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An analysis of drill cores and well logs shows that the main micro-facies of the third member sand bodies of the Qingshankou Formation in Qian’an are subaqueous distributary channel facies, sheet sand facies and subaqueous fan facies (olistostrome). Maps showing the distribution of these micro-facies together with inter-channel bay and prodelta mocro-facies are presented for different time-slices (lower, middle and upper parts of the Qingshankou Formation). These maps reveal the instability and change of sediment transport in the Baokang sedimentary system during the depositional period. Sediment transport was from the west in the early stage, from the south in the middle stage and from the northwest in the late stage. Values of thickness, porosity and permeability of the sand bodies in the third member of the Qingshankou Formation show that they have low to medium porosity and low permeability, and are characterized by serious reservoir heterogeneity. The joints between micro-facies and subaqueous fan micro-facies are characterized by the highest heterogeneity, the sheet sand and distal sand bar subfacies come next, and the heterogeneity of the subaqueous distributary channel sand bodies is relatively weak.  相似文献   

2.
崖13-1气田陵三段是河控与潮控的辫状三角洲,主要储层沉积微相为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远砂坝及席状砂,其中河口坝的储层物性比分流河道和水下分流河道微相好,席状砂与远砂坝的物性相对较差,而各类正韵律河道与反韵律的砂坝决定了各垂向流动单元储层韵律特征。气田内的隔夹层与不同规模的海泛面相关,隔层以前三角洲泥为主,分布稳定,而夹层以分流间湾与水下分流间湾泥为主,分布较局限。结合沉积微相分布、储层非均质性及断层的分布,可以把气田区分为两个大区及6个流动单元,而南II、南III区仍可有较好的储层,但由于构造上处于低部位,含气前景还需进一步论证。  相似文献   

3.
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分析了东营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碎屑岩储集层的非均质性特征。沙河街组碎屑岩储集砂体类型多样,通过统计分析宏观物性参数,不同成因类型储集砂体的渗透率和孔隙度分布差别较大,其中河流相、(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及河口坝砂体储集质量最好;不同沉积微相的孔隙度基本上均呈正态分布,其中三角洲河口坝砂体及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孔隙度峰值较高。非均质参数表明,(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非均质程度最强。通过对各种微观非均质性参数的综合研究,将储集层孔隙结构分为5种类型,其中大孔较粗喉及大孔中细喉为好的储集层,常见于(扇)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下部和河口砂坝主体的中细砂岩中。非均质性研究的结果与油田试油结果对比吻合较好,表明该项研究对下一步油气勘探与后期注水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松辽盆地西部斜坡带五颗树地区青三段以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沉积为主。砂体主要是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的细砂岩,分布广、沉积厚,砂地比值高,具有较高的孔隙度和渗透率;研究区油气主要来自于东侧大安-古龙坳陷的青山口组烃源岩,烃源岩以I型干酪根为主;发育于青三段之上的嫩江组暗色泥岩分布广、有机质含量高,为有效的区域性盖层;研究区西北部和东南部各发育一条东南倾向的断层,由于其封堵性差,对油气藏起破坏作用。通过对油气成藏要素的研究发现,该地区青三段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斜坡背景下低幅度背斜成藏模式是该地区主要的油气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5.
通过岩石学、沉积学及测井等方法,对准噶尔盆地TX1井区侏罗系八道湾组一段进行详细研究,认为侏罗系八道湾组一段主要发育复成分砾岩、砾状砂岩及砂岩,煤夹层;沉积构造发育,兼具水上及水下沉积的特点,发育粒序层理、中大型交错层理及冲刷充填、植物枝干印模等沉积构造;测井上具箱型、漏斗型、指状、线性等响应.沉积相纵向上逐渐向盆地边...  相似文献   

6.
八面河油田沙三段储层砂体层内非均质性研究与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八面河油田沙三段为例,从测井解释储层参数、储层砂体韵律性、沉积相分析和非均质类型研究分析,探讨了层内非均质性类型及其特征。研究表明该区层内非均质类型共有箱型、钟型、漏斗型、中间突变型和复合型等五种。沙三沉积期不同微相非均质程度不同,席状砂、远砂坝、水下分流河道等微相属强非均质体,河口砂坝非均质程度弱,属最好储集层。  相似文献   

