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2 毫秒
1.
浅谈湖南711矿山体滑坡群的成因及治理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711矿位于湖南省郴州市东北11km的许家洞镇。滑坡主要发生在711矿主矿带斗岭组地层,由3个滑坡体组成滑坡群。斗岭组地层上覆第四纪残坡积层,斗岭组地层为隔水层。通过对发生在711矿山体上的滑坡群的勘探及降雨和堆石的调查情况,结合对边坡角的演化、渗入坡体水的软化作用等因素的分析,阐明了该滑坡群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废石堆置超荷、降雨通过第四纪土层的垂直入渗后在斗岭组和残坡积层之间形成软弱带。同时采矿中经常性的爆破震动也是诱发滑坡的原因之一。最后对滑坡群提出了刷方减重、埋设抗滑桩等治理方案。  相似文献   

2.
朱天林 《湖南地质》1997,16(3):186-188
同心桥滑坡是由于人工开挖削坡而引发的,采用钢筋混凝土抗滑桩和卸荷、排水等措施成功地治理了滑坡。  相似文献   

3.
随着工程建设活动逐渐向山体发展,在强降雨等恶劣气候条件下,因工程建设活动而诱发的滑坡类地质灾害频发,如何预防和治理此类灾害成为工程建设活动的首要问题[1]。本文中采用资料收集、地面测绘、勘探、钻探、槽探及土工试验等手段进行勘察,查明旬阳县党家坝滑坡的分布、总体发育特征、成因及影响因素,定量评价滑坡稳定程度,预测其发展趋势,在滑坡稳定性分析评价基础上,提供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滑坡整治方案。本文的技术成果可供类似地区工程治理时作为参考。  相似文献   

4.
在查明二陡崖滑坡环境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对该滑坡“复活”的成因进行了分析,作者认为滑坡前端的挖方卸载是引发滑坡的主导因素,而水的作用加剧了滑坡的变形破坏。针对滑坡特征,结合工程实际,主要采用了抗滑桩、排水、监测等综合措施进行根治。  相似文献   

5.
西藏某滑坡成因机制分析及治理工程设计初探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某滑坡位于西藏昌都镇境内,总体积52 6×104m3,复活部分体积仅14 7×104m3。因其位置特殊、危害严重、社会影响强烈而倍受各方重视。该滑坡诱发机制为在异常的气候条件下,人类工程活动———不合理开挖坡脚可能导致古滑坡体的中、前部复活。文章结合滑坡的形态、结构特征,采用地质历史分析法,剖析滑坡形成机制,探讨滑坡复活变形影响因素,评价滑坡稳定性及其演化趋势;在此基础上,结合该滑坡前缘一带建有高挡墙的这一特殊情况,进行了滑坡治理工程的初步设计。  相似文献   

6.
提出两种治理方案:Ⅰ.坡面整理+锚杆框格梁+挡土墙+六角空心砖植草护坡+排水方案;Ⅱ.坡面整理+抗滑桩板墙+拱型截水骨架内植草护坡+排水方案.经比较确定前者为最终实施方案.滑坡灾害得到很好控制.  相似文献   

7.
在库岸、公路等工程建设中,滑坡灾害始终制约着工程的发展,给工程的安全带来极大的威胁,为了提高滑坡的勘查和治理水平,本文在分析滑坡类型的基础上,结合相关的工程设计经验,从滑坡调查、可行性调查阶段、设计阶段勘查、施工阶段勘查等角度对滑坡进行治理设计,以确保滑坡工程的安全可靠、经济合理和技术可行,为相关工程的滑坡灾害处理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9.
通过对七彩云南后山边坡滑坡工程进行勘察,应用复合支挡体系,采取有效措施,经科学施工,使滑坡得到有效治理。介绍了该滑坡治理工程的勘察设计与施工方法。  相似文献   

10.
王涛 《甘肃地质》2014,23(3):73-78
滑坡稳定性分析作为滑坡治理设计过程中一个关键的步骤,其计算方法的选择和计算结果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防治工程的安全可靠性、经济合理性和技术可行性等。以皋兰山Ⅰ2滑坡为实例,结合滑坡特征、滑动机理,对其稳定性进行分析、计算,并根据计算成果,进行了治理设计。  相似文献   

11.
三福高速公路尤溪段K201滑坡是在持续暴雨影响下引起前缘老滑坡复活,并牵引扩大发展,形成高速公路路基坡体变形破坏的岩石滑坡;经滑坡后部刷方减载的应急抢险措施有效控制了滑坡变形快速发展的趋势,并通过路面裂缝位移监测评价了应急减载的工程效果;深部位移监测成果确定了滑面的确切位置,监控了滑坡的发展趋势;滑带强度指标的反演分析和滑坡的稳定性计算进一步揭示滑坡经应急减载后虽处于相对稳定状态,但在暴雨期不利工况条件下,仍存在变形恢复和失稳破坏的可能;通过多方案计算比较和论证分析,确定了路肩锚桩加固的根治工程对策,并经过一年的工后坡体深部位移监测证明了该治理方案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某校体育运动场边坡因场地平整引起多次滑坡。经勘查,分析了其中的滑坡特征及滑坡形成的机理,提出治理方案。实践证明该方案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向阳果园滑坡为一特大型老滑坡,近年来复活滑动。经稳定性验算,老滑坡坡体处于基本稳定-潜在不稳定状态。新滑坡坡体前缘河谷冲刷切割强烈,常有局部崩塌产生,近期滑体有明显的变形破坏迹象,且正向不稳定方向发展,在多种工况下处于潜在不稳定-不稳定状态。一旦滑坡发生将损毁公路,阻断交通,毁坏坡体上民房建筑及耕地、果园,且危及双梅小学师生的生命安全及财产。文章在论述了其滑动机制、稳定性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其治理方案建议。  相似文献   

