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采用作者提出的石山区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对广西28个典型石山县(市)进行评价实践,以评价结果为依据提出石山区持续发展模式与对策.  相似文献   

2.
根据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广西石山区的实际,为欠发达地区制定出一套典型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3.
一、引言 本文所指的广西潼族自治区西半部石山区是红水河流域和左、右江流域内的石山地区,即为广西百色专区的隆林、田林、凌乐、凤山、东兰、百色、田阳、田东、巴马、平果、睦边、靖西、德保和邕宁专区的邕守、武鸣、马山、都安、隆安、天等、左江、宁明和龙津等县境内石山区(以下简称本区),全部面积8万方公里以上,约占广西僮族自治区面积的40%。其中石山面积约占1/3,可见,这是广西石山分布相当广的部分。由于这里石灰岩深厚,又  相似文献   

4.
一、引言 本文所指的广西潼族自治区西半部石山区是红水河流域和左、右江流域内的石山地区,即为广西百色专区的隆林、田林、凌乐、凤山、东兰、百色、田阳、田东、巴马、平果、睦边、靖西、德保和邕宁专区的邕守、武鸣、马山、都安、隆安、天等、左江、宁明和龙津等县境内石山区(以下简称本区),全部面积8万方公里以上,约占广西僮族自治区面积的40%。其中石山面积约占1/3,可见,这是广西石山分布相当广的部分。由于这里石灰岩深厚,又  相似文献   

5.
县域空间贫困的地理识别研究——以宁夏泾源县为例   总被引:21,自引:7,他引:14  
空间贫困研究是对多维贫困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创新空间贫困度量方法是精准配置扶贫资源和提高农村扶贫质量的关键。本文借鉴国际空间贫困研究的基本理论思想,总结出了空间贫困三维结构分析框架,构建了县域空间贫困指标体系和地理识别方法,以宁夏泾源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为例,开展了空间贫困地理识别。研究发现:① 不同自然地理区SPI排序为侵蚀堆积河谷平川区(均值1.571)>剥蚀构造丘陵区(均值-0.199)>侵蚀构造石山区(均值-0.334),表明侵蚀构造石山区贫困程度最大,是减贫重点区域,其中3个自然地理区空间贫困的共同特点是存在经济劣势(C4~C7、C17),主要差异是侵蚀堆积河谷平川区生态劣势(C25、C16)>经济劣势(C5)>位置劣势(C20)>政治劣势(C8);剥蚀构造丘陵区经济劣势(C5~C7、C17)>位置劣势(C18~C20)>生态劣势(C16、C23~C25)>政治劣势(C8);侵蚀构造石山区经济劣势(C4~C7、C17)>政治劣势(C8)>位置劣势(C18~C20)>生态劣势(C16、C21~C25)。② 不同民族村SPI排序为汉族村(均值1.484)>回族村(均值1.262)>回汉混居村(均值-1.033),表明县域尺度上回汉混居村是减贫重点村。不同民族村空间贫困的共同特征是由于距离最近市场远(C17)形成的经济劣势,以及人均耕地面积(C23)和农作物特别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小(C24)形成的生态劣势。不同民族村空间贫困的主要差异在于汉族村人居环境差和灾损率高形成的生态劣势,以及贷款不足(C5)导致的经济劣势突出,回族村主要因文化知识素质较低(C12、C13)导致进入市场的机会成本高而形成经济劣势,回汉混居村因汉族和回族生产生活方式差异,造成扶贫资源配置困难,农户对扶贫政策满意率最低(C8),反映该类村空间贫困的政治劣势最为显著。③ 同一自然地理区域不同民族村空间贫困存在显著差异。侵蚀堆积河谷平川区汉族村、回族村和回汉混居村SPI均值分别为0.526、2.557和1.644,表明该类型区汉族村贫困程度高,经济劣势显著(C5);剥蚀构造丘陵区回族村和回汉混居村的SPI均值分别约为0.321和-1.934,表明该类型区回汉混居村贫困程度较高,经济劣势(C2、C6、C7)和生态劣势(C16)突出;侵蚀构造石山区汉族村、回族村和回汉混居村的SPI均值分别为1.031、-0.029和-0.842,表明该类型区回汉混居村贫困程度亦高,经济劣势(C5~C7、C17)、政治劣势(C8)、位置劣势(C18~C20)和生态劣势(C16、C25)并存。因此,侵蚀堆积河谷平川区的汉族村、剥蚀构造丘陵区和侵蚀构造石山区的回汉混居村是减贫重点村。  相似文献   

