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遗址规模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运用ArcGIS软件建立了长江中游地区9.0~4.0 ka BP文化遗址的空间数据库,采用叠加分析和统计学方法,对文化遗址的规模、海拔分布、坡度、距河流远近等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① 由新石器时代早期到晚期,遗址的数量、规模和分布范围等均呈现增长或扩大趋势,叠置型遗址个数增加;② 遗址一般具有低海拔、平缓地形和距河流较近的选址倾向,晚期的文化遗址大体保持该倾向,但对海拔、坡度及距河流远近等的选择开始出现分化。③ 新石器时代晚期不同规模的文化遗址在选址上存在一定分异。小型遗址多分布在坡度为6°~15°的缓坡地,中型及以上规模的遗址更倾向于坡度为2°~6°平缓地;中小型至大型遗址的海拔分布均以30~50 m为主,特大型遗址的海拔分布以50~100 m为主;特大型遗址在距河流1000 m以内的分布比例高于其他规模遗址;④ 新石器文化在早中期受气候、水源、地形等自然环境因素影响较大,晚期文化的适应能力有所增强。  相似文献   

2.
以天山北坡头屯河流域为例,在对山区不同海拔的降水特征、侵蚀产沙情势以及河流水沙运移特点分析的基础上,详尽就山区降水对河流水沙情势的年际变化、年内变化以及月变化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就降水对不同海拔的河流水沙情势的影响强度及相互关系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黄连山自然保护区的土壤及其地理分布规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根据野外调查,土样室内理化分析及对前人工作成果的系统分析结果表明,黄连山自然保护区的土壤及其地理分布规律是;海拔800m以下为砖红壤;海拔800-1100m为砖红壤性红壤;海拔1100—1600m为山地红壤;海拔1600—1900m为山地黄壤;海拔1900m以上为山地黄棕壤。  相似文献   

4.
山水 《山地学报》2007,25(2):211-211
扎曲位于青藏高原东部、横断山区北段,发源于唐古拉山脉北麓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杂多县(属青海省玉树州)境内,为澜沧江源头之一。在西藏昌都县昌都镇,扎曲与澜沧江另一源头——昂曲汇合后称澜沧江。扎曲是典型的高原河流,其河面高程多在3200~5000m之间,最低处(与昂曲汇合处)海拔也约3100m;其源区和上游地形舒缓,分布着众多大大小小的湖泊,有着广阔无垠的草场,下游穿行于横断山高山峡谷之中,河谷宽窄相间。  相似文献   

5.
澜沧江(湄公河)正源及其源头的再确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周长进  关志华 《地理研究》2001,20(2):184-190
澜沧江发源于我国青海省,流经云南省南阿河口以下改称湄公河,它是我国乃至世界上重要的国际河流之一。通过对澜沧江源头地区水文、地貌、冰川及河流特征的实地考察,并利用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卫星遥感系统(SRS)等技术来确定澜沧江(湄公河)的正源及其源头。依据以河流的长度为主,并参照集水面积、河流水量等要素,确定了澜沧江的正源为扎阿曲,发源于中国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扎青乡海拔5514m的果宗木查山。果宗木查山上的冰川面积为067km2,冰川末端的地理位置是东经94°41’44”、北纬33°42’31”,其海拔高度为5224m  相似文献   

6.
全新世中期西辽河流域聚落空间分布及成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袁钰莹 《地理科学》2018,38(5):773-779
全新世大暖期结束后的干冷气候事件和环境恶化使西辽河流域及比邻地区的聚落向南移动集中并推动了原始农业的发展和之后畜牧业对原始农业的取代。各文化的聚落均对河流依赖性较强,主要分布在距河6 km以内地区,6 km以外的聚落多分布在与河流地势上相连的沟谷缓坡且主要集中在老哈河、教来河至大凌河流域,水文分析表明这些沟谷很可能在暖湿期形成过支流或季节河。聚落主要分布在海拔400~700 m的平原丘陵交互区,分布海拔和地形因气候波动和经济生活方式不同而有所变化。  相似文献   

7.
<正>中国和俄罗斯共有的界湖——兴凯湖位于东北三江平原的东南部,属地壳断裂凹陷而成的构造湖,水面面积4380km2,正常水位湖面海拔69m,蓄水容积175亿m3。有白泡子河、穆棱河、斯巴索夫卡河、伊利斯塔雅河等20多条河流汇入。兴凯湖湿地全流域面积为3.64万km2,兴凯湖座落于我国老爷岭、完达山和俄西尼山所形成的落陷盆地中,地势低平,水域广阔、河流湖泡密布、森林草甸嵌错、原始状态完好,孕育了丰富的湿地动、植物资源。  相似文献   

