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4 毫秒
1.
16排螺旋CT下肢低剂量造影剂血管成像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l6排螺旋CT低剂量造影剂下肢血管成像的可行性. 资料与方法 66例下肢CT血管成像(CTA)分为3组,采用不同的造影剂量:150 ml,120ml 和80ml.根据原始图像和最大强度投影(MIP)重建图像评价,3组下肢动脉显示程度;并测量动脉内造影剂的浓度.结果:下肢动脉在3组病例中均清晰显示.显示程度评分,3组间无统计学差异.3组动脉内的造影剂浓度均维持在较高的水平,统计学无显著性差异. 结论 l6排螺旋CT下肢血管成像使用低剂量造影剂可以满足临床需要.  相似文献   

2.
64排与16排螺旋CT主动脉CTA质量因素的对比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比较64排与16排螺旋CTA对主动脉血管显示的影响并探讨碘对比剂量、辐射剂量的差异。方法:80例可疑主动脉病变患者,知情同意后按机器型号随机分两组(64排组、16排组)每组40例,64排组注射60mL对比剂+40mL生理盐水、16排组注射70mL对比剂+30mL生理盐水,均采用速率4mL.s-1,对比剂追踪触发技术行CTA检查,测量升主动脉、主动脉弓、胸7及腰2水平降主动脉、主动脉分叉、双侧髂外动脉末梢处CT值;由两位影像诊断高级职称医师对血管强化程度、重组分支血管显示进行评价。记录扫描时间、对比剂量、CT剂量指数、z轴范围、剂量长度乘积,并对各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64排与16排螺旋CT在升主动脉、主动脉弓、胸7及腰2水平降主动脉、主动脉分叉、双侧髂外动脉末梢平均CT值分别为:347.35Hu、350.32Hu,两组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组血管清晰度及显示血管分支也无差异;两组的扫描时间分别为:7.12s,24.98s,对比剂量分别为:60mL、70mL;有效剂量分别为:12.25mSv、14.64mSv;64排的CTDIvol值是16排28.14%,64排与16排之间的剂量长度乘积值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64排与16排螺旋CT对血管强化程度、重组分支血管显示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扫描时间明显缩短了71.50%,对比剂量减少16.67%,辐射剂量降低了16.33%。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不同年龄段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并评估CT诊断对临床病情、临床治疗及临床特点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5月~2017年5月收治的62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62例患者按年龄分为老年组(≥ 65岁,37例)和中年组(<65岁,25例),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和CISS分型的差异,并通过CT头颅平扫总结脑梗死患者CT影像表现特征,此后对所有患者均使用静脉溶栓进行治疗,随访3月通过GOS评分统计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老年组与中年组CISS分型中LAA、CS、PAD、OE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老年组UE比率明显高于中年组(P<0.05),62例患者以LAA、UE型较为多见,中年组头痛头晕人数明显高于老年组,而老年组偏瘫、意识障碍、大小便失禁者明显高于中年组(P<0.05),62例患者多表现为头痛、头晕、呕吐、偏瘫及意识障碍,CT扫描276处病灶,其中46例腔隙性脑梗死,16例多发性脑梗死,其中17例病变位置在小脑,20例在皮质,14例在脑干,11例在基底区,溶栓治疗3个月后随访GOS评分结果显示20例5级,26例4级,12例3级,2例2级(持续性植物状态),1例1级(死亡)。结论:不同年龄段的脑梗死在临床特点上差异显著,老年患者UE分型更多,发生偏瘫、大小便失禁、意识障碍的可能性更大,中年患者临床多见头痛,静脉溶栓治疗脑梗死患者预后较好,此外CT诊断对临床病情、临床治疗及临床特点的分析均可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具有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ASi R)平台的动态500排容积螺旋穿梭技术(VHS)对肝脏肿瘤CT灌注成像参数的影响。方法:28例确诊肝脏肿瘤患者行动态首次通过法CT灌注成像检查,所得原始数据采用滤波反投影(FBP)法进行重建(重建层厚2.5 mm),测量二组图像腹主动脉CT值、噪声及肝脏肿瘤灌注参数,包括表面通透性(PS)、平均通过时间(MTT)、肝血流量(BF)、肝血容量(BV),采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分析两种重建算法所测量的各项灌注参数值的差异。由两名放射科医师对2组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价。结果:40% ASi R与FBP和重建算法比较:腹主动脉CT值分别为(58.33±9.19)和(58.78±9.30) HU,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58);40% ASi R组图像噪声(10.9±1.49)明显低于FBP组(13.20±1.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种重建算法所测量的各项灌注参数(PS、MTT、BV和BF)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0% ASi R组图像质量评分(4.25±0.42)高于FBP组(3.79±0.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图像的主观评分结果一致性较好(Kappa=0.821)。结论:基于ASi R平台的动态500排扫描技术在肝脏肿瘤CT灌注成像中,40% ASi R算法的图像噪声有效降低,质量显著改善。所测量的各项灌注参数与FBP重建算法相比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5.