7.
在岩心观察的基础上,结合录井及多种分析化验资料,对吐哈盆地鲁克沁地区二叠系梧桐沟组沉积相标志、物源方向、沉积相展布及沉积模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梧桐沟组沉积时期,鲁克沁地区湖盆经历了由断陷湖盆向坳陷湖盆转换的过程。梧桐沟组一段沉积时期,研究区东西两侧发育水下扇沉积,扇中水道形成多期叠置的厚层泥质砂砾岩沉积,砂砾岩分布面积大,物性较差。梧桐沟组二段和三段沉积时期,湖盆水体变浅,湖岸坡度变缓,研究区东西两侧发育扇三角洲沉积,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形成了几套厚10~15 m的砂砾岩沉积,分选性好于水下扇形成的砂砾岩,物性相对较好。相比较而言,扇三角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和水下扇砂体顶部的含砾砂岩是较好的储集体。该研究成果将对鲁克沁稠油聚集带储集层预测及区带优选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浅水三角洲前缘砂体是松辽盆地主要勘探开发目标之一,由于该类储层砂泥岩薄互层十分发育,一直以来都是储层预测中的难点。利用覆盖全区的三维地震资料和已有钻井、测井信息,在建立研究区青三段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的基础之上,运用"相位调整-地震相-地层切片"的地震沉积学综合研究方法,对松辽盆地南部乾安地区上白垩统青山口组三段的砂体类型、特征及层序格架内砂体演化规律作了进一步探讨。研究表明,青三段可划分为2个三级层序,三级层序内进一步划分为12个四级层序;地震资料进行相位调整后,将地震同相轴与岩相建立相互对应关系,红色波峰代表偏砂相,黑色波谷代表偏泥相;在四级层序约束下提取典型地层切片,并识别出枝状水下分流河道、曲流状水下分流河道和末端水下分流河道3类主要砂体,各类砂体具有不同的地震相特征;SQ1三级层序早期以发育末端水下分流河道为主,晚期以发育枝状水下分流河道和曲流状水下分流河道为主。SQ2三级层序湖侵体系域早期以发育枝状水下分流河道为主,晚期以发育末端水下分流河道为主。SQ2三级层序湖退体系域以发育枝状水下分流河道和曲流状水下分流河道为主。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粒度、岩性、沉积构造、测井曲线以及沉积微相平面图等资料的综合分析,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对埕海油田张东地区沙河街组沙三段、沙二段、沙一段进行了详细的划分、描述。研究区沙三段沉积呈典型的正粒序结构,上细下粗,为三角洲前缘亚相,主要砂体类型包括河口坝、水下分流河道及前缘席状砂。储层特征表现为中孔-中渗、中孔-低渗、低孔-特低渗,孔隙以粒间、颗粒和粒内溶孔为主,于晚成岩A阶段形成;沙二段形成于三角洲沉积环境(滨浅湖),属于低位体系域,砂体发育,规模大,为张东地区最为有利的储集层,是今后勘探的重点靶区;沙一段主要为白云岩、泥灰岩、和油页岩的互层沉积,局部地区发育薄层粉砂岩,可以作为很好的盖层和烃源岩,沉积环境为比较闭塞的静水澙湖环境。  相似文献   

10.
塔里木盆地大宛齐油田康村组储层特征及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地层对比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了大宛齐油田康村组储层的岩石学特征、储集砂体成因类型及其特征、储层孔隙类型、孔隙结构特征及储层分布规律.大宛齐油田康村组属于低弯度河进入极浅水湖泊形成的三角洲沉积体系,决定了它主要的储集砂体成因类型为三角洲砂体,其中又可细分为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砂体、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和河口砂坝砂体,主要储集空间类型是剩余原生粒间孔隙,其次是粒间溶孔和微孔隙.分流河道砂体以粒度较粗的中粗砂岩、含砾砂岩和细砂岩为主,发育大孔隙,粗喉道,孔隙度大,渗透率高,储集性能好;河口砂坝砂体,粒度相对较细,以细-粉砂岩为主,孔隙度相对较低,孔径也相对较小.纵向上,康村组中下部砂体较发育,上部次之,以砂泥互层形式叠置,但总体上砂岩含量不高,一般在15%~30%之间;康村组储层横向分布受物源等因素影响,呈现出东北部厚、西北部薄的特点.储层物性总的分布规律是由北东往南西方向,孔隙度减小,由南东往北西方向渗透率变差.   相似文献   

