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牟尧  牟新之 《干旱气象》2011,(3):383-391
人体以及一切生物的生命过程必须在一定温度下进行。皮肤真皮下面的皮下脂肪组织具有比皮肤更强的热绝缘作用,其导热的速度只有其它组织的1/4,它使机体内部的热不易传导到皮肤表面而散失,这对在低温条件下保持体温不致于过低是很重要的。油气、煤炭与脂肪同属碳氢化合物烃类物质,其热绝缘功能完全相同,油气、煤炭"相当于"地球的"皮下脂...  相似文献   

2.
全球性气候变化引起了各国政府、科学家和公众的关心和重视,因为它涉及到人类发展和进步面临的人口膨胀、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这三大问题,涉及到选择正确的经济发展类型和制定减灾对策、资源利用保护政策、环境政策,关系到人类生存与可持续发展。它对农业、林业、自然生态系统、水文和水资源、海平面上升和自然气候地带变化等会产生极其严重的影响。环境问题是当前人类面临的重大料学问题之一。在知识经济中对环境问题的认识也是与传统观念不同的。1环境概念环境是指人类所直接依赖的资源状态,是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影响人类生活和生产活…  相似文献   

3.
巨大的能源     
李玉海 《气象》1976,2(6):20-21
太阳与人们朝夕相遇,它给大地带来了温暖,哺育着万物的生长。它在人类世界和生物世界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 人类对于太阳的了解,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从无知到有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特别是近代,通过太阳模拟试验和探测研究,对太阳的物理结构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一、炽热球体 太阳是一个巨大的炽热球体,直径约140万公里,比地球直径大109倍,它的体积等于地球130万倍,质量比地球大33万倍。太阳表面温度为6000°K,中心温度约达1500万度。 太阳所以能长期保持稳定的高温,从原子物理学分析,人们常把太阳比作一个巨大的原子能工厂。它  相似文献   

4.
牟尧  牟新之 《干旱气象》2009,27(4):381-394
皮肤真皮下面的皮下脂肪组织具有比皮肤更强的热绝缘作用,使机体内部的热不易传导到皮肤表面而散失,这对在低温条件下保持体温不致于过低是很重要的。通过对人体皮下脂肪组织的热绝缘功能、中国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与北京明十三陵定陵发掘、地壳热绝缘层破坏大地热流增大观测上的证明和支持、地球与金星环境、近100a全球年平均气温的变化与大气中CO2浓度年增量和全球平均SST变化等进行对比分析,得出地球作为一个整体,地壳中的化石燃料有类似人体皮下脂肪组织热绝缘作用,油气、煤炭就是地球的“皮下脂肪组织”的结论。人类无休止的大规模开采矿产,使热绝缘功能减弱,大地热流增大使地球内部热量过多传至地表,导致地温、海温增高,这正是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并对如何修复地壳热绝缘层提出了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5.
地球上生命的历史一直是生物及其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历史.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地球上植物和动物的自然形态和习性都是由环境塑造成的.就地球时间的整个阶段而言,生命改造环境的反作用实际上一直是相对微小的.仅仅在出现了生命新种——人类之后,生命才具有了改造其周围大自然的异常能力.在最近一个世纪里,尤其是最近的几十年,人类对空气、土地、河流以及大海造成了危险的,甚至是致命物质的污染.这种污染在很大程度上是难以恢复的,它不  相似文献   

6.
科技期刊是人类社会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生产力达到一定水平的必然产物,科技期刊依附于科学技术发展而产生,同时,又反过来极大地促进科技的发展。科技期刊是科技工作者开展学术交流的一个重要载体,也是介绍新的科研成果,传播新的科技信息的园地。一、《青海气象》的基本情况《  相似文献   

7.
人类对地球环境的改变,从地理范围来说是广泛的,而且几乎包括了自然界的各个方面。例如,人们所饮的水、所吃的食物、所呼吸的空气以及所居住的小环境,从全球范围来说,都被人类改变了。在过去二十年中,人们对当前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表示了关切,认为这种影响可能已经大到足以引起气候变化,而这种变化反过来又会在农业和其它方面产生显著后果。对当今和未来的气候有一种广泛流传的成见,认为只有现代技术才影响环境,这使多数研究  相似文献   

8.
从地球系统的观点看气候突变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在地球的气候史中,经历了许多次气候突变事件。这些突变对地球表层系统的演变与进化产生了巨大影响。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持续发展,人类赖以生存的气候环境正在经历重大变化。如何科学地理解和认识这些变化,尤其是气候突变。是人类寻求对策,应对气候变化,保护自己持续发展的科学基础。文中从地球系统的角度对气候突变的科学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对气候突变的研究不应仅局限于大气圈,而应该对地球系统的整体变化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9.
霜是由于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直接在温度低于 0℃的地面或近地面物体凝华而成。对此 ,按理说 ,只有温度记录低于 0℃ ,霜才会出现 ,否则不会。但是 ,在秋末冬初及冬末春初时 ,笔者却多次在地面最低温度记录高于 0 .5℃的情况下观测到霜。究其原因 ,主要是温度观测记录方面的问题。一方面 ,由于下垫面状况不均一 ,造成地面或近地面物体表面的实际温度不均一 ,从而观测到裸地上的温度表的地面温度高于 0℃ ,而周围如草层叶面地表的实际温度低于 0℃的情况。另一方面 ,与地面温度表的安置与测量方法有关。因为要准确测定地面温度是一件非常困难…  相似文献   

10.
“森林点缀着大地……它使人们懂得美好的乐西,唤起人们庄重的情绪。森林把寒冷的气候变得温暖……”这是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对森林的一段描述。这的确是对的! 森林占地球表面积近1/4,约为4000万平方公里,它在人类生活中确实起着特殊的作用,对所有自然过程的进程产生着强大的影响。比如,森林可以看做是氧气的大制造厂,正像有些人所说的,森林是地球的“肺  相似文献   