正常胰腺64层螺旋CT灌注成像的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应用多层螺旋CT对正常胰腺的CT灌注特点进行分析,研究正常胰腺灌注参数与年龄、性别的关系及正常胰腺不同部位灌注参数变化特征。30例胰腺正常者行腹部CT检查,其中3例健康志愿者,27例因其他疾病行腹部CT检查病人。按年龄分为3组:年龄小于40岁组、41岁~60岁组、大于61岁组。采用德国Siemenssomatom Sensation64层螺旋CT进行胰腺动态增强扫描,层厚2.4mm,管电压100kV,管电流120mA。对比剂欧乃派克(300mgI/mL)100mL,Irich missouri高压自动注射器自动注射,注射速率为5mL/s,总量50mL。延迟6S开始扫描,共扫描30S。利用Siemenssomatom Sensation型64层螺旋CT自带软件PCT进行处理得到灌注参数:Fb(血流量)、Vb(血容量)、Ttp(峰值时间)、PS(表面通透性)等。正常胰腺血流灌注平均R、Vb、Ttp、PS分别为(133.55&#177;25.70)(mL/100mL/min)、(193.78&#177;27.01)(mL/L)、(142.41&#177;13.95)(0.1s)、(128.72&#177;34.53)(0.5mL/100mL/min),不同年龄组间胰腺各灌注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平均R、%、%、咫分别为(127.59&#177;22.90)(mL/100mL/min)、(188.72&#177;25.19)(mL/L)、(142.91&#177;13.17)(0.1s)、(133.30&#177;42.86)(0.5mL/100mL/min)。女性平均Fb、Vb、Ttp、PS分别为(142.48&#177;28.04)(mL/100mL/min)、(201.37&#177;28.94)(mL/L)、(141.66&#177;15.63)(0.1s)、(121.85&#177;14.80)(O.5mL/100mL/min)。两组间比较各灌注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胰头、胰体、胰尾血流灌注平均Fb、Vb、Ttp、P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螺旋CT灌注成像技术能有效检测胰腺血流灌注,正常胰腺灌注随年龄增长有下降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正常胰腺灌注与年龄、性别无关,胰腺各部位灌注均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扫描、多平面重组及三维容积重建在胸腰椎损伤分型和严重程度TLICS评分系统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16年10月期间的50例胸腰椎损伤患者,其中男性27例,女性23例,平均年龄(44±9.8)岁。所有患者均行64排螺旋CT扫描,采用矢状位MPR和三维容积再现(VR)技术进行处理,根据典型CT表现推断后方韧带复合体的损伤情况,并且利用胸腰椎损伤TLICS系统进行评分,TLICS分值>4分的病例通过手术证实。结果:50例胸腰椎损伤患者中,共检出76个椎节骨折和14例后方韧带复合体(PLC)损伤,其中单纯压缩型18例,爆裂型28例,平移/旋转型20例,牵张型10例;后方韧带复合体(PLC)损伤的CT表现有棘突撕脱骨折5例,椎体平移和旋转3例,关节突横行骨折2例,小关节脱位2例,棘突间隙增宽合并小关节脱位1例,棘突间隙增宽伴关节突骨折1例。结论:通过多平面重组及三维VR技术能有效检出骨折与脱位,提示PLC损伤,可作为胸腰椎损伤重要的检查手段之一,尤其是对于急诊患者,早期可用来指导临床进行TLICS评分。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CT轴扫描和螺旋扫描模式对颅脑影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影响,为颅脑急诊CT患者合理选择扫描模式提供依据。方法:20例患者,急诊CT扫描采用螺旋扫描模式,首次复查时采用轴扫描模式。管电压120kV,管电流290mA,球管转速0.8s,层厚5mm,间隔5mm,螺距0.969∶1,标准重建算法。测量脑灰质和脑白质CT值和背景噪声,计算SNR和CNR,并对图像噪声、颅底伪影、脑灰、白质对比显示情况进行主观评分,扫描后从CT剂量报告中调取辐射剂量值。两种扫描模式影像质量组间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和独立样本卡方检验。结果:轴扫描模式时脑灰、白质CT值分别为(38.02±2.23)HU和(27.01±1.72)HU,螺旋扫描时脑灰、白质CT值分别为(37.76±2.22)HU和(26.99±1.69)HU。CT轴扫描和螺旋扫描模式时,脑白质CT值、SNR和CNR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t=0.045,0.119,0.502),图像噪声、颅底伪影、脑灰、白质对比显示主观评分结果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χ2=3.142,0.0,3.159)。