8.
基于修订后的祁连山区第一次冰川编目(1956-1983年)和最新发布的第二次冰川编目数据(2005-2010年),对祁连山区冰川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祁连山区现有冰川2684条,面积1597.81±70.30 km2,冰储量约84.48 km3。其中,甘肃省和青海省各有冰川1492条和1192条,面积分别为760.96 km2和836.85 km2。2祁连山区冰川数量和面积分别以面积1.0 km2的冰川和面积介于1~5 km2的冰川为主;冰川平均中值面积海拔为4972.7 m,并自东向西由4483.8 m逐渐上升为5234.1 m。3疏勒河流域冰川面积和冰储量最大,占祁连山冰川总量的31.91%和35.11%;其次是哈尔腾河流域,巴音郭勒河流域冰川面积最小,为2.20 km2;黑河流域是祁连山区冰川平均面积最小的四级流域,冰川平均面积仅0.21 km2。4近50年间祁连山冰川面积和冰储量分别减少420.81 km2(-20.88%)和21.63 km3(-20.26%)。面积1.0 km2的冰川急剧萎缩是该区冰川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海拔4000 m以下山区冰川已完全消失,海拔4350~5100 m区间冰川面积减少量占冰川面积总损失的84.24%。冰川数量和面积在各个朝向均呈减少态势,其中朝北冰川面积减少最多,朝东冰川面积减少最快,而西北朝向冰川变化最为缓慢。5祁连山冰川变化呈现明显的经度地带性分异,东段冰川退缩较快,中西段冰川面积减少较慢。  相似文献   

9.
对于热衷雪山旅游的人而言,不来稻城那就是终身的遗憾。因为,稻城神峰即亚丁三雪山(仙乃日、夏诺多吉、央迈勇)超凡脱俗,玄妙而有灵性,让人叹为观止。它的景致保持着在地球上近绝迹的纯粹,被誉为"蓝色星球上的最后一片净土"。稻城神峰还是少数民族供奉朝神之圣地。史料记载,稻城神峰在世界佛教24圣地中排名第11位,佛名“三怙主”。如今,许多藏族人喜欢来这里转山朝觐。  相似文献   

10.
拉萨河为雅鲁藏布江中游左侧支流,总体流向自东北向西南,主要穿行于近东西向的念青唐古拉山脉的中部和西部,河源地带海拔约5 500 m,西侧分水岭地带的念青唐古拉山主峰——念青唐古拉峰海拔高达7 162 m,东缘分水岭地带的米拉山海拔5 020 m,至拉萨市城区一带海拔降至3 650 m左右。受东部的米拉  相似文献   

11.
雅鲁藏布江。西藏第一大河流,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河流,有“极地天河”美誉。它发源于喜玛拉雅山北麓海拔5590米的杰马央宗冰川,在海拔155米的墨脱县巴昔卡村出境流入印度,全长205公里。 雅鲁藏布江从墨脱县的派村开始,由西折向偏东北方奔流而去,开阔的河谷急骤收缩,形成36度的大拐弯,构成了世界第一大峡谷举世闻名的马蹄形的大河弯段。这里的江面海拔不足2800米,而内侧的南迦巴瓦峰海拔竟高达7782米,形成了高差近5000米的巨大岩石崖壁,它可与世界著名的三大壁:古特兰焦拉斯北壁、埃格尔峰北壁和玛达霍隆峰北壁相媲美。  相似文献   