11.
这是巧合吗?     
王德林 《气象》1976,2(4):22-22
我们河头大队是个老梨区,梨树面积1,200亩,大小果树17,000余棵。1974年梨的总产量达到4百万斤,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 我哨自1965年建立以来,在果树与气象关系方面找到了些指标,配合果树管理,起了一定作用。 一、梨树开花期对天气条件的要求 梨树从花芽萌动到盛花期这一阶段最不喜欢大风暴雨和低温天气,因为遇到这样的天气座果就受影响。它最喜欢的是: ①天气温和(平均气温在15—  相似文献   

12.
气象与社会政治具有密切的联系,气象现象被人类政治生活所反映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为了利用政治力量抗御气象灾害、利用气象资源和保护气象环境的自觉行动。本讲从气象与国家政治的关系、气象与法律、气象与当代国际政治等诸方面进行了探讨与分析。  相似文献   

13.
生态环境危机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工业革命明显提高了社会生产力,同时也加速了生态环境危机的出现。文章论述了工业革命与生态环境危机的关系,以及人类认识它的历程,阐述了生态学对认识生态环境危机的作用,提出了根治生态环境危机的途径—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并指出了应该遵循的原则和整治思路。最后,就有关根治生态环境危机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简论人类圈(Anthroposphere)在地球系统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业革命后, 人类活动影响地球环境达到了空前的程度。近年提出的人类世 (anthropocene) 概念就是为表征地球系统演变进入了这一特殊的新纪元。然而, 人类活动并非单向地影响自然, 它在改变自然环境的同时, 环境变化也影响着人类行为, 迫使人类去适应自然变化, 改变生存方式。为更深入地表征人类活动与地球环境相互作用的这种特征, 作者讨论了在地球系统模式里引入“人类圈 (anthroposphere)” 的必要性以及由此带来的新的科学挑战, 并提出了构建包含人类圈的地球系统模式的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15.
地球"三极"出现臭氧洞 从静止气象卫星发回的大气观测资料告诉人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周围环绕着一层厚厚的大气,它是由水汽、氮、氧、二氧化碳、甲烷、臭氧等多种物质组成.在离地面10~50km的平流层中有一臭氧层.大气中氧分子被太阳辐射光化分解后,所产生的氧原子与周围氧分子结合,生成臭氧.从10km高度起臭氧含量逐渐增加,至20~50km高度处臭氧含量达到最大值,再往上其含量逐渐减少,到50km高度其含量就很微少了.臭氧在整个大气中只占极小的一部分,如果将大气中所有的臭氧集中到地表,它只是2~3 mm厚的薄薄一层.你别小看这薄薄的一层气体,却承担着保护人类生存安全的重任.科学家指出,臭氧层能吸收99%以上的紫外线,使地球上的人类和其他生物,不致被强烈的太阳紫外线辐射所伤害,透过来的少量紫外线具有杀菌治病作用,故人们把臭氧层称之为地球的"保护伞".  相似文献   

16.
牟尧  牟新之 《干旱气象》2010,28(2):222-229
简要概述了"地壳热绝缘层"这一新概念,探讨了地壳热绝缘层破坏与环境变化异常灾害之间的关系,最后得出结论:人类无休止的大规模开采化石能源,使地壳隔热密封破坏,大地热流增大造成地球内部热量过多传至地表,导致地温、海温增高,正是近百年来全球变暖、环境变化以及各种异常灾害愈演愈烈的"病理基础"。  相似文献   

17.
主编语     
<正>在浩瀚的宇宙中,地球是目前人类所知的唯一孕育着生命的星球,这是因为在地球上形成了适宜生命存在的环境条件,具体则体现在构成地球气候系统的各个圈层。从地球生成到演化至今的漫长岁月里,气候系统经历了从初始形态发展到目前气候形态的许多次巨大变化进程。在这一演进过程中,太阳活动、宇宙射线乃至宇宙尘埃被认为是影响地球气候的基本因素。其中,作为地球气候系统最重要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对地球气候的影响尤其备受关注。本刊继上期刊出了"地球运动对气候影响"的专栏后,本  相似文献   

18.
科普,是科学技术普及的简称。它是将人类已经掌握的一些科学技术知识以及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广泛推广传播到社会的各有关方面,让广大人民群众了解和掌握,进而提高学识,增长才干,使科学技术变成生产力,推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为了提高科普作品的质量,应从多方面进行努力。本文结合笔者几年来的科普创作实践,对科普作品的科学性粗陈管窥之见。 科普创作是科学研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  相似文献   

19.
一、气象文化概述 纵观人类产生、发展、文明的历史长河,人与大气不可须臾分离。只有认识、遵循和把握自然规律,才能够与万物共生、协调发展。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共同的价值取向和最终归宿。气象科学随着生产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而进步,随着先进文化的兴旺而兴旺。  相似文献   

20.
从静止气象卫星发回的大气观测资料告诉人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周围环绕着一层厚厚的大气,它是由水汽、氨、氧、二氧化碳、甲烷、臭氧等多种物质所组成。在离地面10~50公里的平流层中有一臭氧层。大气中氧分子被太阳辐射光化分解后,所产生的氧原子与周围氧分子结合,生成臭氧。从10公里高度起臭氧含量逐渐增加,至20~50公里高度处臭氧含量达到最大伍,再往上其含量逐渐减少,到50公里高度其含量就很微小了。臭氧在整个大气中只占极小的一部分,如果将大气中所有的臭氧集中到地表,它只有2~3毫米厚的薄薄一层。别小看这薄薄的一层气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