11.
鄂尔多斯盆地富县地区延长组沉积特征及物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从沉积相、成岩作用角度研究了三叠系延长组储层的物性特征和主控因素, 认为延长组主要发育有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席状砂及分流间湾等沉积微相, 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是最佳储层, 平均孔隙度10.85% , 平均渗透率0.613 ×10-3μm2。储层所经历的成岩作用中, 压实作用对砂岩物性的影响较大, 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压实后, 其原始孔隙度损失13.6%; 胶结作用对储层物性有一定的破坏性, 但早期胶结物可使剩余原生粒间孔隙得以保存, 其中的易溶组分又为次生粒间孔隙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 溶蚀作用可大大改善储层的物性; 构造微裂缝仅在局部起沟通喉道的作用。整体属于低孔、低渗型储层, 并以粒间溶孔和粒内溶孔为主要孔隙类型。沉积相在宏观上控制了砂体的类型、规模、原始物性条件及空间分布, 成岩作用在微观上影响了储层孔隙演化与储层物性的变化, 而构造裂缝可以在局部改善储层的物性。  相似文献   

12.
通过岩心观察描述和沉积相分析,结合测井、录井、分析化验资料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开38、39井区沙一段发育扇三角洲前缘亚相和前扇三角洲亚相。进一步将沙一段扇三角洲前缘亚相细分为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间、河口砂坝及前缘席状砂四个微相。其中以水下分流河道微相为主,河道砂体为本区沙一段主力油层,  相似文献   

13.
为了揭示鄂尔多斯盆地马家山—小涧子油田砂岩成岩作用对储层的控制作用,综合采用了薄片鉴定、铸体薄片、压汞、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和包裹体分析等多种方法。研究认为:该区延长组长61、长4 5段砂岩成岩作用进入了中成岩阶段的A期;成岩相的平面分布具有明显的规律性,由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及河口砂坝中心向边缘,直至水下分流间湾,依次发育溶蚀孔隙相、绿泥石胶结相、碳酸盐胶结相及压实杂基相4种成岩相类型;储层物性依次变差;有利的储集相带为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和河口砂坝中心的溶蚀孔隙相和绿泥石胶结相。  相似文献   

14.
老爷庙油田位于河北省唐海县老爷庙村,是冀东油田的主力油田之一。构造位置位于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南堡凹陷西北部。根据分析沉积岩岩石成分和结构特征、泥岩颜色、沉积构造和岩相组合特征等沉积相标志,结合东营组东一段沉积时期西南庄断层下降盘倾斜的古地形背景以及西南庄和老王庄凸起古物源的古地理位置,将老爷庙油田古近系东营组东一段确定为扇三角洲沉积环境,并划分了主要的沉积微相类型,包括扇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和支流间湾微相,并对每类沉积微相的特征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以测井相为基本手段,应用砂岩百分含量等值线图,勾绘了老爷庙油田古近系东一段沉积微相的平面分布,讨论沉积微相的演化。依据东一段沉积微相平面分布,结合岩心分析资料,确定水下分流河道是主要的储层微相,其孔隙度为15%~24%,渗透率150×10-3~500×10-3μm2,储层的物性较好。分流水道的游走摆动、沉积物的快速堆积、储层较低的分选性和强烈的非均质性是导致老爷庙油田东一段油藏开发效果差的根本地质因素。恢复东一段沉积微相,可以进一步弄清优质储层的分布规律,为油田开发方案的调整提供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5.
金玮  代飞  任志高  谭宝德 《地质科学》2009,44(1):268-280
羌塘盆地地处藏北高原,其南、北边界分别为班公错一怒江缝合带与拉竹龙一金沙江缝合带,盆地面积约18×104km2,可进一步分为羌北坳陷、中央隆起带和羌南坳陷3个二级构造单元.双湖托纳木地区地处羌北坳陷南部,与中央隆起带毗连,广泛发育上侏罗统雪山组沉积,垂向上由3个沉积旋回组合构成,总体显示为一个向上变粗的充填序列.雪山组发育扇三角洲相和冲积扇相,其中雪山组一段为前扇三角洲亚相沉积;二段为扇三角洲前缘亚相和扇三角洲平原亚相沉积,扇三角洲前缘亚相分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和远砂坝沉积,扇三角洲平原亚相发育天然堤和分流河道沉积;三段为冲积扇相沉积,包括扇端和扇中沉积.雪山组沉积的物源来自西南部的中央隆起带.  相似文献   

