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利用中国气象局遥测仪资料质量评估系统,分析了凤翔国家基本气象站2005--2006年自动站和人工站平行观测期间的本站气压、气温、湿度、定时风、自记风资料。认为自动气象观测系统是可靠的,所采集的气象观测数据是可信的。对自动站运行期间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2.
2012年4月1日,全国地面观测业务改革调整工作正式启动。为适应此次改革,地面气象观测业务软件也随之进行了相应的变动和升级,取消了天气(加密)报功能,新增了"正点地面观测数据维护"的功能,从而实现了人工定时观测数据维护和自动气象站观测数据异常时的人工干预。在地面气象观测中定时观测时次,若出现自动站数据异常,对出现的突发问题处理不当,加之上传资料时限短、精神紧张,容易造成发送错  相似文献   

3.
唐燕  潘来  陈蕴  赵虎 《贵州气象》2012,36(5):61-62
综合气象观测系统运行监控平台(简称ASOM)已成为地面测报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种监控工具。该系统能够反馈国家级地面自动站运行中存在的问题,监控及时发现和处理ASOM系统中自动站观测数据存在的问题,可以提高自动站观测资料的业务可用性水平,保障综合气象观测系统的稳定运行。该文根据近2 a来的工作经验,分析总结了自动站运行监控中观测数据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4.
截至11月底,自治区气象局已建成区域自动气象站509个,单要素站44个、两要素站385个、四要素站以上站80个。通过区域自动站网建设,使自治区地面气象观测能力明显提升,在2007年汛期服务和自治区成立60周年大庆气象保障服务中,全部区域自动站实行5分钟加密观测,提供了大量的实时气象观测数据,在气象服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怎样提高云、能见度、天气现象的目测能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高科技在气象观测中的不断投入和气象观测仪器的不断更新,人工观测气象要素的项目越来越少,目前我区又在紧张地进行地面自动站的安装和调试。自动站建成后,其它观测项目都可以在自动仪器上获取,而云、能、天的观测还很难实现自动化,全靠目测。因此,云、能、天的观测就显得尤为重要,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将直接影响到天气预报的准确率。云、能、天的观测也是目前地面测报工作中比较困难的项目。  相似文献   

6.
目前,地面气象观测逐步从人工观测向自动化观测转换,自动化气象站已开始投入业务应用。自动站采集通讯系统充分发挥了现代化技术优势,减轻了测报工作人员的工作量。但在运行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即人工测报数据与自动站采集数据产生了一定偏差,就这些问题进行如下阐述。  相似文献   

7.
地面气象自动观测需要的设备、观测方法与人工观测不同,自动观测数据需要传感器及通讯线缆传输到采集器,再通过观测软件显示出来。对2011年8月15日一次自动站遭受雷击事件进行故障排除及数据处理,给测报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自动与人工观测降雨量的差异及相关性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全国627个基准、基本站2005年自动与人工雨量业务观测资料, 分析了业务上自动与人工观测的降雨量的差异以及引起差异的原因, 并分析了自动观测与人工观测的降雨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自动观测比人工观测的日降雨量平均偏高0.12 mm, 标准差为0.70 mm, 相对偏高1.42%。627个站中, 80%的站自动与人工观测的年降雨量差值在5%以内; 近4%的站年降雨量差值在10%以上。年降雨量相对差值较大的站, 其年降雨量均较小。空间采样差、20:00 (北京时) 定时观测中人工与自动观测时间的不一致以及其他突发事件均会导致自动与人工测量的日降雨量的差异, 甚至显著差异。由于观测仪器不同引起的降雨测量系统误差差别, 导致自动与人工观测降雨量的系统偏差。自动观测与人工观测的日降雨量呈线性相关, 相关系数为0.9988。  相似文献   

9.
四川省自动与人工气压观测值差异对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应用四川省135个台站在自动站与人工站平行观测期间的对比观测数据,对两种不同的资料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自动站与人工站的日气压差值不满足正态分布,人工观测比自动观测平均偏高0.35 hPa,标准差为0.48 hPa。自动站与人工站的相关性较好,相关系数为0.99,大约3/4的对比观测台站的人工站气压观测值大于自动站气压观测值。自动站与人工站气压观测值的月平均差异在上半年逐步增大,6月达到最大,下半年开始逐步减小。2004年的自动与人工气压观测数据年平均值差异最小,2006年数据据差异最大。  相似文献   

