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采样分析河源市11个地下热水点,进行医疗热矿水评价,结合河源市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针对地热资源开发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提出合理的开发利用建议。  相似文献   

2.
赵珊 《西部资源》2011,(2):25-25
巴彦淖尔市临河区日前成功打出第一眼地热井,日出水量超过2200吨。该眼地热井每年可释放的热量相当于10.03万吨标准煤完全燃烧释放出的热量。水质良好,且含多种有利用价值的化学元素及化合物,属难得的热矿水。  相似文献   

3.
惠州市地热资源丰富,通过分析地热资源分布特征,了解其地热水化学特征与理疗价值。主要以低温地热资源为主,地热流体水化学类型以重碳酸根钠型水最为常见,酸碱度为中性、碱性水,均具有一定的医疗价值。除润杨溪谷温泉水外,均达到热矿水命名标准。多数地热田沿NE向断裂带呈线状(串珠状)分布,其余则多分布于各深大断裂之间位置,局部上受衍生的次一级NW向张性导水断裂或羽状断裂群影响;地热田的形成明确受早白垩纪、晚侏罗纪侵入岩影响,主要岩性为黑云母花岗岩,表明惠州境内早侏罗纪侵入岩分布地段地热显示更为活跃。对区域地热找矿及深部地热资源开发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广东惠州龙门县地热地质条件优越,探测高温热储,需求高品质热矿水是龙门县自然资源规划建设的迫切需求。本文以龙门县龙田镇江冚地热田的ZK2孔为依托,阐明岩溶热储参数探测方法,为地热资源评价以及开采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正>近日,河南省地矿与第三地质勘查院在洛阳盆地东部发现一大型地热田,热量相当于一大型煤田,且水质分析显示,洛阳盆地东部地热异常区地热流体含盐量较高,为偏硅酸、溴、碘、镭、氟复合型高矿化度医疗热矿水。偃师市山化镇寺沟村正处于该地热田范围内,该村曾有一处温泉池,当年,泉水汩汩的景象成为村里的一大景观。  相似文献   

6.
泛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开放的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泛珠江三角洲地域结构演变对区域经济开放的影响和九省区(除两个特别行政区)国际开放度、区际开放度的测算结果及排名对比,探讨了中国式区域经济开放模式及制度和转型经济下该区域经济开放的路径。即从目前测算结果来看,泛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二元化开放整体上依然是国际开放度大于区际开放度,然而从地缘结构演变、国际国内和区际环境以及地缘优势来看,该区域在今后长远发展趋势上将会呈现出区际开放大于国际开放的趋势。这一分析结果印证了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圈的建立,顺应了当今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发展之大势。  相似文献   

7.
区域经济政策的博弈解析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马丽  庞效民 《地理研究》2001,20(4):498-505
针对传统区域政策只基于目标区域利益考虑的缺陷,文章应用博弈分析的原理,分析区域分工的动力机制,以及区域政策对区域竞争和分工过程及结果的影响。主要结论是:利益是驱动分工的根本动力,如果参与分工能给区域带来利益增收,区域才会主动参与分工;分工产品的价格比是影响竞争和分工过程的主要因素,不合理的价格体系会影响或破坏合理的区域竞争和分工;单个区域所制定的政策最终将影响所有具有经济联系的相关区域。以中国“区域均衡增长”与“区域倾斜增长”两个主要区域政策的效果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8.
关联演化视角下地理学区域韧性分析的新思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李艳  陈雯  孙阳 《地理研究》2019,38(7):1694-1704
区域韧性是一个区域应对发展进程中短期冲击与长期变化、积极进行自我调适与转型的能力,表征了区域的适应性、创新性与可持续性,作为新兴理念反映了地理学可持续发展与区域研究的新需求。本研究综述了区域韧性研究进展,基于关联演化视角,探索构建区域韧性认知框架,将情境分析与过程分析并重,思考并总结区域韧性分析的方法论,尝试建立区域韧性评估方程,从经济、社会、环境及制度四个维度进行区域韧性评估,将区域韧性应用于中国地理学研究,分析中国区域韧性研究的一般性与特殊性,将区域韧性研究对接中国实际问题,以期对区域韧性研究做出理论贡献,助推地理学区域发展研究及相关认知领域的跨学科讨论、知识集成与学术交流,为国家制定相关区域政策提供参考,并为国家及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指引。  相似文献   

