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双源CT双能量成像技术在肾透明细胞癌和非透明细胞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4月至2017年3月期间入院就诊,经超声、CT平扫怀疑肾占位性病变患者68例,所有患者均行双源CT扫描。对比分析肾透明细胞癌与非透明细胞癌双源CT成像特征,并比较肾透明细胞癌和非透明细胞癌皮髓期及实质期碘浓度和NIC(标准化碘浓度)、肾透明细胞癌不同病理分级碘浓度和NIC及双源CT双能量成像技术用于肾透明细胞癌和非透明细胞癌鉴别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经手术病理确诊32例肾透明细胞癌和17例非透明细胞癌,经双源CT双能量成像技术扫描,透明细胞癌患者在皮髓期和实质期碘浓度及NIC均较非透明细胞癌患者高,组间统计差异显著(P<0.05);肾透明细胞癌在皮髓期及实质期,低级别(Ⅰ级、Ⅱ级)肾透明细胞癌患者碘含量及NIC均显著高于高级别(Ⅲ级、Ⅳ级)组,组间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此外,分析双源CT双能量成像技术用于肾透明细胞癌和非透明细胞癌鉴别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发现:以实质期NIC界值0.70为标准时,对肾透明细胞癌及非透明细胞癌鉴别诊断的灵敏度(83.67%)和特异度最高(77.55%)。结论:双源CT双能量成像技术可通过将碘定量分析技术区分肾透明细胞癌和非透明细胞癌,且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同时还能为肾透明细胞癌病理分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双源CT双能量扫描技术测量叁期尘肺患者肺组织内二氧化硅(SiO2)含量及混合能量CT值,探讨SiO2含量与其沉积部位及叁期尘肺主要CT表现的关系。结果:①尘肺组肺组织内SiO2含量为(0.57±0.49)mg/mL,健康对照组为(0.26±0.20)mg/mL;尘肺组混合能量CT值为(-777.72±111.33)HU,健康对照组为(-829.95±112.31)HU。尘肺组SiO2含量和混合能量CT值均高于健康对照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②比较尘肺组患者肺组织不同沉积部位间SiO2含量和混合能量CT值,发现气管分叉下3cm层面SiO2含量和混合能量CT值均最高,气管分叉下缘层面次之,主动脉弓上缘层面最低,提示叁期尘肺患者肺组织内SiO2主要分布在两下肺野,由下而上其SiO2含量逐渐减低。③比较尘肺组CT影像表现的复杂程度与SiO2含量和混合能量CT值关系,含有5种CT征象者SiO2含量及混合能量CT值最高,均值分别为(0.72±0.58)mg/mL及(-719.30±154.68)HU;仅含1种CT征象者SiO2含量及混合能量CT值最低,均值分别为(0.49±0.40)mg/mL及(-809.74±105.60)HU。提示叁期尘肺患者CT表现越复杂,其肺组织SiO2含量及混合能量CT值越高。结论:双源CT双能量扫描技术可以量化叁期尘肺患者肺组织内SiO2含量及混合能量CT值,其混合能量CT值与SiO2含量有关,SiO2含量与其沉积部位的CT影像表现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PET/CT影像辅助CT引导下肺穿刺活检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本院开展PET/CT影像辅助CT引导下肺穿刺病例53例及常规CT引导下肺穿刺120例。分别就两组病例的临床基本资料(年龄、性别、有无肺气肿)、病灶情况(大小、位置)、穿刺情况(穿刺体位、深度、取材满意度、取材次数)、并发症情况(出血、气胸、种植、空气栓塞)和病理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检验水准均为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组病例1次取材满意、1次穿刺及2次穿刺分别引起的并发症有统计学差异,P值<0.05;病理结果阳性率有统计学差异,P值<0.05;临床、穿刺相关数据及总并发症无统计学差异,P值>0.05。结论:相比于常规CT引导的肺穿刺,PET/CT影像辅助肺穿刺,病理结果阳性率更高,并且可以明显减少二次进胸活检次数,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并分析双源双能量CT碘值测定在胃癌术前T分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2月在我院进行双源双能量CT检查,且经手术病理证实为T分期的110例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计算T1和T2-3期下动脉期和静脉期在胃壁内层、外层以及正常胃壁的标准化碘浓度(NIC),并40keV、60keV以及120keV时的图像质量客观指标和主观指标。结果:T分期下动、静脉期的胃壁内层与外层和正常胃壁碘基值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T分期下动静脉期的胃壁外层与正常胃壁的碘基值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120keV组的CT值、图像噪声、SNR及CNR图像质量客观指标均低于60keV组和40keV组(P<0.05)。