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地方震及近震地下水同震震后效应研究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付虹  刘丽芳  王世芹  万登堡 《地震》2002,22(4):55-66
同震效应、震后效应是地下水异常变化的显著特征。通过多年预报研究、实践, 依据1982年以来的观测资料, 分析同震效应、震后效应的机理、特征, 提出震后效应的单井、密集、条带、迁移等空间分布, 可对老震区余震、外围区及井位附近牵动性后继地震地点预报有指示意义, 亦可对中期、短期预报及后继地震震型判定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2.
地电阻率异常变化与地震成组活动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给出了部分地电台ρs异常变化与研究区内地震组活动的实例,研究了ρs异常变化总体特征和发展演化过程特征与地震发生的关系,以及单次地震可能预报的前兆标志。对地电预报地震特别是首发地震后的震情判断和预报具有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3.
因为利用科里奥利力效应预报余震的方法是用断裂的旋性特征作为预测指标的,所以能在震前预测发生地震后的余震强度,该方法在烈度区划和震害预测中有一定的意义。将讨论在这方面的意义和科里奥利力效应预报强余震的具体方法和步骤。  相似文献   

4.
哈辉 《高原地震》2002,14(1):11-16
从震害损失评估、震后监测预报、初步科学考察、震后社会对策等几方面,对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应急工作进行了概述。通过对加强青藏构造块体及其边缘地区的地震监测预测及防震减灾工作紧迫性、重要性的分析,提出了震后工作设想和措施。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地震地质学的角度,通过综合分析、数理统计和实际计算获得了判定地震序列类型的定量和定性指标,提出了中小地震(群)后地震活动趋势和大震后强余震预报的地震地质学方法,通过一些地震实例的实践与检验,证明本文提出的方法是行之有效的,可用于震后地震活动趋势的预测和预报。  相似文献   

6.
该文对我国当前的地震预报类型进行了分析探讨,建议将现有的"地震烈度区划"归并到地震长期预报,现有的"震后地震趋势判定公告"改名为"震后预报",并纳入地震预报类型。这将有助于提升我国的地震预报水平和地震预报的可应用性,使地震预报在减轻地震灾害中发挥更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震害损较重,对地震预报的需求也较高。文章在对我国地震预报进行概要回顾、粗浅分析当肖地夺预报存在的主要矛盾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东部地区地夺预报有关对策线见,认为东部沿海地区特别是大中震主尖把做好震后应急和地夺趋势早期判定放在首位,其次力争做出一定程度的有减灾实效的预报。为此,应特别重视震后早期趋势预报技术研究,注意地震信息系统建设与发挥人的作用并重,注意改进信息提取技术与对可靠现象的  相似文献   

8.
张珍 《四川地震》2007,(3):22-27,48
回顾了1976年8月16日松潘7.2级地震中期、短期与临震预报,以及震后趋势判断的过程,简述了当年预报所依据的各类前兆异常。  相似文献   

9.
前言     
1986年在我国大陆相续发生了32次5级以上中强地震.在地震发生的前后过程中,地震系统有的单位能在震前加强震情监视工作,较准确地预报出中强地震;有的单位在震后能及时、准确地速报并对震后地震活动趋势进行正确的判断;有的单位准确地预报了强余震;有的单位在震后及时奔赴地震现场,积极开展工作.上述工作对稳定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秩序起了积极的作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受到当地政府和广大群众的赞赏.  相似文献   

10.
正目前地震活动性会商资料,大多是利用GIS的地震分析预报软件进行处理。虽然该软件可以完整实现数据下载与结果展示等基本功能。但震后应急会商资料生成过程需要消耗大量时间,满足不了地震分析预报人员和科研人员的工作需求。在近几年的实际资料处理中,我们发现这些震后资料产出与多个参数计算工作完全可以通过程序自动实现。经过框架构建、  相似文献   