9.
区域旅游资源定量评价研究--以昌吉回族自治州为例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6  
本文以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为实例,对目前旅游资源评价综合方法进行了分析,指出了旅游资源本质评价的核心是资源本身在品质评价及旅游资源品质评价与吸收力评价的区别,提出了区域旅游资源评价的指标体系和原则,论述了区域旅游资源品质评价的方法,过程和结果。  相似文献   

10.
公众参与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估是公众参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由公众参与的评估结果更切合区域实际并易于公众认可。从公众参与视角出发,依据大众性、科学性、简明性与动态性原则,设计了由18个指标构成的区域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框架及调查问卷,并分析了可持续发展趋势与等级确定方法。以地方21世纪议程南阳试点为例,研究了公众参与的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估的方法,研制了可持续发展“晴雨表”。  相似文献   

11.
基于新经济地理学视角,构建了以公平与效率组成的社会效用函数最大化条件下的最优资源再配置理论模型,并分析了交通基础设施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效应及机制。结果发现:全国层面,交通基础设施对区域协调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主要通过投资效应和知识溢出效应实现;区域层面,交通基础设施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表现为影响程度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其原因在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交通基础设施存在差异,导致影响作用边际效应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2.
区域沙漠化程度评价研究进展、问题及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通过回顾景观尺度及区域尺度的沙漠化程度评价发展过程,概括了国内外典型的区域沙漠化程度评价方法,通过假设各种情景分析、总结了目前各类区域沙漠化程度评价方法中存在的典型共性问题:(1)当被比较评价的几个区域中各类沙化土地面积相等时,目前所有的评价模型失去比较能力;(2)忽略了不同类型沙化土地空间分布的生态学意义及其对区域沙化整体程度的影响;(3)目前考虑了不同类型沙化土地空间分布的模型由于指标因子选择不恰当其评价结果在有些情况下与实际情况有距离。提出了在现有评价方法的基础上根据景观生态学原理引进景观生态学方法,特别是景观格局分析的方法,可以弥补现有区域沙漠化程度评价方法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并且可以使区域沙漠化程度评价具有生态学意义。  相似文献   

13.
长山群岛区域发展的地理基础与差异因素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栾维新  王海壮 《地理科学》2005,25(5):544-550
从海岛区域陆海面积比较、海岛生态系统组成特点、群岛区域基础设施共享可能性、群岛区域产业竞争力等四个方面具体分析了群岛区域差异的特殊地理基础。通过比较具体的分析了在群岛区域内部各海岛乡镇间存在的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分布、海洋水产业、海上交通运输及财政投资上的差异。认为,①技术进步是改善海岛区域发展环境的前提条件;②政策是形成海岛间差异的重要影响因素③自然资源要素对群岛区域的影响仍然十分明显;④区位条件对海岛的影响在加剧。研究结果对指导长山群岛区域发展有重要现实意义,同时也谋求把区域发展的理论应用到群岛这类特殊区域的研究上。  相似文献   