有效剂量在螺旋扫描模式时为66mSv,在轴扫描模式时为43mSv,但螺旋扫描模式扫描时间短,后处理重组图像对影像诊断有意义。结论:从影像质量和辐射剂量两方面考虑,对颅脑急诊患者CT检查时首选轴扫描模式,但对躁动不合作患者或体位不合作患者应选择螺旋扫描模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320排CT冠状动脉成像使用39 mL低对比剂注射的可行性。方法:连续收集行320排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的患者100例(男性52例,女48例),将患者随机分为低对比剂组、对照组,每组50例。低对比剂组采用三时相共39 mL对比剂的注射方案,对照组采用两时相共50 mL对比剂的注射方案。测量并比较主要血管CT值及信噪比、对比噪声比,由两位诊断经验丰富的医生对冠状动脉进行评价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性别比、年龄、体重、BMI、曝光时平均心率、主动脉根部噪声、SNR、上腔静脉、CNRRCA1和CNRLM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主动脉根部、右心房、右心室、RCA1、LM、心室壁CT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17个冠状动脉节段中,94.91%(1155/1217)的节段能够满足诊断的图像质量要求。低对比剂组、对照组图像质量可诊断率分别为95.4%(555/582)、94.5%(600/63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20排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在采用三时相注射方案时,使用小剂量的39 mL对比剂成像检查具有可行性,能以较低的对比剂量获得诊断所需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囊性肾癌的CT表现,探讨多层螺旋CT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囊性肾癌的临床表现、CT及病理资料。CT成像技术为采用64排螺旋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并行冠状位、矢状位的多平面重建。结果:11例囊性肾癌均显示为囊性或囊实性肿块,规则或不规则,大小不一,均有囊壁增厚。其中壁结节占9例,瘤内分隔占4例,囊壁钙化占4例。囊壁及分隔厚薄不均,增强后可见囊壁、囊内分隔及壁结节的强化,主要呈"快进快出"的特征。多平面重建图像显示肿瘤细节及其与周围结构关系更加清晰。结论:囊性肾癌具有一些特征性的CT征象,多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及多平面重建有助于明确诊断,但需与肾脏其他囊性病变相鉴别。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技术诊断脑缺血灶、脑萎缩合并缺血灶中的应用及对阿尔茨海默氏症(AD)的风险评估。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12月我院体检人员40例为A组,收治的缺血灶患者40例为B组,脑萎缩合并缺血灶患者40例为C组,阿尔茨海默氏症患者40例为D组,应用MRI评估各组患者MRI图像的差异。结果:C组研究对象的颈内动脉︰舒张期流速(ICA︰PDV)、R-ICA︰MF显著低于A组及B组,ICA︰收缩期流速(PSV)显著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D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C组研究对象的L-IJV:PDV指标显著低于A组及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D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组研究对象的MRI厚度方面在眶额皮质(OFC)、后扣带回皮层(PCC)、左半球内嗅皮层(EC)及右半球PCC线性趋势等均存在显著区别(P<0.05)。结论:缺血灶和脑萎缩是脑组织病理改变不同阶段的结果,MRI诊断的准确度较高,并且脑萎缩合并缺血灶患者和AD患者MRI图像相似,提示脑缺血灶合并脑萎缩合并发生AD风险,对临床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磁共振三维动脉自旋标记(3D-ASL)技术测量正常人的脑血流量的可行性、准确性。方法:将63名健康志愿者分成两组,其中以60岁为分界线,A组(<60岁,共33人,平均年龄36岁,其中男性14,女性19人;B组(≥ 60岁)共30人,平均年龄69岁,其中男性12人,女性18人。