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哲夫 《中国沙漠》1987,7(1):68-68
土壤风蚀,也称"吹扬"、"风扬"、"吹失",还被叫做风暴、黑色风暴、沙暴、焚风、艾比风、西蒙风、哈麦丹风等。风蚀的定义,广义上指风的吹蚀作用、沉积作用、搬运作用,狭义则指风的吹蚀作用、磨蚀作用、钻蚀作用、互磨作用。风的几种作用往往同时出现,其结果则取决于它们之间的力能对比关系,有时以吹蚀作用为主,有时又以沉积作用为主,搬运作用则是介于二者之间的纽带。  相似文献   

2.
融合小波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对研究区内不同尺度上决定区域生态信息分异的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起伏度在研究区中起总体控制作用,坡度的作用有一定范围,人类作用有明显表现.该方法可有效地分解出不同尺度上各作用因子的作用强度,有可能进一步拓展应用于生态信息研究.  相似文献   

3.
融合小波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对研究区内不同尺度上决定区域生态信息分异的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起伏度在研究区中起总体控制作用,坡度的作用有一定范围,人类作用有明显表现.该方法可有效地分解出不同尺度上各作用因子的作用强度,有可能进一步拓展应用于生态信息研究.  相似文献   

4.
小兴安岭森林落叶分解与土壤动物的作用   总被引:17,自引:5,他引:17  
在小兴安岭地区对 12种落叶分解过程和土壤动物作用进行了研究。采用不同网孔分解样袋 ,排出不同类别土壤动物作用的方法。结果表明 ,落叶分解消耗率 :大孔 >小孔 >对照 ,即大型、中小型土壤动物和微生物的共同作用 >中小型土壤动物和微生物的共同作用 >只微生物的作用。三年平均分解消耗率分别是 2 8.9% (大孔 )、 2 8.2 % (小孔 )和 2 6.2 % (对照 ) ,到第三年末 ,三种样袋 12种落叶平均分解程度分别达到 86.7% (大孔 )、 84 .6% (小孔 )和 78.7% (对照 )。分解初期土壤动物的作用逐渐增大 ,到第二年 10月土壤动物的作用达到了最大值 ,随后土壤动物的作用逐渐降低 ,大型土壤动物的作用小于中小型土壤动物的作用。落叶种类不同 ,分解时间不同 ,土壤动物作用也不同。  相似文献   

5.
尝试分析数字经济对发展成果共享差距的影响机制,并借助面板数据模型、面板门槛模型实证两者关系。研究表明:数字产业化对发展成果共享差距起到缩小作用,而产业数字化则呈现拉大作用;相比数字产业化,“两化”协同的缩小作用不高;“两化”与发展成果共享差距间均存在“倒U型”关系;数字产业化对东部未起到缩小作用,而产业数字化对中西部共享差距的拉大作用则明显高于东部;共享差距较低时,数字产业化的缩小作用较小,而共享差距较大时,产业数字化的拉大作用较高;数字产业化的缩小作用随产业数字化水平提升先增大后减小,而产业数字化的拉大作用随数字产业化水平提升转变为缩小作用。  相似文献   

6.
 河湖相沉积是一种非固结沉积物,是风蚀地貌发育的一种重要地质基础。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中发育在这种沉积物上的风蚀地貌分布非常普遍,但相关研究较少,尚缺乏风蚀地貌发育过程方面的研究。基于野外调查信息和理论分析,结合相关文献,分析了塔克拉玛干沙漠河湖相平原风蚀地貌发育的外营力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风蚀地貌发育的外营力作用主要有:风化作用、流水作用、风蚀作用以及重力作用;(2)风蚀作用是风蚀地貌发育的主要外营力,但是风化作用、流水作用和重力作用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们的关键作用是形成风蚀突破口,而重力作用和风化作用是促进风蚀地貌后期快速发展的重要作用;(3)各种外营力协同作用和互为条件,它们在风蚀地貌发育的各阶段的重要性不同;(4)沉积层特殊沉积构造和外营力作用共同造成了风蚀地貌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7.
基于对应分析的我国入境旅游相关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SPSS中的对应分析方法研究我国入境旅游相关结构.模型输出结果表明,我国入境旅游存在复杂的组团结构.运用旅游学基本理论进行分析,发现这些组团结构的形成动因基于5个方面3个层次的耦合作用:基本层次的国家口岸-中国情调耦合作用;中等强度的东北口岸-高品质接待耦合作用和南方口岸-华人亲缘耦合作用;高强度高选择性的东北口岸-名山大川耦合作用和北方口岸-边贸度假耦合作用.  相似文献   

