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5 毫秒
1.
"科考作业协同管理平台"以国家极地战略需求为导向,以"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为对象,按照科考破冰船的航行与科考作业要求,针对"科考协同作业"问题进行协同创新与应用研究,切实提高我国极地科考能力水平。通过分析科考航次计划执行与管理活动,提炼核心管理要素和业务流程,在充分调查与梳理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业务化调查"历史文件的基础上,采用统一建模语言UML(Unified Modeling Language)[1],总结和分析极地科考业务,提出解决科考业务核心需求"协同作业"的业务架构设计,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管理平台的技术架构,最终为实现极地科考破冰船科考任务的全过程管理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雪龙"号破冰船是我国目前唯一的极地考察船,破冰航行是极地船舶的重要特征之一。以"雪龙"号破冰船的GPS数据为基础,通过建立模型算法识别冲击式破冰这一特殊的航行状态,在整个中国第28次南极考察航次的数据分析中,整体识别率超过86.1%,识别正确率达到98%以上。利用此算法,在中国第27次南极考察航次的破冰识别率也超过85%,识别正确率达到93.5%。雪龙船两个航次实测GPS数据验证了本文算法的可用性,而破冰识别统计结果表明,不同航次的破冰模式具有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正>"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以下简称"雪龙2"号)是由国家发改委专项经费支持、有望实质性提升我国极地海洋科考能力与水平的极地重大能力建设工程,由自然资源部所属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组织实施,按"国内外联合设计,国内建造"模式,由芬兰阿克北极有限公司承担基本设计,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第七〇八研究所开展详细设计,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负责建造。"雪龙2"号完成建  相似文献   

4.
《地理教学》2008,(9):47-48
正在执行中国第三次北极科考任务的极地破冰船“雪龙”号28日13时36分(北京时间)在距美国阿拉斯加州诺姆港6海里的海域锚泊,这标志着北极科考队圆满完成第一航段——白令海的定点考察作业任务。  相似文献   

5.
我国极地船舶能力分析与发展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师桂杰  高大威 《极地研究》2018,30(4):429-438
"冰上丝绸之路"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有效延伸,维护我国海外利益以及拓展我国大国地位的重要体现,是贯彻落实海洋强国战略实施的重要路径。建设"冰上丝绸之路",开发利用北极航道,迫切需要极地船舶的装备支撑。本文对比分析国内外极地船舶现状,从极地破冰船、科考船、运输船、邮轮、渔船等船型发展角度,评估我国极地船舶总体能力,凝练我国极地船舶的差距与短板,提出满足未来发展需求的建议措施,为我国提升极地活动能力、治理能力与业务能力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6.
吊舱式电力推进器可提高船舶总体性能和推进效率,操纵灵活,节省舱室空间,增加有效载荷,在破冰船上得到广泛运用。本文以"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为例,分析了ABB(Asea Brown BoveriLtd.)公司Azipod~?吊舱式推进器的组成特点和优势,介绍了吊舱推进系统中电力系统的构成。通过突变负载的仿真实验,验证了"雪龙2"号吊舱推进器控制系统对转速控制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7.
<正>为促进极地科学交流与培养极地青年人才,从2010年开始设立"极地研究青年优秀论文奖"。目前已举行了5届,在我国极地领域取得了良好的反响。2013—2014年度极地研究青年优秀论文,是从符合评选基本条件的、《极地研究》和Advances in Polar Science的论文中,遴选出41篇入选论文。按物理科学、生命科学和地球科学3个组进行了第一轮专家函评,确定了6篇候选论文。2014年10月14日,进行了第二轮专家会议评审,6位候选人进行现场陈述和答辩,7位专家进行提问、评议和投票,最终评选出4位青年优秀论文奖获得者,并在"2014中国极地科学学术年会"期间举行了青年  相似文献   