采用常规MRI、ASL及3D T1序列进行检查,经图像后处理得到血流量(CBF)图,将CBF伪彩图与3D-T1序列相匹配,分别测量各部位的脑CBF值,利用方差分析法分析CBF值与年龄、男女不同性别以及部位之间的关系。结果:右侧额叶、顶叶的CBF值比左侧的高,但其他部位左右两侧CBF值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平均值比B组的平均值要高;男性的CBF值比女性的CBF值低。不同部位CBF值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SL能够评估正常人的脑血流量,年龄、性别和部位对CBF值的测量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能谱CT多物质解析算法在继发性下肢淋巴水肿分级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材料及方法:前瞻性收集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因继发性下肢淋巴水肿入我院就诊并行能谱CT断层扫描的患者,由两名具有5年以上CT诊断经验的医师共同对能谱CT图像进行分析,采用阈值法测量患侧与健侧下肢体积,计算(患侧下肢体积 - 健侧下肢体积)/健侧下肢体积的百分比,根据2016版国际淋巴学会共识,将入组患者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使用能谱CT多物质解析算法分别测量患侧与健侧下肢脂肪含量,得出脂肪体积分数,采用配对t检验分别分析轻、中、重度患者患侧与健侧下肢脂肪体积分数之间的差异;采用秩和检验分别分析轻、中、重度患者两两之间患侧下肢脂肪体积分数的差异。结果:最终入组患者 40例,女/男(36/4),年龄范围32~71岁,中位年龄(53±10)岁,病程(3±5)年,轻度8例,中度14例,重度18例。轻、中、重度患者的患侧与健侧下肢脂肪体积分数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轻、中、重度患者两两之间患侧下肢脂肪体积分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能谱CT多物质解析算法可以量化继发性下肢淋巴水肿的脂肪含量比,但不能单独用于下肢病变的分级评价中。   相似文献   

13.
旨在探讨脊髓空洞症超低场磁共振的影像学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24列;田17,女:7,平均年龄:45岁;0.04TMagnet。所用病 列用T1W和T2W。采用部分饱和脉冲序列。矢状面为主。结果:24例均看到空洞。空洞有不同大小及形状,与脑脊液信号改变相同。介天部分呈长T1和短T2改变。本病常累及颈髓和颈胸髓。范围较广,平均受累9个节段。结论:超低场磁共振是诊断本病的一种有效而准确的方法。T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软骨黏液样纤维瘤(CMF)的影像学特征。资料与方法:回顾分析1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软骨黏液样纤维瘤的影像资料,女性12例,男性6例,平均年龄30岁,范围9岁~78岁。分析其平片(15例),CT(8例)及MRI(10例)表现特征。结果:发生于股骨3例,胫骨3例,肱骨2例,掌骨2例,颞骨2例,额骨2例,尺骨1例,腓骨1例,跟骨1例和胸椎1例;10例位于长骨,其中干骺端7例,骨端2例,骨干1例;11例呈类圆形或椭圆形,4例呈分叶多房状,3例呈不规则形,均呈不同程度膨胀。CMF在平片及CT上病灶均为溶骨破坏,平片显示4例(26.67%)钙化,CT显示6例(75%)钙化;在MRI的T1WI表现为低至中等信号,T2WI表现为不均匀中高信号,其中80%(8/10)为外周中高信号,中央区高信号,增强后呈不规则环形强化,20%(2/10)呈弥漫性不均匀中高信号,增强后呈弥漫不均匀强化。结论:CMF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其MRI信号及强化特点在CMF诊断及鉴别诊断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典型少突胶质细胞肿瘤(OG)的影像表现,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回顾分析12例经病理证实不典型OG的临床CT和MRI资料,探讨其影像特征。结果:年龄范围:23~60岁,平均41.5岁,其中40岁以上10例(83.3%)。7例表浅,5例深在,仅1例多发,共13个病灶。9例呈实性,MRI平扫呈稍长T1稍长T2信号,边缘欠清,其中1例信号均匀,增强后未见强化,8例信号不均,内见坏死、出血,增强后,7例呈斑片状轻-中度强化,1例呈"花环状"强化,且DWI明显弥散受限。3例呈完全囊性,囊液呈长T1长T2信号,壁较厚,呈等T1稍长T2信号,边缘不清,增强后均未见强化,1例DWI序列囊壁不均匀弥散受限。3例CT片上可见钙化,2例瘤周见大片水肿,2例跨中线,1例向深部浸润、侵犯邻近基底节区及丘脑。