8.
西藏高原的季风现象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四周自由大气而言,西藏高原是一个特殊的下垫面,它具有冶热源的作用。同时,它的冷热源作用还有明显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吕炯在讨论巴山夜两时,曾指出,由于高原上热状况的日变化所引起的近似山谷风对巴山夜雨的形成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地理教学》2010,(15):61-61
在长三角地区发展过程中,作为经济中心城市的上海应该发挥怎样的功能与作用?归纳起来就是,上海应该在集聚发展的过程中,进一步充分发挥辐射作用。也就是说,要起到发展极和带动极的双重作用。  相似文献   

10.
邓金运  范少英 《地理学报》2017,72(9):1645-1654
鄱阳湖与长江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决定着江湖水沙交换,对整个区域的水资源、防洪、航运、生态环境等均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基于能量的观点,在从新的角度解释鄱阳湖和长江相互作用原理的基础上,构建了江湖相互作用的表征指标—能差Fe,对20世纪50年代以来江湖作用关系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Fe值整体呈现增加趋势,说明长江作用减弱,鄱阳湖作用不断增强。三峡水库蓄水运用对江湖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进一步削弱了长江作用。从年内变化来看,由于三峡水库的调节,枯水期长江作用略有增强,汛末长江作用减弱较大。江湖作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湖区旱涝灾害的产生,当五河来流较大且长江顶托作用明显时,易发生洪涝;当五河来流较小但又对长江有明显的补水作用时,易发生旱情,三峡水库蓄水使湖区9-10月更易发生干旱。  相似文献   

11.
引发强沙尘暴的蒙古气旋的动力特征分析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4  
对造成2002年4月5—9日东亚地区一次引发强沙尘暴天气过程的蒙古气旋发生发展过程进行了动力学分析。结果发现,这次气旋发展发生在斜压区中,500 hPa涡度平流和对流层下部的温度平流、大气加热率均对气旋的发生有贡献;气旋的发展阶段以温度平流为主,在气旋发展最强盛阶段对流层下部温度平流的作用大于其他项;气旋减弱阶段大气加热率所起的作用占主导地位,涡度平流和温度平流作用较小;Q矢量锋生函数分析表明大气斜压性的作用不可忽视。位涡的垂直输送作用明显,并形成了对流层内的垂直位涡柱。在气旋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始终伴有高空急流,它不仅有利于气旋的发展,同时还激发了低空急流的出现,因此引发该次强沙尘暴的蒙古气旋发生发展过程中对流层内有高低空急流耦合作用。  相似文献   

12.
对四周自由大气而言,西藏高原是一个特殊的下垫面,它具有冶热源的作用。同时,它的冷热源作用还有明显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吕炯在讨论巴山夜两时,曾指出,由于高原上热状况的日变化所引起的近似山谷风对巴山夜雨的形成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小兴安岭针叶凋落物的分解与土壤动物的作用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19  
应用不同网孔分解样袋、排除不同类型土壤动物的作用的方法,对比研究土壤动物对针对凋落物的分解作用,结果表明,在各类土壤动物作用下的大孔网袋样品的分解速度明显快于只有中小型土壤动物作用的中孔网的分解样品,快于尽量排除土壤动物作用条件下的小孔网袋的分解洋;凋落物分解过程中,凋落物失重量与土壤动物个体数量之间的相关性不明显,土壤动物对质地较软的凋落物作用程度较质地较硬的凋落物高;土壤动物的多样性指数分析表明,土壤动物的多样性随样品分解时间的增长无明显的规律性变化。  相似文献   

