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乌拉特后旗狼山地区地质环境条件差,人类工程活动强烈,地质灾害发育程度高,规模以中小型为主,地质灾害点数量多、潜在危害严重。地质灾害在空间上集中在狼山及山前一带,时间上主要集中在雨季。  相似文献   

2.
金寨县地质灾害类型为崩塌、滑坡、不稳定斜坡、泥石流,多发育在中低山及丘陵地区,总体呈点多、面广、规模小、危害性大的特点,其形成条件和诱发因素在全国地质灾害共性的基础上又呈现了区域特点。  相似文献   

3.
九甸峡水库蓄水后库区地质环境发生较大程度上的改变,地质灾害发育。通过对库区的多次实地调查,分析了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特性及其影响因素,系统地分析了库区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结果表明:河流对库区地质灾害的分布具有重要影响,地质灾害点的分布基本位于距离库岸3 km范围内,约有50%位于1 km范围内,随着与库岸的距离增加,表现为递减趋势;地质灾害的分布与地貌有密切的关系,大多数地质灾害发生在高程2 200~2 500 m,尤其是坡度30°~50°的范围内;地质灾害在流域内分布范围广、灾害点多、具有带状分布特征,主要沿库区沿岸发生,多呈线性分布;不同的岸坡结构控制着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地质灾害的类型、发育分布也与坡体结构、岩土体性质密切相关;库区滑坡和泥石流主要类型分为3类,分析了灾害形成机制,为库区地质灾害的防治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4.
关坝位于西南山区,地形地质条件复杂,地质灾害现象频繁发生。为加大对关坝地区地质灾害的认识和提升防灾减灾效果,在对该地区文献调研、走访的基础上,对地质灾害进行野外地质灾害调查工作,查明其类型及特征,并研究其分布规律。结果表明,万盛关坝地区共具十六个较大地质灾害点,以滑坡和危岩为主,滑坡主要发育在黏土岩地层中;危岩发育在灰岩、砂岩地层中,与重力作用和构造发育密切相关;其次,泥岩、页岩及风化堆积层中多发崩塌;岩崩、坠石发育于强岩层,分布最广;局部地区发育地面差异沉降、岩溶塌陷和采煤沉陷,规模较小;泥石流和山洪是具高潜势的地质灾害。  相似文献   

5.
黄丽芳 《西部资源》2023,(1):130-133
淮北卧牛山路建设工程位于淮北市东部城区,开展建设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可以为后期工程安全建设提供依据,结果表明: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现状地质灾害为崩塌、膨胀土变形及软土变形,崩塌地质灾害发育中等,膨胀土变形地质灾害弱发育,软土变形地质灾害弱发育,危害程度均小,危险性小。  相似文献   

6.
通过系统收集惠州市地质灾害资料,分析了惠州市地质灾害分布及发育特征,地质灾害的形成条件及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评价,为惠州市地质灾害防治、地灾隐患排查、防灾减灾工作提供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7.
贵州省赤水市地质灾害易发,地质灾害类型以滑坡、崩塌、不稳定斜坡为主。在赤水市高位隐蔽性地质灾害隐患专业排查工作的基础上,对该地区高位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进行分析总结,并提出防治对策建议。研究表明,赤水市高位地质灾害主要分布赤水河及习水河两岸河流切割较大的区域;其发育受地层岩性、岩土体结构、地形地貌及地质构造影响明显。建议以搬迁避让为主,结合工程治理、专业监测及地质灾害风险管控等多种方式进行地灾防治。  相似文献   

8.
地质灾害的发育受气象条件、地质环境条件、人类工程活动及人口分布等因素所制约,本文就上述各因素与地质灾害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并对地质灾害的多种影响因素综合作用进行了分析,从而客观论述了内蒙古自治区半干旱气候条件下地质灾害的形成条件、发育特征及危害性。  相似文献   

9.
戴王飞 《西部资源》2023,(3):110-112
南陵县位于安徽省中南部,地处沿江丘陵平原。该区地质构造复杂,地质环境脆弱,地质灾害时有发生。文章在收集已有资料基础上,叙述了南陵县地质灾害类型及发育特征。研究表明,崩塌是南陵县地质灾害主要类型,其次存在少量的地面塌陷、滑坡、泥石流。南陵县地质灾害空间分布与地质构造发育紧密相关,同时在时间上表现一定的相关性。地质灾害明显受地质构造控制,地质灾害类型的多种表现形式主要受人类活动、降水量与降水形式控制。  相似文献   