12.
太白山土壤种子库储量与物种多样性的垂直格局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张玲  方精云 《地理学报》2004,59(6):880-888
通过野外植被调查和室内试验,从1 220份土样中,挑选土壤中的种子,进行分类统计,研究秦岭太白山南坡土壤种子库储量与物种多样性沿海拔梯度的变化。研究结果如下:(1) 太白山南坡土壤种子库中的植物种为172种;从总体上看,土壤种子库中的物种丰富度 (S) 随着海拔的上升呈下降趋势。土壤种子库生物多样性特征表现为在2个海拔段发生较明显的变化:一是从低海拔到中等海拔 (1 500~2 500 m),二是从中等海拔到高海拔 (2 500~3 500 m)。在?琢多样性方面,生态优势度在海拔2 500 m处最大;在海拔2 400 m以下 (包含2 400 m) 的样地中,种子库生态优势度大于海拔2 500 m以上 (含2 500 m) 的样地种子库的生态优势度。 H′(Shannon-Wiener指数)与生态优势度的变化趋势相反。(2) 太白山南坡土壤种子库储量最大值出现在海拔2 600 m的样地,为2.24×104 Ind./m2;种子库储量最小值出现在海拔3 500 m的样地,为4.43×102 Ind./m2。储量沿海拔梯度的变化趋势表现为:在海拔2 600 m以下,种子库储量沿海拔的上升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在海拔2 600 m以上,种子库储量沿海拔的上升呈逐渐下降的趋势。(3) 土壤种子库的种子储量与种子密度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而用单位面积土壤中的种子储量来表示种子库的大小特征比用种子密度来表示更为实用和方便,而且采集具有不同性质的土壤研究种子库,考虑到了土壤性质等因素的影响,更能客观反映土壤种子库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辽东山地老秃顶子北坡植被类型及垂直带谱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基于沿海拔梯度的样方调查数据,运用TWINSPAN分类方法,科学划分老秃顶子北坡的森林群落类型,确定老秃顶子北坡植被垂直带谱,并对其种类组成和生活型谱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⑴老秃顶子北坡植被垂直带谱由8个带组成,即海拔500~720m的蒙古栎+色木槭落叶阔叶林带,海拔720~820m的紫椴+色木槭落叶阔叶林带,海拔820~920m的臭冷杉+暴马丁香针阔混交林带,海拔920~1080m的臭冷杉+鱼鳞云杉暗针叶林带,海拔1080~1190m的枫桦+臭冷杉针阔混交林带,海拔1190~1280m的岳桦+簇毛槭落叶阔叶林带,海拔1280~1320m的矮灌化槭树+毛榛子山地灌丛带,海拔1320~1367m的小叶章+苔草山地草甸带。⑵老秃顶子北坡自山麓至山顶8个植被带的物种丰富度分别为43、27、33、39、54、45、47和34种,呈现出了在中等海拔高度拥有最高物种多样性的现象。⑶老秃顶子北坡在山麓~920m间,随着海拔的升高,群落中高位芽植物明显增多,地面芽植物明显减少;在海拔920m~山顶,随着海拔的升高,群落中高位芽植物明显减少,至山顶基本消失,而地面芽植物比例则由21.2%显著增加到山顶的79.4%。  相似文献   

14.
湖北旧石器至战国时期人类遗址分布与环境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湖北旧石器时代至战国时期1362 处遗址时空分布的总趋势是从西往东、从高往低逐渐增加的。旧石器时代海拔50~500 m 的遗址数占当时遗址总数的78%, 而新石器时代至战国 时代71%~95%的遗址分布于0~200 m 的海拔区。该区遗址时空分布变化主要受两方面影响: 一是各时代人类都需要选择既靠近水源、又便于抵御洪水的河流1~2 级阶地为生存地点。而 全新世以来受区域构造抬升影响, 河流下切会形成新河谷, 且构造运动稳定期河流侧旁侵蚀与堆积也导致大量新阶地在低海拔区增多。因此, 人类为适应河流阶地位置变化的迁徙, 导致该省中东部低地区遗址逐渐增多。二是该区人类遗址时空分布变化还受气候条件影响。旧石器文化遗址主要分布在十堰东北部汉水流域以及荆州西南和荆门以东, 从河流地貌发育角度看, 该时期遗址分布在较高位置与此时期河流主要分布在较高地势区有关。城背溪文化时期原有的旧石器遗址分布区此时的遗址分布寥寥无几, 相反, 在西南部宜昌附近的长江沿岸却明显增多, 并成为该时期一个重要的分布区。大九湖孢粉谱的特征表明, 城背溪文化期遗 址数只有23 处主要与当时处于全新世湿热期降水量较大以及洪水较多有关。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和石家河文化对应于大九湖孢粉带Ⅳ的中上部, 这一阶段总体上气候适宜, 是有利于农业文明发展的全新世暖湿期, 在湖北中东部地区各时代遗址数递增显著, 但屈家岭文化时期, 原先分布在长江三峡地区的34 处大溪文化遗址有32 处消失, 而在襄樊-荆门-孝感一线以北的较高地势区却猛然增长了近90 处, 此种变化主要与当时水域范围扩大有关。楚文化时期对应于大九湖孢粉带V, 处于全新世温干气候阶段, 但当时的温湿条件仍有利于农业耕种, 故该时期遗址数骤增至593 处。湖北东南部海拔0~50 m 的湖群区因地势低洼, 洪涝严重, 所以成为历代遗址分布最少的地区。  相似文献   

