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游游  霍建光 《中国岩溶》2000,19(3):268-274
通过专题研究及抽样调查,对岩溶化山地的资源环境及景观特征、土地退化原因和程度的划分、植被可恢复性及其土地持续利用等问题进行研究。对岩溶化山区不同退化程度的土地的改善有着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通过专题研究及抽样调查,对岩溶化山地的资源环境及景观特征、土地退化原因和程度的划分、植被可恢复性及其土地持续利用等问题进行研究。对岩溶化山区不同退化程度的土地的改善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严重的土地退化已经成为制约吉林西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障碍。生态 经济 社会复合系统结构失调、功能减弱是导致土地退化的根本原因,是自然因素、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综合治理本区的生态环境是防治土地退化的前提,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合理安排农、林、牧用地比例;集约化利用耕地,加大投入,重点提高中低产田的生产能力;大力开发农村替代能源,解决烧柴问题;加强管理,恢复草原生态,提高牧业的经济效益;控制人口增长速度,提高人口质量;加强法制,用经济手段保障土地质量;使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协调统一。  相似文献   

4.
喀斯特石漠化--中国西南最严重的生态地质环境问题   总被引:99,自引:1,他引:98  
作为最严重的环境地质问题,日益扩展的土地石漠化,正在吞噬着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民众的生存空间,已经构成灾害和贫困之源。喀斯特石漠化是土地荒漠化的主要类型之一,是人类不合理经济活动叠加于脆弱生态地质环境背景上的综合作用结果。它以脆弱的生态地质环境为基础,以强烈的人类活动为驱动力,以土地生产力退化为本质,以出现类似荒漠景观为标志。中国西南脆弱的喀斯特生态环境是经过漫长的地质历史演化而形成的,它对喀斯特石漠化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构造运动塑造了陡峻而破碎的喀斯特地貌格局,古环境演化奠定了石漠化的物质基础。喀斯特地区的人口压力及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导致土地资源的严重退化、植被覆盖度锐减、水土流失加剧和生态环境严重恶化,超载的社会经济压力是导致喀斯特土地石漠化最重要的驱动力。尽管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非常艰巨,但仍具备恢复或重建生态环境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土地退化是导致土地生产力下降的过程之一,也是造成土地资源日益减少的主要原因.在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人类对土地资源的过度利用正使得土地退化成为世界性难题.  相似文献   

6.
土壤侵蚀导致土地退化,破坏土地资源,同时带来严重的泥沙淤积,也是导致生态环境恶化最严重的问题。土壤侵蚀过程虽以渐发性为主,但随着侵蚀的加剧和生态环境的恶化,量变可以导致质变,引起突发性自然灾害。渐发性的土壤侵蚀不被及时防治,最终必然导致突发性自然灾害的发生。为了减轻自然灾害和预防其严重发展,必须及时防治和预防土壤侵蚀,保持和恢复良好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7.
一种荒漠化土地分类的新尝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近10年国际荒漠化概念的演化及我国官方和学术界对荒漠化的新认识,并在前人有关荒漠化土地分类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尝试对我国荒漠化土地的类型按主营力(表1)和地表组成物质(表2)两种系统进行分类。 首先我们力图准确体现荒漠化概念的以下内涵:1)以土地退化为本质、因为土地退化本身是一个包括了土壤退化、植被退化和地表状况恶化在内的综合概念,所以不宜再单独将“土壤的理化性退化”或“植被的长期退化”作为荒漠化土地类型;2)与人类活动相关联。荒漠化不包括纯粹由自然因素形成的原生荒漠或类荒漠景观,所以,在目前…  相似文献   