60keV组的图像质量客观指标均低于40keV组(P<0.05)。60keV组的总体图像质量评分高于40keV组和120keV组(P<0.05)。三组在病灶显著性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采用双源双能量CT碘值测定方式,对于鉴别诊断T1和T2-3期胃癌具有显著价值,且能够提高图像的质量,对于增强胃癌术前T分期的准确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双能量CT左室心肌碘图技术及血浆B型利钠肽(BNP)水平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发生心力衰竭(HF)及严重程度的早期诊断及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AMI患者,完成双能量冠状动脉CTA检查及血浆BNP检查,入院治疗1周内评估患者心功能分级。通过双能量冠脉CTA检查测量心肌碘含量用以评价患者CT心肌灌注情况。分析患者心肌碘含量、左心室射血分数及BNP水平指标间的相关性,对比HF患者不同Killip心功能分级组间心肌灌注情况、LVEF及BNP水平的差异。结果:共有115例AMI患者入组,其中42例纳入HF组,73例非HF组。两组间的心肌碘浓度、LVEF及BNP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梗死心肌碘浓度、LVEF与BNP水平呈负相关(r=?0.527、?0.674)。ROC曲线显示,心肌碘浓度联合BNP对于预测AMI后发生HF的AUC高于碘图、BNP的单独预测结果。42例AMI后HF患者不同Killip分级组之间,随着Killip分级的升高,血清BNP水平升高,LVEF及梗死心肌碘含量下降,并且不同分级组间BNP、LVEF、梗死心肌碘含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双能量CT左室心肌碘图技术联合BNP水平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的发生有预测价值,并与心力衰竭的临床严重程度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宝石能谱CT多参数成像(gemstone spectral CT multi-parameter imaging)在肝脏肿瘤鉴别诊断、术前分期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选择92例疑似肝脏恶性肿瘤患者,所有患者均行GSI扫描,获得定量参数(能谱曲线斜率(s-SHC)、动脉期标准碘浓度值(NIC)、门静脉期NIC、碘浓度差值(ICD)、肝动脉碘分数(AIF),以病理诊断结果为准,ROC分析s-SHC、动脉期NIC、门静脉期NIC、AIF值对肝癌的鉴别价值。Kappa一致性检验GSI对肝癌术前分期与病理诊断结果的一致性。结果:本组肝癌54例(恶性组),肝脏良性病变38例(良性组),恶性组s-SHC[(1.93±0.62)VS(0.85±0.36)]、动脉期NIC[(0.13±0.05)VS(0.06±0.02)]、门静脉期NIC[(0.47±0.14)VS(0.40±0.13)]、AIF[(0.65±0.19)VS(0.31±0.12)]高于良性组(P<0.05),ICD[(7.15±2.39)×102μg/cm3VS(11.82±3.56)×102μg/cm3]低于良性组(P<0.05)。s-SHC、动脉期NIC诊断肝癌的效能较高,AUC分别为0.830和0.719,AIF无诊断价值。GSI诊断肝癌术前分期准确率77.78%,与病理诊断一致性较好(Kappa值=0.612,P<0.05))。结论:GSI参数s-SHC、动脉期NIC在肝脏肿瘤鉴别诊断中具有较高应用价值,GSI技术可准确对肝癌进行术前分期,为临床手术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本研究应用能谱CT扫描成像,研究胰腺导管腺癌的能谱定量多参数,探讨胰腺导管腺癌CT能谱成像的参数特点及潜在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为胰腺导管腺癌,并均行胰腺能谱CT动脉晚期、门静脉期增强扫描的61例患者。记录胰腺癌病灶和胰腺实质的单能量CT值、有效原子序数(Effective-Z)、碘(水)基值、水(碘)基值。采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非正态分布)或配对t检验(正态分布)比较胰腺癌和胰腺实质分别在动脉晚期和门静脉期间相应上述CT能谱成像参数的差异,并绘制相应能谱曲线。结果:动脉晚期胰腺导管腺癌单能量CT值明显低于周围正常胰腺,胰腺导管腺癌门静脉期单能量CT值高于动脉期,低于周围正常胰腺,差异在低能量段相当显著;胰腺导管腺癌与胰腺实质动静脉期能量段越低差异越明显,能量段越高,差异越小;胰腺导管腺癌与胰腺实质动静脉期的单能量CT值、配对基物质碘(水)基值、Effective-Z所对应均化浓度值有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水(碘)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胰腺导管腺癌CT能谱成像的能谱参数具有一定特征。