6.
提起国人的主食——大米,想到最多的就是南方。“湖广熟,天下足”的语句广为人知。长期以来,我国稻米生产一直主要集中在南方。南方是中国人的“米仓”。明清以来,长江流域的芜湖、无锡、九江、长沙是我国著名的四大米市。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国人消费的商品大米绝大多数来自南方的太湖平原、成都平原、洞庭湖平原、江汉平原一带6那时东北的稻谷产量不及全国总产量的8%。  相似文献   

7.
谢春平 《热带地理》2014,34(3):359-365
为更好地保护南方红豆杉这一重要紫杉醇药用资源,文章利用相关的气候指数,结合国际常用的植被与气候相互关系的指标,对南方红豆杉地理分布区与气候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南方红豆杉各项气候指数的变异系数值均较大,从10.55%到321.08%;2)单一气候指数表明,南方红豆杉分布区温暖湿润,若干气候指标的累计曲线表现出亚热带的特征,其中最明显的特点为年均温大多在15℃以上,且不存在绝水期,雨量充沛;3)综合气候指数中的温暖指数(WI)的最适热量分布范围值(PWH)为[107.816,172.504];4)南方红豆杉分布区的干燥度指数(K)、年均生物温度(BT)和可能蒸发量率(PER)等与其他亚热带物种近似,具有明显的亚热带分布特征;5)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年均温度是影响南方红豆杉分布的第一主导因素,最适年均温约为16℃。最后,文章在如何有效保护南方红豆杉和扩大该种群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8.
南方山地草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周海林 《山地学报》2000,18(2):129-133
从制度、资金、经营模式及生态环境等制约南方山地草地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障碍因素出发 ,探讨了南方草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战略途径。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南方草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应以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等途径作为切入点 ,将草地资源的利用与山区经济发展结合起来 ,多途径地开发南方草地资源。  相似文献   

9.
论提高我国南方耕地复种指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国勤 《自然资源》1995,9(1):30-37
我国南方14省(区、市)耕地利用尚不充分,耕地复种指数还有较大潜力可挖,当前,人增地减,人地矛盾日益尖锐,农产品供需矛盾日趋突出,充分利用现有每一寸耕地,提高耕地复种指数势在必行。本文在回顾建国40多年来南方耕地复种指数演变与特点的基础上,指出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分析了提高南方耕地复种指数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提出了提高南方耕地复种指数的途径,措施和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正> 南方集体林区包括南方十省区,为我国森林资源重要地区,根据全国(1994~1998)森林资源清查结果,南方集体林区森林覆盖率为38.02%,林业用地占全国林业用地的31%;森林面积为5900万公顷,占全国森林面积的37%;森林蓄积17.9亿立方米,占全国森林蓄积的15.9%。加之自然环境条件优越,水热条件好,林木种类多,林木生长快,当  相似文献   

11.
被誉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万里长城在中国。而所有的人都知道,中国长城就是蜿蜒在中国北方从山海关到嘉峪关的万里长城。然而历史学家多次在历史文献中看到关于中国南方长城的记载。近年来,在中国南方的湘黔两省交界的凤凰、铜仁一带,民族文物工作者的田野调查和专家考证发现在不断地印证着历史文献的记载:蜿蜒于湘黔交界的“苗疆边墙”,被专家确认为“中国南方长城”。  相似文献   

12.
南方丘陵山区耕地现状,潜力与开发对策:以德庆县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祝功武 《地理科学》1998,18(1):10-15
德庆县属南方丘陵山区,耕地详查面积较统计面积大40%大部分耕地因洪,涝,旱,土质瘠薄而低产,高产优质田仅占30%,中低产达70%,远较传统认识的多,这在南方丘陵山区有普遍性。  相似文献   