10.
安县雎水河流域地质灾害发育、分布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安县雎水河流域属龙门山山脉与四川盆地过渡地区,地形切割强烈,地层岩性复杂,活动断裂发育,特别是"5.12"汶川特大地震后,区内地质环境变得十分脆弱,大型、特大型崩塌滑坡泥石流流十分发育,具有数量多、规模大、分布范围广,呈区域性密集分布等特征.在"成兰线雎水河段卫星遥感解译图"的基础上,通过对该流域两次详细的地质测绘调查,分析了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特性及其影响因素,进而对灾后重建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研究得出的主要认识有:(1)地质灾害在流域内分布范围广、密度大、呈密集性分布,"成群成带性"现象明显;(2)地质灾害的分布与地形地貌有密切的关系,大多数地质灾害发生在高程800~1 500 m,坡度30°~50°的范围内;(3)地质灾害主要沿雎水河及其支流两岸发生,多呈线性分布;(4)发震断裂控制着地质灾害的分布,在断层的上下盘分布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断层上盘的地质灾害数量明显多于下盘,距发震断裂10 km范围是地质灾害最为发育的区域;(5)地层岩性与地质灾害的类型有密切的关系,坚硬、较坚硬岩组中的崩塌数量远远多于软弱泥页岩、千枚岩岩组,软岩、极软岩岩组中的滑坡比坚硬岩中相对要多;(6)不同的岸坡结构控制着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横向岸坡中崩滑最为发育,其次为斜向倾内层状岸坡.另外,中陡倾岸坡中的地质灾害较缓倾岸坡发育;(7)地质灾害的类型、发育分布与也与坡体结构、岩体结构及其组合特征有一定的关系.研究发现,顺层边坡中如发育有陡倾坡内的结构面,则易形成滑坡,而反倾边坡中如发育有倾坡外的结构面则更易形成崩塌.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修文县崩塌、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形成条件、发育类型及分布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简要分析在修文县地质灾害产生的原因及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广东省龙川县已发409处地质灾害点的统计,从地质灾害发育的类型、规模、分布及发育特征等方面分析,总结龙川县境内地质灾害发育的主要影响因素为:1.南方雨水季节,连续降雨、强降雨及台风暴雨天气;2.县域面积主要是丘陵、低山及中低山地形地貌,风化土层5m~20m厚不等,局部厚达50m,岩土性质差;3.人类工程活动强烈,因削坡建房,对山体坡脚开挖引起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  相似文献   

13.
陇西县属于陇西系旋卷构造体系,夹于内官、南山隆起带和武山断隆间。研究区地处黄土高原西部,全县地形整体西北高、东南低,地质灾害发育复杂多样。本文对研究区岩土体类型及特征、地质灾害发育特征进行详细分析,进而对地质灾害易发区结果与分区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对陇西县地质灾害防灾减灾体系和社会发展、经济发展具有很重要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4.
大方县目前已初步查明的现状地质灾害为162处,其中崩塌71处,滑坡37处,地面塌陷31处,不稳定斜坡23处。通过对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特征与区内诸多地质环境条件因素的叠加分析表明,其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特征及形成条件与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和工程活动等因素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在此基础上划分了大方县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图,为地方政府的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潮州市潮安区地质灾害特征、分布规律及防治措施为研究对象,首先对潮州市潮安区地质灾害发育特征与分布规律进行了简单的介绍,结合实际案例对该地区地质灾害问题进行了剖析,最后提出了一些地质灾害防治措施,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评价一个地区地质灾害发育程度,需进行区域地质灾害易发性区划及评价。本文以蓝田县为例,将影响地质灾害发生因素量化,进行各评价因素叠加分析,把蓝田县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划分为地质灾害高易发区、中易发区、低易发区和不易发区四个级别并进行评价,为该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决策部署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舟曲县隶属甘南藏族自治州,位于甘肃省南部。区内地质构造复杂,新构造运动强烈,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非常发育。本文在简述区内地质环境背景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了舟曲县地质灾害的基本特征,总结了地质灾害发育规律。以期为当地的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和风险管控提供基础依据和技术支撑,更好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8.
地质灾害易发区和危险区是根据地质灾害发育程度、分布规律,将地质灾害类型相同,发育条件相近,易发和危险程度相似或接近划分为同一区块。在对某一地区地质灾害进行预防或治理之前必须对其特征进行分析和研究。对地质灾害区划及分区特征的研究往往决定着后续工作的开展及布置。在划分出高易发区和高危险区的基础上,进一步划分出研究区的重点地段,这对制订研究区的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通过对广东省紫金县地质灾害区划特点及分区评述为例,对地质灾害区划及分区进行归纳总结,希望以此为该地区地质灾害预防与治理提供一些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甘肃省某高速公路工程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地处青藏高原东端,甘青交界处,是进入藏区主要交通通道。工程沿线不稳定斜坡类、泥石流地质灾害十分发育。本文对地质灾害类型及特征进行分析,进而对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评估,同时提出了相应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建议,为工程设计及建设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20.
广东省鹤山市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有崩塌、滑坡和泥石流.区内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主要受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大气降雨以及人类工程活动的影响.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及地层和岩石类型是地质灾害形成的内因,而降雨及人类工程活动则是引发地质灾害的外因.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应以预防为主,工程治理、生物防治与搬迁避让相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