11.
北黄海4.8级地震中短期预报是辽宁省继海城地震、营口地震,彰武地震后又一次较好的预报震例。此次震前有一定的前兆显示,在总结和分析对比中等地震预报主要依据的基础上,讨论了辽宁省中强地震预报的判据。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2004年12月26日印尼苏门答腊以西发生MW9.0级地震后所做的地震趋势预测做了反思,指出:关于全球特大地震近年可能连发,特大地震对几年内世界7级以上地震年频度没有明显影响,但未来几年内7级以上强震可能集中在这次特大地震附近或相关构造上的预测意见是正确的;而有关近年中国大陆及川滇地区可能发生7级强震的预测是错误的;并认为,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释放了已积累的应变可能是这次特大地震不能触发中国大陆及川滇地区发生强震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后的强震趋势研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程万正  乔慧珍 《地震研究》2002,25(2):100-107
对我国大陆及邻区与西部地区1895年以来各地震期中地震能量主释放段分别进行了分析,各时期地震能量的主释放段的时长,均为7-8年;并利用各地震期累计地震频度的指数型分布模型分区拟合,得到各时期增长率;分析了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后在川、滇地区发生强震的几率,最后对强震趋势和了预测研讨。  相似文献   

14.
薛丁 《地震》2003,23(4):71-76
1996 年包头西6.4 级地震前, 在震中西部临河盆地出现了显著的中等地震活动增强和丛集异常, 而且中等地震活动在时间上也表现出了集中的特征。其中5 次中等地震强烈有感, 引起了地震学者高度的重视, 这是一次显著的地震活动中期异常。但是, 主震是在距离异常区200 km 以外的地方发生, 造成了震前地点预测误差较大的问题。文中详细描述了这次中等地震活动异常的情况, 并且通过震区地震地质构造条件分析, 探讨了主震发生在距离异常区较远的原因, 这对今后地震预测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详细叙述了自1966年邢台地震以来,我国地震预报研究与实践的主要进展:建设成了多学科的地震观测系统,为地震预报打下了良好基础;进行了大量震例研究,初步建立了地震预报的判据和指标体系;进行了地震预报理论的实验和研究,提出了多种地震孕育发生模型及前兆机理;通过20多年的5次地震预报攻关研究,形成了数十种地震预报方法;边研究,边预报,几十年来成功地预报了20多次破坏性地震,并取得了减灾实效,使我国地震预报的科学水平居于世界前列。本文还对地震预报尚需解决的科学难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我国地震综合预报方法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系统介绍了我国历次地震预报攻关研究中综合预报研究的主要进展,从中可以看出我国地震综合预报研究的科学思路和方法的不断发展,同时还对今后我国地震综合预报研究应解决的科学问题及解决方法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7.
孙士宏 《地震》2000,20(4):97-102
回顾了我国 30多年来的地震现场震情监视预报工作。该工作从目标角度考虑大致可分为二个不同的阶段, 1980年前主要是地震预报方法的探索, 而 1980年以后,更主要的是承担地震预报的社会服务。对我国赴国外地震现场的工作情况作了概述, 并提出了地震现场震情监视预报工作的可能前景。  相似文献   

18.
我国地震监测预报研究的主要科学进展   总被引:22,自引:4,他引:18  
张国民 《地震》2002,22(1):2-8
回顾和总结了1966年邢台地震以来我国地震监测预报研究的主要科学进展,并将其归纳为建立了4个方面的基础,即: 地震预测预报的多学科观测基础;获取了一批中强以上乃至大地震资料的震例基础;建立了经验性预测方法和判据的经验预报基础;初步探索了地震孕育发生的地震预报理论基础。文中还阐述了我国20世纪90年代在长期预报、中期预报、短临预报的预报效能。  相似文献   

19.
对永胜6级地震的预报及依据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2001年10月27日在云南永胜发生6.0级地震,震前四川省地震局有较准确的中期和短临预报,加强了川滇交界地区的地震监测预报工作,并且向四川省政府作了汇报,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经验性地震预报重视川滇菱形地块西界断裂带动态活动图像的分析,尤其对历史强震破裂空段附近出现的中小震活动带或新活跃区段的研究;同时,重视4级前震群、川滇交界地区地下水位、水温、形变观测异常的跟踪分析和震情预测。  相似文献   

20.
在研究近期(10年)强震危险性判定和总结四川地区1972--2002年强震预测经验的基础上,清理了中国大陆1920--2002年47次浅源大震事件前地震活动图像特征(M≥4.7),提炼出10个方面12项经验性预测依据:主体活动区、多发时段、关联序列、大陆及地区地震异常图像、地区(带)-地段(震源区)地震增强图像(含信号震、诱发地震、地震条带)、相关地震、窗口地震、复发间隔、大陆及地区缺震、地段缺震与地段强震一缺震转折等。它们在47次震例中的综合出现率≥0.58(即依据比7/12以上)占42例;≥0.66(即8/12以上)占34例。因此,强震(M≥4.7)活动图像经验性预测依据可以作为预测有较大可能发生大地震危险区的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