8.
为尽可能满足极地科考破冰船多学科多专业的实验需求,"雪龙2"号通过采用大格局和柔性化两大设计理念,在有限的实验室空间内实现"科考为主,运输为辅"的功能定位。采用大格局的实验室,克服船舶实验室面积有限的劣势,尽可能满足各学科专业通用的要求,提高实验室使用效率;采用柔性化的设计,均衡各学科专业实验之间的特殊需求;结合移动式集装箱实验室的调配,采取分航段作业模式,拓展实验支撑能力。工程技术上,通过模块化实验台拼装技术、灵活的水电气衔接技术和标准化固定技术等来实现大格局和柔性化的设计理念。有效解决了多重矛盾:现代极地科考破冰船科考与运输需求并存,航程长但调查窗口期较短,实验室种类少、空间小但综合调查涉及学科专业多、对实验室种类空间要求高,等。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全球气温升高、北极地区冰层消融,使得俄罗斯北部的东北航线通航可能性越来越大,而俄罗斯也组建了庞大的破冰船队用来维护其北部港口和航道的安全。通过对俄罗斯破冰船划分标准的详细介绍,以及新型破冰船在技术标准、冰区通过能力和艏部外形等设计特点的概述,对破冰船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并为我国未来的极地运输船的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何剑峰  曾红辉 《极地研究》2007,19(3):242-243
8月27—30日,2007中国极地科学学术年会在青海西宁召开。年会由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主办,来自教育部、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卫生部、中国科学院、国家海洋局和中国气象局等7部委所属的34所研究机构和大学的18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本次年会的主题为“中国与国际极地年”,这是在国际极地年中国行动计划全面执行之际以及中国第24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出征之前全国极地工作者的一次盛会,因而具有格外重要的意义,得到了各方特别的重视与关注。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家海洋局和中国科学院等有关部门领导出席了会议,作为极地考察主管部门的…  相似文献   

11.
寿建敏 《极地研究》2018,30(4):419-428
我国在南极和北极的活动日益增多,参与南北极事务和争取极地资源的利用已经成为国家未来向外扩展的重要举措之一。随着气候变暖,极地冰融速度加快,尤其是北极航运窗口期越来越长,两极资源利用和科考活动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而目前我国用于航行两极,尤其是北极的高冰级商业化船队十分缺乏,航运的陆基支持保障能力缺少,这将严重影响我国极地事业和商业航运运营的发展。本文通过对不同冰级船舶的保有量、建造技术能力、船舶运营和极地港口设施等各环节的分析,得出我国缺乏带较高等级冰级符号且可抗浮冰厚度1m及以上的极地航行船舶、相应极地航运能力不足的结论,并提出了我国建设极地航运能力的对策建议,为我国建设一支能在极地航行且带较高等级冰级符号船舶的船队、破冰船队以及建设极地陆基航运支持保障能力等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中日极地冰川学国际研讨会”于 2 0 0 1年 9月 1 2日至 1 6日在上海中国极地研究所召开。会议由中国极地研究所和日本国立极地研究所主办 ,中国极地研究所承办 ,会议得到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的支持和资助。出席会议的中方代表来自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中国气象局、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南京湖泊与地理研究所、湖南师范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和中国极地研究所 ,共1 9人。外国冰川学家有 1 4人 ,其中 1 3人来自日本 ,1人来自丹麦。由于 9月 1 1日美国发生恐怖袭击事件 ,美国科学家未能到会。国家海洋…  相似文献   

13.
李丙瑞 《极地研究》2019,31(3):364-367
中国第35次南极科学考察始于2018年11月2日,至2019年3月12日结束,历时131天,总航程30800余海里。本次考察由来自国内外80余家单位的349名队员组成,调查航行日程如下:2018年11月2日—11月17日,从上海至霍巴特;2018年11月17日—11月18日,霍巴特靠港;2018年11月18日—11月30日,从霍巴特至中山站;2018年11月30日—12月15日,中山站作业;2018年12月15日—12月29日,从中山站至基督城;2018年12月29日—12月30日,基督城靠港;2018年12月30日—2019年1月6日,从基督城至罗斯海新站;2019年1月6日—1月8日,罗斯海新站作业;2019年1月8日—1月13日,从罗斯海新站至阿蒙森海;2019年1月13日—1月19日,阿蒙森海综合调查;2019年1月19日—1月25日,从阿蒙森海至长城站;2019年1月25日—1月29日,长城站队员下船,修复“雪龙”号破冰船;2019年1月29日—2月8日,从长城站至中山站;2019年2月8日—2月14日,中山站作业;2019年2月14日—3月12日,从中山站至上海。  相似文献   

14.
2004年3月1-2日,“中日极地考察条件保障研讨会”在位于上海浦东的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召开,中日两国长期从事极地考察条件保障的技术和管理专家20余人出席了该研讨会。日本方面出席会议的有国立极地研究所的南极考察事业部长等4名极地考察条件保障的技术和管理专家,中国的专家主要来自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第一海洋研究所和中国极地研究中心。这是我国开展南极考察以来第一次举办关于极地考察条件保障的国际学术会议。  相似文献   