8.
贵州省喀斯特地区土地退化与生态重建研究进展   总被引:60,自引:2,他引:60  
万军 《地球科学进展》2003,18(3):447-453
喀斯特地区环境独特、生态脆弱,一直是科学界关注的热点地区。早期的研究多集中在喀斯特地区的水文、地质和地球化学等领域。近10多年来,喀斯特地区的土地退化乃至石漠化的问题日益严重,人类活动对生态的压力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连续带,贫困人口集中,人口压力大,经济落后,土地退化严重,人地矛盾异常尖锐,如何开展生态建设、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成为西部大开发中最为紧迫的任务之一。贵州省是西南喀斯特地区的典型代表,部分地区已经失去了依靠自身力量进行生态恢复和发展的可能性,因而需要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的规划和管理措施,针对性的增加外部投入,进行生态重建。对生态重建的理论、方法、技术和模式进行了总结,认为喀斯特地区土地退化是区域人地复杂巨系统结构损害和功能紊乱的集中表现,片面的环境保护和单独的生态治理工程无法解决这个系统问题,区域的生态重建需要采用系统科学的思路。在此基础上,提出喀斯特地区土地退化和生态重建研究中需要深入研究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9.
刘敏 《浙江地质》2010,(2):45-47
土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是人类社会不可替代的物质财富。在人口持续增长、经济快速发展和不合理土地利用方式导致土地严重退化的现实面前,我国土地资源正经受着养活众多人口、满足建设占用、保障农业发展和支撑生态修复的历史性考验,土地资源安全已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因此,探讨新时期土地资源安全战略,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重视和加强中国东部地区土地退化整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21世纪议程》土地荒漠化定义,从全球环境研究角度,论述了中国东部湿润、半湿润地区土地退化及其危害和开展中国东部地区土地退化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提出了点面结合的初步研究设想。  相似文献   

11.
吉林西部生态系统退化评价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吉林西部是一个典型的自然、经济和社会的复合系统,生态环境脆弱,土地沙化、碱化严重.在分析该区环境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系统退化度的概念.以长岭县为例建立了生态系统退化度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土地背景质量、生态环境现状、经济发展水平、生态破坏速度诸要素15项指标.运用RS、GIS和数据库管理技术建立了生态系统退化度研究数据库.采用层次分析法,开展了以乡为单元的生态系统退化度评价,用MapInfo软件绘制了生态系统退化度数字化图,为研究区的生态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李保刚 《河南地质》2014,(12):16-17
睢县,位于河南省东部,隶属于商丘市,辖区内8个镇、12个乡,554个行政村,人口86万,土地总面积920.30平方公里,农业人口占全县人口的80%以上,是典型的农业大县。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土地供给与需求的不平衡性日渐凸显,土地的稀缺性和土地价值的提升,使农村涉土矛盾纠纷(以下简称"土地纠纷")问题成为当前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也是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最头疼、最棘手、最难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提出了两种针对Hyperion 数据的土地退化指数计算方法:沙化土壤指教(SSI)和土壤退化指教(SDI),并以典型地区的数椐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两种指数均能够真实地反映出地面土地退化信息,计算方便且切实可行,充分显示出了高光谱遥感技术在土地退化监测中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4.
塔里木南缘水资源与生态环境建设战略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0  
高前兆 《冰川冻土》2000,22(4):298-308
系统地讨论了塔里木南缘的环境资源状况,气候特征、河流水文、水资源评价与塔克拉玛干沙漠地下水,生态环境脆弱性与人类活动影响,土地退化的过程观测与趋势预测。通过分析,百年来特别是近50a来,人类活动通过水资源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脆弱带的天然绿洲产生了深刻影响,并有加速退化的趋势,为此需要从区域生态环境改善和整体建设考虑,调整和优化配置水资源的利用,实施防治沙漠化的生态环境建设战略措施,才能遏制住这种土地  相似文献   