16.
车镇凹陷古近系深层碎屑岩有效储层物性下限及控制因素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王艳忠  操应长 《沉积学报》2010,28(4):752-761
综合运用物性、试油、压汞等资料,分别利用分布函数曲线法、测试法、试油法、束缚水饱和度法以及最小有效孔喉半径法,求取了车镇凹陷古近系深层有效储层物性下限,在此基础上,以孔隙度差值和渗透率差值作为对比参数,探讨了沉积作用、地层压力和成岩作用对深层有效储层发育的控制作用。车镇凹陷古近系深层碎屑岩有效储层孔隙度下限与深度的对数呈线性函数关系,渗透率下限与深度呈指数函数关系。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微相砂体有效储层最发育、孔隙度差值和渗透率差值较好,而湖底扇、近岸水下扇、扇三角洲以及冲积扇砂砾岩体有效储层发育较少、孔隙度差值和渗透率差值较差;中强超压储层的有效储层百分含量、孔隙度差值和渗透率差值均好于常压—弱超压储层;中成岩A1期储层的有效储层百分含量、孔隙度差值和渗透率差值均好于中成岩A2、中成岩B期储层。总体上,沉积相带是深层有效储层发育的最主要控制因素,异常高压对有效储层发育的控制作用强于成岩作用,成岩作用对有效储层的影响受沉积相带和异常高压的控制,原始储集性能好且受异常高压保护的储层易于受溶解作用的改造形成优质有效储层。  相似文献   

17.
综合运用地质、测井、地震及分析化验等资料,对沾化凹陷东部长堤地区沙河街组沙三段沉积体系及亚相微相类型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认为沙三段主要发育近岸水下扇沉积。其中,中扇亚相最为发育,并可细分为辫状水道、水道问和前缘过渡带3个微相;其次,根据粒度分析、物性特征、压汞分析、镜下观察、扫描电镜分析及测井资料数字处理成果等资料,对该区沙三段储集层的岩石类童、微观孔隙结构、成岩阶段、层内及平面非均质性等进行了综合研究,指出了该地区沙三段有利储集体及有利储集层位。  相似文献   

18.
辽河盆地冷家油田沙河街组三段储层岩相古地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辽河盆地在沙河街组三段早期水体较深,主要形成扇三角洲及盆底扇;沙三晚期水体较浅,发育湖泊砂体.依据沉积相分布规律,沙三早、中、晚3个时期可进一步分别划分出湖泊扩张和收缩阶段.盆地西部凹陷的冷家油田为东陡西缓的箕状洼陷.研究区内沙三段的古地理格局是决定相分布的关键因素,河流和湖泊能量相对强弱决定扇体沉积的规模.受相对湖平面变化的影响,纵向扇三角洲主要形成于湖泊扩张时期,并且有相带窄、过渡快、以粗碎屑沉积为主的特点.扇体沉积中主要发育前缘分流河道充填沉积,但位于河口前缘或侧缘的滩坝及前三角洲中的盆底扇局部也较发育.  相似文献   

19.
川中合川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二段储层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川地区须家河组二段显示出较好的含油气性,通过对该地区岩心及铸体薄片观察分析,对该区须家河组二段的沉积相、岩石学特征、孔喉结构、成岩作用、物性特征及其主控因素进行了深入研究.认识到合川地区须二段岩性主要为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属于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砂坝是主要储集砂体,储集空间类型主要为粒间孔和粒内溶孔,并搞清了合川地区须二段储层的成岩作用、物性特征及其控制因素,对加快合川地区须二段的勘探开发步伐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魏巍  张顺  张晨晨  吴朝东 《沉积学报》2014,32(6):1153-1161
通过在三维地震数据采集、处理及解释过程中应用和改善了多项技术来提高分辨率和成像效果,对松辽盆地北部泉头组—嫩江组大型河流及大型湖泊—三角洲相沉积砂体的空间形态、内部结构及相带展布进行了地震沉积学的研究,从而避免了传统研究手段所导致的地质体空间形态及相带展布主观臆断的不足.研究发现储集层主要是大型曲流河点坝砂体、进积型及退积型三角洲砂体及湖相区内的重力流砂体,认识到进积型三角洲具有典型的高角度朵状及鸟足状河控型特点,前缘相带窄小、平原相带宽阔、水下分流河道不发育,退积型三角洲具有低角度垂柳状湖控型特点,前缘相带宽阔、平原相带窄小、水下分流河道发育.同时在青山口组及嫩江组二、三段水退旋回发现了大规模滑塌扇、浊积扇,在姚家组及嫩江组一段水进旋回发现了大规模浊积水道,这不仅为松辽盆地北部油气勘探开辟了新领域,同时为非常规储层研究及寻找资源潜力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