15.
本文围绕物种组成特征、海拔分布格局及其主要驱动因子,探究了长白山北坡9个海拔梯度(600 m、800 m、1 000 m、1 200 m、1 400 m、1 600 m、1 800 m、2 000 m和2 200 m)的土壤甲螨和跳虫的多样性分布模式。于2021年7月,共采集到土壤甲螨10 688只,隶属于36科45属55种;跳虫6 155只,隶属于12科32属54种。非度量多维标度排序(Non-matric multidimentional scaling, NMDS)和多元方差分析表明,土壤甲螨和跳虫的群落结构在9个海拔梯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并在长白山4个典型植被带(针阔混交林、针叶林、岳桦林和苔原带)间表现出明显的分离。土壤甲螨和跳虫物种丰度的海拔分布格局呈单峰型,分别在海拔1 200 m和1 400 m处达到峰值;甲螨的物种丰富度随着海拔升高呈递减分布模式,Shannon多样性指数呈U型分布;而跳虫的丰富度和Shannon多样性指数随海拔升高呈单峰型模式,在海拔1 200 m处达到最大值。RDA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和VPA分析(Variation par...  相似文献   

16.
黄河源区多年冻土温度及厚度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新布设的冻土孔及原有冻土资料,分析黄河源区冻土温度和厚度的空间分布。源区实测多年冻土年均地温最低为-1.81℃,冻土最厚74 m,均位于巴颜喀拉山北坡的查拉坪。214国道(K445-K604段)沿线多为高温多年冻土(年均地温>-1℃),但巴山北坡海拔4 520 m、布青山海拔4 300 m以上,年均地温低于-0.5℃。巴山北坡海拔4 610 m、布青山海拔4 420 m以上,年均地温低于-1℃。巴山北坡海拔每升高100 m,年均地温减少0.47~0.75℃,冻土厚度增加16~25 m;纬度向北增加1°,年均地温减少0.85℃,冻土厚度增加20~30 m。  相似文献   

17.
地理环境因素对伊洛河流域森林景观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丁圣彦  梁国付 《地理研究》2007,26(5):906-915
地理环境因素是引起区域森林景观动态变化的主要原因。运用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借助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分析了自1983年以来伊洛河流域洛宁县森林景观的动态变化。结果显示,森林景观类型总面积呈增加趋势,从1983年的960.34km2增加到1999年的1175.00km2。景观空间动态变化上,森林景观类型转化为非森林景观类型部分主要位于海拔500~1000m的低山区,海拔大于1000m的地区森林景观类型变化较小,而非森林景观类型转化为森林景观类型主要集中在海拔高度小于500m的塬陵区和川涧区。通过建立森林景观类型动态变化与相应高程、坡度、距离居民点中心的远近和与森林边缘距离之间的相互关系,分析了与上述地理环境因素之间的相关性,表明森林景观类型动态变化与上述地理环境因素之间有显著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8.
<正>青海湖地处青藏高原的东北部,这里地域辽阔,草原广袤,河流众多,水草丰美,环境幽静。湖的四周被四座巍巍高山所环抱:北面是崇宏壮丽的大通山,东面是巍峨雄伟的日月山,南面是逶迤绵绵的青海南山,西面是峥嵘嵯峨的橡皮山。这四座大山海拔都在海拔3 600 m~5 000 m。举目环顾,犹如四幅高高的天然屏障,将青海湖紧紧环抱其中。从山下到湖畔,则是广袤平坦、苍茫无际的千里草原,而烟波浩淼、碧波连天的  相似文献   

19.
在禹门口南山西省河津、万荣县境内黄河阶地上发育了一些固定、半固定沙丘, 注入黄河的汾河将这些沙丘分成了南北两部分。北部的沙丘多在海拔400 m左右,高出现代黄河约35 m, 位于黄河的第二级阶地上,由两条南北向的沙垄和两垄之间分布的抛物线形沙丘构成特殊的景观。这些抛物线形沙丘一般高度约7~8 m,背风面突出,迎风坡坡度一般为15°~20°,背风坡坡度一般大于40°。风沙堆积下伏的河流堆积物的  相似文献   

20.
KBP背景简介     
<正>柯西河(Koshi River)发源于中国的西藏自治区喜马拉雅中部,流经中国、尼泊尔和印度,流域内包括珠峰在内的6座海拔8000 m以上的山峰,是南亚地区极为重要的跨境河流之一。2009年,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资助了"气候变化影响下喜马拉雅地区山地地表过程与区域适应对策前期研究"项目,该项目由国际山地中心中国委员会牵头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