15.
岩溶生态系统的土壤特性及其今后研究方向   总被引:28,自引:13,他引:15  
李阳兵  王世杰  王济 《中国岩溶》2006,25(4):285-289
岩溶石漠化退化土地是目前西南岩溶地区经济发展、生态恢复与重建工作中严重的问题之一。由于岩溶生态系统的独特性和脆弱性,岩溶生态系统土壤具有不同于其它生态脆弱区土壤的特征,本文将其归纳为成土速率决定的在人类活动尺度下土壤不可再生性即脆弱性、土壤侵蚀(土层丢失)的独特性、土壤退化过程中空间分布的斑块化及其与岩性的相关性、土壤退化过程中有机碳活性成分下降和来源变化、土壤退化导致岩溶生态系统生态过程中断。因此,在退化岩溶生态系统的研究中,要加强对岩溶生态系统土壤特性及退化恢复理论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西南地区2001-2014年植被变化时空格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冯国艳  马明国 《中国岩溶》2018,37(6):866-874
时序植被动态变化研究一直是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之一,对地区生态治理有重要意义。基于西南地区2001至 2014年的MODIS植被指数数据集以及DEM数据和土地利用数据,进行季节合成植被指数(SINDVI)的趋势模拟、空间统计和相关分析,探讨西南地区植被变化趋势和空间分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74.52%的区域SINDVI变化不显著,显著改善的区域占22.07%,而显著退化的区域占3.41%,改善面积远远大于退化面积。(2)从地形因子结果来看,中低海拔地区和缓坡地区植被变化趋势最明显,海拔3 500 m以下植被变化趋势比海拔3 500 m以上明显。随着坡度的增加,改善趋势和退化趋势都在变小。(3)从土地利用分析结果来看,SINDVI变化趋势在人工表面最明显,改善和退化趋势都相对较大。(4)受人类活动的影响,人工表面和裸地的增多、林地的减少是植被呈退化趋势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在实地采访、地块土地利用/覆盖调查和1 260个土样的收集和实验室分析等野外工作的基础上,对比分析了1984—1985年和2003—2004年265个家户的人口、农业系统、土地利用和土壤质量数据,研究了孟加拉国6个村庄农业诱导强度增强对土地和土壤质量的影响。1984—2004年家户和土质数据的百分比变化用来构建诱导强度增强模型和土地退化模型中的统计变量和土地退化指标。结果表明:研究区种植强度和土地生产力的增加主要是由于低压泵灌溉的普及,化肥和杀虫剂的使用以及水稻、蔬菜和虾生产的多元化高产。诱导强度增强模型可以解释研究区81%的种植强度增量和73%的土地生产力增量。人口压力和市场驱动也诱发了农业利用强度的增加;环境约束起到了一定制约作用;低压泵灌溉等应对干旱的技术也对农业增产有一定贡献。然而动力耕作机、低压泵灌溉和化学物质的持续利用再加上除草性水稻、蔬菜和虾的频繁耕作和养殖已经导致土壤结构、质地和化学属性的退化,生产力也有所降低。利用强度越大的土地退化现象越严重,生产力下降得也更多。土地的不断退化将有可能会引发孟加拉国的马尔萨斯危机。  相似文献   

18.
一、地位及作用 土地是人类生息活动的场所,更是农业的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土地是人类必不可少的、但却是有限的资源,而人口的增加却无止境。随着人口的增加,要求提供更多的食物和各种农产品,对土地的压力愈来愈大。由于人口压力,到处出现对土地的不合理开发和超强度利用,引起土地质量的严重退化。由于土地沙漠化、土壤盐碱化,土壤侵蚀,土壤污染以及非农用占地等,每年都要损失大量耕地。这类世界性的情况在我国不仅普遍存在,有些地方还更尖锐。1981年11月赵紫阳总理在五届人大四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国人口多、耕地少,随着人口的增长,这个矛盾愈来愈尖锐。十分珍惜每寸土地,合理利用每寸土地,  相似文献   

19.
当前,全球环境的不断恶化正威胁着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全球气候变暖及其引起的海平面上升和自然植被的破坏及其带来的土地加速退化,荒漠化加剧,是人类面临的两大环境问题。荒漠化主要是人类自身活动引起的环境问题,因此,是人类自身可以加以限制、改造和  相似文献   

20.
内蒙古扎鲁特旗土地利用方式及强度对草原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内蒙古扎鲁特旗位于北方农牧交错带区域,近期对其草原植被的调查分析表明:人类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及过大的土地利用强度对该地草原植被造成严重影响,草原面积缩小、植被退化严重,草场质量下降。人口激增引发的土地利用方式由牧向农的转化(垦草为粮)以及草地利用强度的加大(超载过牧)是造成该区草原植被退化的主要原因。改变土地利用方式、围栏禁牧是实现退化草原植被恢复演替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