动静脉期胰腺癌单能量CT值、碘(水)基值、有效原子序数均低于相应胰腺实质,动脉晚期低于门静脉期,能量段越低差异越明显。综合应用多能量段和能谱多参数成像有助于提高能谱CT密度分辨力,具有为小胰腺癌早诊断提供影像信息的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分析比较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ASIR)算法和深度学习重建(DLIR)算法在上腹部CT成像中的图像质量,探讨DLIR算法在上腹部CT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75例患者上腹部CT平扫图像,利用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算法ASIR(30%、50%、70%、90%)和深度学习重建算法(DL-L、DL-M、DL-H)重建图像,共7组。测量每组图像肝脏、胰腺、竖脊肌的CT值和SD值,并计算信噪比(SNR)和对比噪声比(CNR),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各指标进行客观评价;同时由两位放射医师对图像质量和噪声评分,采用Friedman M检验进行比较。结果:①七组重建图像的SD值、SNR、肝脏CN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DL-L与ASIR 50%、DL-M与ASIR 70%、DL-H与ASIR 90% 间各ROI处CT值、SD值、SNR值、CNR值无差异。③三种深度学习重建算法间随等级升高,SNR值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DL-H 算法的SNR值高于ASIR 30%、ASIR 50%,SD值低于除ASIR 90% 外的其余5组重建算法。④七组图像主观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算法DL-H具有最佳的图像质量和最低的噪声,DL-M、ASIR 90%、DL-L、ASIR 70%、ASIR 50%、ASIR 30% 图像噪声依次增加。结论:深度学习重建算法能够降低上腹部图像噪声,提高图像质量,且随等级升高,图像噪声降低、质量提高、信噪比升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基于碘图(IM)的双能CT影像组学模型在新辅助化疗(NAC)后局部进展期胃癌(LAGC)浆膜浸润的术前再分期中的诊断效能。方法:对155例(训练组110例,测试组45例)术前经过标准NAC治疗的LAGC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所有CT图像由两名放射科医生分析,并进行人工分类。半自动勾画感兴趣区体积(VOI),在IM和120kVp图像上分别从每个病变中提取了1226个影像组学特征。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和最小绝对收缩选择算子(LASSO)惩罚Logistic回归过滤不稳定及冗余特征,从而筛选出重要特征。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别得到了基于120kVp选择的特征和120kVp结合IM选择的特征建立的两个预测模型(120kVp和IM-120kVp)。结果:两种影像组学模型(IM-120kVp AUC:训练组,0.953,测试组,0.879;120kVp AUC:训练组,0.940,测试组,0.831)在训练和测试组中均显示出较高的预测准确度和效能。所有模型在测试组的诊断准确率(IM-120kVp:84.4%,120kVp:80.0%)均高于人工分类(68.9%)。IM-120kVp模型在训练(P<0.001)和测试组中的诊断效能(P=0.034)均优于人工分类。结论:基于双能CT的影像组学模型在NAC治疗后LAGC术前再分期鉴别浆膜侵犯方面表现出令人信服的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IQQA-Liver自动分析软件在多排螺旋CT(MDCT)及核磁共振成像(MRI)检查中测量肝脏体积的准确性及重复性。方法:①对12例家兔行MDCT及MR(FIESTA、LAVA序列)检查,扫描所得的CT及MR图像传至IQQA-Liver肝脏CT影像解读分析系统测量兔肝体积。扫描完成后立即处死家兔,解剖后取得肝脏,使用排水法测量兔肝脏的实际体积(ALV),对三种方法得到的兔肝体积进行对比评价。②重复性研究:半个月后对所有家兔及临床病例进行重复性的研究。结果:①MDCT、MR两个序列(FIESTA、LAVA)测量所得的兔肝体积分别为(126.4±35.8)cm3、(125.0±35.4)cm3、(125.8±35.7)cm3,排水法测得的兔肝真实体积为(126.6±36.4)cm3,MDCT、FIESTA、LAVA所测得的兔肝体积与实际兔肝体积具有明显的相关性(r值分别为0.997、0.997及0.998,P值均<0.05),Bland-Altman图分析显示MDCT、FIESTA、LAVA与“金标准”排水法测量结果一致性较好。②2名操作者各自前后重复测量兔肝脏体积的组内相关系数ICC值分别为0.995和0.985;2名操作者间两次测量兔肝脏体积的组内相关系数ICC值分别为0.996和0.987。