10.
南京自动气象站与人工观测风速差异分析   总被引:8,自引:8,他引:0  
利用南京2004和2005年的自动站和人工站的观测数据,分析了定时风速、自记风速、日最大风速和日极大风速的差异情况,发现定时风速和自记风速均是自动站观测数据大于人工观测数据,日最大风速也是自动站数据大于人工观测数据的时次较多,而日极大风速则是自动站数据普遍小于人工站观测值,这表明:我国地面观测系统改革后,观测资料的连续性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做好各类要素的连续性评估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1.
海南岛气象辐射的年变化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天富 《气象》2002,28(11):45-47
利用1992-2000年的观测资料研究了海口、三亚的气象辐射特点。结果:指出,总辐射和反射辐射具有抛物线分布特点,净全辐射全年均为正值,各辐射量的9年平均值具有双峰型特点。  相似文献   

12.
豫东北主要农作物对气候变暖的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豫东北具有代表性的濮阳、南乐两个国家基本站1971-2000年的气象和农气观测资料,分析了气候变化趋势及其对农作物的影响,结果表明:濮阳和南乐30 a年平均气温呈逐年升高趋势,1993年后升高趋势明显。气候变暖使冬小麦播种期推延,返青提前,对冬小麦增产有利,也利于玉米生育期的延长和产量提高;终霜期明显提前,初霜期略推迟,霜期变短,使棉花平均生育期延长,霜后花率降低,对产量和质量提高有利。  相似文献   

13.
A land surface model driven by the continuous three-year observed meteorological data with a time interval of 30 minutes at the Tongyu station, a reference site of the Coordinated Enhanced Observing Period (CEOP), was used to evaluate the observation bias of soil moisture (SM) data and analyze the variation of SM at different time scales. The saline-alkaline soil of the grassland at the Tongyu site makes the measured SM too high, especially in boreal summer of 2003-05. The simulated annual mean SM has the lowest value in 2004 and its three-year variation corresponds to the change of precipitation, whereas the observation shows the increasing trend from 2003 to 2005. Compared to the variation range between -60% and 40% for the anomaly percentage of the simulated daily mean SM during May-October of 2004, the measured data show the higher values more than 40%. The magnitude of the variation trend of the observed daily mean SM in 2003 and 2005 is generally consistent with the simulation. The largest deficiency for the soil moisture observation of the grassland is the overestimated value in the drought year with less precipitation. The simulated monthly mean SM has the lowest value in March due to the large contribution of evaporation relative to precipitation and this phenomenon can not be reproduced in the observation.  相似文献   

14.
荣艳淑  屠其璞 《气象科技》2004,32(3):163-167
基于533年旱涝指数场序列,采用了滑动累积频率法用于降水序列重建工作,并选用了3种不同均值用于序列重建试验,得到了1499~2002年共504年连续的滑动平均降水场序列。分析表明,重建的504年降水场序列与49年实测降水场序列相关性较好,其平均相对均方误差在1.89%以下;重建的序列与原旱涝指数序列的非线性关系,表明重建序列是合理的,为华北地区长期旱涝变化规律的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5.
自动观测与人工观测地面温度的差异及其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使用我国在人工观测向自动观测转变时原基本 (准) 站的平行对比观测及2005年基准站平行观测的地面温度资料, 进行了自动站观测与人工观测地面温度资料在日、月、年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差异分析。用最大似然率检验方法检验地面温度月值的均一性, 对自动观测影响地面温度均一性的程度进行了初步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全国自动观测地面温度日平均值比人工观测高0.54 ℃。地面温度、地面最高温度、地面最低温度年对比差值大于0.0 ℃以上的比例分别为80.3%, 58.2%, 92.2%, 绝大多数站自动观测地面温度的年平均值比人工观测值高。自动与人工观测地面温度日差值从北到南逐渐减少, 45°N以北的黑龙江及内蒙古北部、新疆大部地区是自动与人工观测地面温度日差值平均最大的地区。自动观测与人工观测地面温度的差异在日、月、年的时间尺度上均表现为冷时段比暖时段的差异大, 北方冬季差异最为明显。其主要原因是在北方冬季有积雪时, 自动观测的地面温度是雪下温度, 比原人工观测的雪上温度明显偏高, 如果无积雪影响, 两种仪器观测的差异并不明显, 差值来源于两种仪器和场地差异的共同结果。非均一性检验表明:在北方地区地面温度产生非均一性的主要原因是自动站观测的变化; 而在南方地区, 自动观测的改变对地面温度非均一性影响不大。北方有积雪时, 观测的地面温度不能表现真实的地面温度, 因此, 在使用时要特别注意。  相似文献   