15.
<正>各位极地同仁:为纪念中国开展极地考察30周年、中国南极长城站建站30周年,Advances in Polar Science(APS)特别策划出版2期国际专刊——"北极海冰快速变化及其对中高纬地区天气与气候的可能影响"与"南极半岛地区生态系统现状"。真诚地邀请您投稿或帮助推荐稿件,期待您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APS是集中反映南北极多学科考察研究成果的综合性英文学术刊物。它是极地科学工作者发表最新研究成果的园地,也是进行国际国内极地考察研究学术交流的窗口。本刊创刊于1990年,季刊,每年3月份、6月份、9月份、12月份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设有Reviews,Articles,Letters,Trends等栏目。本刊由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和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共同主办,国家海洋局主管,科学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16.
1980年1月,中国首次派出两名科学家赴澳大利亚的南极凯西站,参加澳大利亚组织的南极考察活动,从而揭开了中国极地考察事业的序幕。20多年来,中国南极长城站、中国南极中山站和中国北极黄河站相继建成,这三个科学考察站的建立,既为我国开展极地科学考察提供了重要平台,又为我国进行对外科学交流打开了重要窗口。2004年10月25日从上海出发的第21次南极科学考察又在为我国的第三个南极科学考察站进行选址准备。  相似文献   

17.
闫明 《极地研究》2006,18(4):310-311
2006年9月20—24日,2006年中国极地科学学术年会在西安召开。本次年会由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主办,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和陕西省气象局协办,其宗旨是加强中国极地科学学术交流与合作,研讨极地科学考察和研究计划,交流极地考察的观测技术、保障技术和管理经验,锻炼极地科学考察和研究队伍。出席本次会议的代表共计150余人,分别来自国家海洋局、中国科学院、教育部等所属的30多个研究院所和大学,交流论文125篇。本次极地科学学术年会分为大会报告和分组报告两部分,共有125个报告。国家海洋局极地科学重点实验室首届学术委员会委员、同济大学海洋地…  相似文献   

18.
利用中国首次在南极长城湾海域布放的极地近岸海洋环境监测系统,以2010年12月13日至2011年3月22日期间获得的监测数据为例,对该海域基本环境参数和叶绿素α含量变化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温度变化在12月至1月中旬呈明显上升趋势,之后存在一定的波动;而受夏季陆地淡水输入的影响,盐度的总体变化呈波动下降趋势.观测期...  相似文献   

19.
王泽林 《极地研究》2022,(4):485-493
《极地规则》于2017年1月1日生效之后,航行于“西北航道”的船舶需要同时遵守《极地规则》和加拿大国内法规。为保障极地水域的船舶航行安全,防止船舶对极地水域造成的环境污染,《极地规则》规定了相应的强制措施和建议措施,加拿大随之废除旧法制定新法与《极地规则》的规定保持一致,但是新法中存有高于《极地规则》标准的问题。《极地规则》要求在“西北航道”航行的船舶符合技术标准,并不能解决加拿大国内法中要求外国特定船舶的强制报告制度而产生的争端,以及外国船舶进入北极群岛水域的提前申请许可制度,后者涉及《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234条授权范围的解释争端,以及国际法上“历史性水域”理论与实践中的争议。  相似文献   

20.
《极地研究》2013,25(4):413
为促进极地科学交流与培养极地青年人才,从2010年开始设立“极地研究青年优秀论文奖”。目前已举行了4届,在我国极地领域取得了良好的反响。 2012—2013年度极地研究青年优秀论文,是从符合评选基本条件的《极地研究》和Advances in Polar Science的论文中,遴选出38篇入选论文。按物理科学、生命科学和地球科学3个组进行了第一轮专家函评,确定了6篇候选论文。 9月26日经过第二轮专家会议评审,6位候选人进行现场陈述和答辩, 11位专家进行提问、评议和投票,最终评选出4位青年优秀论文奖获得者,并推荐一位代表做大会报告。获奖名单如下: 1.程方平,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DNA Barcoding of Antarctic marine zooplankton for species identification and recognition 2.刘建军,中国极地研究中心,Optical and SuperDARN radar observations of duskside shock aurora over Zhongshan Station 3.李慧,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对南北极地衣优势共生藻的初步探究 4.刘毅,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东南极拉斯曼丘陵地区湖源有机标志物的气候环境意义探析 在“2013中国极地科学学术年会”期间举行了青年优秀论文颁奖仪式。 青年优秀论文获得者代表程方平同志在“2013中国极地科学学术年会”作大会报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