结论:CT与MR均能基于IQQA-Liver自动分析软件快速测得较为精确的肝脏体积,并具有较高重复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磁共振背景信号抑制弥散加权成像技术在胸部肿瘤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0年12月在北京煤炭总医院就诊的临床怀疑胸部肿瘤患者102例,共计158处病灶,包括肺癌病灶33例,肺部良性肿瘤性病变18例,恶性淋巴瘤病灶24例,纵隔及腋下淋巴结转移病灶24例,乳腺癌病灶22例,乳腺良性病灶17例,20处正常乳腺组织。全部病例均行磁共振背景信号抑制弥散加权STIR-EPI序列成像,其中33例病灶同时行SE-EPI(SPIR)序列扫描,另有4例行全身大范围采集,包括胸部、腹部及盆腔;DWIBS图像后处理后可获得ADC图,利用ADC图各病变的ADC值,对其进行评价;利用3D MIP重建及黑白翻转技术立体观察病灶。结果:①STIR-EPI的背景抑制效果优于SE-EPI(SPIR)(P<0.05),经过3D MIP重建及黑白翻转技术可以得到类PET图像,从而更加清晰地观察病变。②胸部转移淋巴结ADC值为(1.37±0.41)mm2/s×10-3,而胸部淋巴瘤ADC值约为(0.91±0.12)mm2/s×1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癌ADC值为(1.61±0.18)mm2/s×10-3,肺部良性肿瘤性病变ADC值为(2.06±0.21)mm2/s×1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乳腺癌病灶、乳腺良性病灶和乳腺正常组织ADC值分别为(1.01±0.13)mm2/s×10-3、(1.81±0.18)mm2/s×10-3、(1.91±0.26)mm2/s×10-3,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③不同类型胸部肿瘤性病变ADC值比较,除正常乳腺组织与乳腺良性病变、恶性淋巴瘤和乳腺癌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各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④4例患者行大范围扫描(胸部、腹部及盆腔),3例发现远处转移。结论:①磁共振背景信号抑制弥散加权成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影像学检查方法;②胸部肿瘤性病变中,恶性病变ADC值低于良性病变,可以帮助判断病变良恶性;③不同类型恶性肿瘤ADC值不同,可用于鉴别诊断;④可用于肿瘤的筛查及疗效评估。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儿童气管性支气管微剂量MSCT应用价值。方法:搜集近3年儿童气管性支气管528例,对5个年龄段的低剂量组、微剂量组和微剂量联合迭代重建技术组的有效辐射剂量进行对比分析,并通过后处理技术获得支气管树的重建图像观察诊断效能。结果:不同年龄段的三组图像质量评价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三组患儿所受有效辐射剂量进行两两比较,除10~14岁年龄段低剂量组与微剂量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年龄段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儿童气管性支气管新分3型中:Ⅰ型356例(占67.4%),其中ⅠA型198例(37.5%),ⅠB型158例(29.9%);Ⅱ型172例(32.6%)。结论:微剂量MSCT联合迭代重建技术在儿童气管性支气管诊断中明显降低了患儿的有效辐射剂量,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有效分型对儿科临床治疗有一定的特异性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宝石能谱CT成像技术在不同病理类型肺癌中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6例经病理证实的肺癌患者的能谱CT资料,选取动脉期扫描参数,行能谱数据分析。结果:肺鳞癌组、肺腺癌组、肺小细胞肺癌组、肺大细胞肺癌组的NIC分别为:0.07±0.03、0.12±0.06、0.05±0.03、0.05±0.02;钙含量(mg/mL)分别为9.59±5.29、5.83±3.84、2.65±1.47、4.08±1.55,水含量(mg/mL)分别为1060.63±34.87、1038.56±28.36、1040.88±17.83、1036.84±8.26;有效原子序数分别为7.87±0.27、8.01±0.31、7.73±0.32、7.90±0.46;40~80Kev能谱曲线斜率分别为0.77±0.49、1.28±0.68、0.29±0.14、0.44±0.28。