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刘克强 《海洋科学》1995,19(5):64-65
随着我国对虾(Penaeuschinensis)养殖生产的发展,虾病日趋严重。1993年,由于虾病发病早、范围广、死亡率高,给我国对虾养殖生产带来严重损失。因地理水质环境及致病因子不同,虾病及症状十分复杂。但发病范围广死亡率最高的是“头胸甲白斑,肝胰腺肿大综合症”。其特点是在头胸甲壳上出现白斑,有的体色微红,内部解剖发现肝胰腺肿大,有的红肿有的白浊。病理检查,从肝胰腺分离出大量弧菌,同时在血淋巴、心肌间质、整个中肠管壁和鳃上也发现大量细菌。有的从肝胰腺、胃壁和中肠细胞中发现病毒或病毒包涵体。这种…  相似文献   

2.
斑节对虾(俗称草虾)由于个体大、生长快、经济价值高,其售价远在其它虾之上,故养殖此虾获利颇多,是一条致富的好途径。至今为止世界上约有24种虾类的虾苗繁殖试验得到成功,其中8种已能大量生产,但在草虾的半人工或全人工培育虾苗的过程中,其成熟和繁殖技术还没有完全解决。由于采捕的一些母虾有的没经交配,或捕来后在室内环境暂养过程中出现蜕皮现象,使已经携带的精荚掉失,所以虽然采用切除眼柄或光照处理等措施,能使原来没有性腺的母虾逐步发育成熟并产卵,但因室内环境下草  相似文献   

3.
厦门同西安柯对虾养殖池的细菌数量动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林美兰  倪纯治 《台湾海峡》1998,17(2):156-161
本文研究了对虾养成期间养殖池生态系中细菌的数量动态,探讨其变化规律与虾病的关系。结果表明,总细菌、弧菌和发光细菌在水体、底质和虾体中的数量变化各异。在水体各菌数与其环境因子关系中,除了总菌数与COD存在着正相关外,其它的不存在相关性。虾体的总细菌、弧菌和发光细菌的数量(以细胞计)可以用来预报虾病,三者的阀值分别8为10^7个g/(湿重)10^5个g/(湿重)和10^4个g/(湿重)。通过对对虾的细  相似文献   

4.
厦门同安西柯对虾养殖池的细菌数量动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研究了对虾养成期间养殖池生态系中细菌的数量动态,探讨其变化规律与虾病的关系。结果表明,总细菌、弧菌和发光细菌在水体、底质和虾体中的数量变化各异。在水体各菌数与其环境因子的关系中,除了总菌数与COD存在着正相关外,其它的不存在相关性。虾体的总细菌、弧菌和发光细菌的数量(以细胞计)可以用来预报虾病,三者的阅值分别为107个 /g(湿重)、105个/g(湿重)和104介/g(湿重)。通过对对虾的细菌学跟踪监测,可以及时采取有效的应急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5.
斑节对虾病原菌胞外产物的致病性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由养殖濒死病虾体内分离的副溶血弧菌(2019#)、溶藻弧菌(4302#)和嗜水气单胞菌(1003#)培养液中分别提取了胞外产物,测定了酶成分,定量分析了蛋白酶及磷酸酯酶的活性.用细菌胞外产物粗提液对斑节对虾进行致死试验,戊二醛固定致死对虾的肝组织,电镜观察了斑节对虾肝组织的超微病变,初步探讨了三株细菌胞外产物诱发虾病的病理.  相似文献   