13.
我国南方植物生态学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热带亚热带区域生态系统具有很高的潜在脆弱性,在人类干扰和全球变化的双重影响下,我国南方地区面临着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本文总结和评述了近年来我国南方植物生态学研究的几个重点领域,包括森林群落生物多样性维持、群落演替机制、养分循环和碳循环,山地丘陵退化生态系统的植被恢复,湿地环境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入侵机制和温室气体排放,城市植物的环境修复、热岛效应缓解及碳源汇功能等,并展望了我国南方植物生态学研究的未来方向,提出修复和重建大面积的退化生态系统,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维护人居环境和人类健康,提高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适应性,增强生态安全保障,是今后我国南方植物生态学研究所肩负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4.
霍仁龙  任柳 《地理研究》2022,41(4):1122-1135
南方丝绸之路交通路线网络的重建与研究,有利于深化历史时期中国西南边疆各区域之间和中国与东南亚、南亚等地区之间经济贸易发展和文化交流与合作的认识。本文利用历史文献资料、历史地理学等研究成果、田野调查资料、当代交通和遥感影像数据、DEM数据等,复原汉晋、唐宋、元、明清4个时期南方丝绸之路国内段的交通路线网络,分析影响古代西南山区交通路线走向的人文和自然因素,对比研究古代交通里程与实测距离之间的比例关系。结果显示:① 南方丝绸之路川滇间的交通网络格局在汉晋时期即已基本形成,两千年来相对较为稳定;云南内部和经云南出境的交通路线网络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的趋势。② 中央王朝对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统治力度的变化等人文因素在不同时期对南方丝绸之路交通路线的整体格局及空间演变起到重要作用。③ 在影响南方丝绸之路交通路线具体走向的自然因素中,海拔2200 m、坡度20°是重要的阈值。④ 历史时期西南山区1古代里约可换算为实测距离0.45 km。  相似文献   

15.
《中国南方红色风化壳》评介朱照宇(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所,广州510640)由广东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黄镇国、张伟强、陈俊鸿、刘瑞华和何正执笔撰写的《中国南方红色风化壳》一书由海洋出版社于1996年出版。专著共13章46万字,作者们根据多年来亲自考...  相似文献   

16.
王波儿  何美珑 《地理教学》2009,(10):19-20,30
一、教材分析 上海新课程初中教材在“农业及其地区差异”这一章的“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一节的主要内容包括:①各具特点的四大农业区,②北方早地农业区与南方水田农业区,③西北干旱农业区与青藏高原农业区。教材中通过配置四大农业区的景观图以及“茶叶生长的气候条件”、“饮食与地理”、“辨证地看待我国西北地区的气候条件”的阅读材料,要求学生结合图表说一说我国北方和南方农业生产的主要差异,并讨论我国北方与南方农业生产差异在自然条件方面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中国南方第四纪红土的形成时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目前中国南方红土的不同测年方法和测年结果的详细对比和总结,得出南方第四纪红土不同层次的年代序列.上覆黄土沉积时间小于100kaBP;均质红土介于100~400kaBP;网纹红土400~80kaBP;下伏砾石层年龄大于800 ka BP.  相似文献   

18.
南方土壤酸沉降敏感性研究——敏感性指标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仇荣亮  吴箐 《热带地理》1997,17(4):391-396
本文对土壤酸沉降敏感性的主要指标进行了分析对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酸害容量和酸害强度的概念,对我国南方主要酸沉降土壤类型进行了研究,并据此将我国南方主要土壤划分为4种敏感性类型。  相似文献   

19.
中国南方作物秸秆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黄国勤 《自然资源》1997,11(5):64-70
我国南方作物秸秆资源丰富,具有种类多,数量大,质量高,分布广的特点,目前,南方作物秸资源主要作燃料,饲料,肥料和工业原料等多种用途,但其利用上明显存在“三低一重”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中国丹霞地貌的南北差异及其旅游价值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周学军 《山地学报》2003,21(2):180-186
丹霞地貌是中国科学家确认的一种独立地貌类型,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发展,丹霞地貌的旅游价值日益引起国人的关注和重视,但是由于其形成原因和所处气候带的不同,地貌景观呈现明显的南北差异。以秦岭——淮河为界,中国南方丹霞地貌露头不仅规模大、数量多、色彩鲜明,而且形态多样奇特;中国北方丹霞地貌露头规模和数量均较小,而且色彩形态呆板。但是由于岩性和形态的原因,不论在中国南方还是北方,丹霞地貌均与人类历史活动关系密切,只是由于中国南北方的历史文化差异,南北方丹霞地貌的文化积淀差异也较为明显。北方的干旱气候铸就了北方丹霞地貌的石窟艺术和宗教文化积淀,而南方湿润季风气候则决定了丹霞地貌与古寨文化和墓穴文化的渊源关系。因此,北方丹霞地貌的旅游开发应突出其文化主题,而南方丹霞地貌的旅游开发则应展示其自然与文化的综合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