各组动脉期的NIC和钙(水)基含量、有效原子序数、40~80keV间的能谱衰减曲线斜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期鳞癌组、肺腺癌组、肺小细胞肺癌组、肺大细胞肺癌组的NIC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鳞癌组的水含量与肺腺癌组、肺小细胞肺癌组、肺大细胞肺癌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鳞癌组与肺腺癌组、小细胞肺癌组、大细胞肺癌组及肺腺癌组与肺小细胞肺癌组之间钙含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鳞癌组与肺腺癌组及肺腺癌组与肺小细胞肺癌组之间的有效原子序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鳞癌组与肺腺癌组、小细胞肺癌组及肺腺癌组与肺小细胞肺癌组、大细胞肺癌组的40~80keV能谱衰减曲线斜率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病灶的能谱CT特征参数,对不同病理类型及组织来源肺癌的鉴别诊断有着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能谱CT成像定量分析在鉴别诊断周围型肺癌和肺炎性肿块中的价值。方法:研究对象选择2011年7月至2015年2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肺部孤立肿块患者共84例,将其分为周围型肺癌组38例和肺炎性肿块组46例,对所有患者进行能谱CT成像定量分析,观察其检查结果,分析其诊断价值。结果:静脉期下周围型肺癌在不同ke V的CT值均明显高于肺炎性肿块组,两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动脉期下周围型肺癌在不同ke V的CT值均明显高于肺炎性肿块组,两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周围型肺癌的碘浓度与能谱斜率在动静脉期与肺炎性肿块具有显著差异(P<0.05),而水浓度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采用能谱CT成像定量分析对于周围型肺癌和肺炎性肿块的鉴别诊断准确性较高,具有良好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CT动脉增强分数(AEF)与肝癌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效果的相关性。方法:对我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43例原发性肝细胞癌(HCC)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接受TACE治疗,术前及术后1个月均行CT动态增强扫描检查,根据治疗效果分为治疗有效组及无效组,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各组甲胎蛋白(AFP)水平,比较两组治疗前后AEF、AFP、肿瘤大小变化;采用Pearson系数探究AEF、AFP与肿瘤大小变化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及曲线下面积(AUC)分析肝脏动态增强扫描联合AEF彩图对TACE疗效的评估价值。结果:有效组治疗后AEF、AFP、肿瘤大小均小于治疗前、无效组;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TACE治疗后AEF、AFP均与肿瘤大小呈正相关;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肝脏动态增强扫描联合AEF评估TACE疗效的AUC为0.902,明显高于肝脏动态增强扫描及AEF单独评估的0.793和0.771。结论:AEF对TACE治疗效果具有良好的评估价值,联合肝脏动态增强扫描能进一步提高准确度,可作为TACE治疗HCC疗效评估的辅助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能谱CT物质分离技术对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Pfirrmann分级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0月至2021年2月我院腰椎间盘突出患者30例,分别行能谱CT扫描及MRI扫描,将Pfirrmann分级中1~3级归入低级别组,4~5级归入高级别组。利用能谱后处理分析软件在相同ROI下分别测得椎间盘的水(钙)浓度、水(HAP)浓度、钙(水)浓度、HAP(水)浓度及Eff-Z。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各参数之间有无差异,并进一步绘制ROC曲线,利用曲线下面积衡量诊断效能并选择最佳诊断阈值。结果:低级别椎间盘的水(钙)浓度、水(HAP)浓度高于高级别椎间盘水(钙)浓度、水(HAP)浓度,低级别钙浓度、HAP浓度及Eff-Z低于高级别椎间盘钙浓度、HAP浓度及Eff-Z,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ROC曲线显示水(钙)浓度、水(HAP)浓度对区分低级别与高级别椎间盘的诊断效能较低;钙浓度具有一定的诊断效能;HAP及Eff-Z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尤其以Eff-Z为著,AUC为0.97,以7.69为标准区分低级别与高级别椎间盘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96.20% 和94.12%。结论:能谱CT多参数定量分析对区分低级别与高级别椎间盘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