16.
利用1971—2008年柑桔单产统计资料,采用滑动平均的方法,计算每年柑桔气象产量,并以此划分丰、平、欠气候年景。以2001—2008年田间观测数据和生产实际为基础,确定柑桔平均生长发育期,分析柑桔生长与日平均温度、日最高温度、日最低温度之间的关系。通过研究得出柑桔从播种到成熟的最适温度上限、最适温度下限、最适温度上限极值、最适温度下限极值、受害温度、死亡温度,在此基础上设计了累积低温影响指数,建立了柑桔每个生育期的累积低温影响指数区间,设计开发了柑桔低温灾害预警分析系统,对柑桔生长各时期低温灾害进行动态监测和预警。  相似文献   

17.
使用黑龙江省信息中心整编的62个站点1961年1月1日-2010年2月28日日平均气温、日最低气温等气象要素,着重分析了黑龙江省冬半年寒潮频次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过去的近半个世纪,黑龙江省冬半年寒潮活动频次总的趋势是减少的,存在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而且不同地形区寒潮频次也有明显差异,对所有台站进行Mann—Kendall检验,没有突变现象。使用GIS对黑龙江省不同的地形发生的寒潮频次进行分析,发现山区发生寒潮的频次比平原地带明显多。  相似文献   

18.
自动与人工测温仪器观测地温极值差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门头沟气象站2004-2009年不同温度传感器(自动和人工)在地温测量中得到的日极值差值序列的特征分析发现:地面最高温度月均差值在-2.5~2.0℃之间,并呈现季节和年际波动,平均差值超标率为17.5%,但呈现逐年下降趋势;地面最低温度月均差值在-0.5~2.0℃之间,并呈现季节和年际变化,平均差值超标率为3.8%.分析了铂电阻温度表和玻璃液体温度表仪器自身误差和土壤状态、降水等因素对差值的影响.由地温表接触的土壤环境、安装状态、太阳辐射强度、天气条件等外部因素影响所产生的误差比仪器自身原因引起的误差要显著;外部因素造成的误差可以通过规范安装、改良土壤环境等方法减小或消除.提出了降低人为误差的具体建议,为观测人员正确维护地温表、提高观测质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黑龙江省闪电活动及与降水、气温相关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波  肖稳安  马启明 《气象科技》2010,38(6):798-804
利用2006—2008年国家雷电监测网数据库中黑龙江省闪电监测资料,结合自动站资料,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对黑龙江省闪电的时空分布特征、强度分布及闪电频数与月平均降水量、月平均气温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年来黑龙江省闪电活动年变化呈增加趋势;夏季地闪活动频繁,冬季很少有地闪发生,地闪日变化大部分呈双峰态势;闪电密度的地区差异十分明显,山区及邻近地区明显大于平原地区,密度高值区位于大兴安岭地区,其中以塔河最高;地闪密度随季节呈明显的纬度变化,春季到夏季有明显的北进过程,而夏季到秋季则呈明显的南退过程;正闪与总闪具有相同的强度谱分布,谱型较负闪略宽;正闪密度强值中心有两个,位于大兴安岭地区,季节移动规律与总闪相似;黑龙江省雷电频数与月平均降水量呈较好的线性相关,与月平均气温呈较好的指数相关。  相似文献   

20.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long-term seasonal trends and decadal change patterns of monthly mean water vapor pressure (WVP) observation series at 16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scattered point-wisely over the Southeastern Anatolian Project (GAP) area in Turkey, where large-scale soil and water development projects have been put into practice since the 1970s. The record length of WVP observation series of each station varied between 31- and 41-years between 1962 and 2002. The monthly mean WVP observation series of each station was rearranged on seasonal basis. Sequential Mann–Kendall trend test, Sen’s slope estimator, and Spearman’s rank–order correlation tests were employed for detection of likely trends, and Kruskall–Wallis test was used to detect decadal variations in WVP series of each observation station. A possible area of representation for each meteorological station was determined by using the Thiessen polygons technique in a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s media. It was found that 15 seasonal WVP series have a positive trend covering 97% of the GAP area in the summer season; although one WVP series has a negative trend direction. However, in the spring season, 33% of the area had a positive trend, and a negative trend did not appear in any stations. WVP records in the winter season showed an increasing trend over 19% of the GAP area, whereas a decreasing trend prevailed in 9% of the area. The study results led us to conclude that the substantial increase of WVP observations in summer season could be attributed to both the shift from rain-fed agriculture to irrigated agriculture being made increasingly spacious year by year and building large water reservoirs in the GAP located in a semi-arid region. The results also indirectly suggested that the historical trends in the WVP parameters might be related to global climate change phenomen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