6.
为揭示"鱼-藻"和"鱼-虾-藻"混养对异枝江蓠(Gracilaria bailinae)生长性能、表面附生细菌群落和抗生素抗性基因(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s,ARGs)的影响,阐明异枝江蓠表面附生细菌群落与生长性能、ARGs之间的关系,利用16S 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和Real-time qPCR技术分析了异枝江蓠表面附生细菌群落和ARGs的组成与差异,冗余分析(RDA)探讨细菌群落与生长性能、ARGs之间的关联。结果表明:(1)"鱼-虾-藻"混养会促进异枝江蓠的生长性能,增加表面附生细菌群落的多样性。(2)异枝江蓠表面附生细菌群落主要属于变形菌门、蓝藻门、浮霉菌门和拟杆菌门,不同混养方式中优势菌属组成不同,"鱼-虾-藻"混养优势菌属多样性较高。(3)"鱼-虾-藻"混养的异枝江蓠ARGs/MGEs的相对丰度大多高于"鱼-藻"混养。(4)RDA分析表明,生长性能主要与Ralstonia、Blastopirellula等显著相关,ARGs/MGEs主要与Nitrosomonas、Alteromonas、Pleurocapsa;CC-7319等显著相关。"鱼-虾-藻"混养能够增强异枝江蓠的生长性能,提高异枝江蓠表面附生细菌群落的多样性。但"鱼-虾-藻"混养能够增加异枝江蓠ARGs/MGEs的相对丰度,存在一定的生态风险。因此,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关注可能存在的对人类健康的危害。研究结果将有助于海水养殖环境的优化,为大型海藻在海水养殖业中的应用与推广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海水养虾池的几种致病弧菌生态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研究了对虾养成期中养殖海水和虾体中弧菌的数量变化、种类组成及其相关因素,初步探讨了弧菌数量与虾病的关系。结果表明,无论养殖水和虾作中弧菌检出率均为100%,养殖水中弧菌测值为2.3×102~4.9×105个/dm3,均值1.78×105个/dm3;虾体中弧菌数是4.4×102~2.9×106个/g,均值为2.9×104个/g。出现于虾体和养殖水中的弧菌有副溶血弧菌(Vibrioparahaemolyticus)、溶藻弧菌(Vibrioalginolyticus)、创伤弧菌(Vibriovulnificus)、河弧菌(Vibriofluvialis)和模拟弧菌(Vibriomimicus).其中副溶血弧菌和溶藻弧菌是各地的优势种。检测期间,虾池水的生化和理化因素较稳定,对弧菌数量无明显影响。个别虾池出现虾病与弧菌数量较高有关。以分离菌株进行浸染试验的结果表明,副溶血弧菌和溶藻弧菌能使对虾出现与病虾同样的病症。  相似文献   

8.
黄渤海沿岸对虾体表共栖缘毛类纤毛虫的生态与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固着亚目的缘毛类纤毛虫是一类营共栖生活的原生动物,它们常大量附生在其它生物体表而直接或间接地给宿主带来危害。在对虾的人工育苗及养殖过程中,由此所引起的病害是相当广泛而且严重的。对于此类海洋生纤毛虫,早在三十年代国内除有王家楫、倪达书做过厦门海域的分类学方面的报道外,近五十年来尚无人从事该领域的工作。而整个太平洋西岸,包括日本,对这方面的研究亦为数极少。在欧美国家,主要是从分类和周丛生物角度进行研究,对于养殖种类体表所出现的这类病原虫,迄今尚未见有深入的、专门系统的报道。因此,随着国内对虾养殖事业的发展,从生态分布、种类构成及为害规律诸方面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对于生产应用的病原调查,病害防治工作亦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9.
于1991年3 - 9月和1992年3 - 9月,在中国沿海广东、海南、福建、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天津和辽宁等9个省市的养殖场采集中国对虾、斑节对虾和长毛对虾3种对虾标本,运用显微和亚显微观察方法,对养殖对虾的微型生物污着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患该症的对虾其体表污着生物群落通常由微型生物组成,包括各种细菌、藻类和原生动物,主要类群是具柄的缘毛美纤毛虫;其他观察到的常见类群包括丝状和非丝状的细菌、附着性藻类和吸管虫类;在养成期偶尔发现有营薛虫和藤壶等大型污着生物。对育苗期和养成期中国对虾体表的扫描电镜观察发现:在某些对虾体表,污着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对虾体表的不同污着程度与其体表污着群落的不同发育阶段有关。据此,认为对虾体表微型生物污着症可能是一种慢性的疾病综合症。  相似文献   

10.
固着亚目的缘毛类纤毛虫是一类营共栖生活的原生动物,它们常大量附生在其它生物体表而直接或间接地给宿主带来危害。在对虾的人工育苗及养殖过程中,由此所引起的病害是相当广泛而且严重的。对于此类海洋生纤毛虫,早在三十年代国内除有王家楫、倪达书做过厦门海域的分类学方面的报道外,近五十年来尚无人从事该领域的  相似文献   