14.
地表喀斯特沉积中藻类作用的观察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张捷 《地理研究》1992,11(2):26-33
本文通过对我国,南斯拉夫及英国的一些典型地表喀斯特沉积样品的微观观察(偏光显微镜及扫描电镜观察),并综合前人成果,讨论了多种陆相淡水碳酸盐沉积物(石灰华、藻微礁、钙壳核、荒漠叠层石及钙结壳等)沉积过程中藻类(蓝藻、硅藻、绿藻、红藻及轮藻的)钙化作用(充填、结壳及代换作用)、捕获和粘结作用、同化作用和分泌作用,并提出了一种地表喀斯特沉积中新的藻类作用的可能类型——构架作用(shoring effect)。  相似文献   

15.
世界洋与陆地的相互作用和它们之间的物质与能量交换有两种途径:大气圈的间接作用与水体和岩石圈物质的直接接触作用。世界洋对大陆自然界的作用,是通过大气圈首先是通过大气环流实现的。  相似文献   

16.
基于动力反演方法的亚洲季风机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求董哥洞石笋δ18O值所指示的亚洲季风的驱动机制,用非线性动力反演的方法建立亚洲季风的动力方程。研究发现:董哥洞石笋δ18O值所指示的季风为印度季风,印度季风系统是由南极温度和其他驱动因子共同驱动的复杂非线性动力系统;太阳活动、北极温度和青藏高原温度对印度季风起稳定作用,太阳活动越强烈,稳定作用越弱;北极温度和青藏高原温度越高,稳定作用越弱;印度季风背景值对下一刻印度季风起稳定作用,且强度越大,稳定作用也就越强。  相似文献   

17.
中国农村聚居演变的驱动机制及态势分析   总被引:50,自引:9,他引:41  
在深入分析了自然环境约束、基础设施建设、地域文化传承与融合、城镇化与产业经济转型、土地使用变革与创新、农户行为模式转化、宏观政策环境及其他因素对农村聚居演变影响的基础上,基于各影响因素对农村聚居演变作用方式与程度的不同,将这些因素划分为基础因子、新型因子与突变因子3 类。各类因子对农村聚居的作用侧重点有所不同,基础因子的驱动作用主要集中在传统农村聚居特征的延续,新型因子的驱动作用主要是促进农村聚居的转型,而突变因子的驱动作用则可能带来农村聚居的突变,三者共同构成了农村聚居演变的“三轮”驱动机制。3 种驱动因素的作用形成了3 条典型驱动路径,即基础因子作用下低速平稳的传统路径、新型因子作用下快速发展新型路径、突变因子作用下的突变性偶然路径。农村聚居演变的一般过程可以划分为初期阶段、过渡阶段、发展阶段、成熟阶段等4 个阶段,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农村聚落体系、聚居规模、聚居形态、聚居功能、聚居文化、聚居环境等均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喀斯特侵蚀过程中藻类作用的微形态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张捷 《地理学报》1993,48(3):235-243,T001
通过对我国及国外典型喀斯特区域的样品观察,本文对内陆及海岸灰岩表面藻类的分布、对基岩的作用类型和机制以及在喀斯特地貌侵蚀形态发育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探讨,所有结果表明,藻类作用十分普遍并在尺度上具有层次性,在微观尺度上形成了独特形态,藻类的侵蚀机制有化学和机械之分,最基本的过程为钻孔作用。  相似文献   

19.
格罗威(Galloway根据河流、波浪、潮汐作用的相对强度,将世界主要河口三角洲划分为河流作用为主、波浪作用为主和潮流作用为主及它们之间的过渡类型。这种根据主要动力沉积过程的分类法,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世界河口三角洲形成发育演变的实际情况。因而近年来为国际同行广泛采用,并得到不断充实和提高。按照现有的研究,世界主要河口三角  相似文献   

20.
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云南省旅游产业关联度对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投入产出模型,利用2002年云南省投入产出表数据,对云南省旅游业产业关联度及产业波及进行定量分析,并将云南省旅游业的产业关联度与中国旅游业的产业关联度进行对比研究,以探究云南旅游业特质性。研究结果表明,云南省旅游业后向关联作用明显强于前向关联作用,且内部关联作用不明显;比起中国旅游业,云南省旅游业具有产业波及范围较弱、产业波及作用更强等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