结论:不典型OG包括:中老年人、多发、位置深在、瘤周大片水肿、跨中线生长、弥漫深部浸润、增强后环形强化、DWI明显弥散受限、完全囊性,其影像表现仍具有一定特征,综合分析可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CT、MRI在Grynfelt-Lesshaft's疝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8月至2016年12月我院经手术或临床随访证实的28例Grynfelt-Lesshaft疝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28例全部行多层螺旋CT检查,3例同时行MRI检查。结果:28例中,男20例,女8例,年龄44~80岁(平均(69.0±3.5)岁)。单侧16例(右侧12例,左侧4例),双侧12例。CT及MRI上表现疝位于Grynfelt-Lesshaft三角(腰上三角)薄弱区:第11或12肋下缘下,腹内斜肌内缘内侧,竖脊肌、腰方肌的外缘,底部为腹横肌腱膜形成,顶部为背阔肌。腹腔、腹膜后组织经该薄弱区向腰背部皮下突出形成类圆形或烧瓶样肿块。本组疝入缺损三角区内容物多为脂肪组织或合并系膜,疝出内容物的大小与疝环多不成比例。疝环直径大小约1.5~8.7 cm,疝囊大小1.6 cm×1.3 cm~9.2 cm×5.4 cm。CT及MRI影像学上易于与侧后腹壁疝、侧后腹壁膨出或假性疝、脂肪瘤等软组织肿瘤、血肿和脓肿等鉴别。结论:CT及MRI能清晰显示Grynfelt-Lesshaft疝疝环的大小、疝内容物、可能的并发症、周围腹壁肌群薄弱及缺损程度,可明确诊断及进一步排除其他病变,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运用头颈部CTA对茎突的解剖进行研究。资料与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0例进行头颈部CTA检查的受试者,年龄范围21~82岁,平均年龄(57.38±9.99)岁。根据受试者年龄进行分组,A组<60岁,B组≥60岁。将原始数据传入GE AW 4.5工作站进行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组(MPR)等后处理,观察颞骨茎突的形态,并分型;测量茎突的长度、内倾角、前倾角及茎突尖端与颈内外动脉之间的最短距离。结果:197例受试者茎突平均长度约为26.79 mm,内倾角约为21.07°,前倾角约为25.03°,茎突尖端与颈内动脉最短距离均值约为6.26 mm,与颈外动脉最短距离均值约为4.15 mm;茎突尖端与颈外动脉最短距离为0的有44个,占总数的11.2%。双侧茎突长度、内倾角、茎突尖端与颈外动脉最短距离及右侧前倾角性别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倾角、茎突尖端与颈外动脉最短距离左右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茎突分为4型,各型的比例分别为:完整型(71.75%),发育不良型(22.75%),分节型(4.25%)及未发育型(1.25%)。结论:头颈部CTA不仅能显示茎突的形态、测量茎突的长度、内倾角及前倾角,更能清晰显示茎突与颈内外动脉之间的关系,测量茎突尖端与动脉之间的最短距离,对临床诊断及治疗茎突相关疾病有一定指导及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人工智能(AI)辅助检测软件对低年资规培医生提高肺实性结节检出效能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0例经CT证实有肺实性结节的CT影像,由2名8年影像诊断工作的主治医师结合AI (SCHOLAR,infervision)共同阅片确定肺实性结节数量,分歧时由第3名从事影像诊断15年以上主任医师会诊,最终确定“金标准”。先由低年资规培医师对上述CT图像独立进行肺结节检测(方法A),2周洗脱期后在AI软件辅助下再进行上述CT图像肺结节检测(方法B)。将方法A和方法B标注结果分别与“金标准”比较,记录真阳结节数、假阳结节数,采用SPSS 20.0数据统计软件比较两组间检测灵敏度、假阳性率差异,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与方法A相比,方法B灵敏度明显增加,总的实性结节灵敏度提高65%,而假阳性率降低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AI辅助软件对检测4组不同大小(D≤4 mm、4 mm 8 mm)肺实性结节的灵敏度均有提高,分别为78%、38%、27%和13.8%。方法A的FROC曲线上面积(AAC)为0.176,方法B为0.085 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方法A和方法B平均每例CT阅片时间分别为411.9 s和319.7 s。结论:AI辅助检测软件可明显提高低年资规培医师对CT上不同大小肺实性结节的检出效能,尤其对直径≤4 mm肺结节的检出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