14.
重庆市万州区荆竹屋基滑坡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论文通过对重庆市万州区孙家镇荆竹屋基滑坡的野外调查、应急抢险工作,对滑坡发生前后变形特点、滑坡形成机制以及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处理方法等进行了总结和分析。荆竹屋基滑坡属大型基岩顺层、先牵引后推移混合型滑坡,滑坡具有变形快、裂缝、声响、掉块局部垮塌等前兆现象特征明显的特点。调查和分析发现,滑坡前缘不合理采石活动是荆竹屋基滑坡形成的主要因素。作者认为增强全社民地质灾害防灾意识、科学判断快速反应、应急预案中的实用性与操作性和岩质顺向坡的危害性等是未来万州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5.
韩金良  燕军军  孙炜锋  王涛  姜茂  侯凯  李志科 《地质通报》2009,28(08):1085-1092
吴家沟滑坡是2008年汶川Ms 8.0级大地震触发的黄土塬边的一个中型滑坡。在野外调查、室内分析测试和滑坡稳定性计算的基础上,参照前人的研究成果,分2种情况对该滑坡进行了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为防灾减灾提供决策依据。评估结果表明,在只考虑强降雨对滑坡影响的情况下,吴家沟滑坡个人风险介于7×10-4~4.375×10-5之间,位于严格详细审查区;在考虑强降雨+地震对滑坡影响的情况下,吴家沟滑坡个人风险介于1.32×10-3~8.325×10-5之间,位于不可接受区和严格详细审查区,人员社会风险位于不可接受区。  相似文献   

16.
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吴家沟滑坡风险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吴家沟滑坡是2008年汶川Ms 8.0级大地震触发的黄土塬边的一个中型滑坡。在野外调查、室内分析测试和滑坡稳定性计算的基础上,参照前人的研究成果,分2种情况对该滑坡进行了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为防灾减灾提供决策依据。评估结果表明,在只考虑强降雨对滑坡影响的情况下,吴家沟滑坡个人风险介于7×10-4~4.375×10-5之间,位于严格详细审查区;在考虑强降雨+地震对滑坡影响的情况下,吴家沟滑坡个人风险介于1.32×10-3~8.325×10-5之间,位于不可接受区和严格详细审查区,人员社会风险位于不可接受区。  相似文献   

17.
张启兴  李彬  毛建业  马鸣  王辉 《世界地质》2013,32(3):618-626
滑坡的灾害特征与成因机制是滑坡分析的一个重要方面。为充分了解北山寺斜坡区对人民生命财产与斜坡区内文物古迹造成的威胁,本文以北山寺斜坡区为例,以现场调查及工程地质勘察的方法对滑坡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斜坡区主要发育有老滑坡及其上的林场场部Ⅰ号新滑坡、三清殿Ⅱ号新滑坡和深层潜在滑坡。查明了各个滑坡的形态、长度、宽度与厚度等信息。老滑坡、林场场部Ⅰ号新滑坡、三清殿Ⅱ号新滑坡属浅层滑坡,崩坡积物与下覆基岩接触面间的潜在蠕滑面是控制该浅层滑坡滑动的主要因素之一。总结出深层潜在滑坡的发展模式,即卸荷回弹、前缘沿潜在弱面滑移--后缘拉裂变形--压致拉裂扩展--深层潜在滑移面形成与贯通。  相似文献   

18.
滑坡灾害的发生是多因素联合作用的结果,其形成条件、产生原因、变形破坏机制和几何边界条件往往具有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如何选取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安全可靠的防治工程方案,成为能否有效治理滑坡的关键。本文将源自抗震设计中的概念设计方法引入滑坡防治工程设计,提出了滑坡防治工程的概念设计方法。概念设计可结合工程经验和辅助计算方法、试验手段等,在设计中更能体现综合分析、宏观控制。能更好地体现安全可靠与经济适用相结合的设计原则。实践证明该方法是有效而快捷的。  相似文献   

19.
基于鸡冠石污水厂的地理位置及地质环境条件,从由地形条件、现场钻探、探槽和现场位移确定的观测滑坡边界、滑体物质结构特征中的粉质粘土和碎石土、滑坡特征、滑坡变形破坏迹象、由工程地条件、受有效应力原理决定的水的活动及人类工程活动等方面,深入分析了该滑坡的形成条件、主控因素及原抗滑桩失效原因等,分析结果表明,大量的松散堆积物和岩层的顺向坡、不当的人工开挖卸载、地下水及降水渗入和生活废水无序排放是诱发滑坡的控制因素。提出治理措施应因地制宜,对已有的抗滑桩地段,宜采用桩板体系进行支挡,并控制好爆破程度及施工进度,做好截水沟等排水措施和加强滑坡变形观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