11.
1994年5—9月,在福建省连江县大官坂垦区试验虾池进行半封闭式对虾养殖技术试验研究,取得相对较明显的经济效益。该半封闭体系具有养殖水质环境较稳定的特点,试验池水体溶解氧含量及其饱和度相对持续较高,整个养殖过程浮游植物种类、数量较稳定,异养细菌总数和弧菌数较低,对预防对虾病毒性疾病有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12.
对虾养殖池水域环境细菌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49,自引:0,他引:49  
郭平  许美美 《海洋与湖沼》1994,25(6):625-630
于1990年6月下旬-10月初期间,每隔7-10d在大连市金州区董家沟镇养虾场突池定点采样一次,3h内带回实验室进行细菌培养计数,研究对虾养殖池水域环境中细菌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对虾养殖池水中异养菌和弧菌的数量变化与水温的变化趋势相同;6—7月末,细菌增长比较缓慢;8月初开始,细菌数量增长较快,8月中旬达到全年的最高值,异养菌为3.4×105cell/ml,弧菌为1.9×105cell/ml;而后随着水温的下降,水中细菌逐渐减少。底记泥浆中,细菌数量一直呈上升趋势,不受水温的影响;异养菌最高达6×107cell/ml,弧菌达1.5×106cell/ml。  相似文献   

13.
对福建省连江县养殖对虾的虾病流行情况和发病规律及流行过程中水环境化学、浮游植物、微生物等的动态变化进行了调查,研究了对虾疾病的传染性、传播途径,以及病原与各因子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不同的对虾种类发病症状基本一致,典型症状为甲壳白斑,甲壳下水肿。该疾病的流行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发病前期(1-7d);发病中期(持续时间约10—15d);发病晚期(对虾暴发性死亡时间仅为2—5d)。该流行病是杆状病毒引起并发细菌性传染病,可借海水和病虾尸体为媒介,通过消化道和体表面在不同种虾体间迅速传播。  相似文献   

14.
桑沟湾细菌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皓文 《海岸工程》2001,20(1):72-80
在 3种培养基中用 MPN法按季对桑沟湾表层水和底质的总好气异养菌、几丁质降解菌、弧菌及其占总菌量比率等进行时空分布及变化的分析 ,并作了这些参数间的相关分析。估算了细菌生物量。评价了该湾的增养殖、生态和环境条件。指出了进一步对该湾做包括细菌在内的微生物学研究于健康水产增养殖业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5.
基于浒苔暴发海水池塘的微生物生态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研究浒苔对海水养殖环境微生物生态的影响,采用Illumia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冬季垦区进水区、浒苔暴发的池塘和排水区水体以及底泥中菌群结构,分析进水区、池塘养殖区和排水区的环境微生物结构演变过程。结果表明:(1)γ-变形细菌、α-变形细菌、放线菌、拟杆菌和δ-变形细菌为海水养殖区的优势细菌门类;(2)进水区水体和底泥微生物种类和多样性指数均高于浒苔池塘和排水区;浒苔暴发的池塘和排水区微生物群落结构较为相似;(3)浒苔池塘的水体微生物以异养细菌为主,底泥以脱硫杆菌等厌氧细菌为主,增加了底泥潜在产生硫化氢的危害;(4)进水区水体含有丰度较高的弧菌和鱼立克次氏体等条件致病性病原菌,而浒苔池塘中含量较低,说明浒苔对弧菌等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浒苔暴发的池塘和排水区中另一种潜在致病菌黄杆菌类的丰度较高,养殖品种务必防患此类病菌感染疾病的发生。本文从微生态学角度全面揭示浒苔对近岸海区、海水池塘和排水区微生态演变过程的影响,发现了浒苔具有抑制和增加不同致病菌的双重作用,这对水产养殖有一定指导,也为浒苔发生原因、预报、预防等研究提供一定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6.
渤海海域发光细菌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渤海分离的48株发光细菌,从形态、生理生化、免疫学等方面进行了鉴定,发现它们是同一个种,均属弧茵属,具有广食性和无Na~+生长两个显著特征。  相似文献   