14.
论区域经济发展的资源基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资源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对区域产业结构,区域经济类型及区际贸易都有深刻的影响。从资源在经济系统中的地位入手,讨论了资源构成对区域产业结构、区域经济类型的影响,分析了资源短缺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制约及区域资源优势的转化机制,最后就资源与区际贸易的关系做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运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珠三角地区和长三角地区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进行对比分析。首先定性分析了二者之间协调发展的现状,然后采用14个评价指标通过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来探讨两个区域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相互关系。结果发现:两区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发展总体上呈现较强的相关关系,但通过回归分析发现珠三角地区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关系,并未像长三角地区那样实现良性互动,协同效果也较差,其高等教育明显滞后于区域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6.
从资本、权力与社会的地域重构视角系统探索了中国区域空间生产与治理的相互关系及作用机制。分析珠三角典型的“飞地经济”深汕特别合作区的地域重构过程,研究发现,首先,区域空间生产一方面依赖于政府的政策动员,另一方面企业主体的空间偏好决定了区域空间生产的结果。其次,区域治理对区域空间生产的多尺度修复是动态调整的,以资本的空间需求为导向。最后,区域空间生产与区域治理协同演进并相互促进。结果表明,中国城市区域的形成是“规划中心,市场为器”的国家治理体制在区域尺度的具体表现。现代政府治理能力的建构与对地方本位主义的路径依赖需要更深层次的激励机制与制度设计。  相似文献   

17.
广东省区域技术创新能力测度的灰色关联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徐辉  刘俊 《地理科学》2012,(9):1075-1080
区域技术创新能力是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的中心问题,建设创新型区域是提升区域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提出了一套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测度指标体系,分析研究了区域技术创新能力形成机理及其数学模型,针对该问题的灰色不确定性,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模型对影响广东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因素进行了灰色关联度的定量分析,描绘出影响(1999~2006年)广东经济增长(GDP)的区域技术创新能力因素的灰色关联图。结果显示,该模型的有效性较好、可靠性较高、实用性较强。最后,根据广东省区域技术创新能力测度的分析结果,提出了提高广东省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基于组合评价的区域经济发展实力研究--以新疆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韩延玲 《干旱区地理》2005,28(5):701-705
从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增长贡献两个层面界定了区域经济发展实力,并在此基础上采用了基于主成分分析、最大离差和均方差确定权重的多指标综合评价法构成的组合评价法对新疆区域经济发展实力进行了分析与评价。通过分析认为,采用组合评价法,来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实力,克服了以往区域经济实力评价中仅采用单一方法所带来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尽管还是一种尝试,但从案例研究结果来看,评价结果是比较精确的,是符合新疆区域经济发展实际的,因此评价效果是不错的。当然本方法也适用于其他领域的评价问题,可以为其他领域的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基于区际联系的“泛长三角”范围判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晓  陈雯  张蕾  郭垚 《地理科学进展》2010,29(3):370-376
长三角泛化已是区域发展的总体趋势,但长三角泛化至何范围则是区域一体化研究的首要问题。对于“泛长三角”范围的界定,目前众多学者说法不一。客观上,区域间地域相连、人缘相亲、文化相融、经济相通、要素流动频繁、优势互补等是进行“泛长三角”区域范围界定的关键因素。因此区域范围界定应由区际间经济社会等多方面联系指标所决定。鉴于此,文章在分析“泛长三角”概念内涵及发展条件的基础上,对各省与长三角之间的各种联系指标做出了比较,同时对周边省份与长三角之间联系的发展趋势,以及部分省区与其它范围的核心区如珠三角区域、京津冀区域之间的联系作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引力模型,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法对长三角与周围省区的联系强度做初步的定量比较。针对综合分析结果,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及在长三角及周边省份经济社会发展现实基础上提出“泛长三角”适度发展范围,从而为“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进程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20.
社会文化地理学中小区域研究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区域分析是地理学的研究范式之一.目前大陆社会文化地理学界出现了一个小区域研究热。本文从三个部分分析了小区域研究的意义,小区域研究需要把握的方向.以及不同方法论下小区域研究的特点。在第一部分中,本文从法国人文地理学的小区域研究入手.分析了小区域与大区域之间的关系,从而指出两者之间的研究不能彼此替代。从而说明.大陆人文地理学中小区域研究增多的趋势,不是地理学家从事小区域应用项目的结果,而是学科自身发展需要。本文第二部分强调,在小区域研究中需要选择与研究问题相当的区域,同时处理好小区域与大区域之间的逻辑关系,并运用小区域研究的方法,尤其是野外的方法。本文第三部分粗略分析了经验主义、实证主义、人文主义、结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视野下的小区域研究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