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韦复才  曹建华 《中国岩溶》2009,28(2):F0002-F0002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袁道先院士自1990年起先后连续成功申请和主持了四个国际地质对比计划项目,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极大地丰富了岩溶学科的理论,为解决世界各地共同面对的最为紧迫的岩溶资源环境问题提供了思路与方法,同时也为申请在中国桂林建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溶研究中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卢茜 《中国岩溶》2010,29(2):120-120,127
2009年12月5日上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溶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第一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在中国桂林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中国岩溶地质馆贵宾厅召开。会议由国土资源部科技与国际合作司司长、中心第一届理事会理事姜建军先生主持。  相似文献   

3.
章程 《中国岩溶》2004,23(4):290-291
“国际地质对比计划”(International Geological Correlation Programme,)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和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ILIGS)于1972年共同创立的地质科学领域内的国际性学术组织,是UNESCO目前开展的5大科学计划之一,也是IUGS组织的最成功的科学计划。近10年来更加重视地圈、生物圈的相互作用和生物圈、岩石圈、水圈、气圈的共同演化过程,进一步以科学的新概念和新观点探索研究影响人类生存条件的事件与作用过程。  相似文献   

4.
《中国岩溶》2010,29(2):190-190,195
2009年12月13日上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溶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第一届学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中国桂林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中国岩溶地质馆贵宾厅召开。会议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研究员、中心第一届学术委员会主任袁道先院士主持。  相似文献   

5.
《中国岩溶》2004,23(4):F002-F002,F003
由中国地质学会岩溶地质专业委员会等七个学术机构主办、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等两家科研单位承办的“高分辨率记录与同位素技术在环境变化研究中的应用”全国学术讨论会于2004年9月21-23日在桂林隆重举行。来自美国、我国台湾及内地的130多位代表出席了本次会议。  相似文献   

6.
2013年11月25-26日,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聘请的专家评估组,对国际岩溶研究中心第一个六年工作进行评估。专家评估组认为,国际岩溶研究中心“已经成为一个高效的二类研究中心;作为一个桥梁,促进了岩溶知识的交流与应用,扩大了岩溶知识在全球范围的影响;用突出的成绩完成了协议规定的任务”。 评估组由美国国立洞穴与岩溶研究所常务所长乔治·维尼(George Veni)、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办事处自然科学项目专家汉斯·图尔斯特鲁普(Hans Thulstrup)、贝尔格莱德大学矿产与地质系岩溶水文地质研究中心主任佐恩·史蒂芬诺维奇(Zoran Stevanovic)、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洪天华、国际泥沙研究培训中心副主任宁堆虎组成。评估通过汇报、答辩、材料审阅、现场考察、网站查看等进行,最终评估组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评估报告,向国际岩溶研究中心、中国政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
《中国岩溶》2011,(4):460-460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溶研究中心第一届理事会第三次会议于2011年12月5日上午在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顺利召开。受国土资源部副部长、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国际岩溶研究中心理事会主席汪民的委托,中国地质科学院书记、副院长,  相似文献   

8.
袁道先 《中国岩溶》2009,28(2):I0007-I0010
1990年至今,笔者带领的国土资源部岩溶动力学重点实验室研究群体连续成功申请与实施了与岩溶有关的IGCP299、IGCP379、IGCP448和IGCP513四个国际地质对比计划项目,为国际岩溶学术界同行提供了一起学习、工作机会,进而共同解决岩溶形成、碳循环、岩溶生态、水资源等领域的资源与环境问题。[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刘敦一  董树文 《地质论评》2006,52(3):431-432
国际地学计划(International Geoscience Programme,IGCP),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的五大科学计划之一,亦是联合国系统(the United Nations system)唯一的国际地学计划。该计划由UNESSO和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IUGS)于1972年共同发起,并于1974年正式实施至今,全球已有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数千名地球科学家积极参与,其主要优势在于拥有一个覆盖基础研究设施和高水平人力资源的世界网络。截止到2005年底,已批准实施了295个项目,其中254个区域性与全球性的地球科学研究项目已先后完成。国际地球科学界普遍认为IGCP是对各国科学家开放的固体地球科学领域内一项最为成功的计划,为地球科学家进行项目合作提供了一个国际平台,是最为引人关注的UNESCO科学计划之一。  相似文献   

