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2.
南极洲乔治王岛柯林斯冰帽的温度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钻孔内温度实测表明,柯林斯冰帽积累区大部分呈温性,消融区可能呈冷性,冰帽活动层温度明显受气温季节变化的影响,降水暖渗浸对冰的增温作用显著,雪盖对温度分布也显示了一定的影响。测量显示,冰帽纵深层的温度大都接近融点,而小冰穹顶附近十数米范围内温度变化较大。  相似文献   

3.
孙广友 《地理科学》2002,22(6):753-756
乾宁古冰帽于1982年被作者发现,发育于大雪山顶部的夷平面上,海拔高度为4300~4400 m,地理坐标为101°14′~101°30′E,30°20′~30°38′N,是青藏高原位置最东、海拔最低的一个更新世古冰帽,生成环境独特。它还具有中心区缺少冰蚀过程遗迹的独特性质,其机理在于冰帽中心区冰层太薄、动能低、冰体侵蚀力弱,而边缘带冰层增厚。侵蚀力也增强。它的发现对进一步探讨青藏高原第四纪冰川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南极洲乔治王岛柯林斯冰帽表层积雪可溶杂质浓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5.
西南极洲纳尔逊冰帽的表面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琛  钱嵩林 《南极研究》1991,3(4):11-17
  相似文献   

6.
7.
冰芯钻取后,样品截取原则和环境记录的初步解释要求对年代-深度剖面有一初步了解,即要求建立冰体随深度变化的时间尺度。根据柯林斯冰帽一年多野外实测资料所揭示的小冰穹运动状况、温度分布、物质平衡和动力学特征,本文采用Dansgarrd-Johnsen模型和等温冰体流动模型(n=3),分别对一支80.2m冰芯的时间尺度进行初步估算。结果表明两种模型断代结果非常接近,在距冰床10m深度处,两模型分别给出1897年和1854年的冰龄。对比指出两种模型计算出的冰帽各深度冰龄最大误差不大于2%。与冰芯中上部含深褐色火山灰冰层的历史记录年代相比误差小于3%。  相似文献   

8.
9.
10.
对东南极洛多姆冰帽16个地点粒雪晶粒平均面积的详细研究表明,表层数米内晶粒的迅速生长在低积累区较为显著,随积累率增大逐渐减弱,原因可能是随积累率增大粒雪在近表层停留时间变短。晶粒平均面积随深度及年代的变化都可以较好地用线性关系近似表示。由于采样地点间积累率的巨大差别,积累率对晶粒平均面积深度关系影响较大。随积累率增加,晶粒平均面积的增加速率随深度明显减小。晶粒生长速率随温度的关系在-17℃左右开始和Gow(1975)的关系偏离,反映出晶粒生长过程的自扩散激活能可能和温度有关,其值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相似文献   

11.
柯林斯冰帽小冰穹物质平衡多年变化的推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12.
柯林斯冰帽小冰穹属于冷季补给型冰川。该冰穹高差不大,但末端比顶部的消融期长两个月;暖季消融随高度上升迅速递减。冷季积累随高度的变化显著。SDS断面1991/1992年度物质平衡差额为163mm,零平衡线海拔高度为140m,比动力平衡线低20m。其物质平衡特征表现为物质平衡梯度较大,而物质平衡水平较低,稳定性系数较小,反映了亚极地海洋性气候下冰川物质平衡的特有性质  相似文献   

13.
14.
柯林斯冰帽雷达测厚和冰下地形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5.
钻孔内温度实测表明,柯林斯冰帽积累区大部分呈温性,消融区可能呈冷性。冰帽活动层温度明显受气温季节变化的影响,降水暖渗浸对冰的增温作用显著,雪盖对温度分布也显示了一定的影响。测量显示,冰帽纵深层的温度大都接近融点,而小冰穹顶附近十数米范围内温度变化较大。小冰穹顶附近,钻进时30m以下孔中出水现象显著,可能是冰内径流、差异运动和较高盐度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南极纳尔逊冰帽的雪层及其成冰作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纳尔逊冰帽冰面速度和应变率的分析,得出冰帽边缘的最大夏季表面速度为2058m/a,最大年平均表面速度为15.5m/a,探求了冰面运动速度的空间分布和季节性变化,冰帽顶部的表面应变率为+0.0079/a和+0.0034/a。还讨论了冰面应变率从冰帽顶点到边缘的变化特点及其与冰面裂隙的关系。并将这些特征同我国大陆型冰帽进行了对比,从冰川动力学的角度阐明了纳尔逊冰帽的某些特征。  相似文献   

18.
使用一台300MHz高频脉冲雷达,对柯林斯冰帽150个测点进行冰厚探测,描绘出15km冰床雷达回波剖面。该冰帽小冰穹最大冰厚125-131m,位于其顶部,小冰穹顶至主冰穹顶脊线上的平均厚度约109m;主冰穹顶部附近50-85m深度处有一被钻探证实为含水界面的雷达回波;小冰穹近乎南北向的冰下地形与该岛北方台地地形相似。  相似文献   

19.
南极乔治王岛柯林斯冰帽冰川发育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温家洪  康建成 《极地研究》2001,13(4):283-293
柯林斯冰帽具有显著的海洋性气候特征。据笔者实测资料 ,该冰帽冬季和夏季温度垂直递减率相当 ,为 0 .6 5℃ 1 0 0m ,冰区与无冰区间的温跃值约为 0 .3℃。年、日较差小 ,夏季气温较低 ,平衡线上夏季 (1 2月— 2月 )的平均温度为 0℃。同时 ,云雾多 ,湿度大 ,冰面接受到的太阳辐射小 ,形成了有利于冰川发育的热量条件。同时频繁的极地气旋活动给冰帽区带来了以固态降水为主的较丰沛的降水 ,成为有利于冰川发育的物质条件。夏季温度较低和年降水较丰沛是该冰帽发育有利的水热条件。  相似文献   

20.
柯林斯冰帽两支冰芯层位记录证实了该冰帽主冰穹顶部(海拔约700m)属暖渗浸带,小冰穹顶部(海拔约250m)属渗浸带。雪、冰的层位分布和密度变化包含了一定的测年信息。主冰穹顶冰芯密度-深度曲线在表层呈现韵律性变化,与层位记录中的融化冻结现象相对应,据此粗略划分年层,断定当地年积累雪层厚度为3-3.5m,折合水当量1650-1925kg/m2a,年平均积累速率约为2.0m/a(冰当量)。主冰穹顶成冰深度为38-39m,此深度以上密度自上而下缓慢增加,但以下由于含水层的出现,密度迅速升高,在5-6m区间达到900kg/m3。小冰穹冰芯除表层外,密度基本在800-900kg/m3之间,冰芯中雪冰互层,存在污化面,40m以下发现很厚的火山灰沉积物。小冰穹平均年积累率约为0.7m/a(冰当量),成冰深度7-8m,成冰年限为10年左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