17.
为分析海洋微表层这一特殊生境中的细菌类群,于2010—2011年4个航次对北黄海微表层和次表层海水中的总菌丰度、可培养细菌丰度和群落结构进行了分析。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总菌丰度,平板计数法测定可培养细菌丰度,PCR-16SrDNA分析可培养细菌的群落结构。结果表明,调查海域微表层海水总菌均值为1.76×106 cell/mL,次表层海水总菌均值为1.07×106 cell/mL。可培养细菌丰度范围是1.00×102~1.70×106 CFU/mL,微表层和次表层可培养细菌所占总菌数量的百分比分别为13.05%和0.45%。微表层对总菌的富集因子(EF)均值为2.02,可培养细菌的EF均值为74.16。PCR-16SrDNA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海域可培养细菌分属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94.34%)、厚壁菌门(Firmicutes)(1.89%)、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1.89%)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1.89%)4个类群。本研究初步发现,微表层对细菌具有较强的聚集作用,尤其对可培养细菌聚集作用更为明显。微表层中可培养细菌的群落结构与次表层有所不同,其种类丰富,来源和功能多样。由此可见,微表层独特的生境成就了其独特的微生物类群,其生态功能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Interactions between microfouling components influence the biofilm community and the cascading events, thus playing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biofouling process. Bacteria and diatoms are among the dominant forms reported in biofilms. Experiments were carried out with natural marine biofilms from a tropical monsoon‐influenced environment to evaluate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bacteria and diatoms through application of antibiotics (streptomycin and chloramphenicol). Overall, chloramphenicol inhibited diatom communities, whereas streptomycin did not. These antibiotic‐mediated changes in the fouling diatom community were consistent across the seasons. However, the rates at which the fouling communities changed depended on the initial species composition. It was also observed that elevated nutrient concentrations overrode the inhibitory effect of chloramphenicol. Maximum Vibrio enhancement was observed in the enriched conditions during the pre‐monsoon and unenriched conditions during the monsoon (with naturally elevated background nutrient concentrations), highlighting the relevance of nutrient concentrations for Vibrio spp. This has interesting implications for antibiotic‐mediated interactions between fouling diatom and bacterial communities under differing nutrient regimes. Although this study indicates the relevance of ‘cross‐talk’ at the microfouling level, understanding the effects of additional microbial products (e.g. bacteriocins and peptidoglycan) on these community‐level interactions will represent a step forward.  相似文献   

19.
本实验针对两次突发的饲养海月水母(Aureliaaurita)大规模烂洞解体状况,通过对病灶处进行细菌培养,从其中每次发病水母中均各分离到2种优势病原菌菌株,利用PCR扩增和DNA测序技术,获得优势菌株16SrRNA基因序列,通过生物信息比对分析显示,导致两次海月水母发病的病原菌菌株分别为2种嗜冷杆菌(Psychrobacter sp.)和2种弧菌(Vibrio splendidusVibrio neptunius)。通过利用福林酚法进行此四种优势菌株的细菌发酵培养液蛋白酶活性的测定,结果显示,此4种细菌均具有较强的蛋白酶活性。根据实验结果推测,分离所得的2种嗜冷杆菌菌株(Paa1Paa2)和2种弧菌菌株(Vaa1Vaa2)作为此次发病海月水母的病原菌,有可能均是通过分泌胞外蛋白酶侵蚀水母伞体,从而导致伞体烂洞解体。通过本次实验分析,推测自然条件下水母暴发后的快速消亡是由水母自身免疫下降与细菌侵染的共同作用导致。  相似文献   

20.
为探索埃尔托霍乱弧菌致病常发区自然水体与其存活的有关因素,于1997年4月~1998年2月在钱塘江河口区霍乱多发地进行了4个季度月的现场生态调查.结果表明: 霍乱老疫区水域和非疫区的对照水域中其生态环境有明显差异.在老疫区水体中浮游植物密度大,其范围在105~107个/dm3,种类也多,仅蓝、绿藻在春季时就有35种;异养细菌数量高,其范围在105~106个/cm3,其中黄杆菌属,假单胞菌属和芽胞杆菌属占优势;弧菌数量在101~102个/cm3.对照水体中浮游植物密度小,在102~103个/dm3,种类明显少,蓝、绿藻只有4~7种;异养细菌数比老疫区水体的数量低2~3个数量级,在102~104个/cm3;弧菌在一年四季均未检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