10.
张建平  金小赤 《地质论评》2023,69(3):1075-1084
2022年10月25至28日,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在西班牙Zumaia召开的“庆祝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正式向全球公布了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国际地球遗产委员会承担的国际地学计划(IGCP)731项目的成果之一:首批100个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地质遗产地名录,并发布了“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Zumaia宣言”,呼吁国际社会重视和关注地质遗产地的科学研究和保护管理,引起国际地学界和公众极大的关注。基于全程参与该项工作,本文系统介绍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地质遗产地名录的由来、发展、遴选程序和过程、地质遗产地的定义和标准,指出建立地质遗产地名录对科学研究和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并对今后地质遗产地发展前景进行展望,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1.
图片报道     
《河南地质》2012,(7):I0004-I0004
①6月6日,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杨士海到灵宝市参加河南省地质灾害防治暨地质环境项目检查汇报会,并检查该市地质灾害防治及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工程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12.
张建平  金小赤 《地质论评》2022,68(6):2022112008-2022112008
2022年10月25至28日,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在西班牙Zumaia召开的“庆祝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正式向全球公布了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国际地球遗产委员会承担的国际地学计划(IGCP)731项目的成果之一:首批100个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地质遗产地名录,并发布了“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Zumaia宣言”,呼吁国际社会重视和关注地质遗产地的科学研究和保护管理,引起国际地学界和公众极大的关注。基于全程参与该项工作,本文系统介绍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地质遗产地名录的由来、发展、遴选程序和过程、地质遗产地的定义和标准,指出建立地质遗产地名录对科学研究和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并对今后地质遗产地发展前景进行展望,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3.
边步 《地层学杂志》2007,31(1):55-55
2006年10月25日,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主席张宏仁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召开工作讨论会。参加会议的有国际地层委员会分会主席戎嘉余、陈旭、彭善池及选举委员朱茂炎、李军、陈秀琴、王向东、童金南,出席会议的还有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官方刊物《Episodes》执行主编侯鸿飞和全国地层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王泽九、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所长助理王海峰。各位分会主席或选举委员就国际地层委员会各分会近年来的工作进展及我国成员的贡献,特别是各分会在建立全球层型剖面和点位(GSSP)方面的最新成果和今后的工作做了报告,其中有:  相似文献   

14.
《《幕》》2008,31(3):290-290
Ten years ago, the IUGS fecognized the need to introduce changes in order to reflect the new circumstances that were evolving in the world. That vision resulted in a Strategic Action Plan which was approved in the year 2000, and slightly modified in 2004 by a document entitled Vision & Road Map towards 2011, the year that the Union will celebrate its 50th anniversary. With these two documents in our hands and a series of actions being carried out, it seems that we are just walking on the right path and that it is only necessary to follow it. However, a series of actions still need to be considered and implemented.  相似文献   

15.
《华北地质》2011,34(4):320-320
受国际第四纪研究联合会1001项(INQUA1001)的邀请,2011年11月28日-2011年12月3日,天津地质调查中心海岸带与第四纪地质研究所王福、陈永胜参加了在泰国首都曼谷召开的国际地质对比计划588:"海岸变化的准备"、  相似文献   

16.
2010年11月30日至12月10日,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溶研究中心、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联合主办的“岩溶水文地质与岩溶碳循环监测”国际培训班在桂林举行。来自亚洲、非洲、欧洲、南美洲和大洋洲多个国家的学员参加了培训。培训围绕中国岩溶水文地质概况、中国岩溶地下水探测技术与社会应用及岩溶碳循环监测评价技术和方法这三个主题,与地下水相关的环境问题、岩溶含水层保护、岩溶塌陷、碳汇碳储等学术热点进行。学员了解了中国的岩溶水文地质现状及世界范围的岩溶科学进展,加深了对不同气候、地质背景下的岩溶特征的认识;不仅在学术层面,更在不同国家的文化层面上增进了多方的了解与沟通。国土资源部科技与国际合作司马永正处长在培训班结业典礼致辞时称赞中心开展的交流活动赢得了国际声誉,建立了与相关政府和学术机构之间的友好合作关系,为今后更加紧密、深入的国际合作奠定了基础。国际岩溶研究中心姜玉池主任表示,中心将围绕岩溶地质主题继续举办培训班,设置专题研讨和各类学术交流活动,欢迎来自世界各国的岩溶地质工作者参与中心的培训活动,与中心保持密切联系,努力推动学术层面、研究层面和项目层面上双边或多边的交流与合作,为促进全球岩溶科学研究水平的提高,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7.
经国土资源部审查认定,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为国土资源部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名称为国土资源部岩溶地质资源环境监督检测中心。国土资源部岩溶地质资源环境监督检测中心监测范围包括  相似文献   

18.
姜玉池 《中国岩溶》2009,28(2):I0003-I0006
中国是一个岩溶大国,全国岩溶区面积344万km^2,其中碳酸盐岩出露面积90.7万km^2,占国土面积的9.5%。中国岩溶发育具有四大显著的特点:首先碳酸盐岩古老、坚硬、质纯,出露的碳酸盐岩地层主要为三叠系至前寒武系,使岩溶形态挺拔、陡峭;其次中国岩溶发育主要受到太平洋季风气候的影响,水热配套,有利于碳酸盐岩的溶蚀、沉积,有利于岩溶的发育;再次新生代地壳强烈抬升,[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2013年11月13日,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7届大会表决通过,同意在中国河北廊坊的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建立全球尺度地球化学国际研究中心。这是中国地质科学院继国际岩溶研究中心后成功申报的第二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二类研究中心。 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设的二类机构,该中心将重点围绕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一是在自然资源和环境管理中,促进全球尺度地球化学知识与技术的进步,为可持续的全球发展服务;二是记录地球表层化学元素的全球集中度和分布情况以及基线和变化情况,为监测环境、探寻矿藏资源、提高农业效率等服务;三是以最先进的全球尺度地球化学知识和制图为基础,对研究生、科学家和工程师开展教育和培训,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援助;四是在地球化学领域提倡公平利用基础服务和知识分享,在科学界、决策者和普通公众之间建立沟通的桥梁。  相似文献   

20.
卢茜 《中国岩溶》2013,(1):123-F0003
由国际岩溶研究中心主办,西南大学、联合同教科文组织北京办事处和国际地学计划项目IGCP598“环境变化与岩溶系统可持续性”协办的“岩溶与水文地球化学”国际培圳班于2012年11月25日-12月7日在承庆举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