级行政区及特别行政区内,占省级行政区划总数的58.82%。灾害具有如下特征:城镇人口密度大,建筑物多,财产集中,因而泥石流的成灾率高,造成的人员伤亡多、财产损失重,并严重地制约了城镇及辐射区的经济发展。造成灾害的主要原因:受山区地形条件的限制,城镇选址困难,一些城镇不得不设在泥石流活动区;一些新建城镇选址时对泥石流的危害性认识不足,设在了泥石流危险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山区城镇发展缺乏合理规划和相应的防灾规划;与泥石流争地及破坏生态环境等不合理的人类经济活动增多,增大了泥石流的危害范围、活动规模与活动频率;防灾工程标准较低等。城镇泥石流灾害的防治应从其特征与成因着手进行。  相似文献   

13.
中国山地灾害研究进展与未来应关注的科学问题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崔鹏 《地理科学进展》2014,33(2):145-152
本文首先简要回顾了山地灾害研究与防治方面的新进展:认识了山地灾害的空间分布规律,建立了山洪、泥石流、滑坡危险性评价方法;发展了滑坡稳定性分析的原理和计算方法,建立了泥石流流体应力本构关系、泥石流流速流量和冲击力计算公式、粘性泥石流起动模型,提出了山洪和泥石流规模放大效应;基于降雨和地面成灾环境要素耦合分析,发展了山地灾害气象预报方法;基于对灾害物理特性的认识,研发了一系列灾害监测预警仪器、数字流域平台与智能手机网络相结合的山洪预警系统;发展了灾害治理工程技术,形成了适合欠发达地区特点的灾害治理技术体系。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在灾害形成、运动、预测预报、防治技术和风险管理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深化研究的问题,提出山地灾害学科今后面临的任务。最后,针对国家减灾需求和学科发展目标,提出灾害对生态的响应机制、气候变化对山地灾害的影响与巨灾预测、水—土耦合的细观结构力学、灾害风险的理论与方法、基于灾害形成理论的机理预报模式、灾害防治技术规程的健全等未来应该关注的科学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14.
云南金省沙江流域滑坡泥石流灾害区划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滑坡泥石流灾害区划是自然灾害区划体系中的重要部分。选取11个指标,运用模糊聚类方法进行了云南金沙江流域滑坡泥石流灾害区划,将该流域划分为3个滑坡泥石流灾害区、9个滑坡泥石流灾害亚区,揭示了该流域滑坡泥石流灾害的地域差异性,为因地制宜地制定滑坡泥石流灾害防治规划及减灾防灾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小江流域泥石流堆积扇形成的制约因素及其特征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陈杰  韦方强  崔鹏 《地理科学》2005,25(6):704-708
在系统分析了各种因素对泥石流堆积扇形成影响的基础上,提出流域腹地中流域面积、沟床比降和堆积区主河河谷宽度及主河能量等因素对泥石流堆积扇发育的影响较大。结合TM卫星影象和1:5万地形图,解译了小江流域内泥石流堆积扇的范围。在此基础上,统计了流域腹地内两大重要条件-流域面积和沟床比降与堆积扇面积之间的关系。在小江流域,堆积扇的面积随流域面积的增加而增加,二者之间是正的指数关系;而堆积扇面积与沟床比降之间可用一个负的指数关系式表达。最后,堆积区特征对小江流域泥石流堆积扇的影响主要是其堆积空间限制了大型堆积扇,比如蒋家沟泥石流堆积扇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山地自然灾害(以泥石流为主)及其防治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唐邦兴  吴积善 《地理学报》1990,45(2):202-209
我国是一个山地自然灾害严重的国家,尤其是泥石流、滑坡灾害。八十年代以来山地自然灾害频繁,泥石流、滑坡所造成经济损失超过30亿元。本文分析了灾害成因、分布特征以及山地自然灾害的预报和防治。  相似文献   

17.
《Geomorphology》2002,42(1-2):117-130
The Barranco de Tirajana (BdT), located on the island of Gran Canaria (Spain), has some specific features that differentiate it from the ravines of other volcanic islands in the Atlantic Ocean. The origin of this unusually wide upper basin (35 km2) has been under discussion over the last century although its erosional origin is nowadays widely accepted.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describe the landslide deposits that appear at the bottom of the basin and to assess their role in the geomorphological evolution of the basin. We suggest that the BdT basin is a major erosional landform initiated by important ravine incision and widened by a large number of landslides.There are 28 large landslides within the BdT basin. The main movements were of rock-slide and debris-slide types, affecting 70% and 25% of the total area, respectively. In addition, modes of displacement were predominantly translational (rock-, debris-, and earth-slides) consisting of 89% of the total, compared to rotations and flows that constitute only 11%.Three main periods of landslide activity have been establish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BdT basin, using geomorphological criteria. Period I includes ancient movements that could have started at about 0.6 Ma or even 2.7 Ma ago and are considered as abandoned landslides. Period II corresponds to old landslides considered as dormant, which occurred within the Middle–Upper Pleistocene. Finally, period III includes recent Upper Pleistocene landslides and Holocene landslides that are still active. We suggest that interglacials in the Canary Islands and NW Africa included humid and wet episodes that could account for the occurrence of periods of landslide activity in the BdT basin.  相似文献   

18.
川西北高原山地灾害垂直地带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形成山地灾害的多种自然因素具有垂直地带性,尤其作为主要动力因素的水,超过一定高度后由液态成为固态,从而也造成了山地灾害的垂直地带性,从高到低可分为冰雪型、冻融型和流水(含地下水)型等三个山地灾害垂直带,高低两带之间主体界线在川西北高原地区为4900m和3500m。各带均有其特有的山地灾害,其中冰雪型山地灾害主要有冰崩、雪崩、冰面湖崩决等;冻融型山地灾害有冻融土流、冻融滑塌、冻融坍塌、融冻泥流、寒冻岩屑流和冰湖溃决等;流水型山地灾害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山洪、泥石流坝和滑坡坝溃决等。认清这些灾害分布的垂直地带性,对于在相应地带进行资源开发和经济建设时,避免、减轻或妥善处治其危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